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统治者,蒙古帝国的统治者是谁?
成吉思汗和儿子窝阔台。蒙古帝国崛起和开拓主要是在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并且灭掉金国,西辽。亲自帅兵第一次西征花拉子模,在征服地方建立三个汗国。
第二次拔都西征,第三次的旭烈兀西征后。蒙古帝国建立四个汗国。窝阔台后汗位之争平繁,这一时期蒙古帝国开始出现分裂迹象。
清朝统治者是如何管理的?
谢邀。清朝统治者主要通过“四个加强”来管理偌大的帝国。即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制度的建设管理、加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体系的建设管理,加强科举制度建设管理以教育稳定人心,加强国家财税制度管理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大清统治阶层团结有序和治理能力是保证偌大的帝国管理正常运转的最重要原因。
偌大的帝国的概况: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王朝,共传十二帝 。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国祚276年。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总计296年。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满清在中国的统治长达268年。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 ,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
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 ,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
大清帝国将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 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坚持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并不断完善达到该制度实行2000多年的顶峰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utocratic centralization system )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思想来源
中央集权的产生最早由中国战国时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统提出君主专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种政治结构。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在现有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的情况下,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 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在当时社会中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3、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
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4、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从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达到顶峰。
5、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过程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政王”与“议政大臣”集议诸事的一种议政形式, 在清朝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为皇帝指挥下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与八旗制度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密切相联的。在清初权力很大,一旦决定事物连皇帝也不能改变,故而随着皇权的集中被逐步削弱。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帝下谕将其撤销。
内阁。1631年,皇太极仿明制始设内三院。1644年五月初三,多尔衮进入北京后,谕“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与满官一体办事”。这样,清廷定鼎燕京伊始,便全部承袭了明内阁等中央机构,原明官员也留任,与满官一体办事,中央政权机构迅速运转起来。军机处设立后,内阁的地位开始下降。
南书房。1677年,康熙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76] ,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
军机处。1729年,雍正帝为及时处理西北军报始设军机房,1732年改称军机处 。乾隆帝即位后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直至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
上图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二、清朝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康熙以儒治国,并在为政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以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1、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实施统治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据《汉书》记载,刘邦所分同姓诸侯的封国,占据了国土的大部分,齐楚吴三国甚至“分天下半”。这些诸侯王始封时还由于羽翼未丰,没能造成什么威胁,按时随着势力的膨胀,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了一系列诸侯王反叛事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最为著名的就是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单一而严密的儒家思想体系与专制皇权相配套,儒家思想就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的主体理论是等级制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施仁政即使用仁义礼智信的治国安邦之方法论。
儒学的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维系了封建等级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比较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维持与稳定。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如此稳固,其原因在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儒家思想追求道德,而轻视甚至否定利益,重视伦理纲常,而无视竞争和效率,因此也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大清确定儒家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
清朝是满族贵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为了统御数十倍于己的汉人,他们在尽力维护本民族传统的同时,注重学习中原文化,政治上沿袭明朝制度,对儒学也采取尊崇的态度。
早在入关以前,他们就曾派遣官员祭奠孔子,翻译儒家经典。刚入关后的顺治元年(1644年),即封孔子第65代孙孔允直为"衍圣公"。第二年,又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封号,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大成殿,并于次年亲自到曲阜祭孔。清朝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召集理学大臣编纂《朱子全书》。清朝尊孔崇儒,缓和了民族的矛盾,也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
上图是45岁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皇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清朝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康熙以儒治国,并在为政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以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比如他认为:“臣为邦本,必使家给人乐,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故其反复向群臣宣谕“爱民”、“重民”、“安民”、“惜民”的道理,要求他们奉公守法,恪尽职守,清正廉明;还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减免赋税、惩治贪官的有利于民生安乐、社会稳定的措施;并本着程朱理学之旨要人们“存天理,去人欲”,通过所谓“闲邪存诚”、“省察克治”的功夫,达到“辨明天理,决去人欲”的目的。
康熙的这一政治思想体系,不仅对清初疗治多年战争的创伤,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使社会稳定、民生安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深刻影响了其子其孙,为雍正和乾隆所继承和发扬,为康乾盛世的兴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清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上图是清朝科举
三、科举制度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
科举制度是制度化儒家的核心部分。科举制度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因为进入权力阶层的科举考试以儒家为基本内容,所以儒家和权力的关联是通过科举来实现的;科举对于从事儒业的人来说是一条“利禄之途”,如果科举制度被破坏,也就是切断了儒家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儒业之无人问津也就自然而然了。那么,清王朝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统治体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丧失了制度体系运转的基石。
清朝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清一入关迅速地重开了科举考试。当时的大臣范文程曾说:“治天下再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想要治理好天下就要得民心,读书人是优秀的百姓,得到读书人的支持,就相当于得到民心,科举也被当时的朝中大臣称之为“不劳兵之法”。
对于清政府来说,重开科举考试,既帮他们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有利的解决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对稳固满族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谓是一举两得。
清代规定的八种作官资格中,进士和举人排在前两位。而且屡开特科,网罗士人。
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特设博学鸿儒科,录取50人,都授予翰林院官职。这些笼络政策的确很有效果,士人以学有专长受到朝廷重用为荣。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是以修身齐家开始理想与抱负的实现道路与途径,儒家弟子如果不能够金榜题名、一朝为官,就难以治国平天下。所以,如果儒家弟子不依附中央集权与等级制官僚体制机制是难以实现自己的治国平天下理想与抱负。
儒家思想与儒家弟子是以自觉与不自觉维护中央集权的皇帝权威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抱负的。
四、大清废除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
清初的税收制度沿袭明朝,除了收取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的地银外,还要收取按照人口多少计算的丁银,丁银的大致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穷人富人,家里有几口人,就交几份钱,按人头多寡来收税。这种人头税无疑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富人养8个孩子的代价能和穷人一样吗?富人交了8个人的人头税,不过是九牛一毛,无伤大雅。而穷人交了这8份钱,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摊丁入亩,即将税赋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银摊派到土地负担中的地银去,大大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丁银与田赋以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这样的改革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
雍正推出的摊丁入亩政策,极大的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与此同时,那些地方乡绅也需要交税纳粮,这触及了地方豪强们的利益,社会财富得到一定的均衡。
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这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康熙皇帝去世那年,国库中只有700多万两银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的时候,国库储银已经超过了5000万两。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突破1亿大关,以后人口增长的势头越来越猛,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突破3亿。
摊丁入亩结束了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完成了人头税并入财产税的过程,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来推动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大清统治阶层团结有序和治理能力是保证偌大的帝国管理正常运转的最重要原因
偌大的帝国管理正常运转离不开统治阶层的团结有序。大清的统治阶级很团结。在统治近300年间没有发生皇位继承的动乱和皇权削弱的现象,这个是历代中国统治王朝所不具备的。原因很简单,统治阶级是少数民族把控,而统治的基础是汉人等各民族百姓,人数百倍与自己,这群人在外部环境的压迫下,自然而然的会选择抱团,遵守规矩有序运转。
偌大的帝国管理正常运转离不开统治阶层的治理能力。大清的统治者非常有能力。纵观满清近三百年的统治,大清的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是比较有为的君王。有时候会觉得老天太眷顾清朝了,一连出现好几位有能力的皇帝,不光在治理国家方面做的井井有条,也不断的进取,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出台了很多有利于稳定清朝统治的政策,缔造了大清的辉煌。
如果你穿越回到晚清做皇帝?
太有意思了,这问题,是让答题者人人过上一把瘾啊。那么,来假设吧。
首先,设定穿越到晚清什么时候?觉得,咸丰最合适。且来分析一番。
晩清,范围大了,从道光的鸦片战争打败,一直到武昌起义,设定哪个时期,很重要。
(1)如果设在革命党已轰轰烈烈时。
那时候,皇帝再英明,奈何天下英雄已经离心,这就叫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已非人力可为之了。这时候,当皇帝这碗饭,就难吃了。
(2)设定在慈禧太后当政时,也难!
为何难?因为太后就是皇帝前进道路上的一块难逾越的绊脚石。
有人说:下狠心,培养死士干掉了她。
你开啥玩笑!
一:你一举一动皆在慈禧眼皮底下,你培养谁去?
二:既然你能当皇帝,那么就是慈禧的儿孙,弑母,弑祖母,为几千年传统道义所不容,你首先就成了天下人的讨伐对象,还谈何宏图大业。
(3)道光时期。
难!因为鸦片战争虽打败,但是,败的还没有痛彻心扉。好多人还意识不到亡国危机,旧势力坚不可摧。这时候。就算你成了道光帝,你也难以推动全面变革。
(4)最佳穿越时机,就是咸丰帝时。
八国联军打进京城,皇帝出逃,圆明园遭焚毁。此时,有识之士,早已痛感中西之差距,变革,已经阻力大减。
且帝在热河,身心遭重创,体格每况愈下,一日突然昏迷,气如游丝,十日不醒。众人皆以为皇帝要驾崩时,突然就醒了...
而其实,皇帝灵魂已升天去了三百万光年之外星球上。而醒来的咸丰帝,已经是一个21世纪的穿越者了,
此穿越者走路低头,捧着手机玩头条,突然一脚踏空,掉入河里,并在扑腾挣扎中渐渐丧失意识,沉入河底。醒来时,发现自己竟成了咸丰帝。这时候,当你养好那具原本只有三十佘岁寿命的身体,你可以活九十岁,因为你是现代人,懂养生。
再适应排山倒海般涌入脑中的旧主人记忆后,那就可以开始你的王霸之业了。你将会比史上任何一个创业枭雄,干得轻松。
因为你起点高,一出道,就是皇帝!
而且,还是个内无掣肘、外无权臣,一言可决国事的皇帝。从三十到九十,六十年时间,足够让你把大清国,改成一个强盛帝国。
内无掣肘、外无权臣,军国大事一言可决。这是关键词,重中之重!
只是。这样一来,我等就不爽了,弄不好,至今还活在帝国统治下。
怎么样改造并挽救大清国。当然强兵与富国。之所以把强兵放在富国之前。
因为:
(1)大清国那时候真不穷。
(2)列强的前装步枪与刺刀,与顶上了大清胸膛。
强兵之路。
首先,用你在头条上混到的现代军制知识,结合古代军队特点,如《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这二本书大清国皆有。制定一部新军训练操典。然后用你的皇帝特权,用新法,亲自操练出一支二千人规模的皇家禁卫队。
武器向列强购买,那时代,没有专利保护意识,列强巴不得你向他们买武器,你肯花钱,提供工程师,帮你建厂,全是小问题。否则汉阳兵工厂怎么建起来的?
如此一年以后,一支知道为谁而战,军人荣誉感超强,装备火枪化的近现代禁卫军练成。那就是你凭此清扫一切旧势力的资本。
同时,枪械弹药工厂也建成,技术工人培养完毕,外国工程师,因为你的豪爽大方与可以震惊他们超前意识,也决定毕生为大清效力了,还给自已取了个中文名字...
这样,就可以将你的新制向全国府县慢慢推广了。谁不服,禁卫军出动,直接抓捕押回京城定罪。那时候,皇权还很有威信,天下是你家的,没人会不服...曾剃头、胡林翼等,全都会服服帖帖的,尤其是你的新军制度。
大清国或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后装步枪与机枪的国家。
与列强关系。
强兵需要过程,一年准备,三年推广,再三年成型。十年磨剑,就是这道理。
所以,与列强,还得忍着搞好关系。无非就是用利益引诱,分而化之。
只要利益足够,法国人会为你打英国,德国会为你打法国,那时候的列强,就是这样。西方世界,那时并没有团结压制东方的意识。
只要是最后为了打倒敌人,暂时做缩头乌龟的,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为了做缩头乌龟而做缩头乌龟,还做上了瘾的。汉向匈奴缩头,为的是积累力量灭匈奴。唐向突厥缩头,数年后,就扫灭突厥。
而又如宋,缩头成了瘾,澶渊之盟,开了个打赢了也要缩头的先例,那才叫真可耻。
所以,在咸丰时代,你要有这意识,缩起头来,用现代人思维,弘扬尚武,全力整军经武,改革体制,发展创新,以工农并重,科技教育立国。
那么,列强中,有些国家反而会成为你的助力,因为他们帮助中国建厂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利润,是任何资本家都难以抵挡的诱惑,
也许,为了争抢大清的订单,英法德之间,还会三国混战,大打一场。很有这可能!
而励志图强、埋头苦干的大清国,在运用“拉拢一国、打倒一国”的手段中反反复复时,不知不觉间,已过了一二十年。
突然间,发现自己也成了列强。而且还已有超级列强的潜质。
(图来自网络)
中国古代帝国时代有哪些王朝开国统治者担任过前朝或并立政权官职?
历史上又在前朝当过重要官职又是开国皇帝有很多。比如:汉高祖刘邦、清太祖努尔哈赤、宋太祖赵匡胤等等。而今天我们主要这一位—唐高祖李渊。李渊,可能很多都很熟悉,他就是李世明的父亲。
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
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太尉,西魏八柱国之一。
北周受禅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
唐朝的国号,溯源于此。
李渊父亲李昞,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独孤皇后就是我们熟悉的独孤伽罗,电视剧《独孤天下》有真实还原)。
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
李渊顺其自然的袭封为唐国公,当时都是世袭制。
公元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
隋文帝任命李渊为皇帝的禁卫武官。
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
相继累转今安徽亳县、陕西凤翔、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当时有个善于相面的人叫史世良,曾经说李渊骨法非常,将来必建立帝业,并希望它能洁身自爱,保护自己。
李渊听了之后非常自负,自此便开始奋发图强。
公元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公元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在发布的檄文里他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誓师后,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逐个击破各个城池,十一月便攻下长安。公元618年,李渊封李世民为赵国公,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叫苏丹,其实跟咱们的皇帝一样,只不过名称有所不同。在奥斯曼帝国内部,无论是财产,还是权位的继承跟欧洲和东方有所不同,没有嫡庶,婚生私生的区别,苏丹所有的男性子嗣,不论长幼,都享有同等继承
帝国中的帝王对于他的民众来说是单纯的统治者还是他们心中的信仰呢?
可是这么说,秦朝以前,帝王就是统治与信仰的结合体,用另一个词叫做政教合一,毕竟皇帝也叫天子嘛。
而儒家思想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试图想打造这样帝王。
但汉朝的建立却开始打碎了原有帝王的贵族属性,进而出现了平民皇帝,这种皇帝的神圣性进一步缩减。
皇帝的也开始从信仰上慢慢的落到仅剩统治了。
但不管怎样,皇帝虽然仅剩统治,但皇帝却一直决定着其他宗教大佬的册封,也就是说,虽然皇帝自身的神圣性变少了,使得民众信仰力减少了。
但在其他宗教信仰中,皇帝依然有着掌控力,而通过这种掌控力依旧在昭示自己的神圣性。
比如册封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大佬,似乎从宗教自身的组织和信仰上来看,一个神圣化的教主怎么需要世俗皇权来册封呢。
这一点,恰恰与西方相反,中世纪国王需要得到教会册封加冕,但不管怎么样,缺少了宗教的认可,国王的世俗属性将不够牢固。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古代皇帝虽然损失了民众信仰的基础,但却凭借世俗的权利来控制着其他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