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媒体卡,十大影视巨星都有谁呢?
许多人知道,1961年,在周总理倡议下,国家评出了“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其中,女明星12位,男明星10位,他们分别是:赵丹、孙道临、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洋、李亚林、庞学勤、王心刚。
莫非,小编题目中所说的“中国电影百年史上十大男明星”就是他们?显然不是,都是“10”位只是巧合而已。
为庆祝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1905—2005),2005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邀请了100位国内知名电影艺术家、评论家、史学家、教育家和制片人,从100年间的电影演员中评选出了10位对中国电影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家,其结果是:
1.金焰——民国范儿电影皇帝
金焰(1910—1983),1910年4月8日出生于今韩国首尔,后加入中国籍。中国第一代影帝,老上海电影明星之一,他的早期电影代表了默片时代的最高水准,是中国早期电影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代表作有《野草闲花》《新桃花扇》《野玫瑰》《大路》《壮志凌云》等。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第二任丈夫。
2.石挥——被誉为40年代中国话剧皇帝
石挥(1915—1957),原名石毓涛,天津市人,1941年开始在《乱世风光》中饰演主角,后参与《世界儿女》、《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母亲》等影片的创作,主演影片12部,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1954年,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3.赵丹——中国电影画廊中不朽的男神
赵丹(1915—1980),原籍山东肥城人,1915年生于江苏南通。赵丹在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一共拍摄了35部故事片,塑造了一系列的光辉艺术形象。代表作品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林则徐》《李时珍》《烈火中永生》等。早期和周璇是银幕情侣。第二任夫人是黄宗英。
4.李小龙——好莱坞首位华人演员
李小龙(1940—1973),原名:李振藩,他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第一人,打入好莱坞的首位华人,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他的《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代表作品有《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李小龙是功夫的化身。
5.张国荣——影视歌全能亚洲巨星
张国荣(1956-2003),1956年9月12日出生于香港,影视歌多栖发展的代表之一。他主演的电影经典名作有《英雄本色》《胭脂扣》《倩女幽魂》《阿飞正传》《霸王别姬》《金枝玉叶》等,代表着香港影业的最高成就,他是金像奖影帝。
6.成龙——美国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成龙(1954-),1954年4月7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安徽芜湖。从1962年8岁开始拍电影至今,成龙共创作、制作了近90部影片,其中主演45部。可以说,成龙打斗动作的惊险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恐怕都是当今世界影坛屈指可数的。
7.姜文——一位来自《芙蓉镇》的影帝
姜文(1963—),1963年1月出生在河北唐山。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红遍大江南北,有自己的特色,获得众多国际奖项,但也时常成为争议事件中心。代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红高粱》《北京人在纽约》《邪不压正》等,他是中国最好的演员之一。
8.王心刚——男人女人心中的男神
王心刚(1932—),辽宁大连人。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寂静的山林》中饰男主角。他标准的瓜子脸、明亮的大眼睛、正气凛然的表情成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女影迷的记忆。代表作品有《寂静的山林》《知音》《红色娘子军》《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等。
9.葛优——被称为“戏骨”的星二代
葛优(1957—),1957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1994年,凭借电影《活着》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演员。从1997年起连续三年,首开大陆影片的贺岁风。代表作有《编辑部的故事》《活着》《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夜宴》《非诚勿扰》《让子弹飞》等。
10.孙道临——影坛德艺双馨
孙道临(1921—200),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平。半个世纪以来,孙道临在近30部电影和电视剧《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在近10部影视剧中担任导演。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
祝还健在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成龙、姜文、王心刚、葛优身体健康,艺术生命常青!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指责《三国演义》为小说而不符合史实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对历史了解很多,认为历史就应该是历史,而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我相信有这种观点的同学,起码还是懂点历史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历史科班出身的同学,一提起三国这段历史,首先就要将《三国演义》贬低一通,以彰显自己懂得多。
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反而将罗贯中本来建立的娱乐历史基础打倒,而你又无法建立一个三国历史体系,为什么易中天那么牛呢?不是他历史水平多么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是较早将三国正史通过另一种传播形式表达出来的人!
当然,这几年解读三国的人很多,值得一看的其实没有几个,为什么?没意思!
《三国演义》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其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的趋势,忘记了曾从哪看到的一个数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国演义》书籍都是中国的销售冠军,可见中国人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
如果单纯地将《三国演义》当作一本小说,我想是难以企及这个高度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虽然都是小说,但是小说和小说还是有区别的,《西游记》和《红楼梦》是纯粹的文学小说大家都是清楚的,《水浒传》虽然有一点三侠五义的影子,但是总体上脱胎于宋代的“传奇”。
只有《三国演义》最为奇怪,他是“演义”,而不是什么“传”“记”,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演义”不就是小说吗?
所以,要研究这个话题,搞清楚“演义”这两个字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现在文学的分类,将“演义”划分为小说是没毛病的,但是即使是在小说中,也起码是“历史小说”一类的。
根据《辞海》中关于演义的解释是:“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
说白了,演义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通俗文学作品,这不等同于凭空创造,而是一种根据史料进行的再加工,也就是说,历史上这件事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演义的作者只是为他注入情感,能够更好地将他诠释出来。
为什么《三国志》早就已经存在了,人们还要去看《三国演义》呢?
一方面是《三国志》太没劲,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可能看不懂《三国志》!
尽管《三国志》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中可读性较强的史学作品,但是整体来说还属于纪传体通史的范畴,这种史料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意思,说实话,我就是现在看《三国志》也感觉没劲,因为纪传体是按照人物来记载的,是“以人为传”的体现,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都来源于某个人物,比如我要看长平之战的经过,你找不到,只能从白起、廉颇等人的列传中才能找到。
你要找官渡之战,对不起,没有,只能从曹操和袁绍等相关人物的传记中去找,现在有人写文介绍一个人物的话,从里面可以从头扒到尾,但是像我们这种注重故事情节的,费劲!
另一方面,记载历史的载体以前无非是纪传体和编年体,在《史记》出现之前都是编年体,《史记》出现之后,纪传体成了王道,一直到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才为编年体扳回一局,这样看待历史的视角更宏观一点,但是以时间为主线,还是无法介绍整个事情的全貌。
后来有人又搞了一个纪事本末体,这种形式,就很好地克服了纪传体和编年体在记载大事时的不足。
扯的有点远了,总之,纪事本末体的出现,应该说是让历史研究有了新的角度,而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是博采众长了,他创作的作品开启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
但就形式来说,实在是太妙了,相对于前面介绍的三种历史创作方式,罗贯中的创作方式,把整个历史切割化,以时间为主轴线,以人物和故事为辅助线,从而将事情的发展连贯起来,让人读起来更有趣味性。
《三国志》作为史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门槛还是太高,很多人都不爱去看,但是通过《三国演义》能够让人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既有情节,又有历史。
在人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时代,罗贯中的这种创作形式,无疑是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使得本来只是一个乱世的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热门的历史时期,虽然说陈寿和裴松之等人的贡献也很大,但是推向巅峰的还是罗贯中。
换句话说,即使是现在热爱历史的同学,有多少人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对《三国演义》如痴如醉,而从来没有看过《三国志》呢?
虽然没有人称罗贯中为历史学家,但是要将其直接称为小说家,我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笑话,只有对三国这段历史足够了解,对《三国志》反复研究,再结合其他一些野史资料,才能写出《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作品。
当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为了将人物更加形象化,做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变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但是这并不重要,我始终认为,对历史传播最重要的首先是让他热爱上历史,只有兴趣才能带给人知识。
至于历史的真假自然需要历史学者去辨别,千万不要因为《三国演义》有所谓的“史学漏洞”就去全盘否定它,这就好比一部字典中印错一个字,你难道会认为整部字典上的字全错了吗?
你对现在一些影视的粗制滥造有什么看法?
首先,我认为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什么行业做的人越多,这个行业迟早要出问题(如果不加以整顿)。暂且不说能力、水平问题,在电影,电视剧如此高产的年代,各行各业的人似乎看到这是一个可以投机的行业,便将他们的头扎了进去,至于为什么会如此义无反顾,那便是只要有大牌明星参与的电影、电视剧,必能赚的盆丰钵满。于是大家蜂拥而至,架起了摄影机,开始了他们的艺术生涯。至于拍摄的什么题材,什么内容,他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只要有票房收入,观众怎么吐槽都可以!
近些年国内电影、电视剧的制作跟风现象特别严重,一股脑儿的宫廷剧、穿越剧、抗战剧、谍战剧、励志剧、家庭剧……,热闹异常,乱象丛生。清朝的历代皇帝被演绎了数十遍,后宫嫔妃争风吃醋、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杀机四伏,人性的丑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不明白这些影视制作人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皇帝、后妃究竟离我们现实生活有多远?对他们了解又有多少?穿越剧更是荒诞无稽、胡编乱造、脱离实际,让人不知所云,某些剧情让人的直觉是编导有些神经错乱。
最离谱的还是那些抗战剧,男女主角个个身怀绝技、武功高强,活脱脱一群刀枪不入的大侠。剧中的英雄杀起日本鬼子来就像切瓜割菜一样轻松自如,这让那些参加过抗战的老革命,老军人汗颜。
当今的
影视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千万不该为了收益抛弃道德良知。影视作品是文化也是一种产品,要数量更要质量,宁缺毋滥,有些作品会让后人评判是与非的,留下骂名则得不偿失。一部好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央视八六版的《西游记》是一部不错的精品电视剧,虽然它的特技水平欠火候,但是从表演到剧情都比较认真,毕竟一部二十五集的电视剧拍了六年之久,现在的电视人谁会拍那么久的时间。
观众也不是苛求影视作品都要尽善尽美,但是一定要符合正常逻辑思维,让人觉得你不是在考量我们的智商,而是一种尊重!
造成国产影视剧粗制滥造的原因除了急功近利外,对艺术追求的态度也很关键,很多影视制作人不但不认真而且很不严肃,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与艺术审美观。
为什么有人说郭碧婷不喜欢向佐?
郭碧婷与向佐可以说是演艺圈一对神奇的存在,从暧昧到恋爱再到结婚,都是大众视野下渡过,两人从相识到走向婚姻速度之快,也是让吃瓜群众感到诧异,众人对他们的恋情也是议论纷纷,今天姨太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为何有人说郭碧婷不喜欢向佐呢?
男方的热情与女方的冷淡两人的初次相识在巴黎的一场时装秀,向佐回忆说那时对郭碧婷就一见倾心,事后有向郭碧婷要联系方式,但由于郭碧婷没有那方面的意向,这段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但缘分往往是奇妙的,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上天会给你安排怎样的故事,一档《最美的时光》让他们两之间的红线再次牵起,本是一档亲子代际相处的综艺节目,但向佐就借此机会向郭碧婷发起猛烈攻击,再续前缘,就连向太也在旁边努力撮合二人,更是被网友调侃为最佳月老。
在节目中向佐频频向郭碧婷示好,在节目之后也是费尽心思,让自己的母亲帮自己约郭碧婷出来一起吃饭,创造机会加深对彼此的了解,知道郭碧婷陪朋友去香港看刘德华的演唱会,还带他们去后台见他们的偶像,更是与刘德华合照,在这一个个月老的帮助下最终才和郭碧婷走在了一起。
而反观郭碧婷,态度就要冷淡很多,在节目中只是礼貌的回应,对小动物的喜爱与热情远超于向佐,有一期节目中向太更是直接表明态度说,觉得郭碧婷和向佐十分合适,而郭碧婷父亲则是回应那就要给她买个大房子专门养小动物,她对小动物的宠爱一定超过向佐,对于让女儿嫁过去的态度并没有十分积极,甚至在向佐求婚、结婚的视屏当中,向佐父亲永远都是一副扑克脸,没有家有喜事的感觉。两家态度的对比,让网友开始产生揣测。
两人悬殊的家世说向太家是豪门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出来说不吧,建立了中国星集团,在她的集团下更是出品了《赌神》、《鹿鼎记》、《逃学威龙》、《九品芝麻官》这样经典的作品,她的生日会更是群星聚集、大咖云集,在娱乐圈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而郭碧婷则是出身于台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岁时靠益达广告出现在大众视野,《小时代》中的南湘一角而走红,但在娱乐圈的地位也只能算一般,还没有到一线大咖的地位,相比向太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也正是因为向太家的权势,让观众认为郭碧婷是被迫的,两个才会在一起的,认为郭碧婷并不喜欢向佐
相爱到定亲最后举办婚礼速度过快两人真正意义上的相处实际是从《最美时光》才开始的,而这档节目在2018年11月份才开始录制,而时间仅仅过去几个月,也就是2019年3月,向太就自曝向佐已经求婚成功,在7月份两人有参加湖南卫视的一档情感观察真人秀《我家小两口》,节目中两人显然是要在筹备婚礼的状态,两人一起去检查身体,这时就开始考虑要小孩子的问题,节目中更是说了,向佐肾由于早年练武伤到身体,导致现在是70岁的肾,需要加快生小孩子的节奏。两人在一起节奏过快,再加上向太一家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小孩的渴望,所以让众多网友怀疑郭碧婷是被迫的,不喜欢向佐。
不管怎样现在两个都已经结婚了,姨太还是认为结婚这件事是郭碧婷考虑清楚才做的决定,在节目中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冷静且直接的女孩,我想若是不喜欢她一定不会委屈自己的。
张敏算得上是中国最英气的女星吗?
扮古装的时候,大美女张敏就是“妖女掌门人”。
作为妖艳侠女派掌门人,在90年代的黄金武侠时代,张敏可是当仁不让的女主角,金庸、古龙是演了一溜儿够!在美女如云的武侠片中,她都是特别吸睛的那一只,可能是因为她自带妖气!而且算下来,她也是经历了一整个繁花似锦的港片女明星辉煌时代。
张敏用各种侠女的魅妖面孔做招牌,还有一众传奇的美艳侠女作陪。
金庸侠女霸气代言人 | 还要插播两只古龙总攻式宫主张敏自从1987年出道,到了1990年才演了第一部古装武侠片。话说在那个时代,要做个有分量的香港一线女星,没有一部武侠片当代表作,地位是不会被认可的,比如王祖贤的《倩女幽魂》、张曼玉的《青蛇》、林青霞的《东方不败》,不都是这么火过来的吗?
苗寨妖女任盈盈不仅一张“黑面丧脸”,还要操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张敏作为90年代当红香港女星,第一部武侠片就是大师级导演胡金铨改编自金庸的经典《笑傲江湖》,张敏首扮古装,演的就是四川苗寨“妖女”任盈盈,跟许冠杰演的大侠令狐冲搭戏,虽然两人分属不同的两个辉煌时代,却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任盈盈头上的毛衣针把令狐冲甩晕了演完了重磅金庸式妖女,张敏又走进古龙名作《绝代双骄》(1992)之中扮起妖艳倾城的移花宫邀月宫主。
张敏邀月宫主的造型也是妖艳到绝美这次可是一了张敏与林青霞上次在《笑傲江湖》系列错过的合作之缘——但这次,小字辈的张敏在戏中成了演花无缺的青霞和演小鱼儿的刘德华的长辈。
敢对青霞姐姐这么横眉冷对,只有换上邀月宫主的大艳装,张敏才敢有这大气势吧?刚才还说众美难掩张敏之妖魅,同年改编自金庸的《鹿鼎记》就一下子找来一堆女星来跟张敏抢风头。
但是,张敏这只假太后这要媚得媚、要厉则厉的总攻气也很难被抢风头~张敏除了把假太后在韦小宝面前的阴狠和小玄子面前的软弱之感表现得判若两人,把真太后轻如弱柳的娇媚也表现得特别好!
假太后要硬,真太后要软这是张敏与青霞姐姐再次同台演戏,只可惜两人又一次错身——假太后潜伏任务失败,撂下一句狠话,显露出神龙教圣女龙儿的真身。张敏娇艳退场,青霞姐姐曼妙现身,就此揭开《鹿鼎记》续集《神龙教》的序幕!
假太后张敏退场,神龙教圣女龙儿林青霞现身~1993年的《飞狐外传》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金庸电影——张敏的袁紫衣和李嘉欣的程灵素配黎明的胡斐,三人一改印象中的媚、柔、酷,极尽搞笑之能事,你看到的可能是一部假的“飞狐外传”。如今阁主重看了一遍,却觉得此版本改编得十分有趣,相比较更著名的合拍剧版《雪山飞狐》中,孟飞的胡斐、伍宇娟的袁紫衣和龚慈恩的程灵素,要显得年轻得多,也“不正经”得多。
张敏的袁紫衣即使最后变成光头道姑,也没那么苦大仇深~这部古装戏里,张敏“收集”的第二枚天王(《绝代双骄》里收集的第一枚天王刘德华)——连阁主都没想到,黎明跟张敏之间的火花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呢!
俏皮袁紫衣与淘气胡斐之间的吻戏也是十分花俏~1993版《新碧血剑》是金庸迷眼中最值得称道的改编电影作品。主演的两大男星被嫌过“硬”——功夫出身的元彪演袁承志、警察造型过硬的李修贤演金蛇郎君夏雪宜,但一众女星都是风韵不同的柔美范儿——上一代焦点的温堡主小仪是明艳的李美凤,小字辈有台湾娇美的叶全真演温青青、袁靓靓演何铁手,而张敏演的阿九只能在叶全真和袁靓靓之间突围而出,来争夺袁承志宠爱。
张敏的阿九有正派的哀怨,袁靓靓的何铁手有邪派的委屈~又到了“收集”天王的季节——在1993年的《笑侠楚留香》中,客串大boss神水宫主水母阴姬的张敏收集到了第三枚天王——演少年楚留香的郭富城。
这次扮大boss造型略显成熟,但依然掩饰不住张敏的美艳~《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可惜没了下一集,这可是金庸迷心中最惊艳的《倚天屠龙记》版本啊!连每个角色都选得那么恰好——李连杰(张敏错过了《东方不败》还有《魔教教主》)弱中带邪的张无忌、邱淑贞(建宁与太后的母女情变成抢男人关系)精灵可爱的小昭、黎姿(后来TVB版《倚天屠龙记》黎姿本是周芷若人选,后佘诗曼加盟演周,黎姿才演了赵敏)阴狠带媚的周芷若,都是绝佳上乘的“倚天群侠”。而张敏的赵敏,光是那英气逼人的一个回眸,就已倾倒世间众生,更别提她对着坐怀不乱的张无忌施展媚功的那个骚样儿了……
张敏演赵敏不是理所应当的吗?这英气耍帅和媚功当前无论是坐怀不乱的张无忌,还是忠肝义胆的李连杰,都很难把持得住吧?别忘了张敏这次是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威逼利诱张无忌的霸道郡主赵敏,一个是张无忌仁爱大过天的忠义母亲殷素素,而与她配成一对的是在《绝代双骄》中一起坏的吴镇宇,这次吴镇宇演张无忌的慈父张翠山——两人为保全武当颜面,双双自觉于一派道貌岸然的武林掌门面前,场面实在催泪。
张敏的殷素素与吴镇宇的张翠山,这画面有种英雄视死的伟岸~金庸原著改编的大神作来啦——1994年的《新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避重就轻、另辟蹊径,特别挑了原著的“三大上仙”——李秋水、李沧海姊妹与巫行云之间的百合式恩怨情仇,加以浓墨重彩,这该是《东方不败》于《笑傲江湖》之外的最佳创意演绎,金庸老先生可能会气死,但金庸迷倒是乐得看到这样的神来之笔(虽然它在当年被无数金庸迷吐槽成一部“怪力乱神的星战番外篇”,如今看来可真是神样创意~)。
《天山童姥》讲的是这三位天仙般美艳的上仙之间的百合恋——左边跳舞的是双胞胎姐姐李秋水,右边的红衣巫行云爱着身边的双胞胎妹妹李沧海,但沧海和秋水姐妹都爱师兄无崖子,而无崖子只爱小师妹李沧海,可惜沧海英年早逝,两人只留下一女,就是后来王语嫣母亲王夫人~
青霞演阴狠李秋水、温柔李沧海双双生姊妹,巩俐演爱着妹妹李沧海、恨着姐姐李秋水的童姥巫行云……而敢在两位差着辈分的上仙面前动歪心眼儿的,只有古灵精怪、自带邪性的小魔女阿紫了——张敏就是这部戏的第三美,当年开拍时,本片也是有“声势浩大地集齐了两岸三地三大美人”的说法。
侠女张敏当年有多资深、多大咖,看看这张合影就知道了~巩俐首度侠女现身吊足了口味,青霞正邪自动切换、俨然女魔头附体,而张敏不同于两位姐姐的仙儿气,倒是有种自接地气的邪性灵气演法,这也是张敏与青霞的第四次相遇。三大美人大飙演技,看得阁主实在是太过瘾了!
看着张敏这自带邪性的演阿紫,的确有点小魔女上身的感觉~怪力乱神,修仙妖魔道 | 妖女、仙女、风骚女,一个都不少除了金庸式妖艳侠女,张敏身上天生的邪魅感,让她自动开启了一种特别的妖魔修仙道的模式。《笑傲江湖》后,张敏就在《妖魔道》(1991)中成了“妖魔训练班”一众修仙侠女的大师姐,修仙除魔的道行也是极度深厚。
看这手势,就知道这枚修仙大师姐的道行有多深厚~这位大师姐敏儿对小师妹彩衣的疼爱有加,而小师妹就是刚出道不久且还是babyface的周慧敏——张敏负责好身手,周慧敏就负责卖萌耍嗲,尤其是在男主倪震面前(金童玉女的俩人是不是就当年就私定了终身呢?)。
看看张敏旁边的周慧敏多会耍娇嗔好啦,现在是张敏集齐四大天王的终极筹码——1991年的《追日》,俨然就是沿着《倩女幽魂》的路子拍的一部山寨奇情神鬼片。原本是王祖贤的艳鬼古梦雪配张学友的剑客贾逸,张敏是单恋贾逸的狐妖青儿(是不是类似《青蛇》的三人行人设?),最终还不是义妖青儿成全了艳鬼与剑客的happy ending。
张敏演的狐妖青儿单恋张学友的剑客,可妖魅可哀怨的表情实在动人~三人行必有我“失”,无论怎么狐媚,青儿还是只义妖~唱一首《成全》吧90年代的王晶也是贡献了好几部精彩的武侠喜剧片,各种创意轮番登场——比如1993年这部《武侠七公主》,一下就集齐了风韵各异又绝艳人间的七美人,各有各的美、七美人还都挺能打!
张敏扮完狐妖、扮蜘蛛,极其妖魅~全明星卡司:天香公主-张曼玉、任剑辉-吴君如、大媳妇牛娃-郑裕玲、小丈夫吴通-张卫健、大神上官无极-刘松仁、梦青丝-杨紫琼、师姐蜘蛛-张敏、师妹蝴蝶-陈加玲、鬼妹-关咏荷杨紫琼是可男可女的侠女梦青丝,张曼玉是刁蛮跋扈的天香公主,吴君如是保护天香公主的男装侍女任剑辉,郑裕玲是臭脾气大老婆牛娃,关咏荷是古灵精怪的鬼医之女鬼妹,而张敏则是爱着男装梦青丝的反派东瀛霸道的妖化女徒弟蜘蛛,陈加玲是蜘蛛的师妹蝴蝶;七美人配“一老”刘松仁和“一少”张卫健及“大反派”任达华和“喜剧咖”吴孟达,全明星卡司大演性别倒错的嬉笑怒骂,阁主当年也是特别爱!而张敏与杨紫琼、吴君如与郑裕玲,以及张曼玉和张卫健几段超级逗趣的情爱关系,也是欲罢不能!
张卫健的贱、张曼玉的鬼、张敏的羞与杨紫琼的帅,四位一体相映成趣~《神经刀与飞天猫》是“台湾王晶”朱延平的一部爆笑低俗古装喜剧,三对咖级人马成为当年本片的卖点——“大小飞刀”梁家辉+林志颖,联手“大小风骚”张敏+叶蕴仪,追捕奇贱盗侠“九尾狐”张学友和“飞天猫”张曼玉。低俗笑料+粗糙打戏,放在这些当年大明星身上也能生出一种奇妙的效果。
张敏把“大风骚”风二娘的骚魅和英飒集于一身~张敏跟梁家辉搞笑,跟张学友对打,跟张曼玉比美,都势均力敌~王晶就是喜欢把正剧搞出各种低俗的喜剧效果,1993年这部《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就是他恶搞徐克的“黄飞鸿系列”的一部还算上乘的佳作。这也是张敏与李连杰在《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之外的二度合作——没了金庸加持,还有黄飞鸿的金字招牌。
张敏在片中一字马、耍大刀,身手也是十分了得反正阁主一帧帧地看,没找到替身的正脸镜头,估计张敏亲自上阵至少一大半镜头李连杰继续黄飞鸿的无影脚,这个黄师傅倒是比徐克版黄飞鸿多了几分轻松搞笑意味;没了十三姨,还有苗族姑娘铁燕,张敏继续任盈盈的风貌——说一口四川话、脾气也是风驰电掣,但面对爱恋的黄师傅,也有“烧红脸”的时候。
张敏演起这出低俗喜剧,这完全不熟吴君如的节奏啊~为何晚年会相信神学?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看到过。而这句话的来源除了一些科学本身无法解释的问题之外,另一方面则跟一些重要的人物有关。因为,在部分科学家晚年的时期,他们开始沉迷于一些和科学毫不沾边的领域。即便是那些年轻时曾为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其中也有一些都在晚年阶段开始转向神学、人体科学等领域。
科学巨人相信神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牛顿、爱因斯坦和钱学森牛顿的晚年研究集中在了人体科学领域,认为人体具有许多特异功能,气功便是一种功能态;而后者更是用了半生的时间(40年)来研究神学,试图通过许多所谓的“科学现象”,从而证明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上帝,甚至还通过圣经将地球的年龄推算为6000年。
爱因斯坦在晚年追求所谓的”上帝“理论,在这近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眼中,似乎神学才是解答科学的唯一方法。爱因斯坦在晚年曾表示,宇宙中所有的一切实际上都是被设计好的,例如万有引力和相对论,它们本来就被设计好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只不过恰好被人类发现了它们,并且将它们命名。
钱学森不仅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更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光环。晚年的钱学森认为,不管是气功、还是特异功能,其实都是一种功能态,这两者完全可以被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中。
主流的看法拿人类社会的发展举例子,一开始我们都是“神学至上”,什么问题都可以用“神”来作解释。后来,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出现,神学又开始向哲学演化,再后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的萌芽开始觉醒,哲学又被科学所取代。从最早的森林古猿到智人到现代人类,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不过是从动物到原始人到愚昧到拥有智慧的过程,所以,如果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那么,岂不是人类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神学其实早就已经被人类社会所淘汰,毕竟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找到了越来越多的答案,很多问题都不再用“神”和哲学来做解释,虽然如今我们对于宇宙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未解之谜,但是这并不代表宇宙就是由“神”来控制和制定的。只有潜心研究科学,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人类才会真正揭开一些未解之谜。
反弹琵琶,这真或许是天大的误会牛顿因此无数荣誉加身,是英国人的最大荣耀和骄傲,但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却在晚年研究神学和炼金术,吃瓜群众及教材一声叹息,晚节不保还是客气的,字里行间明明就是暗讽牛顿老糊涂了。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牛顿终其一生都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这还要从他的出生说起。说起来牛顿身世比较凄苦,他是在圣诞节那天出生的遗腹子,注意出生时间,不知道是家人灌输还是身世造就,他从小就认定自己和上帝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的科学上的发现不过是让他更好的去寻找上帝而已。
按理说,科学家知识最丰富,应该是最无神论者,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联合国曾经调查最近300年间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神,结果发现信神者比例高达九成,其中包括几乎所有曾对科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巨人。
如物理学之父牛顿、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电报之父莫尔斯、火箭之父范伯郎、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诺贝尔奖创办人诺贝尔、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伦琴、发明无线电通信的马可尼、发明种牛痘的琴纳、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现代实验科学创始人培根、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昆虫学界泰斗法布尔、生物学界泰斗巴甫洛夫、现代原子能大科学家普赖特……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
范伯朗,美国太空研究所的总负责人,被称为“美国太空火箭”之父。他深信神是万物的创造主,也确信灵魂是不灭的。
科学家发现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切是那么精确而有序。一切自然常数如电子电量、质子的质量、相互作用力的耦合常数等等,若稍有一点不同,原子就不会聚在一起,恒星就不能燃烧,行星、地球、生命都无法存在。
所以剑桥大学名物理学家John Polkinghorne说:“当你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都是不可思议地精密地协调在一起,从而制造出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你就会有如此的想法:这个宇宙不是碰巧存在的,而是有意创造的。”
这里必须还要说到一个大误会,那就是布鲁诺。我们都知道,他在1600年因为坚持日心说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真的因为他坚持科学真理吗?事实上恰恰相反,布鲁诺自己就是个神职人员,但是他在基督教的宗教体系里是一个典型的异端,甚至可以说一个企图颠覆基督教的阴谋论异教徒。
其实宗教并不等同于迷信,宗教和科学一直是相伴相生的,在很多基督教教徒看来,上帝七天创世就好像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一样,一方面他留下了《圣经》,另一方面,他还留给了我们一个充满了谜团的世界和宇宙。你会发现隐藏在世界和宇宙中的那些自然规律太玄妙了,为什么天体之间运行轨迹如此完美和相同,为何一年365天,公转和自转的角度所引发的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正常气压下,水100℃就沸腾,0摄氏度就结冰,特别是那些奇妙的数学公式以及那个永远不可能证明没有的造物主。
与其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不如说学科本身就发源于神学,继而衍生为神学的一部分,起码在人类无法穷尽这个宇宙奥秘之前,这种情况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
或许是和稀泥的结语笔者认为,科学和神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存在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神学更像是个人信仰一般的存在,而科学则是宇宙间客观存在的真理。一个人有自己的信仰,其实并不影响他们可以发现科学的新领域。而与这两者相关的争论,我相信,没有人可以在我们当下这个阶段得出一个唯一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