三国哪三国,历史上的三国和三国演义中的差别大吗?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部书籍都讲述了汉未三国的纷争经过,但是,由于书籍性质的不同,叙述的事实差异较大。
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金庸的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影视剧屏幕,有的已经是几个版本,金先生对此不持异议,他唯一感到十分不满的是完全违背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
汉未三国纷争其实对国家、对老百姓是一场灾难,由于黄巾军起义、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统一北方,蜀吴联手抗曹,这中间几场战争精彩纷呈,几百个人物的鲜明形象。
四川南充人陈寿在几十年后的晋朝为官,他撰写了这部史学著作,后人将其列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种。
《三国志》记载的是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60年历史,共65卷,包括巜魏书》30卷、巜蜀书》15卷、《吴书》20卷。
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主要描写汉未黄巾大起义,各路诸侯借此发展势力,曹操抢先一步挟天子令诸侯,用武力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再也无力南顾,遂成三足鼎立之势。
曹操死后,曹丕立即称帝,司马懿之二儿子司马昭基本把曹魏搞定后,由其子司马炎称帝,是为西晋。
巜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罗贯中根据巜三国志》、《资治通鉴》、巜三国志平话》包括元杂剧巜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而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名作。
由于巜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肯定要对事件、背景、人物作艺术处理,其手法如:"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等等。
举几个例子:
1.巜三国演义》张飞督邮的故事,寃枉张飞了,是刘备作的"案"。
2.《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是全书最为精彩而充满杀机的一章:"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赚城斩车冑",事实上罗贯中用了"移花接木"的虚构。
《三国志》中关于车冑之死是曹操灭吕布后,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建安5年,左将军刘备杀胄,据沛以背太祖(叛变了)。
在巜三国演义》中,斩蔡阳是关羽的功劳,巜龙凤呈祥》中的乔国老也盛赞他(指刘备)的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鬼神皆愁,白马坡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古城砍下老蔡阳的头。
《三国志》记载⋯曹公遣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巜三囯演义》对书中的"三把火"均为诸葛亮的杰作,并作出精彩描叙,但是,历史上火烧博望坡是刘备放的火,他是烧自己的营房,与诸葛亮无关。
当然,刘备是"汉昭烈帝",如此地位是不宜杀人放火,而是忠厚仁义之君,罗贯中如此处理也只能如此。
“火烧赤壁"一战是巜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力作篇章,罗贯中一支笔下,众多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各具特色,使人读之不忍释卷,最鲜明的人物首推诸葛亮,他"三气周瑜",几次使周瑜"喉头一甜,一口鲜血喷溅而起",或者大呼“既生亮,何生瑜"?
历史上的周瑜相当优秀,而且是江南帅哥,三十多岁总督东吴兵马,精通音乐,在酒宴中可以听出哪个音节黄腔顶板了,他会立即停止饮酒而注意之。
关于"三气周瑜",两个人在整个赤壁大战中连照面都没有打过,周瑜此时在南郡,柴桑一带指挥作战,而诸葛亮却远在偏僻的桂阳郡、零陵郡(今天的湖南南部)准备粮草供应。
其它情节还有,限于篇幅就不再叙及。
三国演义里到底有多少个人物呢?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它成书于元末明清,作者是罗贯中。千百年来,《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传承深深地影响了无数人,甚至还包括很多外国人,现在世界上也还有很多《三国演义》的粉丝。
罗贯中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出色的文笔,刻画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画卷。
那么三国演义里到底有多少个人物呢?
网上有一组数据显示《三国演义》中刻画了1191人,其中文官451人,武将436人,东汉、魏蜀吴和晋的皇族后裔、后宫嫔妃、宦官等128人,黄巾起义者、鲜卑、羌等边远民族67人,宦官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109人,还有60多名女性。
文官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了,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在荆州跟随刘备以后,一直稳坐蜀汉集团文官第一人的位置。在他和其他蜀汉集团成员的努力下,刘备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占据其一,可以说诸葛亮是居功至伟的。
除了诸葛亮,还有很多文官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比如魏国的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陈群、戏志才、司马懿等人,吴国的鲁肃、张纮、张昭、顾雍、阚泽等人,蜀国的庞统、法正、马良、马谡、蒋琬、费祎等人。
武将我们就更熟悉了,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还有曹魏的八虎骑,小霸王孙策,战神吕布,上将颜良文丑,幼麟姜维,脑生反骨的魏延,白马将军公孙瓒,陷阵营的高顺,小赵云陈到等无数名将都在书中有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历史小说,是以男人为主的故事,但是除了文官武将,也有部分篇幅刻画了很多女性形象,像有名有姓的蔡文姬、曹娥、李春香三人,有名无姓的如貂蝉,剩下的都是有姓无名或者无名无姓的。
当时的中国还有哪些其他国家?
这个问题问的挺有意思的,三国时期魏蜀吴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权能不能称为国家似乎仍有争议呢。我们暂且把它们称为政权吧。
魏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
乌丸“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故得擅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其后,曹操出兵剿灭乌丸。
鲜卑“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鲜卑政权势力范围已经完全覆盖两汉匈奴势力范围,对曹魏政权的威胁更大。
西域还是有许多城市国家政权“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东北有夫余等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
朝鲜半岛有高句丽、三韩等“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日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马韩在西。”
2.蜀汉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
南蛮“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3.孙吴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
山越,孙权“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以全琮为太守,平讨山越。”
武陵蛮“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
参考文献:《三国志》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三国演义里面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三国始于公元220年,终于公元280年。
魏国: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即魏文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传6帝 公元265年灭亡。
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即汉昭烈帝, 建立蜀国或蜀汉,帝都成都,传2帝,公元263年灭亡。
吴国:公元228年,孙权称帝即吴大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传4帝,公元280灭亡 。
三国演义中魏国的首都是现在哪座城市?
谢谢邀请
按题主提的三国演义里的魏国正文来看,首先大魏得自我大曹丕废汉自立开始,那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里大魏开篇——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继大统
原文是: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丕方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砂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坛上火烛,尽皆吹灭。丕惊倒于坛上,百官急救下坛,半晌方醒。侍臣扶入宫中,数日不能设朝。后病稍可,方出殿受群臣朝贺。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大小官僚,一一升赏。不疾未痊,疑许昌宫室多妖,乃自许昌幸洛阳,大建宫室。
勾出原文最后两段——曹丕许昌登位,然后惊倒患病数日不能朝,这可以肯定三国演义里魏国先建都许昌。再后文幸洛阳,临幸说明也没正式迁都洛阳,只是跟南宋一样临安。
再后章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权大喜,即写表称臣,令赵咨为使。星夜到了许都,先见太尉贾诩等并大小官僚。以及征吴段落里曹丕等人也是出发留守许都。
可见洛阳宫殿还没修好😅,还没迁都,都城还在许昌。并曹丕驾崩曾言许昌城门自崩——猜测曹丕死在许昌。
再接后文——魏主曹睿在许昌大兴土木,建盖宫殿;又于洛阳造朝阳殿、太极殿,筑总章观,俱高十丈;可见应该魏国还是双都制,但前文司马懿回朝廷是回洛阳,可见魏国自曹睿以后朝廷行政首都在洛阳,许昌已为陪都。
至此基本已整理出三国演义的脉络——曹丕建都许昌,然后害怕鬼神兴建陪都洛阳,但由于重建的原因,也没正式迁都。到了曹睿洛阳皇宫建好了,朝廷就迁到洛阳了,但还是双都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荆州本是刘表父子所居?
乱世,讲究的是拳头。
209年赤壁大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但依旧占据荆州南阳郡,江夏郡长江以北部分,南郡西部襄樊地区。江东占领江夏郡大部,南郡主体部分即江陵地区。刘备以刘琦名义占领江夏郡的夏口,荆州南部四郡。
如图所示:
此时,刘备所占地方穷困潦倒,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难以发展。而江东所占据的南郡孤悬于曹操、刘备、刘璋之间,补给困难,而且刘备所占领的夏口遏住长江水道。同时,曹操主力压迫淮南,江东疲于应对,所得南郡几乎成为鸡肋。
对此,刘备诸葛亮敏锐发现问题,所以刘备在娶孙夫人后主动去见孙权,要求借南郡,以承担盟友义务,帮助江东分担曹军压力。孙权几乎同意,但周瑜坚决反对,并提出请孙权软禁刘备,多送美女宝物,分隔刘备与手下。自己征调关羽张飞赵云去打曹操。孙权没敢答应也暂时搁置借南郡的谈判。刘备回去公安。
210年,周瑜死。继任大都督鲁肃同意刘备建议。因此,210年12月孙刘达成协议,刘备借得南郡,作为补偿,夏口划拨孙权。
因此借南郡就是孙刘的双赢局面。如图。
211年刘备入川,214年就占领刘璋所有的全部益州(汉中除外)。此时,刘备的势力极度膨胀,地跨两州,带甲15万,如图:
因此,刘备就有若干发展方向。
一是向北进攻汉中,窥视雍凉。
二是以荆州南郡为基地,1、北击襄樊,包抄洛阳关中。2、向东北攻许昌,威胁豫州。3、最令江东恐惧的是,刘备自南郡顺流直下,进攻柴桑,威胁孙权核心区丹阳。
所以,孙权竭力要求刘备归还南郡。但是刘备耍赖,孙权愤怒派兵进入长沙三郡。刘备则乘机带兵出川,预备与南郡关羽合击,正式与孙权撕破脸皮。此时,刚好曹操进攻汉中,张鲁西逃。刘备怕曹操继续南下进攻益州,也就与孙权主动约和,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湘水东面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属江东,西面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归刘备。
由于孙刘双方都没准备好,所以协议达成。至此,刘备借荆州(南郡)的事情也就已经从理论上终结。
不过,由于此时刘备正处于上升期,对江东的威胁极大,孙权的恐惧依旧无法解除,就一直暗中约曹,时刻准备偷袭关羽。
因此,孙权在219年关羽襄樊战役发动后于11月袭击南郡,即所谓白衣渡江。不过孙权的借口堂堂正正,反击关羽贼军擅自渡过湘水运走湘关仓粮的抢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