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礼仪式是什么,海归男吐槽上海相亲角?
这个海归他的说法言论思想,只能代表他个人,而不能代表所有男人,也不能代表整个大众,扭曲的人生价值观,严重的引起了大众的反感,还自以为是,飘飘然,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只能说在别人眼中就是无尽的小丑而已。人不可能把自己私人看法强加给所有的男人,男人都喜欢傻白甜?现实生活多少的男人都是对女性有着发自心底的尊重敬畏,爱戴,仰慕,不是说这个社会人人都需要那种小鸟依人那种傻白甜类型,傻傻可爱的女人才能满足男人的雄性征服欲望?
其实不管男人女人都应当洁身自爱,都应当自立自尊,自爱,自强,这样的人格,这样的思想品德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才是所谓的正气。感情是神圣的,是双方自愿平等,你情我愿,是一种相知相爱,只有真心的喜欢才会同居才会走到一起。现实生活中也有多少坚贞不屈,多少品行端正,多少洁身自爱的好女子,没有找到自己心中另一半,绝不随便将就,宁可孤独,绝不庸俗,这样优秀的品格,这样可爱的灵魂,怎能不让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样一位洋鬼子,竟然说没有同居史的女人,甚至严重怀疑有心理疾病?品行端正,不乱交的女人就不是正常的人类?也就是说明了他自己所谓正常的人类,难道就是滥交就是荒淫无度,这样才算正常?只能说这个男的简直脑袋有病。难道每一个相亲的都要说我交了几十个男朋友,我有过同居史,难道你会娶这样的女人为妻吗?难道这是一种炫耀的资本?
这样的男人只能说,简直就是严重扭曲的价值观,崇洋媚外,代表的只是国外的一种现状,不结婚可以在一块儿玩玩,因为外国人西方文化,他们的观念一向比较开放,中国始终是一个传统非常矜持含蓄的民族。无论你多么有能力本事,只要你没有成家立业,没有自己的小家庭,没有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你终究是一个小孩,怎不会让父母双亲焦虑万分?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家立业,拥有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这样老人才觉得自己尽了做父母的责任,才不会为你担惊受怕。
相亲角,是父母对孩子的一份爱意,一份关心表达,将自己孩子的信息放在一起,老人之间在一块儿交流,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着想,可怜天下父母心,难道不应该值得尊重值得赞赏?这个海龟男难道他忘了自己的出生也是来自中国,喝了点墨水,就忘本了,忘记自己的老祖宗?入乡随俗,跟着外国人混,只能说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假洋鬼子吧,他的言论只会引起大众的反感,把自己思想的想法而强加于整个时代社会,对整个人类的不尊重,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行为,理应遭到抨击。
怎么看待美剧使女的故事?
大家晚上好,我是十年。
去年春季档,资历根基尚浅的美国hulu(读音:葫芦,取自中文葫芦谐音)电视网,推出由伊丽莎白·莫斯领衔主演的剧集《使女的故事》,一经上线,备受瞩目。
根据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著作改编的本剧,具备严肃文学的内核探讨,涉及反乌托邦,女性人权、政教极权等故事主题。
中文版图书宣传版面&作家本人
作为2017年度风评最佳讨论热度极高的新剧,该剧从HBO(《西部世界》)Netflix(《怪奇物语》《纸牌屋》《王冠》)两位霸主的多部佳作重围中脱颖而出,双杀斩获艾美奖与金球奖,最佳剧集与女主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时隔一年,载誉归来的第二季如期而至——
《使女的故事》
The Handmaid's Tale
使女,是剧集的中心主体,而若想走进使女的世界,便要先从使女政策谈起:
作为典型「反乌托邦」内核类型的作品,战争,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起源。
剧中虚设美国在历劫核战争期间,一伙宗教组织趁乱夺取政权,并统建政教合一的极权国度———吉列国。
“独裁者发动战争,男人们因此难育”
受核辐射影响人口生育率暴跌,政教合一下的独裁权贵截取《圣经》中的典故,洗脑民众制定“使女政策”
即为:
征占具备生育年龄的女性,轮送到高官府邸服役(3年一轮换)生育,并在其妻子的配合下完成“受精仪式”
生育成为至高无上的政策,但女性却被物化到至为可怕的地步。
沦为生育工具的使女不过是“长着腿的子宫”
女主奥弗瑞得(Offred)身为使女中的一员,在被发配给弗瑞德(Fred)主教备孕后,随即相应改名为Of-fred,即为:Of(从属)Fred的附属物品。
而使女们与主人正室妻子的关系最为微妙:
妻子们妒忍配合丈夫与使女的“受精仪式”,又真切渴求使女受孕生育,一旦度过哺乳期便驱逐使女。
红衣的是使女,绿衣的为正室妻子,服饰等级区分。
首集中,自知丈夫不育的主教妻子不惜铤而走险,安排奥弗瑞得与家族司机暗合受孕。
如果说,独裁权贵的正室妻子被驯化与疯魔的程度还不够极致。
那么「红色感化院」中“教导”摧残使女们的嬷嬷则是彻底里外被男权洗脑的女性败类极权爪牙,以走火入魔的宗教观,从另一个纬度去反映暴政下泯灭扭曲的人性。
眼下回归的第二季,紧承首集季终奥弗瑞得因带头违抗石刑同伴的举动,以使女们被押送刑场作为衔接无缝的开场。
使女如牲畜般被对待的使女们面临集体绞刑处决。
当然,独裁政权怎肯牺牲稀缺的生育资源,这不过又是嬷嬷精心策划的“濒死体验式”驯化手段。
众人淋雨处罚的戏份从形式上,再次还原了季终的石刑场面,反复出现的使女围圈戏份,都在加深使女命运与共的悲惨处境。
雨中围圈受罚
日常围圈批*斗
同仇敌忾撕碎强奸犯
然而,嬷嬷所代表的极权就是要惩罚击垮一切试图反抗的联合力量与自由意志。
最先反抗带动士气的奥弗瑞得因怀有身孕免于刑罚,而毒辣善弄人性的嬷嬷则充分利用这一点,瓦解团结粉碎希望——
吃着热粥保胎的奥弗瑞得面对淋雨多时的受罚姐妹的镜头场面,有着一股颤栗的窒息感。
首季故事完全覆盖了同名原著的内容,而眼下回归的第二季剧情则是完全由作家与编剧全新创作。
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剧中隐去样貌客串
本季中,奥弗瑞得的出逃故事线令人意外振奋,焚烧使女服,自残取下使女耳标,都昭示着她决绝顽强的意志力。
除此之外,本季还着重新增了原著与首季捎带提及的罪犯被发配核战辐射区做奴工的故事线。
首季中处以“割礼”(切除外阴)的使女,以及免除石刑处决的“瞎眼使女”都被发配于此惨遭奴役。
对核战辐射区殖民奴役的展现,甚至比首季中两国之间以财物交易使女的剧情更加丑恶不堪。
总之,新一季的更压抑,更暗黑,故事的格局也更为野心宏大。
时代在前行,历史也可能会覆辙重演,极权则永未消亡,而贼心不死试图死灰复燃的独裁者在窃取我们自由人权时,往往采取如剧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
有部分观众质疑本剧故事近乎建立在“被迫害妄想症”的创作基础之上,利用极尽想象力的丑恶制度意淫女权主义。
然而,女权即人权,女性虽为的主体但却可置换理解成任意一项边缘弱势的群体。
政教合一的独裁者上台后,处死了宣传正统教义的牧师,处死了曾经的人流医生,处死了同.性恋……
对人权的不以为意,就是对独裁暴政的毫无警惕。
有时,人们质疑苦难可能是因身处平和之中太久,而那残酷的风暴中仍有我们需要关注的生命。
二战时德国会不会抓错犹太人?
按理说,那些生活了好几代的犹太人自然是跟德国人同化了,大部分都长得相同,要想在几千万的德国人海里,找出那估计约有60万的犹太人,简直就跟大海捞针一样,为了消灭犹太人,纳粹党在1933年刚上台不久,就着手开展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工作,当然,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找出那60多万的犹太人。
而纳粹政府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来进行如此庞大的人口普查以及登记工作,于是,他们就请了IBM公司来负责这项庞大的调查工作。
那时候由于没有计算机,所以人口普查属于是一件很庞大的工程,还记得在1880年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对全国5000万人口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这个调查整整是历经了7年的时间调查完成。
而此时的美国人口再一次的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成片的移民来到了美国,于是,他们又得重新调查一次,由此可见在当时想要完成这项工作究竟是有多么的艰难。
为了能够快速的掌握到犹太人人口的信息,虽然还没有电脑、计算机这种工具,但是德国人却还发明了一种先进的穿孔卡及卡片分类系统,这是计算机的前身,当时IBM在相关技术领域领先世界。
在纳粹的运作下,紧跟着还有一群狂热的纳粹党徒进入到了IBM,成为了里面的最高层之一。他们为了加快这一过程,他们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统计、分拣、制表、打孔、归类等工作,因为数据的初始统计需要,IBM向德国提供了多达十几亿张计数卡(穿孔卡)。
为了能够保证到这一系统工程,到最后能够准确无误的完成,纳粹还在这一次人口统计的前期,抽调了数以千计的人员进行培训,再最后庞大的工作人员帮助下,IBM最终还是完成了这一项艰难的任务。
用于人口统计的计数卡,说白了就是一张特制的穿孔卡片,在卡片之上不仅是记录了德国人的国籍、社区甚至于还有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等。
在获取了他们的这些关键信息之后,工作人员还要对卡片进行最后的信息确认和打孔,而这些事情,最终都是交于IBM特别改进过的卡片分类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可千万不要小看IBM的这项数据统计系统,它在处理穿孔卡片的速度非常惊人,一个小时能处理2万张卡片。
那么,这一些被处理完成之后的数据,到最后都怎么样了呢?IBM公司会将它们进行一次特殊的交叉索引,而这一项技术,就是通过许多分类法来构成各种需要的新数据库。就这样,纳粹德国最终甚至等通过职业、城市区域甚至一个个街区来按图索骥地搜捕犹太人。
通过运用统计学,德国政府在迫害犹太人前,就拥有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当这一切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几十万的纳粹党军就加入到对各地进行人口普查的小组,他们进入每家每户,进行详细的人口调查。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因为类似于这种人口普查的询问都会非常复杂,所幸的是,这些犹太人们根本就掩饰不了自己是犹太人的事实,再加上他们对纳粹军人并没有丝毫防备心理,所以,最终全国60多万的犹太人迅速被问了出来。
再做完这套数据的管理系统之后,纳粹党便要老在迫害犹太人了,他们可以迅速的调出一个街区的犹太人名单,然后在某一个时间段,突然出动大批党卫军,将这些人通通都指名道姓的带走,然后再用绳索像是逮捕畜生一样,将其全部都逮捕住,在面对这一群案板上肉的犹太人的时候,德国人并不着急将其立刻杀死,而是等聚集了一群人之后,再用子弹或者是毒气将其集体杀死。
随着最后德国占领区的不断扩大,纳粹把这套系统还推广到了整个欧洲,IBM的这项人口调查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很快就将600万的欧洲犹太人全部都抓到,为了能够节省子弹和军火,纳粹党开始使用和利用毒气室,、以及挖活埋坑等方式,将其全部都杀死,而这些可怜的犹太人们,他们的道路也是走上了人生的尽头。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维吾尔族有什么习俗?
维吾尔族见面礼仪: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
维吾尔族服饰习俗:维吾尔族人的衣着,一般都比较讲究。老年男性喜欢穿右衽斜领无纽扣的“袷袢”(长上衣),腰系长带,足着“买斯”(软底鞋),外套“喀拉西”(套鞋);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西式长裤,外着西服或便服,喜穿皮鞋;妇女无论冬夏喜着裙装,西式上装配以长裙,足穿长筒袜和皮靴,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冬季则围以大方巾。现在城市居民多穿时装。城乡妇女均喜欢戴首饰,以耳环、手镯、戒指比较多见,也戴项链。年青姑娘有画眉的习惯,将两眉画连在一起。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缝织而成。
维吾尔族音乐: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维吾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手鼓)等唱歌跳舞,节奏欢快,舞姿轻巧,情绪炽烈。
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就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是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都来跳舞,自由进场,即兴发挥,还可以和场外的人进行交流,邀请围观者进场一同跳舞,使人感到亲切,气氛融洽。人们在乐鼓声中,伴唱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尽兴。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慈溪当地结婚有什么风俗?
慈溪结婚风俗习惯
慈溪现在的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成亲
请吃酒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l方、鱼 2尾等。
看嫁资 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 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 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
坐花轿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赖一女子相救得脱,后找恩女不得,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制作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 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元,赵家首次贳用付费500元。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开面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 “开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轿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较异习俗有三:其一,“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 ”“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拜堂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请(找)回,站左侧。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张(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禁、香烟钱。
成亲后
回门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称“回门”。随轿送“望娘盘”一担。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宴毕返回,新娘一出轿门,宾客中爱闹者预先以二三十条长凳从轿前铺接至新房门,架成“仙桥”,要新郎搀扶新娘从“桥上”过,客人欢笑催促,若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桥头”凳上再叠长凳一条,并递上一只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过,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
满月盘 新婚弥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又送礼券若干,金额不等,供婿家酬谢襄办婚事人员,俗谓“花笑票”。
旧时贫富悬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入民国后,繁褥婚俗渐变。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中始有文明结婚。l936年鄞县县政府颁布《鄞县新生活集团结婚规则》,但未能推行。结婚中迷信和繁褥习俗有所改变,但仍兴新娘坐花轿、结婚拜天地。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作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婚礼从简,吃些糖禁,或办酒数席,家人亲友欢聚庆贺。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旧式婚俗,有所抬头。婚事新办、婚事简办亟须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