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葬,武汉冰葬场的冰葬过程?
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在液态氮气中进行处理,可以迅速将遗体冰冻,原理是利用氮气的液化。据了解,氮气要进入液体状态,需要-196℃的低温,遗体在这种低温下浸泡,有机组织很快就会脱水,全身会快速冰冻,再利用超声波,遗体就会粉末化成为骨灰。
冰葬费用由哪方承担?
冰葬费用通常由家属或者亲属承担。
1. 冰葬是一种特殊的葬礼方式,它需要专业设备和场地,因此存在一定的费用。
家属或者亲属需要承担这些费用来安排和进行冰葬。
2.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冰葬属于一种非常规的葬礼方式,不同地区的具体规定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也可能会提供一定的补贴或者津贴来减轻家属的负担。
3. 另外,有些家庭预先购买了丧葬保险,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会承担部分或者全部的冰葬费用,具体以保险合同约定为准。
总之,冰葬费用通常由家属或者亲属来承担,但具体情况还需结合家庭经济状况、地区规定以及保险等因素来确定。
对于将来人死了以后冰葬你支持吗?
人死不能再生,这是客观规律。对于土葬、火葬、水葬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对于逝者的哀思、怀念、纪念等都差别不大。现在对于火葬来说,其实与土葬主要差别在于,土都埋的是逝世的遗体,火葬埋的是逝者的骨灰,两者都入土埋坟。对于中国殡葬制度来说,其实火葬与土葬从环境、土地来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地照样占,环境照样污染,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对于有些人提出水葬的问是;本人谈一下个人的看法,水葬,顾名思义,就是把逝者的遗体,经过包装抛入江河或大海,这样是不可取的,一是遗体腐烂后,对环境造成更大的风险,再者尸体腐烂后各种动物、生物对尸体的惨食,三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对于水葬,不应借鉴古代的方法,应以现代的手段完成水葬的步骤。一是把遗体火化的,骨灰抛入江河、湖泊、大海都是可行的,抛撒的方式、地点要选择好、定位好,以便后人到此地点寄托哀思,仪式也要搞的既庄重、简化。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把他的骨在撤向祖国的江河谷地,刘少奇主席的骨灰撒向茫茫大海,邓公的骨灰撒向大海和祖国的江河。虽然以上三位伟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把骨灰撒入大河、江河、谷地,但人民并没有丝毫忘却对他们的怀念、思念。水葬也是一种殡葬方式,按撒骨灰的方式进行水葬,本人是完全赞成和支持的。既减少了环境污梁,又节约了土地。后人们到海边…到江边…到河边…湖边…谷地,去纪念先辈,怀念先辈,感恩先辈,这也不失为对传统的发扬、继承。水葬很好!
人死后冰葬全人类会接受吗?
冰葬是什么,这个又是谁发明的,冰葬是瑞典科学家发明的,亚洲第一个引入冰葬的国家是韩国,冰葬有什么好处呢,冰葬的好处就是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降低到最低,最终的结果就是经过自然分解回归自然,情况类似于土葬,最大的区别在于土葬是完整的尸体进行,冰葬是粉碎脱水后装入盒子埋了。
冰葬的大概过程是,人死后冷冻在零下18度左右,冷冻时间在12天左右,然后转移到-196度的氮溶液当中进行速冻,尸体会在极端低温下面变脆,然后通过超声波把动脆的尸体进行粉碎,粉碎形成颗粒后进行脱水烘干,再装到盒子里面,然后埋在墓地里面,最终在接近一年左右就会完全被分解。
当然装碎片的盒子不是木盒子,而是使用一些容易降解分化的东西来制作,这样埋在地下盒子短时间分解,然后里面的尸体碎片也会在短时间内完全分解,最终变成有机物或者泥土,这样的丧葬方式可以避免了尸体处理对大自然的污染,比火葬方式其实更环保。
但是这种丧葬方式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太贵了,我们都说现在火葬花钱多,但是现在新出来的冰葬方式,在价格上面更贵,普通人可能因为价格原因也不愿意用,虽然说现在刚刚开始有可能贵,有可能到真正普及了价格会下降也不一定,但是不管怎么样什么丧葬方式的过程都是高昂的费用。
区别只是一个花钱的过程不一样而已,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回归大地,也就是回到土葬的最终结果,不管是冰葬还是火葬,只是过程中不一样,结果其实都一样,钱花了然后走过程后买墓地卖到地下,说白了就是绕一大圈后回归土葬,这一大圈就是各种钱啊!
土葬的唯一缺点就是费木材,土葬是整个尸体埋了,使用棺材耗费木材资源,还有就是坟头有点大,这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好处在于中间跳过了很多费用开销,这个才是最关键的,现在想要改变的各种丧葬方式,其实换汤不换药,只是改变过程,最终结果就是买墓地埋盒子到地下,同样长期占用土地资源,土葬其实是最环保的没有任何环境污染。
现在我们国内最先考虑引进冰葬的城市是湖北武汉,这是跟韩国丧葬文化交流的时候,韩国方面推荐的,而武汉方面对这种新型丧葬方式也是比较感兴趣的,也表明有兴趣进行试点,费用方面嘛就不用多说,只是如果真的使用了,那么不管费用如何,你也没有任何选择,只能照做你能怎么办。
什么是冰葬?
冰葬(bīngzàng)是指在零下196℃的低温下利用液态氮气储存死者遗体。2011年2月22日,韩国大田保健大学殡葬指导教授张万石一行在与武汉殡葬业交流时,介绍了韩国殡葬业引进的“冰葬”新技术,有民政部门人士表示,将进一步了解该技术,如条件成熟,不排除这种技术将来为武汉殡葬业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