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摇钱树捕鱼,张献忠沉银之谜是如何被探出的?
四川彭州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相传只要能破解民谣中的秘密,找到石龙与石虎,就会寻到无与伦比的宝藏。
彭州人小时候哼着民谣时,万万没有想到,民谣中所说的宝藏竟然是真的。
时光倏忽回到明朝末年,崇祯帝即位后,曾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王朝于崩溃前,无奈朝廷党争不断,国库空虚。以至于天灾频发,却无力赈济,饿殍遍野。
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只有铤而走险。陕北首先爆发了农民暴动,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其中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是最为强大的一支队伍。
张献忠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由几千人迅速发展到几万人。
农民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杀掉当地官员,清除富户。开放粮仓救济百姓,因此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拥护和追随,也获得了大量财富。
揭竿而起的第六年,1636年,张献忠的农民军已经达到几十万人。
农民军规模迅速扩大,却因为缺少统一的指挥和部署,在官兵的强势围剿下,1638年,张献忠接受了招抚。
蛰伏了两年后,张献忠再次率部起义。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张献忠进兵四川,攻克成都,于当年建立大西政权。
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张献忠一路杀尽权贵,没收富户的钱财,积累了大笔的钱财。这些钱财一部分用来赈济灾民,俘获人心,另一部分用来招兵买马。
史书上曾经记载张献忠攻克武昌,俘虏并处死楚王。从他家中获得的财富几百车都没有拉完。“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
此外,襄阳的襄王,重庆的瑞王......也都被张献忠斩杀殆尽,家产充公,财富数量相当庞大。
在四川,一直流传着“杀人魔王张献忠,张献忠吃人”的说法,张献忠当时就活动在蜀中一带,变态地大肆屠杀百姓。当兵败之时,由于部队缺乏粮食,士兵们饥饿难耐,竟然杀人作为食物,以便喂养士兵和马。
对于百姓的财富,张献忠更是毫不手软,直接纳入囊中,几乎将成都百姓的财富掳掠一空。
两年后,清朝派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满汉大军,全力向大西农民军扑来。张献忠力敌不过,仓皇逃走。
当时,张献忠率精兵十万,载着金银珠宝的船只上千艘,打算向东撤退到湖北一带,隐姓埋名做个富翁。“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将变姓名走楚作巨商。”
谁知在四川彭山江口处,遇到明朝残将、川西地方将领杨展。杨展在江口设伏,用火铳和弓箭一起进攻,满载金银的船只多数被烧或因相互撞击,沉入江中。
也有人认为张献忠是主动将金银沉入江中的。当时张献忠率残部仓皇逃往,剩余的金银不方便携带。为此,他招集大批工匠,在岷江的支流锦江上修筑了一条大堤,使得锦江断流。在断流的河道内,他下令挖了一些几丈深的洞穴,“将所余蜀府金银铸饼及瑶宝等物”沉入洞中并盖上土石。
然后,扒开大堤,锦江复流。如此一来,大量的金银财宝都沉入江中。至于参与工程的匠人,悉数被张献忠处死。张献忠此举的目的,是想将这些金银作为日后东山再起的资本。
彭山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张献忠的沉银,《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1646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流矢射中而死。岷江中的宝藏就永远地成了一个传说。
张献忠的宝藏是主动沉于江底还是被明军阻击所迫?一直众说纷纭。甚至连岷江中是否真的有宝藏,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都争论不休。
二、沉银几经周折,终于露出端倪张献忠沉银的传说深入人心。那些揣着一夜暴富梦的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岷江江口寻宝,甚至连皇帝也不例外。
《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除了乾隆,顺治、道光和咸丰年间,清政府都试图在锦江中寻找张献忠的宝藏,可是最终都没有得手。
1937年,抗战爆发,民国政府号召百姓出钱出力。当时一位叫做杨白鹿的读书人,拿出了藏在家中数十年的张献忠沉银藏宝图。
这张图出自张献忠沉银时所雇佣的一位石匠,这名石匠侥幸逃脱了张献忠的屠杀,后来画下了藏宝图。杨白鹿为了支持抗战,将藏宝图献给了一位师长。师长为此专门成立了“锦江淘江股份有限公司”,在藏宝图所指示的地点进行挖掘。让人惊喜的是,大约挖到河底6米深时,挖出了民谣中传说的“石牛”。在牛头所指向的东北方,人们又挖到了一块半圆半方的石鼓,一切似乎都与民谣不谋而合,难道张献忠的宝藏就要面世了吗?可是,结果却是让人失望的。继续挖掘了很久,最终不过挖出了四箩筐的铜钱。轰轰烈烈地忙活了半天,并没有得到期望的真金白银。从这以后,江口沉银就很少见诸报道,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有关张献忠宝藏的消息又再次出现。当地渔民不时在江口附近捡到银锭子。2005年,彭山县引水工程在江口河道内距地表2.5米左右的地方,挖出一圆木并从中找到7件银锭。据《蜀难纪行》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是后来张献忠部队遭到了阻击,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而且通过银锭上的铭文可以看出,这批银锭来自湖南、湖北等地,与当年张献忠四处转战的地点和时间都吻合。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蜂拥而至,前来打探消息。更有甚者开始在江中进行打捞。李大强(化名)坚信自己能够在水中挖出珍贵文物。为此他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水下考古知识,购买了潜水服、氧气瓶等专用设备。他还组织了一批小兄弟,进行了明确分工,有人驾船,有人潜水找文物,有人负责后勤,有人负责转卖文物。夜深人静,李大强一伙就会驾船来到这片水域,换上专业设备,下水寻找文物。岷江上的盗墓团伙胆大包天,人数众多。最猖獗的时候,一个晚上能有十多艘船在方圆两公里的江面上‘寻宝’!等到看护员发现后,叫来警察,那些人早就逃走了。2013年的一个夜晚,李大强身着潜水服下水了,在水下的一块石头上,他摸到了一块金坨坨。出水一看,竟然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老虎。几天后,在同一位置,李大强又摸到了一块方形金坨。让李大强兴奋的是,方形金坨上镌刻着几个字,这是一枚金印!而这枚金印与之前摸到的金老虎竟然是一套的。李大强知道,这枚金印珍贵无比,价格不菲。这可是要发财了,李大强握着金印的手都在微微发抖。三、沉银出水过程几个月后,李大强将金印以800万元出手了,据说该金印转手后估价就涨了10倍。李大强一夜暴富,迅速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他购置了房产,又买了一辆扎眼的跑车。此时,警方成立了追查江口沉银遗址文物的专案组。在寻找文物的过程中,李大强引起了警察的注意。警察迅速掌握了相关证据,将李大强团伙捉拿归案。并且顺藤摸瓜,将文物贩子、买家等等一网打尽,追回了这枚金老虎印章。这枚由纯金制成的印章用九叠篆刻有“永昌大元帅”的字样。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象征着极高的身份,应该是张献忠本人持有的。金印铸造于1643年农历十一月,当时张献忠还没有称帝,所以刻的是永昌字样,并不是大西字样。其实,在岷江江口盗取文物的并不只有李大强一个团伙。警方经过两年的追击,抓捕了十个盗掘转卖团伙,找回文物千余件。因为盗贼太多,江口沉银急需保护性发掘。2017年,发掘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沉银位于水下,考古队计划将沉银遗址江水抽干,然后再提取文物。当江水一点点减少的时候,黄灿灿的金子逐渐露出水面。考古队员们惊喜异常,原来史书上的记载果然是真的,岷江中确实藏有大量金银。据参与考古发掘的人员回忆:“张献忠沉银遗址发现的文物实在太多了,当时我们临时设置了三间活动板房来堆放文物,未曾想最终文物将这三个房间都塞满了。”张献忠当年究竟有多少金银沉入水中,已无法考证。江口沉银的发掘先后出土了4万多件各类文物。金锭、银锭不计其数。其中有一枚“蜀王金宝”金印,印面铸有“蜀世子宝”四字,发现时已经碎成了10多块。这枚金宝印边长10厘米,厚3厘米,含金量高达95%,重达16斤,非常罕见。当年张献忠在四川进行劫掠,将成都的金银几乎洗劫一空。这枚“蜀王金宝”金印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另外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的金封册,也非常珍贵,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四、结束语尽管江口沉银所出土的文物如此壮观,可是在江口所发现的金银锭,规格多以50两为主。很多专家认为江口仅仅是张献忠藏宝的一个地点,其他规格的金银锭很可能还沉睡在江底,仍旧在江底的文物可能比已经发现的还要多。
而且张献忠的那艘沉船,仍然未见踪影。遥望逶迤的岷江,雾气层层叠叠从江面升起,下面还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小叔子一家三口每天免费在我家吃饭?
小叔子一家三口每天都来家里蹭饭吃,吃完饭从来也没有说帮我打扫一下卫生,每次都是吃完饭一家三口拍拍屁股走了人,没说给拿一分钱伙食费,就这样对他们在外面还跟邻居说我家做饭菜味道不好难吃,每天都怕他们吃不好,都换着花样的做菜,到头来还是不满意。
这样的小叔子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只狼正在被猎人追杀,跑着跑着看到一个牵着一头毛驴驮着两口袋书的老先生,就停下来求老先生救救它,不救它它就会死的,老先生一看是一只狼就要离开,可是这只狼苦苦哀求,老先生一看这只狼🐺挺可怜的就把口袋里的书倒了出来让狼🐺钻了进去躲了起来,这时候一个猎人跑了过来问老先生看没看到一只狼跑过来,这时候老先生如果告诉猎人这只狼就在口袋里,那么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厄运,可是老先生很善良就说没有看见狼🐺,你去别个地方找找吧,猎人走了,老头把狼🐺放了出来,这只狼却张开了血盆大口讲这个老头吃掉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对它那么好救了它,它还要吃我。
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对待没有良心的人太好,小叔子就像一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懂得感恩,别人帮助他,在他眼里他还觉得那是你理所应当做的事情,所以就不能对他太好,太客气,该放手就放手,饭店做饭好吃让他去饭店吃吧,你也不在做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你都把心掏给他们了,可是他们还不满意,还到处讲你们的坏话,这种人不值得你对他们这么好,走吧,走吧,这里不欢迎你们,你也别有什么为难的想法,因为对待这种人你别指望他能回心转意,不然他们给你卖了,你有可能还在为他们数钱呢。
绍兴当地有哪些特色习俗?
#了不起的城市#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台,20世纪30年代进沪,50年代定名为绍剧.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音乐与唱腔激昂高亢、粗犷豪放,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唱腔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种板式."三五七"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演义小说,约有300多个,1949年后经整理和新编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寿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绍兴农村斗争的现代剧《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银幕,获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拷贝发行到70多个国家或地区.?
【绍兴莲花落】绍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帮和,活跃于小镇茶店或农村庙会.初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节诗.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唱词以绍兴方言土语为主,故事铺叙中随口增减,即兴性、随意性大.传统书目有《闹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后有《血泪荡》、《回娘家》等.《回娘家》和《疯姑娘》在国内获奖.艺人多由爱好者从他业转入.著名艺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后涌现了胡兆海、倪齐全等艺术家.?
【社戏】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庙外空地搭建的台)或"河台"(台搭建于河上)演出.演社戏的大多是绍剧戏班.一说社为划分地域的名称,社中演戏称社戏.鲁迅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目莲戏】社戏为酬神,目莲戏则求鬼.旧时,绍兴民间为祈安,以中元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目莲戏演出多在中元节前后举行.戏班称目莲班,为半职业性,演员平时多为道士或渔夫、农夫.唱腔属越中调腔一系,但较粗疏不甚规范.目莲戏取材于《目莲救母》故事.开演前有"起殇"一场,谓请鬼观剧.演出时,按例于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头套,音乐阴森悲凉,少有妇孺观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享特曾以禁演目莲戏为十禁之一,但相沿成习,未能止.1949年后,除1956年前良目莲班应邀赴沪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演出外,目莲戏在民间逐渐消失.
【迎神赛会】旧时,庙、祠遍设,繁衍出各类庙会.为祈福消灾,一般庙会仅祭祀及演社戏酬神.同时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的,称迎神赛会.除旱灾求雨外,均在菩萨生辰进行.迎神赛会,设会首,以庙产收入及向商号民众募资充作经费,并有各村坊明确分工的会货(如仪仗的校会、放火铳的铳会),配备一套人员、道具和服饰,届时召之即来.凡神巡行经过的村坊,均在路边搭供棚,专人恭候并供奉香烛福礼.除陆会外,还有水会,往往出动数十条大船.此俗延续至50年代初.
【绍兴师爷】始于明而盛于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绍兴师爷已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有"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和"挂号师爷"、"证比师爷"等分工.在督、抚级的大衙门中,还有起草奏折、奏疏的"折奏师爷".历来对绍兴师爷毁誉不一,贬者认为绍兴师爷奸刁乖巧,心胸狭窄,口不饶人,笔如刀剑,往往置人于死地.褒者则认为他们精明能干,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有正义感.
【吃讲茶】旧时,绍兴的茶店既是市民吃茶听说唱的娱乐场所,又是民间交流信息的地方.民谚"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街坊或乡间里闾发生纠纷,当事人往往恪守"良民不进衙门,好人不打官司"的信条,宁愿到茶店里去私下解决,谓之"吃讲茶".这样,茶店又成了评论民事、调解民间纠纷的处所.茶店在靠近门口处,放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俗称"马头桌".地方上有声望、为百姓信服、说话算数的人才有资格坐"马头桌".双方发生争执,就约定时间去茶店,按茶客人数,不论认识与否,均沏上一碗"出泡茶".然后由双方依次向茶客陈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观点、态度,让茶客分析评议,发表意见.不管意见是否一致,最后由坐马头桌的人,根据各方的意见,凭自己的主见,作出结论,并相约成俗地由过错方支付在场茶客的茶资.此俗今已不存.?
【乌大网】旧时,绍兴境内可放养鱼类的"荡面"达4000余公顷,约700多个渔区,俗称"渔荡".掌管渔荡的人称"渔大司".他们长期从事渔业,富有经验并掌握养殖不同鱼种技术.渔荡养鱼大致在初春放入鱼苗,到冬至以后,鱼一般都长到二三斤,上年漏网的可长到六七斤.为供应"过年"市场,各渔荡要进行一次大围捕,俗称牵"乌大网"."乌大网"即沉底大网.围捕时,驾船布网,两端各有10多个渔工牵网,并有几个"稳笃公"潜入水底排除障碍物.当渔大司下令"起网"时,两端渔工用力牵拉,提鱼入网.这样一次能捕鱼万斤左右.稳笃公还是寒冬腊月下水捕鱼能手.他们裹着破棉袄,划只半扇乌篷小船,船头生盆火,锅中烧着热水,边划船,边注视河岸边和桥洞下,发现目标甩掉棉袄,赤身跃入水中,捉到鱼后,抛入舱内,抓住船舷翻身而上,用热水擦身,穿上衣裤,喝几口烧酒驱寒.从他们身上体现了越人善舟楫习水性的特点.
【纠会】也称"兜会",是绍兴民间自发的带有互助性的金融交往行为.民间碰到婚丧大事或一时经济窘迫,便邀集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集资兴会.它有三种形式:一叫"摇会",除发起者外,按月摇一次,摇着的人就"进会",收取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会脚子钱".二称"坐会",由首位邀请的形式一次性商定每月进会人,并按月收齐"会脚子钱".三叫"单倒会",即单为帮助解决困难者纠集的会,也是穷人帮穷人的互助会.?
【堂众田】是绍兴一种有益于族人的习俗.绍兴的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产,有祭田(祠堂田)、义田、学田等,俗称"堂众田".祭田收益用于宗族祭祀和按房分"祚肉",义田收益用于救济族中鳏寡孤独贫困者,学田收益用于族人读书求学.有的大族把部分学田划给读书人家种,免缴租谷,待入仕后归还;有的规定族中子弟从"进学"起,一切费用由学田支付,但取得功名做官后,要买若干亩学田给族里;有的实行"奖学金"制度,童生院试会试给考费二十千文,还有规定给考中者的奖励,中举人给旗匾费钱四十千文.中进士给六十千文等等.?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湖长达7里的"避塘",以及青甸湖、瓜渚湖、洞盘江、猪头江这些大江大河的"避塘",就是民间出资建造的.此举为行船遇到大风大浪时提供躲避之处.乡间道路上,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乃至数以千计的石桥,也往往是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公德的体现.?
【育婴堂】由慈善会社设立的育婴机构,专门收养被弃或家族无力抚养的婴儿.自清末起,专门组建了董事会,所需经费除慈善社团、各业公会、善心人士捐助外,靠历来捐助给育婴堂的田亩收租所得,最盛时有"堂田"1000多亩,抚养着300多个婴儿.从育婴堂成长的孩子累计上万.同时,无儿无女的家庭也可上育婴堂领养婴儿.?
【凌霄社】一种自发组织的施医、施药的民间慈善机构.1928年绍兴热心慈善事业的士绅和箔业同仁捐助重金,把位于绍兴城内府山北麓的道观改建为凌霄社,得到绍兴名中医的赞助,并由钱业、箔业的乐善好施的善男信女集资采购药材,办起了施医局.当时中医药会规定,绍兴名医都要在凌霄社轮值义务门诊,车马费自理.如不轮值,会遭到医务界的鄙视和唾弃.故自成立起到1949年前,越中名医,每旬总有半天在凌霄社轮值义诊.并设中药房,药材齐全,贫民百姓生病,常常可得到凌霄社施医、施药的帮助.1949年后,凌霄社不再进行慈善活动,改建、扩建为绍兴饭店的一部分.
【书法节】绍兴向称文化之邦,东晋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修禊"之迷信习俗以新意,越中文人纷纷仿效,相沿成习.兰亭遂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人大一届八次常委会作出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嗣后,每年此日,绍兴兰亭书会会员及海内外书家名流,必集于兰亭或王羲之故居戒珠寺,怀古续胜,纪念书圣,切磋书艺,举办书展.
【王星记纸扇】绍兴制扇历史久远,至明代,绍兴制扇工艺已甚精致,以密节细竹为柄,糊以白纸,堪作书画.清光绪元年(1875),绍兴柯桥的王星斋及妻陈英设立工场,在传统制扇工艺基础上,改革创新,使纸扇一跃成为朝廷贡品,并在杭州、上海、香港设门市部.王星记的扇,以"毛全本"及"全棕"最佳."毛全本"用竹筋细匀的毛竹做扇骨."全棕"则采用产自云、贵的实心棕竹,加工成扇骨.黑纸扇面,要经过70多道工序,用纯桑皮纸做材料,两面涂刷几层高山柿漆,使纸扇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既能生风,又可蔽日、遮雨,有"一把纸扇半把伞"之称.扇面绘上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镶贴,更是锦上添花,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金不换毛笔】早年绍兴卜鹤汀笔庄生产的小楷毛笔中的精品.笔庄开设于清同治四年(1865),以老板姓名为店名.前店后坊,制笔工兼任店员,卜鹤汀本人也是善制笔者.从原畅销的"本京水"毛笔,经改良提高后,改名为"金不换".柔刚适度,开笔后墨酣饱,书写流畅,外形美观.鲁迅几乎一生都用此笔.为满足消费者对"金不换"的需求,鲁迅纪念馆特监制"金不换",在馆内购物部销售.? 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绍兴乌毡帽 【绍兴乌毡帽】绍兴民间常用帽.以羊毛制成,前后经30多道工序,内外乌黑,故名.圆顶,卷边,前侧可折成畚斗形,冬可保暖,夏能遮阳,除酷暑炎日外,四季可用,田头劳作,雨水不透,坚固耐用,经济实惠,为农民和工匠乐于购用.1966年后,绍兴民间戴乌毡帽之俗渐少,毡帽厂店停业.为满足旅游者和老农之需,目前仍有少量生产作坊.?
绍兴丝绸 【绍兴丝绸】绍兴是中国较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地方之一.约6000多年前,宁绍平原已有原始的养蚕纺织.春秋末越国推行"劝农桑"政策,丝织业首次繁荣.两晋、南朝时,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列为贡品.至隋唐,一度成为南方丝织中心.随着北方优良蚕种和丝织技术的传入,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列入贡品的有绫、罗、绸、纱等10多种,罗最著名.宋代,绍兴丝绸品种之多居全国之冠,产量为同类州府之首.明清时期,浙西北丝绸业崛起,才有所衰落.20世纪20年代,采用铁机拉机,又有所回升.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绍兴丝织业获空前发展.合成纤维、丝绸服装、丝针织品等相继出现,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丝织工业体系.?
绍兴锡箔 【绍兴锡箔】俗称?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先由"罪人"制造.故旧时箔铺门前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成为绍兴民间的一大产业.箔业发展甚快,至民国时期,绍兴城内几乎半数人从事此业,故有"锡半城"之称.1949年后,城内箔庄、箔坊相继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
越瓷 【越瓷】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成熟于东汉,兴盛于唐.唐宋时期,越瓷品类丰富,制作精湛,有"类玉"、"类冰"之誉.唐朝将大批越瓷从明州(今宁波)港运销亚、非、欧2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北宋中期渐趋衰落.1949年后,越瓷又重放异彩.1954年投产的绍兴瓷厂,继承传统瓷艺,研究试制成功了500多个花式品种,年产量5000万件左右,畅销国内,远销30多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试制成功的变色釉瓷器,能变幻14种颜色,1981年获全国轻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 绍兴老酒 【绍兴老酒】中国名酒中最古老的黄酒品种,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以其贮存愈久而愈佳,故名"老酒".旧时有人在男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男孩中状元时取出饮用,称"状元红".也有在女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女孩成人出嫁时取出饮用,称"女儿红".取料精良,工艺精湛,水质独特,明、清时已远销海外,驰誉东南亚.20世纪内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88年起,绍兴加饭、花雕被定为国宴用酒.代表品种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4种.目前,绍兴酿酒企业已组成集团公司,除内销外,已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国黄酒出口量的70%.1990~1996年间,绍兴曾举办4届"黄酒节".
工资四五千但舍不得花?
农村退休教师的养老金四五千舍不得花,攒下来给儿女们,儿女们甚至不工作了。这可能是存在的客观现实情况,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因为我上班的时候就在县城人事部门工作,接触过乡下的那些农村老师。有些事情应当理解他们,知道他们遇到的困难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发生的事情。
农村教师子女就业难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农村教师的子女如果不能考学考出去,就业问题就是一大难题,也是压在农村教师身上的一块石头。到外边去找工作,需要钱,在本地搞创业,需要钱,结婚需要钱,自己到城里买房子养老也需要钱,这就不难理解农村教师有了养老金舍不得花的一些原因。还有的农村教师有老人,老人也需要花钱。方方面面,都需要他的养老金来支撑,他能大手大脚地把养老金都花掉吗?
最近几年,乡镇老师,乡镇站所工作人员,还有乡镇的农民到县城买房的比较多,有的农村女孩子处对象。要求男方在县城里有房子。有的农村教师退休了,积攒了半辈子的钱都给自己儿子在城里买房子用掉了。
我个人认为,农村教师的子女们不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有养老金了就不上班,继续靠父母的养老金生活,是没有机会就业,暂时花父母养老金,哪一家的老人不盼着自己的儿女有个好工作,然后自己出去挣钱,老年人能一直活着吗?老人没有了就没有养老金了,儿女没有工作没有本领怎么活。为了儿女,自己少花养老金本身就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哪个老人愿意自己生活越来越苦,都想越来越好,家里人上班的越多,赚钱越多,家庭生活越好。靠退休教师养老金支撑整个家庭,生活渐渐就会支撑不下去了,农村教师退休了也不是傻子,不能不懂得这个道理。农村教师子女就业问题就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所以这个问题用到引起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光说不做不行,解决农村教师的实际生活实际问题,才能使农村教师工作的更安心。
眼红农村教师养老金的人是一些无能无知,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人,不必理会这样的噪音。因为发出这样噪音的人,都是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他们会找出各种借口去中伤别人。这样的人是永远脱离不了低级趣味的人。不值得对这样的人进行评论。
平时在金钱方面对我并不小气?
情侣之间,请你吃饭,平时送你礼物都可以,但是你不能理所应当的要求你男朋友给你创业的启动基金。他凭什么要给你呢?失败亏了算谁的?创业有那么容易吗?我觉得你太天真了。而且只是男女朋友,还是不要在结婚之前有金钱上的纠葛,到时候说不清楚。
在外面做什么能养活自己?
早年间,有首民谣”摇钱树,两枝丫,摇一摇,钱就下“。
说的是你—无所有,但你有一副好身板和勤劳的双手,动动手就能挣钱。
人只要放下身价,不怕弄脏脸蛋,就象流浪大师那样,路边的废纸,易拉罐捡到就变钱。沙里陶金,—日三分,能吃苦耐劳吗?
25岁子,没有积蓄,没有人脉,还不想在工厂混日子。可见是一无所有,不用说流浪大师的选择你不法用正眼瞧了,在社会上,因为你很年青,身强力壮,去当混混吧!这个职业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去买套黑礼服,腰里插把斧头。然后呢,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要不陈咬金的那个板斧借给你,这好汉你敢当吗?
社会谋生的手段很多,城市里,车行如流,当个碰瓷专业户,每次低则千而八百,多则十万八万,要不再来个狠的,大不了抽袋血,卖个贤,其实你的资源应该还不少。只看你舍与不舍呀?
日进斗金,不如细水长流,昨天,你在树下遇到撞死的野兔,今天你一早就在树下守着,明天继续守,后天还在守,也许大后天就会有野兔来撞死。
如果没有上面这些如果,建筑上搬砖,山坡上种地,河滩上挖沙,大海里打鱼,小店里外卖,菜园里种菜,或者磨剪子呢!抢菜刀,旧手机换盆,专修电饭煲,液化汽灶洗衣机,疏通管道化粪池,你做吗?
大道朝天,小道进山,是让别人拉着走,还是自己走呢?谁有权能作你的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