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战力表,历史上强大一时的匈奴为何没落了?
秦末汉初,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人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首领冒顿单于。秦末农民战争之际,中原陷入一片混乱。此时的冒顿单于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华,统一了匈奴各部,并且占领了河南地,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军事大帝国。当时匈奴帝国在国力上已经超过了汉朝,匈奴号称控弦之士四十万。西汉建立之初,匈奴趁机南下。刘邦率领三十万大军抵御匈奴,可惜被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刘邦彻底放弃了武力解决匈奴的想法,改为和亲讨好匈奴。此时匈奴的国力打到了顶峰。可是没过多久匈奴就开始衰落,而且匈奴衰落的势头一直没能止住。从西汉中期开始率领,一直到东汉时期北匈奴西迁。从此以后,匈奴再也没有强盛起来。虽然五胡乱华时期,匈奴曾经灭掉西晋。但是此时的匈奴势力和鼎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匈奴的再一次强大更像是回光返照,昙花一现间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那么有人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强大一时的匈奴为何没落了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原因。
首先,冒顿单于虽然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帝国,但是当时匈奴政权的组织形式并不严密。匈奴不像秦汉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匈奴建立的国家相对松散。匈奴的最高首领为单于,单于之下有有左右贤王,左右贤王之下又有左右谷蠡王,之后再有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这些官职名义上全部归匈奴大单于指挥,他们也都受大单于节制。这些官职也有很大独立性,也都是地方实力派。匈奴单于王位继承上,也不像中原王朝有严格的规定。导致匈奴单于大位继承上经常出现混乱。经常出现几个宗室贵族争夺单于王位的现象,为此匈奴甚至出现了五个单于并立的局面。此外,匈奴在地方政权控制上也不严密。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范围大多也随着水草迁移。所以匈奴许多地方只是名义上属于匈奴,或者名义上受到匈奴单于管理,实际上匈奴对许多地方的控制并不严密。
其次,匈奴是一个依靠武力建立的大帝国。匈奴国家兴衰伴随着匈奴武力兴衰。匈奴在极度重视武力的同时,却忽略了文化上的建设。一个没有文化基础做为依托的帝国不可能长久强盛。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许多国力非常强大的游牧民族帝国,但是这些帝国没有一个能够长久维持下去。没有文化建设做为基础是这些帝国不能长久维持的重要原因。匈奴在汉文帝以前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就连一些基本的记事方法也没有。后来,虽然接受汉朝文化的影响,但是整个匈奴帝国依然没有文化做为依托。
第三,汉朝的持续打击。这是匈奴衰落的直接原因,也是重要原因。从汉武帝开始,汉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改变了以往和亲手段,改为大规模军事打击。汉武帝前后三四十年不断对匈奴用兵,尤其是卫青和霍去病主导的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经过这三次打击以后,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情况。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基本解除,匈奴基本上退居漠北。汉宣帝时期,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陈汤等人率军远征康居的匈奴,击败匈奴大军,并且杀死郅支单于。东汉时期,窦固和窦宪先后出击北匈奴,北匈奴大部分被歼灭,剩下一部分北匈奴开始向西迁移。
第四,匈奴内部内乱不止,消耗了自身国力。匈奴在单于王位更替之时很容易出现混乱。冒顿单于射杀父亲头曼单于,诛杀不服自己的人,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军臣单于去世之时,军臣的弟弟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并且击败了军臣单于的继承人于单,于单兵败之后投降汉朝。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颛渠阏氏与都隆奇合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单于。此时又爆发了日逐王先贤掸与屠耆堂争夺单于的战争,日逐王先贤掸失败后被迫降汉。两年后,匈奴内部又出现了反对屠耆堂的战争,屠耆堂失败后自杀。接着匈奴又出现了五个单于并立的局面,五个单于相互攻杀,一直到郅支单于才稳定下来。东汉初年,匈奴内部又出现了分裂,此时统一的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降汉,只剩下北匈奴继续和汉朝对抗。
第五,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匈奴衰落的一大原因。匈奴是游牧民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农耕文明更差。蒙古草原上经常发生雪灾,每次雪灾过后匈奴内部就会出现相应的动乱。匈奴实力强大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南下抢掠汉朝。匈奴被汉朝打败之后,一旦发生灾害将是致命的打击。匈奴不仅经常发生雪灾,还经常出现瘟疫。一旦出现瘟疫,匈奴的牲畜和马匹就会大量死亡,匈奴的经济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经济基础不稳定的匈奴怎么可能建立长时间稳定强大的国家。
虽然匈奴只强大一时,但是一时的强大足以让自己的名字永远出现在史书上。曾经强大的匈奴民族和华夏民族一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长期与汉朝死磕的匈奴为何没有趁机南下?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出自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夫之的话被认为是古人对汉朝覆灭的精辟总结之一。大汉朝存在时间长达400多年,前后经历了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不过大汉朝在开国之时饱受匈奴袭扰,汉高祖刘邦甚至差点被匈奴俘虏在白登山,自此开启了为期长久的"和亲"阶段。
白登山之围开始了大汉朝对外和亲,求和的历史开端。实际上,经历了灭秦、楚汉争霸和扫清内部势力之后的汉朝十分空虚,实力不济,败给匈奴也是情理之中的。
刘邦之后汉朝由吕雉一人掌权。虽然历史各家对她评价不高,认为她长期求和有失大汉朝尊严,对内打压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隐忍恰恰是当时汉朝所需的。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模式下,大汉朝的国力开始由空虚走向富足。《史记·平淮书》将其评价为"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见,文景之治的收效十分庞大,而中央军权的加强也为后世带来了效益。这一切,都是在和平时期下得到的。
当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前人打下的基础派上了真正的用场。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了和匈奴为期长久的厮杀,双方打了足足14年。在此期间,名将霍去病,卫青多次给予匈奴重创,匈奴主力在漠北被全歼,从此一蹶不振,不肯向大汉朝低头的部分匈奴部落开始向西遁去,为祸中亚、西亚和欧洲。
实际上,汉武帝在位时期,几乎将周边所有的异邦全都打了个遍。每占领一片土地都会依据该地的价值决定后续。若该地有利用价值,则会从内陆迁徙人口占领生活并且驻军。若无用之地则悉数毁坏不留基础。也因为这点,异邦越来越弱,而大汉朝则越来越强。
可能是对外长期安逸的外交环境麻木了汉朝君王的心,中央朝廷开始衰败,直接造成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画面。实际上,自新朝、玄汉等政权相继出现又相继倒台的这段时间里,外部势力都始终无力进犯中原,关键原因就是前期被大汉朝压的太狠,无力恢复本身的实力。
而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在消灭北方袁绍的主力之后,袁氏家族部分人逃至乌桓寻求帮助。当时的乌桓已经恢复了部分的实力,开始干涉中原事务。但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代枭雄曹操。对于来自乌桓的袭扰,曹操领兵讨伐。公元207年,乌桓最后一任首领单于被名将张辽斩杀,北方蛮夷从此彻底垮台。而至于前期一直和大汉朝死磕的匈奴,其实早已击垮,对于强悍的大汉朝,根本没办法。
为什么沒有统一中原?
因为匈奴的对手是强大的汉朝。如果换做是西晋,匈奴人早就进入中原了。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是趁中原内讧,无暇北顾之际,先统一蒙古草原,再拿下西域、中亚。等到实力积蓄的差不多后,最后对中原和东北开战,寻机侵入关内。
这种模式,当年的成吉思汗用过,早年的匈奴人也尝试过。比如冒顿单于和老上单于在位时期,就统合了蒙古高原和西域,对汉朝形成三面夹击之势。然后频繁入侵中原。
只不过。相比于成吉思汗的对手金宣宗,匈奴人的对手刘邦、汉文帝,简直强出了不知道多少倍。
金宣宗听说蒙古军杀来了,直接就主动放弃黄河以北,等于自己打开大门,放狼入室。
后来金哀宗调整政策,积极扛蒙,但可惜大势已去,无法逆转局面了。
相比于金国统治者,汉朝虽然主动和亲,但在积极防御匈奴这方面,汉朝皇帝从没掉以轻心过。汉朝统治者打心底里不认为匈奴人会守信用,也不认为和亲就是护身符,就可以不积极防御了。
所以在这种大前提下,匈奴人并没有在汉朝身上占多少便宜。匈奴对汉朝的入侵也一直停留在隔靴搔痒的水平。
匈奴人没什么损失,汉朝也没什么大损失。
可是中原与蒙古高原,物产产出水平是不一样的。时间在汉朝这边。
当汉朝防御了六十年后,汉武帝携高惠文景几代人的积蓄,凭借国力硬是打崩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北方民族入侵第二种模式是趁中原大乱,借勤王讨贼的名义,一举而入。这种操作,两晋十六国时期的五胡都干过,后来的满清干过,早年的匈奴人也干过。
只不过别人都成功了,唯独匈奴人失败了。
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汉朝实力太强才失败。
两晋十六国时期,西晋太挫,胡人入中原就像进菜园子一样,如入无人之境。
明朝末年,南明和大顺也挫,八旗军入关就像进菜园子一样,如入无人之境。
相比于这些被入关的失败案例,汉朝在这方面做的挺好的。这就正如前面说的:汉朝前期的侵略性不足,但这并不妨碍汉朝一直在积极的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往往不能在汉朝身上占到多少便宜。
这种积极态度,不仅是在武帝之前,武帝之后的宣帝、元帝时代,也是如此。
所以说,“被入关”其实就是个实力问题。
中原王朝衰落的时候。几十万人口的羯族能打遍北方无敌手,几百个日本浪人能搅得明朝天翻地覆,几万女真兵能把北宋灭了,一万蒙古兵加十几万伪军可以把金兵震慑住。
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突厥入寇,被唐朝一巴掌扇死。威震中亚的帖木儿大举东征,明朝根本不怵,不怕他来,就怕他不来。匈奴四十几万大军,硬是被汉朝打得分崩离析。
当然,相比于后来武装到牙齿的女真兵、蒙古兵、八旗兵,匈奴人科技水平落后,只停留在猎人水准,不仅没掌握攻城技巧,甚至连重装骑兵都没有。
但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完颜阿骨打的父亲劾里钵统治女真时,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统治蒙古时,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统治建州女真时。女真、蒙古人也都是猎人水准。
只是因为辽人、金人、明朝不够硬,让他们捡了机会,才咸鱼翻身。
明末的王夫之曾说过“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意思就是说,别的朝代灭亡,都是因为太过于弱小,而汉朝则是在强大的时候灭亡的。
匈奴人倒霉就是倒霉在这一点。汉朝这块铁够硬,它啃不动。想等汉朝衰落入关,可就是等不来。
西汉灭亡后,东汉虽偏弱,但依然不是匈奴人能啃得动得,后来北匈奴遭东汉重创,彻底被撵出了东亚。
后来到了三国时代,三国在混战之余,还各自暴打各自当面的蛮夷。没随北匈奴人西迁的匈奴人在曹魏的恩威并施下,毫无作为。
如果不是后来西晋的废柴王爷内斗,给了匈奴人、羯人、氐人可乘之机,进入中原。匈奴人在历史上,或许一点浪花也溅不起来。
五胡十六国国力排行?
五胡十六国,指的是从西晋末年(公元304年)巴氐人李雄和匈奴人刘渊分别建立“成汉”和“前赵”政权开始,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亡“北凉”为止的这段时期,由匈奴、鲜卑、羯、羌和氐等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六个实力比较强劲的国家——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后秦、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
这段历史上的大分裂虽然持续了一百多年,中原地区的政权犹如走马观花般更迭,但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疆域和实力是最强的,而且没有之一,那就是由氐族人苻健在公元351年建立的“前秦”政权。
我们应该都听说过著名的“淝水之战”,这便是前秦皇帝第三位皇帝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对东晋政权发起的一场规模浩大的统一战争,这几乎和曹操当年发动“赤壁之战”的战略意图如出一辙。
有意思的是,“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不仅战略目的和战争规模比较相似,其结局也是相同的——均被南方政权以少胜多,而且战争的失败都和南方将领的“诈降”有着莫大的干系(淝水之战是朱序,赤壁之战是黄盖)。有所不同的是,最后曹操的势力退回北方尚能自保,而苻坚的前秦则在三年之内土崩瓦解,分裂成了八个大大小小的国家,让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前秦”这个国家的历史。
氐族首领苻洪曾先后担任前赵和后赵(从前赵投降到后赵)的将军,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后,后赵政权也陷入内乱,苻洪于是趁机自立。苻洪去世后,儿子苻健继位,正式建立“前秦”政权。
由于苻健的儿子苻生在位时暴戾无常人心尽失,结果被苻坚等人攻杀,“大秦天王”苻坚也由此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即位后的苻坚重用汉人王猛,采取“休养生息,加强生产”的国策让前秦迅速变得强大起来,并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前仇池、代国(北魏前身)等政权统一了北方。
不幸地是,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但由于他们之间积怨深重,而且苻坚用人不择贤愚忠奸并蓄,导致很多少数民族首领在暗中保存实力积蓄力量,所以前秦政权内部并不稳定。然而,急功近利的苻坚不听王猛等人的劝阻执意南征,发动“淝水之战”,意图一统中华。
史载“淝水之战”前,志在必得的苻坚号称“有众百万,资杖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但其实际战斗力远不如东晋朝廷新组建的“北府兵”,以至于前秦前锋受到强攻受挫后,百万大军瞬间兵败如山倒,也引出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著名典故。
“淝水之战”失利后,苻坚仅率战前十分之一的兵力回到北方,前秦国力大不如前。不久,苻坚被其手下羌族首领姚苌(后秦开国君主)所杀,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也趁机纷纷自立,三年内中原地区便冒出了八个国家,他们分别是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后燕、西燕、北魏(北魏不属于十六国之列)。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前秦被后秦所取代,而北魏又逐渐灭亡其它几个国家统一了北方,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匈奴应该怎么玩呢?
帝国时代2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游戏,匈奴是一个比较难玩的民族,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策略和技巧来提高游戏体验。
以下是一些关于匈奴的玩法建议:
快速升级封建时代:匈奴的初期兵种是匈奴骑兵,但是需要升级到封建时代才能招募。因此,建议玩家尽快升级到封建时代,以获得更多的兵种和科技。
建造城堡:匈奴缺乏防御设施,因此建议在城堡时代建造城堡,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城堡可以提供射程和视野,还可以放置攻城武器。
升级科技:匈奴的科技树比较简单,但是升级科技可以让自己的兵种更加强大。建议优先升级骑射手相关的科技,以增加骑射手的射程和攻击力。
合理运用骑射手:匈奴的骑射手是他们的主力兵种之一,但是需要升级到城堡时代才能招募。建议在城堡中建造马厩,以降低骑射手的招募费用。同时,骑射手的射程和攻击力很强大,但是需要保护好他们,避免被摧毁。
攻击敌人经济:匈奴的经济能力比较差,建议攻击敌人的经济,摧毁他们的农田和伐木场,以削弱敌人的经济实力。
总之,匈奴是一个比较难玩的民族,需要玩家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通过以上的建议,相信可以提高你的游戏体验。
匈奴的发展趋势?
一、形成起源
关于匈奴的起源,存在多种不同的声音,但基本上还是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为主,认为他们属于华夏族的一脉。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公元前16世纪左右,在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夏桀)的一部分后裔逃往北方,在吞并和吸纳当地的其他部族后,逐渐形成了匈奴族。如果依照此说法,古匈奴由夏朝王族的后裔建立,属于华夏一脉当无异议。
但是,由于《史记》的记载比较模糊,而且也没有明确的佐证,所以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在东周时期,北方异族的名称非常旁杂,基本都属于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种族,不能笼统的定性为是匈奴。
陆浑国贵族墓葬
2015年12月,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院发布消息称,在洛阳市的伊川县境内,发现了2500多年前的陆浑国贵族墓葬。在墓葬中,发掘出土了铜编钟、铜鼎等多种铜器,还在陪葬的车马坑中,发现了车辆和马匹的遗骸。
考古学家依据出土文物和发掘情况分析,此处墓葬的葬俗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甘青地区戎人埋葬习俗非常相近,而与当时中原地区的葬俗则差别甚大。据《左传》记载:
僖公二十二年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其中,这里提到的“戎”,就是指戎人或戎民,他们属于古匈奴人。而僖公二十二年,大致就是公元前638年,与2015年在洛阳市伊川发现2500多年前的贵族墓葬,形成了相互的印证。
二、发展壮大
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落后的文明依靠武力,或许能够征服先进的文明,但必然不会长久。早期活跃于北方的娄烦、林胡等民族,很快就被中原政权所消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只留下一点痕迹而已,完全比不上匈奴,发展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一个重大隐患。
春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多,比如狄、戎、鬼夷等,基本都属于古匈奴族,活动的疆域范围大概包括了阴山一带。
到了战国时期,匈奴南部与秦、赵、燕三国接壤,开始在漠南长城一带活动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当然,这种政权形式比较落后,还停留于部落联盟的阶段。
不过,匈奴凭借自己华夏一脉的身份,很早就开始与中原政权接触,甚至还同周穆王一起祭祀华夏共祖黄帝。
所以,在春秋战国这么长的时期内,尽管匈奴和中原诸侯国之间多有战争,但却并没有成为被打击的重点对象。相反,匈奴还从中伺机扩张,在缝隙中赢得了发展。
在其他游牧势力先后被中原政权击败后,匈奴抓住机会,很快就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空白,生产力水平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样,跟随中原王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步伐,匈奴也实现了由原始制向奴隶制的转变。
到了战国末期时,秦国的崛起已经无可阻挡。加之,匈奴内部出现了天灾和人祸,很快就被秦将蒙恬击败,只得进行战略收缩,退回了漠北之地,直到十几年后才敢再次南侵。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叛秦,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
三、空前崛起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在中原大地进行楚汉争霸,根本无暇北顾。而匈奴也迎来了一代明主冒顿单于,他趁机扩充匈奴实力和疆域。
匈奴扩张
匈奴向东消灭了东胡,占有了大兴安岭等广袤的土地;向西驱逐月氏后,征服了楼兰、乌孙等西域诸国;向北扩张到了贝加尔湖一带;向南吞并了白羊,占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此时的匈奴,终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国家,俨然就是中原政权最强大的北邻。
西汉初年,中原王朝终于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但是已经处于国力凋敝的时期。汉高祖刘邦忌惮匈奴的崛起,担心日后更加难以对付,于是举国之力,亲率三十万大军主动征讨匈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遭遇了“白登之围”,被冒顿单于率领的匈奴大军围困七天七夜,战败后勉强才撤回。从此,西汉彻底改变了对匈奴的攻势,转而采取被动守势,再也没有大规模发兵匈奴。
从此以后,匈奴的发展进入到了全盛时期。
当时,匈奴占据着长城以北一直到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在新疆甚至中亚一带,都确立了稳固的统治。至于说甘肃、宁夏等地,就成为了匈奴对抗中原政权的前沿阵地。
匈奴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疆域和地盘上,更体现在他强大的军事实力。汉高祖刘邦时期,虽然西汉对匈奴采取守势,但双方还算是势均力敌。
刘邦之后,西汉陷入了乱局,直到汉文帝登基才算平稳,匈奴趁机又一次扩张。在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突破萧关后,一路向汉朝国都长安进逼,焚烧了汉朝的回中宫,前锋部队甚至逼近了甘泉宫,长安已经近在咫尺。
汉文帝在匆忙之下,从上郡、北地和陇西等地四处调兵,驰援长安。老上单于眼见汉朝军队已经完成集结,而且自己也劫掠了大量的物资和金银,再打下去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从容不迫的主动后撤了。
当时,汉朝集结的数十万军队,竟然不敢追击已经深入到汉朝腹地的十余万匈奴骑兵,眼睁睁目送其撤退。
此后,匈奴基本上开始年年南下抢掠,特别是云中郡和辽东郡两处,几乎就成了匈奴袭扰西汉的窗口。
西汉时期匈奴疆域
而西汉,在“文景之治”下,对内继续保持着与民休息和无为而治的方针,对外继续保持着对匈奴的和亲之策和防御态势。
四、第一次分裂
巅峰时期的匈奴,始终都保持着对中原王朝的军事主动权,凭借着他们高度的机动性,不断侵扰中原王朝,简直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西汉毕竟疆域广大,生产力发达,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后,到汉武帝登基时,汉朝已经走过了六十年。而且,还经历了“文景之治”,通过与民休息,不仅恢复了生产力水平,军事实力也得到了提升。
汉武大帝
基于此,汉武帝决心结束长期以来对匈奴的守势,转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攻势。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的爆发,标志着汉匈之间正式全面开战。汉武帝经过充分的准备后,终于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序幕。经过数十年的长期战争,虽然西汉损失惨重,但匈奴更是彻底被击溃,重新退回到了大漠。
退回漠北后,匈奴的政局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单于在匈奴内部的权威出现大幅下降。之前暗藏的各种矛盾也趋于表面化,上层在围绕单于的继承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而针对匈奴的内部矛盾,西汉王朝也进行积极的干涉,通过拉拢和瓦解等手段,加速了匈奴的分裂和内乱。
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匈奴内部出现分裂,甚至存在了五大单于并立的局面。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导致了匈奴的第一次大分裂。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史称为南匈奴。他们为大汉王朝戍守边关,逐渐和汉族等民族融合。据《汉书·匈奴传》记载:
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
在汉朝和南匈奴的联合打击下,北匈奴只得西迁以避其锋芒。在打败了大宛等国后,成为当时西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继续对汉朝虎视眈眈。
五、第二次分裂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派遣西域都护府甘延寿和陈汤为正、副使出使西域,寻机消除北匈奴的威胁,通畅丝绸之路。
陈汤发现,尽管北匈奴称霸于西域地区,但郅支单于太过于剽悍残暴。而且,北匈奴并没有坚固的城池驻守,也没有善于使用强弩的军队,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更是非常紧张。
但是,正使甘延寿在没有得到朝廷的旨意前,不敢贸然发兵。无奈之下,陈汤只得假传圣旨,调集汉朝的屯田部队和车师等国的兵员,大张旗鼓地向北匈奴进攻,吸引了更多的西域小国予以支持。
最终,陈汤一举击败了北匈奴并砍下了郅支单于的头颅。据《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陈汤在击败北匈奴后向汉元帝上疏乞罪: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此话,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犹雷在天。处死了坚决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后,匈奴又一次遭受了重创,而汉匈关系也从此走向了缓和。
在经历了王莽篡权和农民起义等一系列混乱后,刘秀终于建立了东汉政权。而与此同时,匈奴中的反汉势力重新抬头,导致了匈奴的第二次大分裂。南面的匈奴归顺汉朝,北面的匈奴继续与汉朝为敌,就像第一次分裂一样。
匈奴西迁
汉明帝时,汉军终于对北匈奴发起攻击,并且一路追赶到了天山一带,顺势夺取了新疆哈密。
91年,东汉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阿尔泰山一带大败北匈奴。
北匈奴已经无法继续在漠北的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选择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和迁徙。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据《后汉书》记载:
匈奴不知所踪。
六、历史影响
(一)南匈奴
北匈奴西迁后,南匈奴继续臣服于汉朝。一直到了东汉末年,趁着中原王朝再次陷入战乱之际,南匈奴也想在此时自立。
统治北方的曹操很快就击败了南匈奴,他们只得完全归附于曹魏势力。为了彻底吞并匈奴,曹魏实行了分化管理之策,将南匈奴划分为五部。
到了西晋时期,在八王之乱后,南匈奴五部的都督刘渊(字元海),起兵反叛并占领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汉国。之后,改名为赵国,也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国。
刘渊改变了自曹操以来对匈奴五部的统治方式,重新恢复了匈奴传统的旧制,也进一步把中原推向了战争漩涡当中。据《晋书》记载:
或篡通都之乡,或拥数州之地,雄图内卷,师旅外并,穷兵凶于胜负,尽人命于锋镝,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抑元海为之祸首云。
407年,匈奴单于赫连勃勃在河套地区建立了夏国。为了和西夏进行区分,历史上习惯将其称为“胡夏”。
431年,建国二十余年的胡夏就被北魏消灭。之后,大部分匈奴人被迁入中原内地,完全融入了汉族。从此,南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消失在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二)北匈奴
汉军骑兵
被东汉击败后,北匈奴开始西迁,进入到中亚地区,开始寻求另外的生存机会。
锡尔河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形成中亚地区的主要流域。在汉朝时,这里被称为康居国,被迫西迁到此的北匈奴,开始在这里定居。
生性野蛮的匈奴人,在中亚落脚后就开始了疆域的扩张。据《北史》记载:
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北史》中这段记录,是说在445年时,位于中亚地区的阿兰国,派遣使节来到北魏,声称匈奴灭其国已经三代了。而三代的时间,基本就是七八十年,推算回去,其灭国大致在公元370年左右。而这个时间,与《欧洲史》中的记录完全一致,可以相互印证。
北匈奴凭借在阿兰国的休整,逐渐恢复了实力,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底气。
375年,匈奴单于巴兰姆伯尔率军渡过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之后,又开始攻击西哥特人,还渡过了德涅斯特河。
这样,随着匈奴人的西迁,不仅打乱了亚洲的秩序,就连欧洲的秩序也深受影响。因为,迫于无奈的东、西哥特人,只得向西南渡过多瑙河,迁入到罗马帝国进行避难。
匈奴人没有停止自己抢掠的步伐,一支渡过多瑙河,开始袭扰哥特人,甚至是罗马人。而另一支,开始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侵略南俄罗斯草原并在此大幅增加了人口。
在得到稳固的疆域后,以匈牙利平原为依托,逐渐形成了匈奴帝国。想来也可笑,在中国丢掉的尊严,从中亚和欧洲找补回来了。
匈奴大单于阿提拉独自掌权后,开始发起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主要集中在北欧和东欧方向,不仅有许多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投降。甚至于,当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竟然被匈奴人赶到了英伦三岛上。
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达到了东至里海,北到北海,西抵莱茵河,南连阿尔卑斯山。
匈奴帝国
大单于阿提拉在准备充分后,终于将扩张的目标选定为西罗马帝国。匈奴人一贯的传统就是要求对方和亲,当年对待西汉王朝如此,现在对待西罗马帝国也是如此。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迎娶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西罗马帝国交出一半的国土,作为公主的嫁妆。
如此过分和无理的要求,无异于是对西罗马帝国的羞辱,自然遭到了拒绝。匈奴人以此为借口,开始向西罗马帝国出兵。
面对如此野蛮和强大的敌人,罗马人摒弃前嫌,一同对付匈奴强盗并将其赶回了莱茵河一带。
两年后,阿提拉率领匈奴军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终于攻入意大利境内。不过,长途远征的匈奴军感染了瘟疫,只得答应罗马人的求和,带着抢劫的财物满载而归。
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大单于之位而产生了内讧。终于,被匈奴长期压迫和欺凌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纷纷开始反抗,匈奴国很快就彻底衰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征服亚欧
不过,匈奴人在沉寂了七百年后,实现了又一次的卷土重来。作为匈奴的直系后裔,蒙古人就几乎攻占了整个亚欧大陆。
迄今,匈奴的后裔还有很多,基本分布在亚欧大陆,今天的中国、匈牙利、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都有匈奴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