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传说,金轮法王把象般若功练到第十层也不是杨过对手?
龙象波若功其实是一门很厉害的武功,金轮能够修炼到第十层的境界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他武功最终不如杨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金轮法王多次与杨过交手,杨过和小龙女的武功对金轮有克制作用,金轮法王忌惮杨过。金轮法王的武功其实相当不弱,在进入中原武林对上郭靖的时候也仅仅是略微不如。郭靖在第二次华山论剑的时候可是被黄药师和洪七公钦点额头号种子,先后过招几百招不分胜负。
杨过这个时候相比郭靖肯定是差的远,但没办法,杨过有主角光环,和小龙女的双剑合璧就能克制的金轮死死的,金轮几次对上都无可奈何。
所以金轮法王对上杨过,其实心里是有阴影的,这有碍他的发挥,加上杨过的武功进步神速,几乎次次都令金轮法王吃瘪。
二,金轮法王的龙象波若功内力雄厚,但他欠缺精妙的招式。金轮法王欠缺的恰恰是杨过擅长的,杨过可是身兼数门精妙的上乘武学,蛤蟆功,九阴真经,全真剑法,古墓武功,打狗棒法,独孤求败的武功传承。
而内力上的差距在剑冢里面也弥补了,杨过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里面学到的最主要的,不就是一身浑厚的内力吗?
此消彼长,杨过和金轮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近,最终超越了他。
三,黯然销魂掌是杨过的加分项。杨过使出黯然销魂掌,一灯自愧不如,黄药师稍逊几分,周伯通不可力敌,可想而知这门武功有多厉害。
可惜黯然销魂掌有一个缺点,要使出这门武功需要有特定的条件,如果能像其他武功那样随心所欲,那杨过岂不是逆天了。
在最后一站中,杨过先是和金轮法王硬碰硬,结果丝毫没占到便宜,从而改用掌法,出奇制胜,才占上风的,如果不是金轮法王舍身救郭襄,被周伯通钻了空子,也不至于丢了性命。
说了这么多我们在回过头来看金轮法王的武功,前面也说了,以内力雄厚而言,他不输郭靖和杨过,但在招式上却是短板。所以对上内力与他旗鼓相当的郭靖和杨过,他就没有优势可言。
再者金轮法王在武功上明显缺少创新,翻来覆去就那么些招式,十六年前靠扔轮子,十六年后靠龙象功。
看看中原这边的一众高手,可是研发了不少绝学,周伯通的空明拳和左右互搏术,黄药师的武功几乎都是自创,杨过的黯然销魂掌……
当然不能说金轮法王练习龙象波若功就练习错了,这可是密宗至高无上的神功,如果金轮能够再有一门武功能够弥补招式上的欠缺,对上杨过和郭靖还是很有希望打赢的。
你觉得金庸笔下四大反派高手鸠摩智?
01
鸠摩智作为天龙四绝之一,不但武功卓越而且资质不凡。鸠摩智精通数门少林七十二绝技,尤其指力的功夫不逊于大理天龙寺任何高手。鸠摩智一出场单挑天龙寺五本,要不是关键时刻枯荣大师双手少商剑齐出,恐怕天龙寺名声毁于一旦。单说五本里面最弱的保定帝,在江湖上也能排到二流高手前面。再加上六脉神剑的加持,有能力与慕容复一拼。(少室山一战,段誉大战慕容复。段誉经过乔峰的指点后,单一使用六脉神剑中的一剑,结果把慕容复打的差点自杀。)到了天龙后期,鸠摩智误打误撞练成了《易筋经》。鸠摩智的武功完全有能力和乔峰抗衡。
02欧阳锋穿梭于射雕和神雕两部书。虽然到了神雕时期欧阳锋败在了洪七公手下(一方面欧阳锋为了破解三十六路打狗棒法最后一招“天下无狗”想了一夜;另一方面欧阳锋神志不清。),但是欧阳锋的武功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欧阳锋的武功比较杂,包括蛤蟆功、错乱版九阴真经、灵蛇拳等武功。神雕时期的欧阳锋曾经告诉杨过,蛤蟆功的威力不逊于天下任何一种武功。只是修炼之人必须资质高超,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走火入魔。假如欧阳锋头脑清醒,武功应该和老顽童一个水平。
03金轮法王一共出现两次,第二次出现时练成了龙象波若功。这种武功十分霸道,黄药师、一灯大师加上周伯通才能将金轮法王活捉。黄药师的弹指神通、一灯大师的一阳指再加上周伯通的空明拳,在神雕时期几乎无敌。即便是郭靖或者杨过,一挑三也是败的几率比较大。金轮法王的武功十分独特,论威力的话不如降龙十八掌。铁掌水上漂裘千仞曾和金轮法王斗了一天一夜才决出胜负。还有一点就是金轮法王和杨过的终极之战,金轮法王先利用郭襄让杨过分心而后又利用郭襄让杨过受伤。杨过在受伤的情况下使出了黯然销魂掌,结果金轮法王毙命。反观杨过和老顽童周伯通百花谷一战,杨过使出黯然销魂掌之后,周伯通不敢托大由单手变成双手拆解杨过的招数。因此金轮法王的武功不及周伯通。
04任我行的武功十分独特,吸星大法源自北冥神功旁支。当年段誉误入琅环玉洞时,曾经见过关于北冥神功旁支的解释。这种武功和化功大法一样都是残缺版北冥神功,吸星大法用起来危险性极高。要不是方正大师传给令狐冲《易筋经》,令狐冲早就死了。任我行的武功十分霸道,但敌不过东方不败、方证大师、清风扬。
假如这四个人排名的话,鸠摩智的武功最后,第二欧阳锋,第三金轮法王、第四任我行。
鸠摩智对战欧阳锋,鸠摩智的武功已经达到用内力远距离攻击的地步。火焰刀、多罗叶指等,再加上小无相功的加持。鸠摩智的内力不逊于乔峰。欧阳锋的蛤蟆功和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威力相当,而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远不及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厉害。因此无论从内力还是武功威力,鸠摩智远胜于欧阳锋。
欧阳锋对战金轮法王,欧阳锋的武功和金轮法王的武功同出西域。蛤蟆功加上错乱版九阴真经,比龙象波若功厉害的多。第二次华山论剑时,逆练九阴真经成功的欧阳锋威力大增。东邪和北丐联手敌不过欧阳锋。假如金轮法王遇到弹指神通和降龙十八掌,多半敌不过。
金轮法王对战任我行,只要金轮法王一直用五个轮子攻击任我行。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根本用不上。龙象波若功一旦发出,任我行没有能力破解。因为整部《笑傲江湖》都没有十分刚猛的武功。因此任我行不是金轮法王的对手。
总结:天龙时期的武功高出射雕三部曲以及《笑傲江湖》很多。鸠摩智理应排在第一位。在射雕三部曲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顶级高手几乎都练过《九阴真经》。金轮法王没练过《九阴真经》,因此不敌欧阳锋。《笑傲江湖》发生在明朝,明朝的武功远不及宋朝的武功厉害。华山派的开山祖师是全真七子排名靠后的郝大通创立。华山派一个剑宗高手风清扬都能驰骋江湖,更何况任我行。因此任我行的武功,不及前面三位。
龙的传说?
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它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龙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与哲理、娱乐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
丰城以赣江为界,自然形成了地理上的“河东”和“河西”。河西一带流行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社火”和龙灯。其中,又以隍城清溪村的“梅烛”最为著名。
隍城清溪村的梅烛(板凳龙)的来历,是传说在唐代李世民时,一条“露龙”因为拯救久旱的土地而施以甘霖,却由此触犯天条被天廷斩首,老百姓为了纪念“露龙”,使用竹子编成灯笼串成长龙来舞动。怯于天威,很多村庄后来不敢“顶风”舞龙,由于清溪李氏为皇族后裔,所以把这一传统民俗坚持下来,千年不变,逐渐形成了现在壮观的“梅竹”。
清溪梅竹进行的时间因定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这天人们早早便做好了准备,各家各户点上灯烛,专门负责传信的锣鼓在村中走家串户通知出板时间。按照习惯,每家出一丁,一丁一板,上面固定三个竹编灯笼,里面点起红烛。板凳有板无脚,前后各有孔洞,前面的洞里插着一根“丫”形树桠,以便插入前面板凳的后洞中和前面的板凳相连。各家按长幼顺序先插好,各房到时候也按大小衔接成一条长龙。掌灯时分,板凳龙齐聚祠堂口,等候族长引着四个球状圆灯到“牛王庙”请来龙头,然后与龙身相连,一下子整个龙体就象被激活一般,跃跃欲试矫健身姿。开始游龙时,要按照固定的路线绕村三圈,一时三百板一千灯近一里长的板凳龙象跳动的音符一般,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焰火中穿行自如,呼啸而至。人们也象着了魔一样,大小老少,一齐跟着龙身奔跑,光焰交错,人声鼎沸,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到了各家各户门前,各家自然也是点灯烧烛,鞭炮齐鸣,笑语欢声。到了最后,龙身舒展成一条长龙,到达村外田头,随着族长一声令下,长龙在瞬间化作千百小段,各家的人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拼命往各自家中狂奔,说是谁先到家谁先得福。梅烛也在这个高潮中圆满结束。
关中八景的草堂烟雾是什么意思?
草堂寺位于陕西户县东南方,它南对终南山的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这里曾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场。
据当地人传说,古井的井壁有一块石头,每当一条蛇卧于石上,就有一股白气从井中冉冉升起,在寺庙上空缭绕盘旋。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即由此得名。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关中八景石碑上有清人朱集义诗一首生动描绘了这一奇景:“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 , 跨鹤人来玉女迎。”
户县当地对草堂烟雾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所谓的“草堂烟雾”就是指山岚水汽,因为草堂寺靠近终南山,而终南山沿线一带都属于热水带地区,地下都打出过温泉,每年秋冬时节水汽上升,形成薄雾,从西飘向东,看似仿佛都是从草堂寺溢出的,所以名为“草堂烟雾”;另一种说法是草堂寺曾是国立译经场,香火鼎盛,终日香火缭绕,形成烟雾飘在草堂寺上空。
其实,井内的地热是引起这股烟雾的真正原因。经省水文队等部门勘测,草堂寺近处有明显的地热异常,从临潼到眉县西汤浴的秦岭山前地带,存在一个地热田,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每年秋冬的早晨,天气寒冷,空气潮湿,井内喷出的热气一时不易散失,和空中的水汽凝聚为一体,就生成这一罕见的景象。
金轮法王和五绝重聚华山?
华山五绝的武功,到了神雕时期,已然登峰造极,而金轮法王,早就想一睹风采,倘若众人齐聚华山,武功高低如何排名?谁能独占鳌头。尤其是北丐和西毒,原著中未与法王交手,难免会有些许遗憾,襄阳城大战,法王和杨过生死相搏,黯然销魂掌神威大发,正中法王肩头,若此前二人交手,胜负尚未可知。甚至郭靖的武功,也饱受质疑,认为不及杨过和法王,然而众人重聚华山,谜题就会逐步揭晓。
杨过的剑法和掌法,可谓凌厉至极,若与法王交手,前期或许处于下风。首先绝情谷一战,金轮法王力战三绝,竟然堪堪落败,而非碾压之势,以杨过的武功,想在百招之内取胜,还是难以办到的。尤其龙象般若功威力惊人,且属于藏边绝学,其招式诡异,东邪和南帝也不敢怠慢,与此同时法王内力精深,丝毫不逊色杨过。华山论剑单打独斗,法王曾坦言若一对一的较量,不虚任何人,到底是口出狂言,还是武功造诣非凡?其实这二人的武功,几乎在伯仲之间,法王不敌杨过,正是输给黯然销魂掌,毕竟这套武功乃是独门绝学,况且与周伯通交手的时候,金轮法王未能占据上风,苦练十余载的绝学难以发挥。若法王的龙象般若功,不能在百余招取胜,此后招式威力锐减,势必无法击败杨过。而且还有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杨过武功广博,招式千变万化,还有中原的九阴真经,反观法王,只有一套绝学而已,纵使龙象般若功招式精妙,可依然会露出破绽。学武之人的招式,倘若遭人破解,欲将取胜敌人,势必难于登天。
此前二人交手,法王深知杨过绝非等闲,故而华山相遇,不会轻视对方,会凝神迎战,一鼓作气将其击败。其实法王的武功,也决然不弱,甚至从表面分析,南帝和东邪处于下风。杨过取胜法王,正是武功广博,且身怀潮汐内力,不惧龙象般若功。单以掌法而论,就已经摧枯拉朽,玄铁剑法施展开来,法王如何抵挡?我认为以内力相拼,法王的内劲,要优于南帝,但是不及杨过。当然有人会问,南帝与其余四绝相比,内力难分上下,若与金轮法王交手,是否也会不敌?毕竟南帝精研佛法,没有争强好胜之心,此时的内劲相比众人,还是略逊一筹的。法王以内力取胜,也不足为奇,若与东邪和西毒交手,未见会讨到便宜,况且法王以内力取胜,也绝非片刻之间,自己也会内力大耗。
西毒和北丐在世,也不惧法王的攻势,尤其二人招式多变,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全身经脉逆行,点穴之类的武功,也能从容化解。且与洪七公交手,蛤蟆功与降龙十八掌难解难分,故而法王不及,言外之意,降龙十八掌和黯然销魂掌无异,同为精妙掌法。既然对阵杨过,未能以龙象般若功化解,法王又如何取胜洪七公,单以掌法相拼,就已然不及,一旦施展打狗棒法,更会败得惨不可言。而北丐和西毒之战,双方内力半斤八两,招式而言北丐更强,这一点在神雕时期,已经给出答案。当年东邪和西毒交手,疯癫的欧阳锋更胜一筹,待到神雕时期,我认为东邪的招式难以取胜。首先落英神剑掌和弹指神通,西毒能够化解,除此之外,便是奇门五转,这套功夫虽然精妙,然而欧阳锋领悟九阴真经,这是东邪不敌的原因。而北丐能取胜,也是修炼九阴真经,加之打狗棒法,经书中的招式能力保不败,打狗棒法克敌制胜,由此可见洪七公的武功,要略微高出西毒和东邪。
我认为北丐打狗棒法能与杨过一战,玄铁剑法固然精妙,可是这套棒法是丐帮绝学,丝毫不输给独孤求败。且棒法所用的兵器,正是普通木棍,纵使没有打狗棒,威力也十分惊人,由此不难看出棒法之凌厉,似乎达到独孤求败木剑的境界。若三次论剑,杨过和北丐过招,以此二人的修为,我认为平局收场。其实除了掌法和玄铁剑,杨过的衣袖威力,也不可小觑,相当于暗器,摆动之时,能发出惊人的力道,这些都是战平的关键。郭靖师承洪七公和周伯通,掌法之刚猛,也是有目共睹,三次论剑之时,郭靖武功不虚任何人,凌厉更胜法王和杨过,论刚柔并济,周伯通和欧阳锋,未必能取胜。
经历二十余载的沉淀,郭靖的掌法和九阴真经,已经进入化境,十六年前与法王交手,就能窥探一二,空中出手之时,还能打伤法王。虽然镇守襄阳城,可是对于武功,仍然没有荒废,若论剑之时,杨过和周伯通,以及恩师洪七公,或许能与之一战。只是这些人的九阴真经,皆不如郭靖,全真教和九阴真经的内功,使其掌法无比刚猛,同时经书中的招式也相当了得。从与众人交手情形分析,郭靖更胜一筹,至此华山论剑,由郭靖独占鳌头。余下众人,分别是洪七公、杨过、周伯通以平局而论,欧阳锋稍逊一筹,东邪和一灯大师,以及法王居末。
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
谈到前往“西天”取经,也许人们第一反应会是“唐僧”,或者是玄奘。其实,远在玄奘西行的两百多年前,就有一位中国的高僧历经艰险,前往印度取经,他就是法显法师。法显、玄奘都曾徒步南亚数万公里,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30岁,而法显当时已经60多岁了。
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诠释旅者为:“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地方,谓之旅。”下面介绍两位与众人游山玩水所不同的特殊的“旅者”,他们的游历不是寄情于山水,而是为了信仰跋山涉水,深入异国他乡,求取真经,获取心灵的超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位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法显;一位是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玄奘。
法显,天竺的取经第一人高僧,用生命去换经书,比玄奘还早两百多年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长治县襄垣县)人,家中三个哥哥都早早夭亡,父母担心他也步后尘,三岁时就把他送到家附近的仙堂寺度为沙弥,十岁左右父母先后去世,二十岁正式受具足戒。
前秦国主苻坚崇尚佛教,一代高僧道安法师在长安讲经弘法。一心渴慕佛法的法显在知天命的年纪来到长安,遍访高僧大德,研习佛教经典,十年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僧人成为一位闻名长安的有德高僧。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法显常慨叹困惑于中土佛法戒律不全,希望能够获得佛法律藏的真谛。东晋隆安三年,62岁的僧人法显和同学慧景等,由长安出发,开始了一段前路茫茫的求经旅程。
依赖地图APP导航和便捷交通工具的我们无法想象,在战火纷飞、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一群布衣僧人仅仅依凭自己手中的手杖,用双脚丈量着遥远未知的路途,只为求得心中的佛法真谛。是信仰带给他们的坚定心志和无畏勇气。
一路上,沙漠热浪炙烤着他们,万刃雪山阻拦着他们、葱岭强盗惦记着他们。同伴或畏惧前途选择离开,或被路上的其他佛教国家吸引选择留下,或无法抵御恶略的环境因病亡故,十余人的西行取经队伍,在终于抵达天竺时,只剩下了法显和道整两人。此时距离从长安出发已过去了6年,法显也已年逾古稀。到达佛教的发源地中印度,六年间法显刻苦研读佛经,终于觅得真经戒律(得《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但他始终不忘渴盼精进修为的中原僧众,已近耄耋的法显决定取道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故土。
回国路上,法显经过有“佛法之岛”之称的狮子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他发现了许多珍贵的佛法典籍,为了将这些珍贵的典籍教义带回中原,他又在此停留了两年。其间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和抄写佛经,又为中原带回了《弥沙塞律藏本》、《长阿含经》、《杂阿含经》,以及《杂藏》。
西行十余载,对故国的思念,让从未惧怕过艰难险阻的法显,却对着一把中土客商供奉在佛祖前的白绢团扇,流下了泪水。
是该回家了。
在惊涛骇浪中,历经三年,九死一生,法显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成就一段不朽的传奇,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到海外求经的僧人。
回到故国的法显来到东晋都城建康,也就是现在江苏南京,与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一道,在道场寺翻译佛经。他知道,佛法的传承,需要依靠更准确的原典,和生生不息的一代代僧人,所以,纵然年事已高,可一心弘法的法显不知疲倦地翻译佛经,并为僧众讲学,他期盼着上天能给他多一点时间,为弘扬佛法做更多的事情。法显译出《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洋洋洒洒百余万言。
年过八旬的法显从建康来到荆州,后卒于荆州辛寺,年八十六。
我们来看一下法显的行动轨迹:
长安——河西走廊——焉夷国(今新疆的焉耆)——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于阗国(今新疆的和田)——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键陀罗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天竺国(今印度)——尼泊尔——东天竺国——摩竭提国——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搭船北上至山东的崂山,归国。
法显译出的《大泥洹经》当时广为流传。据说南京朱雀门一户世代信佛的人家,抄写了一部《大泥洹经》,读诵供奉。后来遭遇火灾,家中物品全部烧光,唯这部《大泥洹经》,连封面都没有烧坏。此事在京城广传,人人感叹经书的神奇。
法显西行取经重要影响法显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佛国记》,别名《法显行传》,首次实录了自陆路游历古印度,再由斯里兰卡经南洋群岛航归的行程。它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而且是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
《佛国记》还详细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后来被作为佛学典籍着录引用。一位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法显之前,中国真正到印度的求法僧人几乎没有。留学天竺携经而返者,法显为第一人,他是第一个把梵文经典带回国内并直接翻译成汉文的人。
法显一生处事平淡,西行途中没有像玄奘那样获得高昌王的鼎力支持,归国后也没有受到朝廷礼遇,但他早玄奘二百多年,就成就了西行取经的壮举,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到印度求法的僧人。
央视三集大型佛教史诗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无论从纪录片的角度去评价,还是重拾高僧法显的记忆,它实在太精彩了,应该称得上是中国纪录片中不可多得的佳品。《佛国记——法显西行》,“西行”的不只是佛国,更是一种舍身求法的精神。
古往今来,不断有大家们在自己身处的时代对高僧法显的仰望——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的日本学者、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赞曰:“《佛国记——法显西行》和翻译的这两种律典,在具有长达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是首次完成了足以留存史册的大长征。无论是玄奘还是义净,对于其它许多求法僧来说,《佛国记》已成他们去天竺的路标。”199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惊呼:“《佛国记》照亮了印度。”著名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把舍身求法者统称为“中国的脊梁”……
玄奘西行取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玄奘法师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西元六0一年)。河南陈留人,俗姓陈氏,幼年即有过人的智慧,七岁开始读五经,在十三岁那年,随其二兄长捷法师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诵习经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须经过考试合格,颁发证书(度牒),才有资格作为沙弥。此时,正逢洛阳度僧,玄奘法师年幼,不能参加考试。他在考场门前徘徊,望之兴叹!而被主考官郑善果发现,认为是佛教龙象,破例特取度之。
玄奘法师在二十岁,受具足戒之后,到处参访善知识,发现众师所说,与经典颇有歧异,令人无所适从。尤其《十七地论》,见解不同。乃发愿到天竺(即今日印度)研究,以解其惑。
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先是到了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之后过了兰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到达了唐代玉门关,之后又绕过白墩子、红柳园、星星峡等地,终于走出了唐朝的边境。
他一直向西北而行走进沙漠到达伊吾,之后又到了白力城、高昌王城、无半城、阿父师泉等地,走到了今天天山南边,之后又进入阿耆尼国、王城这两个国家。随后玄奘又度过孔雀河进入屈支国。他又向西走了六百多里,到达跋禄迦国,接着又向西北走三百里到达凌山。翻越了七天七夜的冰山,到达大清池,今天这个地方在吉尔吉斯斯坦。之后玄奘再沿着湖西北方向走了500里到达碎叶城,之后他经过了逻斯城、沛汗国、堵利瑟那国、飒秣建国、喝捍国、捕喝国、伐那国、羯霜那国、梵衍那国、迦毕试国、揭罗喝国等十多个国家,翻越了帕米尔高原等许多高原,可谓是爬山涉水,困难重重。历史十几年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天竺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西行求法的那一年,他二十九岁。整整花了四年时光,玄奘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38个国家,终于来到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天竺最有名的那烂陀寺。在这里,玄奘经过17年的艰辛学习,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回到了长安,受到数十万人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当时在东都洛阳行宫,在官员的安排下,玄奘转赴洛阳,受到太宗的接见,随即安排在长安弘福寺(现西安大雁塔景区)里翻译带回的佛经。玄奘除去翻译了大量佛经外,还口述成了十二卷史地著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玄奘法师在西行期间所经过的山川、城邑、特产、习俗等见闻趣事,不仅为以前所有著作所未载,也为朝野人士所未闻。
【玄奘西行路线】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程路线】
从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长安;
【途经国家】
中国——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哈萨克——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玄奘返国后,请求唐太宗支持他翻译佛经的弘法心愿,开始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译经计划,不仅参与人员众多,且内容繁浩。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重要经论,就在玄奘优美信达的译笔下逐步翻译完成,比如至今大家都知道的《心经》,就是他的杰作。而且他也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过程写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成为后来明朝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灵感来源。
在译经过程中,玄奘每天五更起,三更眠,黄昏给僧众讲经,寒来暑往,从无间断。繁重的工作加上原来西行时留下的旧疾复发,进一步伤害了他的身体,公元664年春二月,玄奘圆寂,终年65岁。他对于佛学的贡献,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在关于玄奘取经的艺术作品里,无论是小说《西游记》,还是基于史实的玄奘取经记,都把西行之路描写的异常坎坷艰苦,玄奘就像个苦行僧一样,只有一个人或只有寥寥数个随从。但事实上,玄奘不仅有四个徒弟,还有二十多个随从跟着。银钱充足,再走20年都够用了。
玄奘西行取经影响玄奘的一生,波澜壮阔,奇异不凡,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仍然震撼。历史之间,他走在辽阔西行路上的身影,是天地间大写的人。满载荣誉,德彪千古,生前身后名,对玄奘而言,又有何足论,在踏上向世界发问的旅行之中,他已经完成天地间最美的修行。
两位不同时代的高僧,凭借自己对于佛法的虔诚以及超人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前往从未涉足、一无所知的异域寻求佛法,去之前他们也无法确定历程是否顺畅,是否就一定能求取真经。我们有必要比较他们谁取经更困难,受苦更多?不管如何,也正因此,他们名垂千古,成为他们时代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