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的主人,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是真的吗?
查阅古今史籍,尚未发现有哪一位帝王曾经拥有过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很显然这是一个刻意杜撰的美丽传说而已。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一下自西汉刘邦建汉开始至清朝灭亡,历代皇帝大小老婆共有多少位!请往下看:
西汉、东汉政权时期:西汉高祖刘邦娶妻5人,高皇后吕雉、戚夫人、赵夫人、管夫人、孝文太后薄
文帝刘恒娶妻3人,孝文皇后窦氏、慎夫人、尹妃。
景帝刘启娶妻3人,孝景皇后薄氏、孝景皇后王娡、栗姬。
武帝刘彻娶妻6人,孝武皇后陈娇、思皇后卫子夫、尹婕妤、李夫人、王夫人、鉤弋夫人赵氏。
宣帝刘询娶妻3人,恭哀皇后许平君、孝宣皇后霍成君、王婕妤。
元帝刘奭娶妻3人,孝元皇后王政君、孝元皇后傅氏、中山太后冯媛。
成帝刘骜娶妻4人,孝成皇后许氏、孝成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班婕妤。
剩余5位皇帝据正史记载是一夫一妻,惠帝刘盈、少帝刘弘、昭帝刘弗陵、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东汉光武帝刘秀娶妻2人,光武皇后郭圣通、光烈皇后阴丽华。
东汉明帝刘庄娶妻2人,明德皇后马氏、贾贵人;章帝。
东汉和帝刘肇娶妻2人,孝和皇后阴氏、和嘉皇后邓绥。
东汉安帝刘祜娶妻2人,安思皇后阎姬、恭愍皇后李氏。
东汉顺帝刘保娶妻2人,顺烈皇后梁纳、虞贵人。
东汉恒帝娶妻4人,懿献皇后梁女莹、孝恒皇后邓猛女、恒思皇后窦妙、采女田圣。
东汉灵帝刘宏娶妻3人,孝灵皇后宋氏、灵思皇后何氏、灵怀皇后王氏。
东汉献帝刘协娶妻5人,孝献皇后伏寿、献穆皇后曹节、贵人董氏、夫人曹宪、夫人曹华。
三国政权时期:魏文帝曹丕娶妻2人,文昭皇后甄洛、文德皇后郭女王。
明帝曹睿娶妻3人,明悼皇后毛氏、明元皇后郭氏、虞夫人。
三任帝曹芳娶妻3人,甄皇后、张皇后、王皇后。
四任帝曹髦、五任帝曹免,均为一夫一妻。
蜀昭烈帝刘备娶妻3人,昭烈皇后甘氏、穆皇后吴苋、孙夫人。
后主刘禅娶妻3人,敬哀皇后张氏、皇后张氏、昭仪李氏。
东吴大帝孙权娶妻7人,夫人谢氏、夫人徐氏、皇后潘氏、皇后朱氏、大懿皇后王氏、敬怀皇后王氏、夫人袁氏。
末帝孙皓娶妻3人,皇后滕氏、美人张氏、左夫人张氏。
二任帝孙亮和景帝孙休均为一夫一妻。
两晋政权时期:西晋、东晋共有15位皇帝,武帝司马炎娶妻6人。惠帝司马衷娶妻3人。元帝司马睿娶妻3人。成帝司马衍娶妻2人。简文帝司马昱娶妻2人。孝武帝司马曜娶妻3人。
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邯、明帝司马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均为一夫一妻。
五胡十六国时期:成汉帝国有皇帝3人,武帝李雄和末帝李势为一夫一妻,昭文帝李寿有妻2人。
前赵帝国共有4位皇帝,文帝刘渊娶妻3人、昭武帝刘聪娶妻14人,末帝刘曜娶妻4人。隐帝刘粲为一夫一妻。
后赵帝国共有4位皇帝,明帝石勒娶妻2人,武帝石虎娶妻5人。最后两任皇帝石世、石遵均为一夫一妻。
冉魏帝国两任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前秦帝国宣昭帝苻坚娶妻3人、高帝苻登娶妻2人,剩余四位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后秦帝国共有2位皇帝,武昭帝姚苌娶妻2人,文恒帝姚兴娶妻2人。
前燕帝国共有3位皇帝,文明帝慕容皝娶妻2人,景昭帝慕容俊娶妻2人,剩余一位为一夫一妻。
后燕帝国共有4位皇帝,武成帝慕容垂娶妻3人,惠愍帝慕容宝娶妻2人,昭文帝慕容熙娶妻2人,二任帝慕容盛是一夫一妻。
南燕帝国共有2位皇帝,一任帝慕容德娶妻一人。二任帝慕容超娶妻2人。
北燕帝国共有3位皇帝,文成帝冯跋、昭成帝冯弘;各娶妻2人。惠懿帝高云是一夫一妻。
后凉帝国共有4位皇帝,武帝吕光娶妻二人,剩余三任帝均为一夫一妻。
大夏帝国二任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帝国共有9位皇帝,武帝刘裕娶妻3人、文帝刘义隆娶妻4人、孝武帝刘骏娶妻2人、明帝刘或娶妻3人。剩余五位君王均为一夫一妻。
南齐:共有7位皇帝,六任帝萧宝卷娶两个妻子以外,剩余均为一夫一妻。
萧梁帝国:共有5位皇帝,武帝萧衍娶妻3人、元帝萧绎娶妻2人,剩余均为一夫一妻。
陈帝国:共有5位皇帝,一任帝陈霸先娶妻2人,五任帝陈叔宝娶妻3人,剩余均为一夫一妻。
北朝北魏:共有18位皇帝,含东魏和西魏政权,道武帝拓跋珪娶妻3人,明元帝拓跋嗣娶妻2人,太武帝拓跋焘娶妻3人,文成帝拓跋浚娶妻2人,孝文帝元宏娶妻4人,宣武帝娶妻3人,文帝元宝矩娶妻2人,剩余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北齐时期:共有8位皇帝,文宣帝高洋娶妻3人,武成帝高湛娶妻2人,后主高纬娶妻4人,剩余皇帝为一夫一妻。
北周政权时期:北周时期:共有5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娶妻2人、宣帝宇文赟娶妻5人,剩余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隋朝政权时期:共有5位皇帝,文帝杨坚娶妻3人,炀帝杨广娶妻2人以外,剩余3位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唐朝政权时期:唐朝时期:共有21位皇帝,太宗李世民娶妻2人。高宗李治娶妻3人。中宗李显娶妻3人。睿宗李旦娶妻2人。玄宗李隆基娶妻5人。肃宗李亨娶妻2人。代宗李豫娶妻2人。德宗李适娶妻2人。宪宗李纯娶妻2人。穆宗李恒娶妻3人。懿宗李漼娶妻3人。昭宗李晔娶妻3人。剩余几位皇帝均是一夫一妻。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政权共有3位皇帝,太祖朱温娶妻3人、末帝朱友贞娶妻2人,二任帝朱友珪一夫一妻。
后唐政权共有4位皇帝,庄宗李存勖娶妻4人,明宗李嗣源娶妻4人,愍帝李从厚、末帝李从柯均为一夫一妻。
后晋政权共有3位皇帝,高祖石敬塘一夫一妻,出帝石重贵娶妻2人。
后汉政权共有2位皇帝,高祖刘知远一夫一妻,隐帝刘承祐娶妻2人。
后周政权共有3位皇帝,太祖郭威娶妻4人,世宗郭荣娶妻3人,恭帝柴宗则为一夫一妻。
前蜀帝国共有2位皇帝,高祖王建一夫四妻,后主王衍一夫三妻。
南汉帝国共有4位皇帝,除四任帝刘继只一夫二妻以外,剩余均为一夫一妻。
闽帝国共有4位皇帝,一夫多妻者3人,惠宗王延钧一夫二妻。康宗王继鹏一夫二妻。景宗王延曦一夫二妻。四任帝王延政为一夫一妻。
后蜀帝国共有2位皇帝,高祖孟知祥一夫二妻。二任帝孟仁赞一夫一妻。
南唐帝国共有3位皇帝,烈祖李升一夫二妻。后主李煜一夫二妻。元宗李璟一夫一妻。
北宋、南宋政权时期:北宋王朝时期:共有9位皇帝,太祖赵匡胤一夫三妻。太宗赵光义一夫四妻。真宗赵恒一夫六妻。仁宗赵受益一夫八妻。神宗赵顼一夫五妻。哲宗赵煦一夫二妻。徵宗赵佶一夫八妻。而英宗赵曙、钦宗赵桓均为一夫一妻。
南宋王朝时期:共有9位皇帝,高宗赵构娶妻7人。孝宗赵伯琮娶妻5人。光宗赵惇娶妻2人。宁宗赵扩娶妻3人。理宗赵贵诚娶妻3人。度宗赵孟启娶妻4人。剩余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契丹【辽国】金国、元朝、明朝、清朝辽国政权时期:共有10位皇帝,世宗耶律兀欲娶妻2人、圣宗耶律隆诸娶妻2人、道宗耶律洪基娶妻3人、兴宗耶律宗真娶妻2人、天祚帝耶律延禧娶妻4人,剩余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金朝政权时期共有9位皇帝,太祖阿骨打娶妻5人、熙宗完颜亶娶妻2人、四任帝完颜亮娶妻20人、世宗完颜雍娶妻3人、章宗完颜璟娶妻4人、宣宗完颜珣娶妻3人,剩余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元朝政权时期:共有14位皇帝,太祖铁木真娶妻44人、太宗窝阔台娶妻6人、宪宗蒙哥娶妻5人、世祖忽必烈娶妻8人、成宗铁木儿娶妻3人、武宗海山娶妻6人、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娶妻2人、英宗硕德八刺娶妻3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娶妻11人、明宗和世娶妻6人、顺帝脱怀铁木儿娶妻3人,剩余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明朝政权时期:共有17位皇帝,太祖朱元璋娶妻4位、成祖朱棣娶妻3位、仁宗朱高炽娶妻3位、宣宗朱瞻基娶妻15位、英宗朱祁镇娶妻2位、景宗朱祁钰娶妻2位、宪宗朱见深娶妻6位、世宗娶妻6位、穆宗朱载厚娶妻3位、神宗朱翊钧娶妻5位、光宗朱常洛娶妻6位、熹宗朱由校娶妻4位、思宗朱由检娶妻3位,剩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
清朝政权时期:共有12位皇帝,太祖努尔哈赤娶妻12人、太宗皇太极娶妻14人、世祖福临娶妻18人、圣祖玄烨娶妻32人、世宗胤祯娶妻7人、高宗弘历娶妻19人、仁宗颙琰娶妻11人、道光皇帝娶妻16人、咸丰皇帝娶妻9人。同治皇帝娶妻5人、光绪载湉娶妻3人、宣统溥仪娶妻5人。
李辅国也从太监一职坐到宰相?
唐朝宦官干政的现象超过其他朝代,真可谓为患最烈、流毒最深。从唐肃宗用宦官掌兵、监军开始,阉党便通过对禁军的绝对控制和对地方军队的监察,频频干预朝廷和地方事务,最终竟能拥有随意废立或杀害皇帝的权力,成为帝国实际上的“太上皇”。而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正是肃宗、代宗两朝的大宦官李辅国。
李辅国本名李静忠,幼年便被送入宫中做太监,起初在各处打杂,后来奉命服侍唐玄宗第三子李亨(即唐肃宗,原名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李静忠虽然相貌丑陋,但为人巧媚多智、办事谨慎,以故深得李亨的信任。等到李亨被册立为太子后,李静忠便被主人带进东宫,并帮助他度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由是被视为心腹。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奔成都避难,而李亨则在李静忠和太子妃张氏的劝说下,北上灵武并在此称帝,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平叛,时在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登基后,因为感激李静忠的定策拥立之功,便为他赐名为“辅国”,并进拜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将军国大事、禁军统领权全部委托给他。
李辅国既然手握军政大权,便开始暴露出贪残专横的本性,为了能长期把持朝政,便与醉心权术的张皇后结成攻守同盟。在同盟的“蜜月期”内,李辅国与张皇后联手干预朝政、排除异己,不仅将耿直忠诚的宗室重臣李岘、宰相萧华等人驱逐出京,还诬杀功勋卓著的建宁王李倓(唐肃宗次子),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等到唐肃宗收复两京,并将太上皇(即唐玄宗)由成都迎回长安后,李辅国因为担心老皇帝会重新掌权,便伙同张皇后将其迁往西内居住、监禁,并将陪伴唐玄宗长达50余年的心腹宦官高力士、大将陈玄礼或流放或强迫致仕。不仅如此,在唐玄宗病重期间,李辅国和张皇后还屡次阻止唐肃宗前去探望,令天下人寒心。
李辅国在肃宗朝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郕国公,其权势之大,以至于宰相及朝臣想要面圣都需要经过他的同意,皇帝下发的诏书也需要他的副署才能施行。不仅如此,宗室贵人见到李辅国后都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五郎”,宰相李揆则称呼他为“五父”。李辅国之权势熏天,由此可见一斑。
李辅国与张皇后的联盟维持五六年时间,随着唐肃宗的病重而趋于瓦解,最终竟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原来,在唐肃宗病重期间,张皇后准备废黜太子李豫(唐代宗,非张皇后所生),改立越王李系为储君,以便将来继续掌权。与此同时,她还想杀掉权势太大的李辅国,让自己更信得过的太监取而代之。然而张皇后的计划尚未实施,便被李辅国的党羽发觉并告密。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李辅国、程元振率先发难,当着唐肃宗的面逮捕李系、张皇后,并在宫中大开杀戒。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唐肃宗见到如此场面,吓得大惊失色,很快便一命呜呼。肃宗驾崩后,李辅国扶立李豫即位,随即将张皇后、李系杖杀(“时上在长生殿,使者逼后下殿,并左右数十人幽于后宫,宦官宫人皆惊骇逃散。丁卯,上崩。辅国等杀后并系及兖王僴。”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
唐代宗即位后,李辅国因定策拥立之功进拜为司空、中书令,封博陆郡王,并被尊称为“尚父”,权势、地位比之前更盛。此时的李辅国变得更加骄横、狂妄,某日竟公然对唐代宗讲:“大家(宦官对皇帝的称呼)每日只需端坐宫中即可,政事请交给老奴处理。”唐代宗闻言大怒,渐渐地便滋生起想要诛杀他的念头。
此时宰相元载察觉到皇帝的心思,尽管他是李辅国的亲信,但为了谋求进一步的提升,他愿意出卖恩主。正因如此,元载暗中改换门庭,首先帮助唐代宗设计解除李辅国的军权、相权,然后又派刺客将他杀死,时在当年十月。李辅国被杀时,年已58岁。
唐代宗因为深恨李辅国,特意嘱咐刺客在完成任务后,将其首级扔到厕所中的污水里,以示对他的惩罚。李辅国被杀后,唐代宗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然后刻木代其首级以葬,并追赠他为太傅,谥号为丑。李辅国权势熏天、不可一世,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罪有应得。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长安十二时辰中姚汝能究竟是谁的人?
姚汝能是谁的人,我相信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第八集的人心中都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而在第14、15集中,这个答案便更加清晰。
(注意,此处只是就剧情所做的分析,原著党就不要乱入了。)图示为第八集中,右相府吉温第一次透露“三女”二字。“三女”即为“汝”,但是单凭这两个字就断定姚汝能是右相林九郎的暗桩未免太片面。只是结合剧情来看,张小敬曾经戕杀上司,怒杀熊火帮三十四人的内幕除了徐宾早就知道内情外,剩下的就只有一直随身“监视”着张小敬的姚汝能了。果不其然,姚汝能暗中去京兆尹调查了张小敬案的秘辛,随后他又回到了靖安司将消息告诉了李必,并且暗暗diss了一把张小敬愿意配合“捉狼”的目的。他这波反间计玩的真六,这是要两面置张小敬于死地啊!
此时剧情才更新到第八集,而姚汝能很可能已经是林九郎的人。细思恐极的是,姚汝能在第2集中曾告诉张小敬,他是东宫右卫率,太子的直属亲信。姚汝能是看着太子和李必长大的,这样深厚的感情都能被策反,实在是匪夷所思。而在第14、15集中,姚汝能挑唆崔器离开靖安司转到右骁卫阵营,崔器所属的旅贲军听命于东宫太子,右骁卫的甘守城则直接听从林九郎调遣。到了这个时候,姚汝能是右相暗桩的猜测便板上钉钉了。但是姚汝能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表现出对升迁的欲望。他曾告诉张小敬,自己喜欢写一些官场的八卦秘辛,他的作品在黑市上卖的不错,希望能把张小敬也写进书里。
姚汝能更在李必怀疑他是奸细的时候,气的脱口而出,自己只想做个逍遥公。同样类似的话,他也对崔器说过。不着急升迁,对功名利禄不放在心上,不为财,不为私欲,那是为了什么?结合姚汝能的身世及性格特点,我做了以下浅薄的分析。
光复家族荣耀姚汝能的先祖父是大唐名相姚崇,祖上曾享有无上的容光。可是姚汝能的父亲却犯下结私贪污之事被诛杀,姚氏一门从万人敬仰到被人不齿,这种落差感让他一直很自卑。姚汝能是个复杂的人,表面看似无欲无求,但内心时刻想要光复门楣。选择右相,是因为他权倾朝野,而太子一方的势力则羸弱很多,何监年事已老,李必稚嫩,剩下的又不足为道。良禽择木而栖,也不是没有可能。
无间道其实我始终都不肯相信姚汝能是坏的,就冲他在发疯的教众堆里曾拼命护着张小敬这一点就足够了。如果姚汝能的“叛变”是受命于太子的,又或者说是受命于何监,那一切都好解释了。
姚汝能从头到尾在抓狼卫这件事上都不太上心,有可能是因为知道狼卫之事不过是为促成太子上位所布的一个大局。狼卫的事后来超出了预期的掌控,姚汝能曾数次暗示李必就此停手,或许李必和张小敬的过度介入影响到了一开始的计划。但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希望将来不要被打脸。
怀才不遇中途叛变,但迷途知返。扮演姚汝能的芦芳生曾透露过,这个角色确实在中间有过反转。其实看得出来,编剧对姚汝能的改编是花了心思的,这个曾经的名相之后如今屈居在靖安司听命官阶小他一级的李必差遣,死囚张小敬又横空出世,处处抢了他的风头。姚汝能在靖安司的位置是比较尴尬的,而太子对于他和李必,明显是更偏爱后者的。假设姚汝能的叛变是出于怀才不遇,那么后期的迷途知返就更说得过去。如果是这样的安排,姚汝能这个人物的形象将会更加真实,更加立体。张小敬这样的英雄是万里挑一的,但世间更多的却是姚汝能这样接地气的普通人。以上纯粹只是基于剧情之上的揣测,个人拙见而已。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哦!
滞留中国东北的百万日本侨民去了哪里?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民和投降的关东军总数超过了200万人,数量如此众多的日本人在战后究竟去了哪里?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200万日本军民的由来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以战胜国的姿态获得了俄国人在中国辽东半岛上的权益。
随后,日本儿玉源太郎大将提出了向“满蒙”移民50万的设想,计划将中国的辽东半岛作为对俄作战的跳板。
日本当局对这个计划非常重视,开始鼓励本国的浪人、关东军退役军人和商人迁居满洲。到了1931年“九一八”前夕,大约有20万日本人进入中国东北各城市定居。
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在东北各大城市的移民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人。考虑到将来对苏作战中,需要大量的粮食作为军用物资的因素,关东军向日本当局提出进行农民移民。于是,日本启动了向东北大规模移民的“农业移民百万户计划”,旨在将中国东北地区完全日本化。
此后,日本在国内动员贫民加入“满蒙开拓团”,并且发给他们农具和武器,重点开赴中国东北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这些加入“开拓团”的群体,在日本国内主要是贫民或者无业游民,通过移民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
到了中国东北以后,这些在日本国内属于最底层的贫民,开始不断抢占中国百姓的土地,到1938年止,日本开拓团便已侵占中国耕地15万公顷。但是绝大部分日本人并不参与耕种,他们利用中国农民种地,自己从事贩卖活动,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主阶级”。
享有特权的开拓团一下变得非常吃香,短短几年内通过开拓团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农民已经超过30万人。
在苏联进攻东北前夕,不含日本关东军的数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民数量已经超过150万人。那么这些人在日本战败投降后,究竟都流向何方?
苏联占领期间,大量因饥寒交迫而亡在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之后,由于此时国共两党都还没对东北的城市进行正式接管,苏联人并没有对收容所中的上百万日本人进行有序管理,而这些日本人中,青壮年男性此前大多都被关东军征调入伍,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特别是在进入冬季之后,这批日本难民面临着没有食物、没有御寒衣物、没有住所的境地,苏军给他们配给的食物根本无法保障这100多万人的生存条件。毕竟这个时候的苏联也刚刚经历战争的重创,想要养活着100多万人难度确实非常大。
因此,在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到1946年4月开始日侨遣返期间,在收容所中因饥、寒、病而亡的人数超过了17万人。
百万日侨大遣返1946年,国共双方开始大规模接收东北各城市。为了方便对日本难民的管理,国共双方都是将自己控制区内的日本人集中管理。其中国民党控制区内约80万人,解放区内约有30万人,苏联控制的大连、旅顺大约有27万人,总共约130多万人。
在这130多万人中,超过70%为女性,剩下多为老人、儿童。由于缺乏谋生手段,超过10万名日本妇女选择了嫁给中国人为妻。
1946年5月,中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遣返日侨的行动。针对在日本投降后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性,国民政府一概不承认其婚姻的合法性,不论自愿与否,一律遣返回日本。而在日本投降之前的中日家庭,则根据自愿原则决定是否遣返。
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共解放区内的日侨分批交给南满的国民党军队,再由国民党方面集中送至葫芦岛港口,由美国负责将其遣返回日本。
1946年5月至12月,在国、共、美三方的配合下,一共遣返日侨1015728人,其中国民党控制区内773204人,解放区242524人。至于苏联控制的大连、旅顺那27万日本人,则由苏联方面分批予以遣返。
那么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中留下的那些日本人究竟在做什么?根据当时的统计,留在国统区的日本人有59861人,留在解放区的有48216人。
以解放区留用的日本人为例,他们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医生、护士、军械制造技工。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四野的解放军医院中超过半数的医生和护士,都是来自于这批日侨。而在我军的军工系统中,更是有数千日本技术人员加入,为东北军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6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日本友人时曾说:“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工参加了解放战争,增强了中国和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息。”
解放后,这些解放军中的日本友人和日侨大多都被安排返回了日本。
因此,在日侨大遣返行动中,先后遣返回日本的日侨超过了130万人。
被送往西伯利亚的关东军战俘1946年5月,苏联红军从中国东北撤军。他们不仅带走了东北的大部分物资,还带走了52万关东军战俘。
在苏联出兵东北后,有60万关东军成了战俘,随后就地释放了7万多老弱病残的关东军战俘。剩下的52万人加上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上的6万日军战俘,一共58万人被送往苏联西伯利亚进行劳动。
二战期间,苏联付出了死亡2700万人的代价,其中包括178万名苏军战俘。因此,二战后期德国、日本的军队都不愿意向苏联投降,就是担心来自苏联的报复。
他们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他们手上欠下了太多的血债。在德国投降后,250万德军成了苏联的战俘,其中38万人再也没能回到德国。
而被苏军带走的这58万日军战俘,最终回到日本的有50.4万人,剩余的7万人恐怕只能到西伯利亚冰天雪地中去找了。
因此,在日本投降后留在中国东北的200多万的日本侨民以及关东军战俘,最终回到日本本土的大约有180万左右。
李世民为何对其大哥那么残忍?
涉及政治的历史,总是变得十分残酷,有时候让人根本想不通事情为何会那样发展,可是一切似乎又不得不那样发展,这就让人感觉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在众多残酷的历史事件中,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两的争斗,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有很多人十分好奇,为何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明明已经杀了李建成,还要把李建成的头砍下来呢?实际上这个动作蕴含着很深的寓意,需要我们深入去了解整个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对其进行分析。
李渊对玄武门之变的责任自古以来,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很多声音中,都觉得是李世民自己的欲望所导致这场残酷政变的,我们今天就来仔细分析一下,这场政变难道就仅仅是李世民的问题么?难道李渊就没有责任?
毫无疑问,作为当时的皇帝,也是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父亲李渊,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为何这样说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李渊登基后的所作所为。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在没有登基称帝之前,只要遇到什么大事情,就喜欢让李世民去解决。
为此,李渊还答应只要自己成为皇帝,就让李世民做太子,而实际上李渊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李建成成为太子,这无疑就是在食言,对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不予兑现,李渊究竟想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只要李世民解决了李渊派李世民去处理的事情,李渊就会对李世民更加怀疑一些。这种怀疑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李渊觉得李世民什么事情都能解决,被李世民的能力所震慑,所以更加担心李世民会功高盖主,李渊这个皇帝就没法做下去了。
可是唐朝的发展离不开李世民,自己的皇权稳定又需要防着李世民,为了得到更好地权衡,李渊想出的解决方案就是立李建成为太子,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制约李世民,达到稳定的目的,自己的江山也就不会轻易被拿走。
这样的如意算盘本来还是很不错的,李建成成为太子之后,也确实对李世民的权力产生很多制约,可是随之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李世民不能公然与李渊叫板,但是李世民可以和自己的太子哥哥斗智斗勇啊。
同样的道理,李建成无缘无故捡了一个太子当,权力的欲望被激发了,但是看着虎视眈眈的李世民,自己也睡不踏实啊,李世民不死,李建成睡不着觉,太子之位也坐不稳,既然如此,李建成是不是该有所行动呢?
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智斗勇李渊顺利挑起了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之间的内斗,李渊一开始觉得没有什么,只是一种政治游戏而已,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当李建成与李元吉第一次想要借助一匹烈马送走李世民的时候,李渊不以为然。
当李建成与李元吉派刺客去刺杀李世民的时候,李渊也不以为然,直到后来李建成与李元吉请李世民去喝酒,并且在酒里下毒,李世民喝下之后吐血数升,李渊知道后没有过多责怪李建成与李元吉,只是说李世民酒量不好,叫李建成与李元吉不要喊他喝酒。
你看这样的事情,换做谁能开心呢?一边是自己的父亲食言之后还纵容别人欺负自己,一边是原本实力不如自己的太子哥哥,如今仗着自己是太子的身份,就想置自己于死地,李世民越想内心越不舒服,看来必须来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了,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命运。
就在李建成与李元吉打算发动昆明池之变送走李世民之际,李世民也周密计划了玄武门之变,最终先李建成一步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无奈成为亡魂,李世民顺利搞定李渊,得到太子之位。
为何李世民杀了李建成,还要砍头呢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之后,尉迟恭将李建成的头砍了下来,有人不理解李世民为何这么残忍,都不能给自己的哥哥留一个全尸,实际上这件事情我们错怪李世民了,砍下李建成的人头,实在是形势所迫,李世民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玄武门之外,李建成的手下正在耀武扬威,打算直接攻进来与李世民决一死战,作为已经取得玄武门之变首胜的李世民来说,解决掉这些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残部,才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残部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想要靠着武力去强制解决,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李世民所有兵马加起来还没有李建成的多,何况李建成还有李元吉的支持,要是硬拼,李世民肯定不占优势,当然不能轻易为之,所以必须采用智取的办法,如何智取呢?
古人作战讲究擒贼先擒王,所以智取的最佳办法就是先让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手下明白,李建成以及李元吉已经一命呜呼了,他们是时候散去,要让他们相信这是事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头砍下来,让部下看到人头,自然也就相信事情真相了。
果不其然,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站在玄武门城楼之上,告诉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部下,你们的老大已经牺牲了,这是他们的人头,你们快作鸟兽散去吧!
众人一看果然是自己老大的人头,遂纷纷离开逃命去了,这就是人性,当已经发现现实如此残酷之后,必然树倒猢狲散,没有谁会傻乎乎去送死的。李世民就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借助这个办法巧妙避免了玄武门之变中的更多冲突,也因此让玄武门之变得以迅速结束。
结语帝王之间的过招,随便一个动作,都是充满权谋智慧的,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将会影响着很多人的命运,有时候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在研究帝王之间的行为时,需要结合当时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更多准确的答案!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沐王府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的创始人叫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沐氏子孙世代承袭云南王,镇守云南边陲280余年,与明朝政权相始终。沐氏子孙对巩固祖国西南边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
《鹿鼎记》提到韦小宝7个老婆中有一个名叫沐剑屏的,她的身份是云南沐王府的小郡主。沐剑屏是小说虚构人物,而沐王府却是真实存在的,沐王府第一代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将领沐英。
沐英,生于1345年,自幼父母双亡,是一名流浪孤儿。1352年8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遇上了朱元璋,那时25岁的朱元璋与马氏膝下无子,两人见沐英可怜,便收其为养子。
朱元璋自己是苦孩子出身,也做过流浪儿,在乱世中九死一生,受尽战争饥荒之苦,所以对于沐英感同身受。由于沐英还没有名字,朱元璋给他取名为“朱文英”。
从此,朱元璋和马氏对他视如己出,倾心抚育。多年后定鼎中原时,朱元璋回忆起还饱含深情说:
“朕怜其孤且幼,特抚育如儿,夜卧同榻,数番鼾睡于朕怀。“
其实,当时的朱元璋收养沐英,有将他培养成接班人的想法。毕竟那时朱元璋过的是刀口舔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不奢望一儿半女,更没想到日后会当上皇帝。
此后,朱文英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长为军中一员骁勇威猛的大将,18岁出征,屡立赫赫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不得不说朱玩璋教育很成功。
(朱元璋与马氏剧照)
洪武初年,朱文英被任命为大都督佥事,年纪轻轻就在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担任要职,可见其能力卓著,也说明朱元璋对他很信任。
当然朱元璋养子不只朱文英,他还陆续收养了朱文忠、朱文辉、朱文刚、徐司马、平安等。在开创大明王朝战争中,朱家养子们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堪称朱元璋有力的心腹精锐。
在平定天下后,朱元璋已经儿女成群了,亲生儿子也不少了(一共26个)包括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
于是,朱元璋令养子们改回原来的姓。朱元璋很会处理,每次养子立了功,就恩赏其恢复原姓,朱文英在镇守建宁时恢复为“沐英”。
朱元璋有了子嗣后,便不再把沐英视为继承人,大明江山自然要传给有血缘维系的真正朱家子孙。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封沐英为西平侯,赐予丹书铁券。
不管怎样,沐英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骁勇善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与马皇后和朱标关系极好,对朱元璋又忠诚有加,让朱元璋对他非常倚重。
(黔宁王沐英)
尽管朱元璋称帝后,沐英一再被朱元璋找名目往外调,不让他待在京城。但当朱元璋真正需要他时,还是会尽可能信任他,对他委以重任,沐英也自然也会全力以赴。
比如,坐镇云南,戍守边疆。
由于元朝宽松政治制度,云南在明朝前就不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有多股不稳定的势力。除了元朝贵族梁王势力外,还有之前大理国段氏王族后裔,继续保有领地和很大权势,以及众多地方土司势力等,使得云南管理松懈。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沐英、傅友德、蓝玉3员大将率30万军队平定云南残元势力,元军大败,梁王饮鸩自杀。
云南平定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继续一边平叛,一边让民众休养生息。
洪武十五年,云南全境平定,回归大明版图。
明朝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布政使司,划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置卫、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
朱元璋还迁移一批中原大姓移居云南,当时有江南巨富就被他遣戍云南,以充实云南人口。
(沐英画像)
据明代《三迤随笔》记载,明军初平云南时,当地人口只有7万多户,后来从江南、中原等地迁来商贾士名后就多达20万户了。
但这样还不够,朱元璋有了新烦恼:云南是打下来了,如何治理成为一大难题。云南远在千里之遥,又独立了600多年,经济文化等与中原相差很大,如何有效控制它呢?
唐宋的管理方式是册封,元朝管理也仅限于与土著大姓接触,这都谈不上真正管理。真正有效管理就要中央直辖,派官员过去,才能把云南牢牢控制在大明版图之内。
说白了,就是在云南当地安插一个权力楔子。
所以,明朝迫切需要选派一个名臣重望者去镇守云南,执行中央政策,这个人必须对朝廷忠诚,地方治理能力好,谁能堪此大任呢?
(明朝治下的云南版图)
这个人选,沐英再合适不过了。养子镇守云南边陲,亲儿子要镇守北方,这个安排很合适!
平滇第2年,沐英回京时,朱元璋向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关切询问:“官云南苦否?”
沐英淡定答道:
“云南不苦,四季如苦,冬不穿袄,夏至温和。那里的溪水清凉可口,喝多了也不肚子痛。
不过,臣还记得,打大理那天早上,将士心切,置生死于不顾,有百余将士打完仗后拉了一裤的稀”。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亲生儿子也莫不如此!
(云南当时产大象)
洪武十六年(1383年),西平王沐英领命镇守云南。初入滇时各地土司时常发动叛乱,洪武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的几次云南土著叛乱,都被他轻松平定。
在征讨当地土司时,沐英曾面对百头大象围攻,由于火药装填慢,明军先进火器难以派上用场,由此沐英发明了著名“三段式”战术。
什么是三段式”战术?
就是把火枪手和弓箭手混编,分成前后3队,大象逼近时,第1队士兵集中射击,然后退到队伍后装弹药,第2队、3队再相继跟上。
如此火炮劲弩齐发,使得当地土司连连败退、损失惨重,沐英还生擒了37头大象。
如此战术确实很有创意、很给力。如此几番战斗下来,云南土司也被制伏得服服贴贴,不敢再生叛乱了。
还有,沐英在当地屯田耕种,教授文化,十年间屯田百万余亩,使西南边疆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到宣德年间,云南粮食除满足军需,还有大量盈余,他被当地百姓尊称为“沐王爷”,沐府自然就成了“沐王府”。
史书记载,沐英为人宽宏仁毅,居贵不骄,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唯独喜欢养马。因此在明一代,云南战马充足,还可大量输送省外,为明朝的军备做了很大的贡献。
沐英,确实是一代让人尊敬的将才。
也难怪朱元璋听到养子在云南政绩后,将其召回京师表扬,不得不说朱元璋双商真高。在朝堂上,朱元璋当众拉着沐英的手赞叹:“使我对南方能高枕无忧的人,就是你沐英啊。”
沐英平定云南叛乱后,开启了他的第一代沐王府时代,此后沐家人一直在云南边锤戍守了近300年之久,一直尽忠职守到明朝灭亡,可说与明朝政权相始终。
沐王府,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沐英与朱标感情深厚,闻之伤心欲绝,哭到呕血,终在云南病逝了,终年48岁。
消息传来,朱元璋悲恸不已,命长子沐春奉柩入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据说一路上为沐英送葬的百姓多达数万人。
沐英去世后,其长子沐春接任镇守之职,朱元璋仍恐西南生变,几次当着朝臣面叹息,但看到沐氏子承父业,将云南打理得井井有条时龙颜大悦:“西南得人,朕无忧也”。
沐春死后,因无子嗣,其弟沐晟继任。
建文四年,朱棣篡位成功想削藩,但考虑到云南情况复杂,自己又新登基需要稳定,于是加封沐晟为黔国公,赐世系铁券,在制度上确定了沐氏永久镇守云南。
从沐晟开始,沐氏子孙世袭黔国公。
也就是说,从朱棣时代开始,沐氏虽然不是朝廷藩王,但在大明王朝政治体系中,已经将其视为藩王了,只是没有藩王名分而已。
沐氏,也是明朝唯一允许存在的异姓藩王。
到了沐氏第3代沐斌袭位时,朱家子孙已是第5代了,君臣关系渐于疏远,不再像朱元璋与沐英那般还有一层养父子关系加持的亲密。
这时的朝廷考虑到了要防着沐氏了。
1440年,明英宗向云南派出了首任云南巡抚丁璿,首任巡抚还有一个身份是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也就是中央派到云南的钦差大臣,是监督云南三司和沐王府的。
如此才让朝廷有所放心。
但毕竟天高皇帝远,沐氏作为镇守一方的诸侯,势力逐渐庞大,沐氏子孙也良莠不齐,但基本上恪守祖训,尽职为大明王朝驻守边疆。在沐氏镇守期间,云南也没发生重大变化。
到了沐氏第十代,沐氏十世孙沐启元承袭黔国公后骄横跋扈、轻狂不法,纵容家奴残害百姓。云南巡抚看不过去,抓了其家奴。沐启元竟用火炮对准巡按公署,企图炮逼巡抚放人。
沐启元母亲宋氏闻此大惊失色,这可怎么了得,与朝廷对着干,岂不是将沐氏家族置于死地?于是宋氏大义灭亲、毒死儿子沐启元后,主动上书朝廷请罪。
如此,宋氏的另一个儿子沐天波成为了新的黔国公,他沐氏18个黔国公的最后一个,即云南沐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
沐天波开始执掌沐王府时,正值崇祯17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际,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而亡。
云南当地大小土司认为,明朝气数已尽,纷纷发动叛乱,最大一股势力叫沙定洲。沐天波的官军打不过,反被叛军赶出了大理城。
后来大西军在孙可望带领下杀入云南,打败沙定洲,迎回沐天波。但大西军那时与明朝不同心了,他们打下云南,但不还政给沐天波。
自此,云南就不再是沐王府的地盘,而变成了大西军的地盘。此时被孙可望架空了的沐天波投奔南明小朝廷,为永历帝朱由榔效力。
后来孙可望挟天子以自重,囚禁了永历帝朱由榔,沐天波、李定国等人拼死救出皇帝。
永历军队节节败退,朱由榔狼狈逃到缅甸,沐天波依旧陪在永历帝的身边,寸步不离。
1661年咒水之难爆发,缅甸国内发生政变,新任缅甸国王摆下“鸿门宴”邀请永历帝。沐天波陪朱由榔前往遭到围攻,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客死异国他乡。
沐天波曾经说过要与大明共存亡,此后不久南明小朝廷被清朝剿灭,实现了沐王府最后一代主人沐天波的誓言。
(云南沐王府)
对于沐天波舍生忘死、忠肝义胆的举动,清初学者邵廷采这样评价:
“跋涉从亡,流离异域,不屈以死,见危授命,斯亦无愧其祖宗矣。”
沐天波忠贞不二、不屈而死,无愧沐氏列祖列宗,无愧大明王朝,也无愧汉家冠冢。这是对沐天波的极高赞誉,也是对为大明王朝镇守云南近300年的沐氏子孙的充分肯定。
沐氏子孙对大明忠心耿耿,为大明辛苦镇守云南边陲,从沐王府第一代先祖黔宁王沐英到最后一代沐天波,完全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沐王府与大明王朝的政权相始终,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唯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想必就是沐王府的第一代主人-沐英。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