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3,美国专家为什么说?
谢邀,“这话”具体是谁说的?
专家是不是真实具名了?
专家所属机构是不是公正中立的第三方?
专家说这话的依据和数据来源是否准确?
W君其实是一天不拿印度找乐就浑身难受的家伙,但如果这样说印度W君也会站出来为印度说点公道话的。
最近一周在传这个消息的是环球网。
这就是本周被很多自媒体转载和洗稿的源头了。
凡事找源头。文中提到了两个关键要素,印度的The print网站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沃尔特·肖恩斯坦亚太研究中心。
首先一个问题是 The print网站上在8月31日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文章。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搜索“斯坦福大学沃尔特·肖恩斯坦亚太研究中心”那么结果就是这样的:
斯坦福大学沃尔特·肖恩斯坦亚太研究中心到底存在不存在?
还别说,沃尔特·肖恩斯坦亚太研究中心(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的确存在。但很遗憾的是,从2019年至今,APRC一共发表了39篇和印度有关的论文和新闻,其中和军事有关的只有三篇,分别是
没有威慑力的防御:1965年战争中的印度军事战略印度国家安全的挑战与决策1964-1979年冷战期间的印度洋和平区和新德里与大国的选择性合作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任何和印度军队体制结构相关的文章。
那么文中提到的分配问题,陆军占据军费57%、空军23%、海军14%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呢?现在信息透明,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去看到印度的国防预算:
的确在2020-2021年度,印度军费支出是陆军56%空军23%海军15%。不过在这张图表下面还有一行说明“Note: Army includes Military Farms, Ex-Servicemen Contributory Heath Scheme (ECHS)”
翻译过来就是“陆军费用包括军事农场,退役前士兵健康计划(ECHS)”这也就是说印度陆军的军费将三军的吃喝后勤以及退休金和健康保险金等等一系列的花费都归入了印度的陆军军费里面。这是一种虚高的数据。并不能说印度的军费大部分用于陆军。而从另外的数据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印度真正在武器装备上投入的预算和花费 陆军和海军基本持平,空军大约是海军陆军的1.5倍。这基本上也是很多国家普遍的军事预算比例。并没有特别特殊的部分。
所以说,所谓的“结构性失衡”是不存在的。
这并不是印度军队结构问题,而是现在我们网民们选择性阅读的问题。一些似是而非的数据往往会通过几首的自媒体相互杜撰转发扩散到一个令人难以获知真相的地步。
网民喜欢看到给自己鼓劲丑化敌人的内容,于是自媒体们就生产这些内容,甭管是真是假反正有阅读量即可。其实这种偏差很大的数据或者言论往往会形成不正确的大众认知。等到真正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吃亏的往往是扭曲的信息传播更广的一方。本身这就是错误并且很危险的。
印度军队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打赢一场现代战争?
当然能了,但得分跟谁打,以南亚次大陆那些小国作为对手,印度大可以发挥手中武器的性能和代差优势,这是可以赢得。但对于更强的对手,印度则会相当吃紧。这种问题和印度军队结构性没关系,更重要的是印度本身的军事思想决定的。
印度的军事思想是什么呢?我和你有矛盾,我去占你块地方,然后在和你谈,谈妥了这块归还,谈不妥,这块地方就吞下去。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战略思想,对于一些自保都困难的小国是有效的。但对于现代大国之间的纷争来说,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落下口实的愚蠢做法。直接给对方爆锤你的理由。但印度的战略思想从1947年就没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印度为什么对他国领土那么痴迷的来源,其实就是他们的战略思想所致。碰上软的吃下去或者呃一笔,碰上硬茬被锤一通。看看印度的领土变化,结合下印度历史就完全可以明白这种胡同口的瘪三做法了。
现代各国军队的迷彩服越来越接近?
我是军事妹子,我来回答吧!先说个好玩的事,一个兵哥哥讲的,有次部队在大山里演习当红军,他们负责一个路口防御,一天抓了个兵回来,这个兵迷彩服、臂章、头盔啥的跟他们部队一模一样,说是误会边上友军在山里迷路了,而且部队团长师长参谋名字说得头头是道,这时班长想了个法子:把他衣服掀起来!结果这人皮带扣露馅了,是蓝军的,结果摁住一顿胖揍招了,是蓝军侦察兵来这边侦查的......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迷彩服还是很好分辨的
其实现在各国迷彩服设计虽然越来越相近,但仔细看颜色、迷彩形状、款式等还是可以轻易分辨出来的,此外还有携带的武器、鞋子、背包、头盔都可以当做识别物。但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光线不好或者深夜,无法通过外观识别敌我时,这是就要靠其他手段了。
中国95式步枪就是中国军队独有的,也很好辨认
最普遍的是口令,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擅长夜战,美军为了防范夜里有风吹草动都是一顿机枪招呼,招呼前得先问下口令,一般挑一个比较拗口的英文单词(日本人即使会说英语也带有浓重的口音),一旦发觉不对立即开枪。口令也是密码学的一种,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时很实用。
中国海军陆战队的迷彩服,据设计师讲这么鲜艳的目的之一就是敌我识别
目前科技发达了,所以敌我识别更容易了,比如美军,有GPS帮助,可以清楚的知道附近有没有友军,中国北斗系统也有类似的功能。还有更狠的,在迷彩服设计的时候就考虑敌我识别,比如中国海军陆战队的海洋迷彩,蓝白色的,自然也一目了然。而且现代战争步兵短兵相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一般士兵战前也会接受关于意外遭遇的特别教学,不会像电视剧上傻傻分不清楚,直接上前问: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到哪里去?
啊...你怎么开枪了?
现代战争还会出现像二战库尔斯克那样的坦克集群会战吗?
只要坦克还在世界各国服役,只要存在战争,这样的情况就还会出现!只不过规模可能没有二战库尔斯克的那么大!
实际战例说话我们知道,现代战争当中,制空权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可以这么说:如果谁取得了制空权,战争胜利的天平就开始靠向谁了。这在现代战争都有很好的实际战例,这里就不得不提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了。当时的伊拉克还是坚信地面战才是现代战争的王道,所以还是效仿苏联,装备了大量的坦克等装甲车辆,准备和美国进行地面决战。不过美国可没有给伊拉克这样的机会,在伊拉克没有空中控制权的情况下,伊拉克的坦克装甲车辆,就被美英联军的坦克和装备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一个又一个的打掉了,沙漠里面满是起火的伊拉克坦克。
从上面的战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就是坦克集群作战在现代战争当中,还是会出现;第二就是制空权在现代战争当中的巨大作用。
坦克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都已经觉得,目前反坦克武器和空中力量那么强大,笨重而且目标大的坦克,应该要退出战场了,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狭隘的错误的说法。如果是在小规模的冲突当中,坦克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是一定规模的作战,当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主要的作战地方还是会回到陆地的,空中和海上永远只能是辅助,不会取代陆地作战的地位,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我们假设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国家,现在发生第四次印巴战争,双方还是围绕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在前期空袭行动结束之后,如果要控制领土,就必须派出地面部队去争夺和占领,这个时候坦克等装甲车辆就必须登场,否则难道只是靠单兵去战斗吗?这样伤亡会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防守方,也会部署大量的坦克进行阻击的,这个时候,也就出现坦克装甲车辆集群作战,但是规模可能不大,估计就几十几百辆,毕竟现在坦克已经不是靠数量来说事了,而是依靠的是性能。并且同时双方同时还会利用空中力量来辅助,所以现代的坦克装甲集群作战是陆空立体的作战。
当然还说一个极端的情况,我们知道巴以双方都是核武器拥有国,如果双方爆发核战争,这个时候其它高端的武器,就已被悉数摧毁了,比如说战斗机、核武器和导弹等等,几乎没有了空中的力量,这个时候陆地作战才是真正主宰战争的方式,而陆战就依靠陆战之王坦克。所以无论是常规还是非常规,坦克还是现代战争的主力。
所以说只要还存在战争,坦克就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有了坦克,坦克装甲集群作战还是会出现,只是规模会小很多。同时现代坦克集群作战,是很需要空中的支持,双方需要不断进行反坦克和反飞机的作战。
现代战争中牵引式战车防御炮还有实战意义吗?
战车防御炮是台湾那边的叫法,大陆这边是叫作反坦克炮,牵引式反坦克炮属于二战中步兵部队抗击坦克的主要手段,象苏联的Zis3万能炮其实也算是反坦克炮,而德国的75毫米反坦克炮也是当时性能非常不错的反坦克炮。这张照片挺好玩,但是也是反映了反坦克炮的体积是越来越大。50毫米这个级别的反坦克炮还能够通过炮手班来人力移动,但是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就不行了,反坦克炮属于加农炮,弹道低伸,用来进行火力支援还是不错的,原来有的资料里边说的平射炮其实就是这玩意。
反坦克炮的用途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打坦克,还有一个就是作为步兵支援火炮,用来摧毁什么机枪掩体一类的目标。随着坦克装甲厚度的不断增加,要求反坦克炮的体积重量越来越大,这样反坦克炮就不可能再由炮手班来移动了,只能用汽车牵引了,而这样部署反坦克炮也就越来越费劲了。
战后空心装药反坦克弹药的大量使用,首先是无后座力炮的出现,使步兵反坦克武器首先是重量降了下来,而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无论是破甲威力,还是命中精度都是远远的超过反坦克炮,而且反坦克炮随着距离的上升,命中率是下降的,但是反坦克导弹则是没有这个问题,同时反坦克导弹的重量是远远小于反坦克炮的。就算是陶这样的重型反坦克导弹,运动起来也比反坦克炮容易。像这种大口径100毫米左右的反坦克炮,用人力已经是根本弄不动了。
牵引式反坦克炮由于在机动性方面的性能更差,所以在部署上更吃亏,自行反坦克炮可以迅速的开到预设的防线上,而牵引式反坦克炮就没有这个便利了。原来,在苏军内幕上,曾经有过一个说法,就是苏联人的反坦克炮不用自行的,只用牵引的原因是因为牵引火炮无法撤退,只能死战到底,反坦克炮号称永别了祖国牌火炮。原来觉得苏军骁勇善战,现在想想这个属于高级黑,想当逃兵能够自由行动更方便,在牵引火炮边上,一看形势不好,拔腿就跑,而自行火炮想要逃命还得要一车人都同意,这个难度有点大。现在反坦克导弹的携带很容易,而威力又很大已经是步兵反坦克武器的主角,而对付碉堡什么用它也能干,这样就完全代替了原来反坦克炮的差事,而且重量又轻,容易携带。反坦克到了最后已经是装上了轮子,而且也有一套复杂的火控系统,这样已经是和坦克差不多,但是防护又不如坦克,这样就十分尴尬,也不便宜了,但是战场的生存力又不如坦克,要自行反坦克炮还不如干脆就要坦克算了,少一种武器还可以少准备一种类型的零备件。
反坦克的任务,步兵部队现在已经基本上交给了反坦克导弹,而打击对方火力点的事情,现在反坦克导弹也是经常干,按照英国人的说法是滥用,这个方面的差事也没了,所以现在无论是牵引式反坦克炮,还是自行反坦克炮,都已经是用处不大了,目前各个国家手头的牵引式反坦克炮要么是先密封保存,要么干脆回炉炼钢,在现役部队中,步兵部队的反坦克武器已经是以反坦克导弹为主角了。
图片来自网络。
他会不会重新编撰孙子兵法呢?
如果让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和欧洲的《战争论》的作者,指挥一场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再写一部兵法著作?他们只会更加完善自己的著作,毋庸置疑!《孙子兵法》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历代军事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产生了非常深远影响,被翻译成英、法、日、俄等等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被誉为“兵学圣典”……《战争论》影响欧洲和世界的军事理论“圣典”。这些军事理论著作,之所以被誉为军事理论著作的“圣典”是作者站更高的高度、从战争起源、发展、环境各个方面而撰写的理论著作。
这些军事理论“圣典”是现代军事院校学员、军事家、政治家的必修课,对今天的军事思想仍然产生影响。
这些军事理论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战略、谋略。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称为“兵学圣典”就像《圣经》、《古兰经》、《道德经》这些宗教信仰者的“圣书”一样、虽然、经历几百、上千年,这些“圣典”就像指路明灯一样、指引方向,现代人、谁再能结合今天的世界写一部超越这些“圣典”的大作?
现代战争作战武器装备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谋事在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
如果以现代战争的军事实力重演登陆诺曼底?
其实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模式重演不了诺曼底登陆,这不仅仅是装备的问题,还有作战概念、战术理论的鸿沟。
诺曼底的防线源于隆美尔督造的“大西洋壁垒”,这是种以滩头工事群来硬性阻挡敌方上岸的战法,大量的火力点和岸防支撑点都被设置在了直面滩头的第一线。所以后世有人嘲笑德军:你们当年喷法国修马奇诺,结果自己却修了个更长的。
实际上德国人的安排在二战就已经落后了,大西洋壁垒最大的毛病在于没有什么纵深,它将支持力压在前沿工事的坚固程度上,然后塞了一些二线部队和“海防师”这样的垃圾部队当炮灰,又寄希望于通过后方大量精锐机动部队的增援和反击,将盟军不断推入海中。
然而盟军根本不上套,他们不仅依靠情报战将德军主力忽悠到了加莱方向,而且还依靠凶猛饱和的炮火炸烂了前沿的工事、阻断了后方的增援,继而又释放了超大规模的散兵空降,让德军首尾分割,最后还用了5个登陆场齐头进攻,进攻成功后连成一片,呼啦啦几天功夫就涌进几十万部队,彻底瓦解了德军的反推战略。
诺曼底登陆给予后世战争了许多启发,相当多的经验今天仍然可以被使用,从战略层面来看的话,这场大战其实已经登峰造极了,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包,能用现代经验替换的东西并不多。
但如果从战术层面上来讲的话,信息化时代的抢滩攻防战与二战纯粹就是两码事了。
比如盟军的大规模伞降作战,美国的82、101空降师和英国的第6空降师参与了这次行动,空头下大量的人员装备,但损失也不小,许多部队被丢得到处都是,什么挂在教堂顶上的、直接掉进德国军营的、不偏不斜掉进井里的,惨不忍睹。
如果用现代美军去打,那么这种伞降基本是不会有了,化身空中突击师的101已经不咋搞伞降了,它们用大规模的直升机、倾斜翼机和武装直升机配合突击,越战时那些蝗虫一样的机队就有他们一份子,今天更是令人无话可说,一个师就有162门M777榴弹炮,72门“复仇者防空导弹”车、150架CH-47“支奴干”、109架“齐奥瓦”、203架“黑鹰”和120架“阿帕奇”,相当嚣张。
82空降师虽然是美国唯一的伞降部队,但他们更青睐空中机动,占领薄弱环节,然后利用运输机群进行大规模运兵的打法。这个师编有54门M777榴弹炮和30架阿帕奇,43架齐奥瓦,还有大量的黑鹰、悍马和卡车,让他们把自己当轻步兵直接丢下来真的是妄想。
最先动手的也不会是101和82师,很大几率会是海军陆战队的马润们先上去,美军拥有大量的两栖攻击舰,这些部队承载着跨越打击的职责,它们会寻找战机,选择冲刺式的兵力突袭投送,或者让航空机动部队将陆战队跨越式输送,直接运到敌人的后方。
而按照美军的操行,攻滩时的头几轮火力准备是少不了的,这次将不会是二战那种大规模的地毯轰炸,而是一边抢夺制空权,一边通过战斧导弹进行拔点,然后由海军攻击机负责进一步的清场,当年伊拉克就是榜样,共和国卫队直接给炸残。最后大量的两栖战车上岸,在飞机掩护开出登陆场后,迅速安排临时机场建设,只需36小时即可有运输机在前线简易机场降落,条件符合的话有些土路甚至可以直接降落。
反过来,如果用现代战法来守卫的话,那么德军根本不可能再去搞什么“大西洋壁垒”,这摆明了是送死的做法。德军必须采用大量的岸防导弹阵地和防空导弹阵地、雷达,再加上空军制空权的争夺,来保证对敌方的遏制。
隆美尔不需要建设过多的混凝土碉堡、机枪塔和壕沟阵地,他最应该做的是将那些“芦笋”变成防空导弹和岸基对海雷达、反舰导弹,就如同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那样。而且现代战争有个好处,这些部队同样可以机动布置。
然而这也不过是尽量把战争模式往诺曼底上贴罢了,现代真要打这一仗,人们可能压根就不会去考虑什么诺曼底登陆,因为之前的“不列颠空战”肯定会变成导弹战,就像两伊战争中互相狂砸的“飞毛腿”。况且欧美如今最新锐的远程导弹并非两伊那种糙货,这种来往袭击将会极为惨烈,充满了“斩首”、“拔点”、“毁灭打击”。
这边导弹战打着,那边航空战也不会停歇,以美军战机对欧洲战机的压倒性规模,德国就算把阵风、幻影、台风全凑一坨都没辙,他们当年还有BF-109、FW190、Me262等一堆先进战机,美军也只能靠战机、轰炸机数量来硬堆,而现代美军F35、F22都能拿出一打了,欧洲人自己的飞机还靠美国呢。
所以,很快德国就会丧失制空权,远比二战时惨烈的多。然后美军来个大规模空袭,再配合海军多点开花,从内部不断开辟空降场,他们甚至不需要从滩头搞什么登陆,第四机步师、大红一师、第一装甲师、游骑兵等部队就能送上战场,然后开始猛烈平推地面德军。
所以,这种“现代怎么打诺曼底”的推测真是尴尬,那座海滩根本没有用。现代部队拥有无数的战术和新型装备,能以超出想象的方式撇开那道鸿沟,进行全立体的打击和兵力投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