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潜航5任务攻略,为何有人说二战中最令人头疼的武器是潜艇?
一战时候都是,还别说二战。在一战中,尽管潜艇性能还比较原始,也没有“狼群”战术,但德国海军的“无限制潜艇战”依然给英国的海上航运构成了巨大威胁。邓尼茨虽然在一战中当了英军俘虏,但在英国的监狱中却潜心研究潜艇战术,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狼群”战术。邓尼茨提出“狼群”战,也是基于当时潜艇的实际技术情况。无论一战还是二战,潜艇都是“能下潜的水面舰”,采用的基本都是军舰首,适于水面航行。所以,一战和二战时期的潜艇,基本都是水面航速大于水下航速。再加上当时潜艇火控、通信能力差,携带鱼雷数量又不多,如果单艇对有护航舰艇的运输船队实施攻击,无异于找死。所以,邓尼茨提出“狼群”战术,既能有效弥补潜艇观通能力不足,扩大搜索范围,又能具备较强的攻击力。在多向攻击时,也明显增加了对方护航舰艇的打击难度。此外,德国在一战和二战都将潜艇的主要任务定位在破交上,而不是用于攻击对方的军舰(必要情况下,德国潜艇也攻击军舰)。有了正确的战术,再加上德国在二战爆发后大量建造潜艇,而且潜艇技术在当时还很先进,所以一度取得了惊人战果。在1943年中期之前,德国的潜艇绞索一直勒得英国喘不过气。尽欢有护航,但是有限的护航舰艇要掩护数量众多的船队根本不够用,这也是英国为什么能卖掉和租借一批岛屿,从美国那里搞来50艘老式驱逐舰用于护航的主要原因。对英军来说,德国潜艇令人很烦很烦。潜艇基本不和军舰纠缠,而军舰要想发现潜艇很困难。即便是水面航行,潜艇外形十分低矮,尺寸又小,远不像水面舰艇那样能够在较远距离上发现。初期的水下听音器也不可靠,直到二战中期声呐逐渐成熟之后,对水下潜艇的发现才有了好转。l
到1943年中期之后,随着英美反潜战术的提升,声呐、刺猬弹、装有“利光”探照灯的反潜机、护航航母以及新型驱逐舰等大批投入使用,德国潜艇自由通行比斯开湾进出大西洋的快乐时光就结束了。后来无论邓尼茨怎么改进潜艇技术和战术,即便发明了通气管以及适合水下航行的21型潜艇都不行,损失急剧增大而战果大幅降低。美国也是把潜艇主要用于破交,打击日本的海上交通线。但美国鉴于日本不对船队进行护航的特点,没有采用“狼群”战术,而是“自由游猎”,同样打得日本运输船狼狈不堪。到二战后期,美国潜艇都无船可打了。但杀性未尽,跑到日本近海对那些小杂鱼动手。倒是日本海军空有一堆性能优良的大型潜艇,却偏偏抱着过时的“九段击”思想不放,不去攻击盟军的海上运输线,反而冒死攻击盟军的军舰,结果死的很惨,战果很少而损失巨大。(S)
潜艇在海中能下潜1000米吗?
全球范围内现役潜艇中没有能够下潜到1000米的!包括核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一般潜深在300米左右,极限潜深可以达到400-500米。目前各国现役潜艇中下潜深度最大的是美国“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其潜深可以达到600米以上!美国“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潜深可达600米以上,是现役潜深最大的潜艇!
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到了10924米,人类曾经在1960年1月乘坐深海潜航器抵达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著名的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于2012年乘坐深海潜航器潜入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观察深海生物的生存情况。从技术上来说,人类早已掌握了潜入海洋最深处的能力,但是对于作战用的潜艇来说,没有必要要具有如此大的潜深,而且目前也没有建造在水深万米的海底具备作战能力的潜艇的能力。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单人潜航器深入马里亚纳海沟!
人类历史上批量建造的潜深最大的潜艇是苏联于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阿尔法级”攻击型核潜艇。“阿尔法级”核潜艇采用高强度钛合金艇体,并且装备了铅铋金属冷却反应堆,也是历史上第一款批量装备金属冷却反应堆的核潜艇!由于采用高强度的钛合金耐压壳体,“阿尔法级”核潜艇的最大潜深可以达到750米以上!不仅潜深大,“阿尔法级”核潜艇的自动化程度也是非常高,3500吨级的核潜艇仅有36名艇员,比当今很多常规潜艇的艇员还要少!不过由于钛合金加工难度大、且铅冷堆故障率很高,苏联时期虽然共建造了7艘“阿尔法级”核潜艇,但并未真正形成战斗力!“阿尔法级”攻击型核潜艇并排停靠的“阿尔法级”攻击型核潜艇,性能指标虽好,但并未形成真正战斗力!
如果单纯的说潜深最大潜艇,那应该是苏联时期的M级攻击型核潜艇,该级艇共建1艘,即著名的K-278艇,其最大下潜深度达1250米,为目前潜艇之最!但是,K-278艇于1989年4月沉没,经典不再!M级攻击型核潜艇K-278“共青团号”!
美国“海狼级”核潜艇是目前潜深最大的潜艇。“海狼级”核潜艇的设计目标是全面压制苏联核潜艇,并且能够在北极冰盖下猎杀苏联战略/攻击型核潜艇,因此,“海狼级”从建造材料、结构设计、武器系统配置上等全部采用“顶级配置”!其采用HY110型高强度钢耐压壳体,而且耐压壳体厚度超高其他型号,使得“海狼级”具备了超强的结构强度和潜深能力,可以在水下600米执行作战任务!不过,高性能也必然导致高价格,因此,“海狼级”也支建造了3艘,其后续型号“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最大潜深只有约400米,价格也少了约一半!穿透北冰洋冰盖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美国最新一级攻击型核潜艇“弗吉尼亚级”的最大潜深约400米!
现代重型反潜鱼雷的攻击深度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因此,虽然增大潜深能够提升潜艇的生存/作战能力,但是与付出的代价相比,增大潜深所获得的生存/战斗性能提升幅度实在有限,相应的投入还不如扩大潜艇规模更具实际效果!当然,未来也许会有潜深超过1000米的潜艇批量服役,但是,即使是目前美、英等国研发的下一代战略核潜艇,其潜深也没有超过500米,因此,现在预测合适会批量装备1000米以上的潜艇还为时尚早!美国下一代战略核潜艇“哥伦比亚级”!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讨论交流。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洗稿!)
猎杀潜航4如何操作?
通过键盘的上下左右键即可操作了
美国有多少潜艇?
毫无疑问,美国海军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除了有航母战斗群外,潜艇在美国海军战略战术体系中的地位相对特殊。现役美国潜艇主要有海狼级、弗吉尼亚级、洛杉矶级三种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和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构成。攻击核潜艇主要用于护航和潜艇战,战略核潜艇主要用于核威慑和核报复。
一.海狼级攻击核潜艇(3艘)是1970年开始研制的一款反潜猎杀核潜艇,安装有8个660mm鱼雷发射管。海狼级潜艇的壳体采用HY-100高强度钢,使得下潜深度达到610米。潜航排水量可以达到9000吨以上,是美国海军体积最大的攻击核潜艇,它的静音效果也是被大伙广泛称道。1.SSN-21 海狼号
2.SSN-22 康涅迪格号
3.SSN-23 吉米.卡特号
二.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25艘)该级潜艇要比海狼级潜艇要小,经济实用、性能又好的多功能潜艇。冷战时期主要是争夺水下制海权,猎杀苏联潜艇,苏联解体后主要用于层出不穷的地域局部战争,对陆地实施攻击、对特种部队进行支援和情报收集、进行反潜作战和对航母战斗群进行支持。该潜艇在载弹数量、航速、下潜深度都不及海狼级,水下噪音与之相当。该潜艇装备有12个垂直发射管,可以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对陆地实施打击,还装有4个533mm鱼雷发射管。1.SSN-751 圣朱安号
2.SSN-752 帕沙迪那号
3.SSN-753 阿巴尼号
4.SSN-754 托派卡号
5.SSN-755 迈阿密号
6.SSN-756 斯克兰顿号
7.SSN-757 亚历山德里亚号
8.SSN-758 阿什维尔号
9.SSN-759 杰斐逊城号
10.SSN-760 安纳波利斯号
11.SSN-761 斯普林菲尔德号
12.SSN-762 哥伦布号
13.SSN-763 珊特.斐号
14.SSN-764 波瑟号
15.SSN-765孟特佩里尔号
16.SSB-766 夏洛特号
17.SSN-767 汉普顿号
18.SSB-768 哈特福德号
19.SSN-769 多伦多号
20.SSN-770 图森号
21.SSB-771 哥伦比亚号
22.SSN-772 格林维尔号
23.SSN-773 夏延号
24.SSN-787 华盛顿号
25.SSN-788 科罗拉多号
三.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26艘)它是一种快速攻击核潜艇,主要任务是反舰、反潜以及航母战斗群的护航。从1976年11月13日开始服役,它装有4个533mm鱼雷发射管。它还配备了先进的蛙人输送系统和近期水雷侦察系统,是美国海军潜艇的中坚力量。1.SSN-688 洛杉矶号
2.SSN-690 费城号
3.SSN-691 孟菲斯号
4.SSN-698 波尔莫顿号
5.SSN-699 杰克逊维尔号
6.SSN-700 达拉斯号
7.SSN-701 拉乔拉号
8.SSN-705 克里斯蒂.科珀斯城号
9.SSN-706 阿尔珀库瑞奇号
10.SSN-708 明尼阿波利斯号
11.SSN-709 海曼.G.里库维尔号
12.SSN-710 奥古斯塔号
13.SSN-711 旧金山号
14.SSN-713 休斯顿号
15.SSN-714 诺福克号
16.SSN-715 布法罗号
17.SSN-717 奥林匹亚号
18.SSN-718 火努鲁鲁号
19.SSN-719 普洛韦登斯号
20.SSN-720 匹兹堡号
21.SSN-721 芝加哥号
22.SSN-722 基维斯特号
23.SSN-723 俄克拉荷马城号
24.SSN-724 路易斯威尔号
25.SSN-725 赫勒那号
26.SSN-750 纽波特纽斯号
四.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18艘)是美国海军1976年开始建造的一个核动力潜艇等级,前4首被改装成巡航导弹核潜艇。该潜艇可以携带24枚三叉戟弹道导弹,配备4个533mm鱼雷发射管。1.SSGN-726 俄亥俄号,1981年11月11日服役
2.SSGN-727 密歇根号,1982年9月11日服役
3.SSGN-728 佛罗里达号,1983年6月18日服役
4.SSGN-729 佐治亚号,1984年2月11日服役
5.SSBN-730 亨利.M.杰克逊号,1984年10月6日服役
6.SSBN-731 亚拉巴马号,1985年5月25日服役
7.SSBN-732 阿拉斯加号,1986年1月25日服役
8.SSBN-733 路易斯安娜号,1997年9月6日服役
9.SSBN-734 内华达号,1986年8月16日服役
10.SSBN-735 田纳西号,1988年12月17日服役
11.SSBN-736 宾夕法尼亚号,1989年9月9日服役
12.SSBN-737 西弗吉尼亚号,1990年10月20日
13.SSBN-738 肯塔基号,1991年7月13日服役
14.SSBN-739 马里兰号,1992年6月13日
15.SSBN-740 内布拉斯加号,1993年7月10日服役
16.SSBN-741 罗得岛号,1994年7月9日服役
17.SSBN-742 缅因号,1995年7月29日服役
18.SSBN-743 怀俄明号,1996年7月13日服役
此外,美国也开始了新型潜艇的研究工作。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以代替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研制时间2011年到2021年,预计服役时间2031年,计划建造12艘。
从海底出击里潜艇为什么一直被驱逐舰追着扔深水炸弹?
《从海底出击》是一部经典的潜艇作战题材电影,可能是对于潜艇作战表现过于细致,全片对于普通观众可能过于缓慢而晦涩,而对于军事迷,也有很多不是那么明白的地。而这,正是导演所以达到的目的,他就是想要给观众看看真实的潜艇作战是什么样的。
为了真实地表现潜艇内的真实状态,导演搭建了一个1:1的潜艇内舱段模型实景。通过液压机构的摆动,模型可以实现45度的倾斜和摇摆。
《从海底出击》里的潜艇在真实世界中也有原型——二战德国海军装备的U96号潜艇,该艇隶属VII型潜艇,1938年5月30日开工建造,1940年9月14日正式服役。U96在1945年3月30日被炸沉之前,一共击沉28艘盟军船只(合计19万吨)。
在防空武器方面,U96艇装备有一门88毫米甲板炮和一门20毫米机关炮。这两门火炮在作战时,既可以对海射击,也可以对空射击。但是以当时的火炮技术,两门炮要打中天上的反潜机,还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当时的火炮没有安装稳定装置,在有风浪的海面作战,炮手很难对空进行精确瞄准。而天上的飞机则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可以从潜艇的多个方位进行攻击。而潜艇火炮也采用人力搬动,很难跟上快速转向飞行的敌机。
因此二战中的潜艇,在面对反潜飞机时,多只能依靠下潜,躲藏在水面下,来逃脱敌机的追踪。不过那个年代的反潜机因为缺乏有效的探测手段,只能通过有限的症候来获知潜艇的踪迹,或者依靠大范围的投掷深水炸弹来消灭潜艇。而潜艇此时只能以最大潜深缓慢航行,脱离敌机的追踪。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其实就是到目前,潜艇对于天上的反潜机,也只能采取此法来应对。因为就反潜技术而言,潜艇天生就处于劣势,被动防御相比胜算会更高一些。
潜艇上安装防空导弹有没有实际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话,当然是有的,只是多少的区别。毕竟你要是愿意的话,一排步兵躺平了也可以打飞机不是?
关于步兵如何躺平了用手中的步枪打下飞机,这个我们还写过书呢。
但是现在我估计没人对“单兵防空”这种事抱任何希望。
潜艇上安装的防空导弹和这也差不了多少。
潜艇是一种以水面机动为辅,水下作战为主的舰艇。所以其搭载的探测设备是声呐而非雷达。
声呐可以看作是“用声波探测的雷达”。因为电磁波在水下衰减太大,只有波长10000-100000米的甚低频电磁波才能在水下传播。但是我们都知道波长越长,定位精度越差,所以水下肯定是没法用雷达了。而中低频声波在水下的传播距离就很长可以用于水下探测目标。然而声呐在空气中的使用效果可不好,传播慢(空气中音速约340m/s)并且衰减快。
除此之外,任何波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中,它的波长,频率,波速,传播方向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对于潜艇来说,在水下探测水面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英国的“斯拉姆”潜射防空导弹系统)
很多早期的潜艇防空武器都是让潜艇浮在水面下几米处,然后将整个导弹的探测和发射系统伸出水面像潜望镜那样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潜艇也很容易被攻击。
至于苏联这个SA-N-5啊,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潜艇在这是吧?
(“吹管”肩扛式防空导弹)
由于潜艇上寸土寸金装不下大家伙,所以潜射防空导弹大多数肩扛式防空导弹发展而来,性能嘛非常有限也就打一打直升机,还不容易打中。实际上早期的潜射防空导弹本质上就是趁着20世纪70-80年代肩扛防空导弹大发展的潮流顺势推出的,只是一种实用化的尝试而已。这一时期不少潜艇为了赶时髦安装了这种武器,但是实际用起来作用很有限,潜射防空导弹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举个例子,1982年服役的苏联“基洛”级柴电潜艇,就安装了9K38潜射防空导弹系统。而1993年推出的改进型636型潜艇上,9K38变成可选装备,但是实际外销的大多数636型都没有安装9K38,实在没什么用。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到目前为止没有装备任何一种潜射防空导弹。
不难看出,目前实用的这种让潜艇在潜望镜高度发射的潜射防空导弹并不实用。
所以发展能够在水下发射的潜射防空导弹就很重要了。
以21世纪德国研发,目前已经多次试验成功的IDAS导弹系统为例:
潜艇通过拖拽式浮标雷达或艇身相控阵雷达在发现目标后,把导弹装在金属管内用鱼雷发射管发射至水面,然后导弹点火升空攻击目标。
(装载IDAS导弹的金属管)
这种模式使得潜艇拥有了“主动防空能力”,但是缺点也是有的,装载导弹的金属管升上水面会暴露潜艇的位置,如果攻击不成功自己就没了。而且整个系统较为复杂,占用空间大,距离实用化仍然有一段距离。
潜射防空导弹系统受到多方面的技术限制,所以多年来发展缓慢,现阶段的各种潜射防空系统作用非常有限,虽对于提高潜艇的作战能力有很大的意义,但仍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