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操心大江山后勤事务,焦作出过哪些名人?
人杰地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市接壤,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东临新乡市,西临济源。
焦作古称山阳、怀州,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东汉末帝:刘协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三司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
“竹林七贤”:山涛、向秀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
司马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司马炎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未几,卒,谥曰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选贤用能。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他的论点很精湛,众人都认为“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后来天下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山涛所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着《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唐朝:练何、韩愈、李商隐练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东,乃伏羲后裔。粤稽洪荒甫辟,生民浑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兴帝,号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东方氏三传有东不訾者,盖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为东友,即更其覆,而仍相传为东,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为太原。东不訾九十六代嗣裔东何,乃汉仕郎中泾州东富公二十七代元孙,本贯河北道怀州河内县赵栿里(今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以河内为郡。公智勇超群,於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诏与李勣伐高句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农历五月十七日),献火攻策焚辽东城,(史书又称辽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贞观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以“精练军戎”,赐姓练,封岐山侯,封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钦差大臣兵御尚书大总管李勣赞曰拜题:“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 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妣赵氏,封一品夫人,与夫合葬於怀州河内县紫金坛(今沁阳市神农坛)。练公赵氏夫妇生育二子:练舜麒,练舜麟。麒袭职骑尉将军。麒公有友钦、友明、友文、友思四子,钦公袭职骑尉将军。钦公子贤相,亦袭职骑尉将军。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2]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两宋画家:郭熙、李唐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
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元朝:许衡、逯鲁曾、靳煌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逯鲁曾(?~1352年)字善止,修武承恩镇人(今河南省焦作市恩村)。元天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辟御史台椽掌机密,后除太常博士,复拜监察御史。后历任枢密院都事、刑部员外郎、宗正府郎中,出任辽阳行省左右司郎中,又任佥山北道肃正廉访司事,入朝官拜礼部郎中。
靳煌(1210—1293)又名德茂,字子安,祖籍河县王封人(今河南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办事处东王封村)。元代正三品嘉议大夫、怀孟路总管、尚药太医、太医院副使。生于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3月17日,元太祖成吉思汗五年,南宋宁宗赵扩嘉定三年)农历二月己卯日
明朝:何瑭、朱载堉、陈王廷何瑭(公元1474年—1543年)字粹夫,号柏斋,怀庆府(今河南武陟人),祖籍扬州府泰州如皋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年七十岁。笃行励志。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河南乡试第一名,次年进京参加会试和殿试,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修撰、以不屈于刘瑾,辞官。后刘瑾伏诛,复官,因直言出为开州(今濮阳)同知,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同知,山西提学副史,浙江提学副史,南京太常寺少卿、正卿,北京工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等职,官至三品。明嘉靖十年(1531)年,何瑭告老还乡,成立“景贤书院”,设馆讲学,著书立说,著有《柏斋文集》[2] 、《阴阳管见》、《乐律管见》、《儒学管见》、《医学管见》、《兵论》等。
嘉靖二十二年(1543)九月十三日,何瑭病故,享年70岁,葬于怀庆府(今河南焦作沁阳)城南门外。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六月初十,追封何瑭为礼部尚书,谥“文定”。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1] ,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1536年,朱载堉出生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是明太祖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朱载堉深受父亲郑恭王修德讲学、布衣蔬食、能书能文、折节下士的影响,自幼俭朴敦本,聪颖好学。早年即从外舅祖何瑭学习天文、算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获罪被关,筑室独处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愿意入宫。[2]
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长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在漠落坎坷19年的漫长岁月里,朱载堉拜结贤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并开拓了边缘学科的广阔领域。 [2]
朱载堉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 和实验,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出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陈氏太极拳创始人。”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代表作品有《拳经总歌》。
清朝政客:曹谨曹公,名谨,字怀朴,号定庵,生于1787年,卒于1849年。曹谨为清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道光十七年(1837),曹谨被任命为台湾凤山县知事。
拿了几年的一万月薪?
要不要继续,其实很好回答,那就是,除此以外,你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在山西1哥看来,一个没有进步、普通的私企主管,是没有什么好的选择的,除非你想退步。
第一,千万不要眼红老板说白了,老板有多么富有,和你没有多少关系。现在许多人认为老板在压榨剥削打工者,我不排除有这方面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认为公司的利润都应该是员工大家的,那就错了。公司的利润是全体股东的。利润的分配取决于股东在公司的占股比例。
第二,题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保住现有职位和收入主管当了几年,没进步,很普通,几年原地不动,在我看来,这有点可怕。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尤其在私企,老板是容不下可有可无的人存在的。你不上进,一旦有更好的人选,就极有可能被替换。因此,我觉的题主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现状和问题,积极调整心态,先稳住自己的地位。每月一万元比较稳定的收入,虽说不是很高,但也不是轻易能找得到的。
第三,不甘于现状,就让自己变得更加值钱其实,这个时代很好,只要我们有实力,就不会被埋没。如果你觉得一万月薪很好,你就想法保住它。如果你觉得不够,你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值钱。路径只有两条,一是升职,二是跳槽和创业。
跳槽是在本公司遭遇升职天花板后的一种选择,前提是要越跳越好。这个好许多时候并不意味着工资,而是应该综合评估,主要以自己成长为主,只要能让自己变得能力更强,更值钱,就值得。
创业是门技术活,需要储备的东西很多,不可轻易试错。一定要对自己和市场有了准确的判断,才可以尝试。需要指出的是,创业主要不是项目和资金问题,而是驾驭项目和资金的能力。
总之,我觉得题主有不甘现状的需求,这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关键,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则必将于事无补。建议还是从提升能力开始,让自己变得值钱,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我是山西1哥,混迹职场30年,喜欢琢磨职场上的那点事儿。我所说的话,只给想听的人听,是你吗?关注我,私信必复。萧何作为后勤保障部队?
萧何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镇守后方多年,是实际上的关中地区掌握者。他的后勤供给是刘邦的命脉,也是刘邦最终得以战胜项羽的最大保证。萧何先是留守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后来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从此之后,萧何真正成为了关中的无冕之王。在全国胜利后,有人非议萧何,关内侯鄂君仗义执言:“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凡此种种都看出了萧何的功劳与能力。
镇守关中,转运粮草其实是一件苦差事。项羽屠杀秦兵二十万,三秦大地缺少青壮年,三秦父老最恨楚人。所以,刘邦讨伐关中其实也费了一些周折。在刘邦率领五诸侯与项羽彭城大战时,其实雍王章邯还在都城废丘坚守,三秦大地还没有完全平定。这就看出萧何的不易,他既要安抚百姓,劝克桑农,又要时刻提防有人作乱,还要供给刘邦大军的后勤保障,如此看来,萧何功劳居于首位也是应当的。
萧何对于刘邦也是无比的忠诚,将他视为后勤保障部自然不错,但是他所发挥的作用远比一个后勤部长要大得多。古人云:“成大事者必然以寻找分身为第一要务。”萧何从一定情况上看来就是刘邦的分身,帮他辅佐太子,安定后方。论年纪,他和刘邦是同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邦率军出征,他就是刘邦选择的辅佐未来太子的第一人选,使得汉室江山不至于发生继承问题。萧何对于这一点也有所认同,在身边人劝说之下,萧何将自己的子侄全部派往前线,以免刘邦猜忌,这君臣二人真的是千古君臣知遇楷模。相知甚深。
摸金搬山卸岭发丘?
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在《鬼吹灯》中将倒斗分为四大门派,分别是发丘天官、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都是传承千年的门派。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四大门派,不是民间的小贼散盗可比,代代都有身怀异术的高人,各有各的一套本领。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说是四路,实际上是只有三支,囊括了世上以“风水、方术、外力”来倒斗的这三大体系。在倒斗中,首先要寻找位置,其次要对付斗中的种种机关暗器,消息埋伏,四大派的手段主要就是“望、闻、问、切”四字,四字又分上下八法。“望”是通过双眼观看,上法是上观天星下审地脉,下法是观泥痕、辨草色。“闻”是通过鼻子闻土辨质,也指通过敏锐的耳音闻风听雷推断地底的情形。“问”上法是问天打卦,下法是通过套近乎从侧面向当地土人咨询;“切”是避实就虚地利用各种工具来挖掘盗洞,有摸金校尉的分金定穴直捣中宫,也有卸岭力士的长锄大铲崩山揭天顶,更有搬山道人施术驱兽的穿山穴陵甲。四字八法虽然相差很大,但是却是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本事。
发丘天官
发丘将军,又名发丘天官或者发丘灵官。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筹措军饷,设立“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同出一脉,是摸金的首领,手段几乎完全一样,最为精通风水寻龙之道。相比摸金校尉,发丘天官多了一枚铜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发丘天官十分看重祖师爷传下来的行规,自从明朝永乐年间发丘印毁了之后,世上便没有了发丘天官。
在《鬼吹灯》中,其他三派都有介绍和人物出现,唯独发丘天官没有过多的介绍。
摸金校尉
西周时期,有个给周幽王人殉的奴隶,埋入墓中没死还顺手取走了墓中的丹砂异书,传到后世。后世摸金校尉的进退八门之法,全都得自这位奇人手中,可以说是摸金一派真正的祖师爷,不过,这位奇人的姓名和日后结局都已不可考证。到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吸纳倒斗高手正式设立摸金校尉,所以摸金校尉尊曹操为祖师爷。又经过后世发展,摸金校尉的行规和种种手艺彻底发展完备,形成了摸金校尉独有的风水秘术。
《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风水好的地方,藏风聚气,陵墓都是设置在风水宝地,选择的时候不仅看山形水势,还会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相呼应。摸金校尉最为擅长风水术,以群经之首的《易经》为本,精通“望、问”两诀的上法。摸金校尉上观天星,下查地脉,观山形知地宫深浅,望天星能知棺椁方位。摸金校尉还精通问天打卦,可以推算方位,卜算吉凶动静,寻龙发冢无往不利。
摸金校尉最擅长搜山剔泽寻找古冢,有寻龙诀和分金定穴秘术。寻龙分金看缠山,摸金校尉能通过风水堪舆术快速确定古墓的具体地点,以及古墓的年代和内部构造。分金定穴是摸金校尉最高明的秘术,通过分辨风水,再用罗盘金针,就能确认棺椁放置的精确位置,误差最多不超过一枚金针的直径。确认精确位置后,再使用器械挖掘盗洞直捣黄龙,省时又省力。不过,寻龙诀和分金定穴秘术艰涩难懂,就是摸金校尉中也只有少数人才掌握。在胡八一组成的摸金三人组中,也只有胡八一一人精通风水堪舆术。
摸金校尉以《易》为宗旨,依靠的是易理,讲究生生不息之道,规矩也是最多的,最讲究的是鸡鸣灯灭不摸金。鸡打鸣意味即将天亮,倒斗是绝对不能见光的行当,天亮的时候还留在墓室之中,那连祖师爷都保佑不了。另一个摸金校尉在摸金时,必须在地宫东南角方位点上一支蜡烛,这支蜡烛是摸金校尉的命灯,灯灭必生祸机。蜡烛灭了,说明明器拿不得,要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如果硬要拿,出了麻烦就要自己担着。此外,摸金校尉还讲究一间墓室只能进出一个来回,摸金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一次只能拿上一两件东西,离开的时候还尽量把盗洞回填等一系列规矩。摸金校尉极其重视祖师爷的规矩,做事也不做绝,给同行留下生路,这是和其他门派最不一样的地方。胡八一和胖子这两位摸金校尉,虽然大致遵守这些规矩,但是这两位也是与时俱进,蜡烛灭了再点着,还和墓主进行讨价还价。
摸金校尉传承千年,形成一整套专门的标识、切口、技术。摸金校尉没有师徒一说,只有同行,只要用摸金校尉的手段倒斗,遵守摸金校尉的行规,就是同门。不过,学会摸金校尉的手段,顶多算半个摸金校尉,只有戴了摸金符才算正宗的摸金校尉。摸金符是千年古物,是将穿山甲最锋利的爪子先浸泡在巂蜡中七七四十九日,再埋在龙楼百米深的地下,借取地脉灵气八百天制作而成,坚硬无比,水火不侵。摸金符上刻有“摸金”两个篆字,爪根锁着一圈金线,通身刻着避邪的飞虎纹,历经千年仍是色泽漆黑透明,没有丝毫磨损。明朝时期,毁去七枚“摸金符”,世上只剩三枚下古符。摸金符是摸金校尉的专属辟邪之物,只有戴了摸金符,才能获得祖师爷的保佑,否则九死一生。
摸金校尉是最重视技术环节的,不与外人合作,一般只有同门几人一起合作。历经千百年,摸金校尉们依靠经验与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得心应手的器械。对付僵尸摸金校尉们有捆尸索、糯米、黑驴蹄子、星官钉尸针,开棺使用探阴爪和黑折子,以“撬”和“拔”为主,称为升棺发材,开棺后则戴着摸尸手套去摸明器,遇到起尸则将黑驴蹄子塞入僵尸口中克制尸变。此外,摸金校尉还有金刚伞、旋风铲、软尸香、北地玄珠、阴阳镜、墨斗、桃木钉等传统器械以及一些秘方的制作。到了胡八一时期,与时俱进,又增添了工兵铲、伞兵刀、狼眼手电筒、战术指北针、防毒面具、冷烟火、信号弹、固体燃料、睡袋、过滤水壶、望远镜、温度计、气压计、急救箱、各种绳索等现代化的装备。传统器械和现代器械的融合再加上独特的风水秘术,使得摸金校尉在各地寻找失落的龙楼宝殿,无往不利。
晚清年间,摸金校尉张三爷一人挂三符,被称为张三链子。张三爷曾在一座古冢里发掘出十六字天卦全象,又结合寻龙诀,撰写了一部《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此书囊括风水阴阳之术,夺天地之秘。张三爷金盆洗手后,三枚摸金符分别传给金算盘、铁磨头和飞天狻猊。那本《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被张三爷毁去上半部阴阳篇只留风水篇,传给了徒弟阴阳眼孙国辅。摸金校尉合则生,分则死,金算盘折在了西周幽灵冢中,铁磨头阴沟里翻船死在了小坟丘的机关下,飞天狻猊出家为了尘长老后来为了帮助鹧鸪哨死在了西夏黑水城。
胡八一的祖父胡国华年轻时家道中落,历经一番世态炎凉之后,成为阴阳眼孙国辅的徒弟,得到《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此后,胡八一得到《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成为当世唯一精通寻龙诀的人,和王胖子、shirley杨组成当代的三位摸金校尉,开始了一段段探秘之行。
搬山道人
搬山道人是四大门派中行事最诡秘的,平时都是扮成道士装束,不求财只求丹珠,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春秋时期伍子胥发楚王墓,鞭尸雪恨,伍子胥为父兄报仇而非明器,被同样有所为而非为财的搬山道人尊为祖师。
搬山道人是扎格拉玛部族的后裔,千百年来,为了摆脱鬼洞的诅咒,他们分散到各地,在古墓中寻找雮尘珠。搬山道人一脉都是同宗同族,能人异士辈出,许多年来不与外人往来相通。搬山道人平日里扮作游方道士行走天下,行踪隐秘难寻,出海发冢在各处寻访灵丹妙药,尤其对世上所有的珠子都感兴趣。
搬山有术,搬山道人采取的是喇叭式倒斗,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在漫长的岁月中,搬山道人汇集无数心血独创了一套方术,就是搬山分甲术,又细分为“搬山填海术”和“分山掘子甲”两门。搬山填海之术中不仅有寻藏掘冢的方法,也囊括了星土物生克制化的法门和秘方,许多日常应用的物品,在搬山术中使用起来也能起到非同凡响的作用,胡八一等人在南海使用的司天鱼、魁星盘、漂瓜取鱼都属于山填海术。分山掘子甲是驯服世间异物穿山穴陵甲,作为倒斗的掘子利器,鹧鸪哨盗瓶山时曾使用穿山穴陵甲挖取盗洞。搬山分甲术虽然看似神妙莫测,根本原理就在“生克制化”四个字,搬山道人不仅要通生克之理,还需要识得世间珍异之物,灵活运用,盗瓶山公鸡克制蜈蚣就是属于生克制化。至于,对付古墓尸变,搬山道人有从西晋古术“天官伏尸阵”中流传下的绝技魁星踢斗,凭着一股巧劲卸去刀枪不入的僵尸最薄弱的大椎骨,再用力抖散僵尸全身骨骼,再厉害的僵尸也能对付。
民国年间,全国只剩下最后一位年轻的搬山道人,使得好口技,能学世间万种声音,人送绰号鹧鸪哨。鹧鸪哨浑身是胆,又有通天的搬山手段,并且枪法如神,为人慷慨侠义,在绿林中也是有着很大的名声。搬山道人人才凋落,鹧鸪哨不得不打破不与外人往来相通的禁忌,常常与卸岭群盗合作,曾联合卸岭魁首陈瞎子三盗瓶山。瓶山之后,鹧鸪哨拜摸金校尉了尘长老为师,前往西夏黑水城,却断了一条胳膊再也不能倒斗,从此移居美国,搬山道人就此绝迹。最终,鹧鸪哨的外孙女shirley杨挂了摸金符,和胡八一、王胖子组成摸金小组,找到雮尘珠,终于解了扎格拉玛部族数千年的诅咒。
卸岭力士
卸岭力士起源于新朝的赤眉军,兴盛时数十万人纵横弛骋,曾一路打入长安,后来吃了败仗,又发汉帝诸陵。随着赤眉军土崩瓦解,残存的部众成为啸聚山林的响马,依旧保留了倒斗取宝的传统。后世的卸岭力士啸聚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取项羽秦末义军的“义”字作为聚义分赃的招牌,霸王力拔山兮也是以外力倒斗的卸岭力士所图的彩头。
卸岭人多势众,介于绿林和倒斗两种营生之间,历代都有首领作为盗魁。卸岭的盗魁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分赃聚义一切都由盗魁说了算。群盗平日分散,有墓的时候联合起来一起倒斗,找不着墓的时候,群盗就是绿林人物,啸聚山林劫取财物。
卸岭力士倒斗靠的是外力,最多时能聚集万人,只要能找到地方,再大的冢也敢发掘。卸岭群盗都是绿林中人,有很多身手矫健武艺高强的能人异士,器械也是最精良。卸岭干活时,大队人马会用上大铲大锄、牛牵马拽、药石土炮等所有手段,行事完全不计后果,就是斩山做廊、穿石为藏、土坚如铁、墓墙铜灌金箍,也全部以外力破坏。开棺的时候卸岭中的大力士惯用开山斧,砸劈开棺椁,开棺后会众人立刻上前用竹竿戳住僵尸,并覆上渔网将尸体倒吊起来取走所有值钱物件。摸金校尉讲究的是不损坏墓主遗骸,卸岭力士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取完宝物还会焚烧或肢解尸体,手段格外残酷,遇到他们就算倒霉了。
卸岭力士还有一件独门秘器——蜈蚣挂山梯,又被称为卸岭甲。蜈蚣挂山梯是从汉代赤眉军攻城使用的工具中演化而成,又历经后世数十代人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完善,是卸岭力士倒斗必不可少的利器。蜈蚣挂山梯可以组装拆卸,能改成各种形状,逢山搭梯遇水架桥,还能克制各种古墓机关。在墓中,卸岭群盗会按照古时卸岭阵图,结成方阵,高举藤牌草盾防御机关。摸金时则有盗魁的心腹指挥搬取财物,卸岭几万十几万弟兄,明器拿少了还不够分的,所过之处不留一物。
随着天下形式的变化,卸岭的实力已逐渐衰落,隐在绿林之中。民国年间,最后一代盗魁是陈瞎子,本名叫作“陈玉楼”。陈玉楼这人非常不简单,是常胜山的老大,天下群盗的首领,卸岭力士魁首,控制着南七北六十三省十几万响马群盗,绿林中有字号的人物全部听常胜山调遣,并且暗中扶持三湘四水多股军阀势力,在湘西就是个草头天子。
作为魁首,陈玉楼自身的本领还是很强的。陈玉楼有一双“夜眼”,有飞贼“翻高头”的绝技,加上他本人博学广闻,将失传的卸岭倒斗手段重新收集起来,慢慢整理改进,使没落的卸岭群盗再次得以发展。发丘摸金精通风水,搬山有一套独特的搬山术,卸岭流传两千年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陈玉楼对“望、闻、问、切”的下乘之术了然于胸,能够“观泥痕、认草色、寻藏识宝”;也精通听风、听雷的“闻山辨龙”之法,可听风雨雷电来寻龙点穴;更兼他机辨无双,口若悬河,“问”字诀下法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陈玉楼的带领下,卸岭群盗也是发了不少冢。三盗瓶山后,常胜山群盗损失惨重,陈玉楼亲自带人去云南倒献王墓,结果折了一双眼睛没脸回家成了给人摸骨算命的陈瞎子。卸岭群盗失去魁首后,没有主心骨,彻底土崩瓦解。
那些一起当兵的战友?
1970年12月,空军某部在江苏省清江市招了一批小兵,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3岁,其中还有三对兄弟俩。
上个月26号,是我们入伍五十周年纪念日。除了十几个已经病故的、两三个在外国定居的、个把人失联的、几个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来或不愿来的人以外,有近四十名战友重返旧地,欢聚一堂。外地参加聚会的战友,有上海、南京、广州、珠海、深圳、哈尔滨、常州、安庆等地的。有一些人是新兵连集训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的。
当年乳臭未干的一群少年,如今已是须发花白的老人。
这次聚会是我们这批兵前所未有的大聚会,不可能再有五十年了。再过五十年,绝大多数人肯定都成了照片,挂到墙上去了。再过十年,可能又会有人已经不能参加聚会了。
历时三天的聚会,大家畅谈友情,倾诉衷肠,格外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
这66个战友中,仍然留在本地的还有约30人。有20多个人是经常见面的,外地来了战友,大家也会借机聚到一起。每年年底,这20多个人也会自发的聚会一次,怀念过去的时光。
可以这样说,有20多名战友是互通声气、经常联系的。
考考你的眼力,在我发的这些今天聚会的照片中,你还能找到当年小兵的踪影吗?
李善长是怎么被朱元璋斩的?
李善长,虽然不是武将,在攻城略地上没有什么功绩,但后勤保障上,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朱元璋称帝后,提拔其为左丞相,封韩国公,位列百官之首,成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
然后,公元1390年,已经告老还乡77岁的李善长却被朱元璋处死,而且其家族70多口人,一起被斩首,朱元璋为什么杀已无官职的李善长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胡惟庸给李善长留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学生,此人野心极大,能言善辩,在李善长的提拔下很快成为了权臣。
他与李善长都是淮西人。朱元璋也是淮西人,早年打天下,他重用了大批自己的老乡,后来建立大明后,这帮淮西人自然也受到了重用,也因此在朝廷渐渐形成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势力。
大明建国初期,皇权与相权争斗非常激烈,胡惟庸并非是傻子,他知道朱元璋是个杀伐很重之人,出于被清算的恐惧。
他开始大量拉拢大批淮西官员,壮大自己的势力。
在古代,对于统治者而已,最头疼的就是百姓和大臣们“法不责众”的心态,一人犯法尚且可以处理,一帮人犯法,你老朱总不能一起处理了吧。
对此,统治者不处理,严重威胁自己的权威,处理的话,成本太高了,一大片人要被清洗。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往往会退而求其次,处罚带头之人,以儆效尤。
随着胡惟庸官职越来越大,他拉下水的重臣权臣也越来越多。
最重要的是胡惟庸还看上了百官之首的李善长,因为李善长有一个神器——免死铁券,而且他还是开国第一功臣,真要有一天朱元璋要动他,自己跟李善长等人捆绑着,要处理也是从李善长开始,但李善长可是有免死铁券,李善长不死,他就安全。
抱着这种心理,胡惟庸开始无所顾忌,甚至最后想要谋反,还给李善长按了一颗定时炸弹,胡惟庸派他的弟弟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李善长听后大惊,说你们这是为什么,这种事情要慎重,否则要诛九族。
李善长当时也很郁闷啊,要是自己去告发了,弟弟一家要倒霉,淮西官场必定要倒下一片,可见胡惟庸算计之深。
随后,胡惟庸又派来李善长的好友杨文裕去劝说,答应他事成之后,给他淮西之地封他为王,李善长不答应,最后胡惟庸亲自出马劝说。
此时,李善长应该有所动心,因为他对胡惟庸说:“我已经老了,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可见李善长已经默许了他们的行为,表示自己已经老了,就不参与了,但我也不告发你们。以后,你们失败了跟我没关系,要是成功了别忘了我的后人。
但,胡惟庸没想到朱元璋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拿他开刀,没清算李善长,不过这件事情,也为后来李善长被灭族留下了祸根。
后来,李存义被人曝出与胡惟庸交过慎密,被朱元璋逮捕审讯,最后供出李善长与胡惟庸还有这么一段故事。胡惟庸造反,李善长知情不报,触动了朱元璋最后一根神经,最终被灭族。
第二,李善长退休后,对权力依旧迷恋,在作死路上狂奔。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对李善长是非常重视,还留下过这样的评价:
“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朱元璋拿萧何与之比较,这个评价不可不高啊,但萧何对刘邦是忠心无二,刘邦起家的时候,萧何的官职都比刘邦大,但他一旦认定了刘邦,就以刘邦为主。
哪怕后来他推荐的韩信,最后在刘邦授意下杀了,他也当了一把帮凶,还是站在刘邦这边。后来为了善终,他还自毁形象,故意贪污,留下把柄,让刘邦放下戒心。
再看看李善长,成为左丞相后,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朱元璋很多事情交于他处理,他却不低调行事,在大臣面前极力树立自己权威,屡屡挑战朱元璋的神经。
后来朱元璋一次生病,让他代理朝政,他很多事情自作主张,根本不跟朱元璋商量,不商量也就算了,他也不去看望朱元璋,这让朱元璋相当寒心。
所以,李善长为相期间,强大的权力让他迷失了方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让他飘了,哪怕后来他退休,也是提拔了自己的学生胡惟庸,继承他的权力。
退休后,都告老还乡了,他还不老实,建个私宅院还去问汤和借兵修建,可见李善长退休后,还没认清自己的位置,还想考验一下自己此时的影响力。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借机,撤销了丞相之位,将皇帝权力集于一身,正在大型改革之时,李善长搞这一出,无疑又触动了朱元璋的神经,虽然看在他的功劳上,没发作,但却被朱元璋记下了。
后来,一批罪犯要被流放戍边,李善长却请求朱元璋赦免他的亲戚丁斌。朱元璋一向疑心很重,审问了丁斌,丁斌之前在胡惟庸府上干过事情,这一审又供出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有交往的事情,李存义被抓后,又供出来李善长与胡惟庸密谋造反的桥段。
这下朱元璋忍不了了,最后一根神经崩断,直接拿李善长开刀。
第三,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铺路,杀红了眼。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朱元璋从乞丐起家,后来称帝,权力一下来了一个360度大转弯,再加上他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称帝后,一直处于如何保护既得权势的焦虑中。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需要有能力的大臣稳定江山,李善长有能力,又是开国元老,朱元璋对其非常感激,自然也被重用,最初给李善长“免死铁券”可能也是一时动了真感情。
但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自己当了皇帝之后,权力欲望膨胀,李善长等开国功臣也是如此,以前打仗他一个人掌握生杀大权,现在当了皇帝反而要受到李善长等大臣的掣肘。
这让朱元璋很不爽,但没办法,也不能无缘无故杀了他们啊,只能靠权术来平衡朝廷势力。但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找到了机会,开始对朝中势力清洗,也借机撤销了丞相这个掣肘。
即便如此,李善长等人的影响力,还扎根在朝廷之中,哪怕他退休了。
所以,朱元璋为了彻底清除,借翻胡惟庸案,除掉了李善长等人。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朱元璋当时的心态。
由于朱元璋杀人如麻,震动朝野人人自危,一天太子朱标求见朱元璋,说朱元璋杀人太多,伤了朝廷和气。但第二天,朱元璋拿了一根长满刺的树枝,让朱标捡起来。朱标有些难色,于是朱元璋说,只要将上面的刺除掉,你就可以捡起来了,我现在杀大臣,就是为你消除隐患。
可见,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已经杀红眼了,但凡跟胡惟庸案有点牵连的人,都被他尽数诛杀,这一场杀戮持续了十多年,3万多人被杀。
总而言之,李善长的死,都是他咎由自取,如果没有把柄在朱元璋手里,凭借他开国第一功臣,加上免死铁卷在手,朱元璋哪怕想要清除势力为朱家铺路,李善长只要不犯了大罪,还是可以善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