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天下秘籍,李莫愁慕容秋荻上官小仙?
都闪开,我要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莫愁,慕容秋荻,上官小仙这三个人的武功应该如何排名呢?我们不妨一个个的来解读一下。
李莫愁是《神雕侠侣》中古墓派弟子,是小龙女的大师姐。
书中的设定是美若仙子,心如蛇蝎。
招牌武功是五毒神掌,冰魄银针和拂尘功夫。
在古墓派由于不肯遵守永远不出古墓而叛出师门。
行走江湖之际又由于遭到陆展元的始乱终弃而性情大变。
经常动不动就杀人全家,而且杀人之前还要在人家墙壁上印上几个血手印。
先把别人精神搞崩溃,再灭人满门,端的是毒辣无比,江湖人称赤练仙子。
仗着一手五毒神掌和冰魄银针在江湖上为非作歹,无人敢惹。
早期的杨过,程英,陆无双见了她都是要绕着走的。
就算加上黄药师的小徒弟冯默风都打不过她一个人。
她的武功应该跟黄蓉是一个水平的,黄蓉见她掳走了刚出生的郭襄都不敢跟她硬拼。
但是她的武功在《神雕侠侣》中只能算准一流水平,跟顶尖水平还差得很远。
因为她是古墓派叛徒,所以古墓派最高深的《玉女心经》就没有传给她。
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睹《玉女心经》而不得,更别提《九阴真经》了。
要不是她在绝情谷作妖死的早,后期的杨过和小龙女她一个都打不过。
慕容秋荻慕容秋荻出自古龙小说《三少爷的剑》,由于遭到神剑山庄三少爷谢晓峰的始乱终弃,而性情大变。(怎么跟李莫愁一样?)
慕容秋荻也是武林世家出身,在遇到谢晓峰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世家千金。
在与谢晓峰生了一个谢小狄,又被抛弃后,居然自学成才,把之前看过的武功秘籍练了个遍。
还成立了天尊组织,一个比拥有三百六十五家分会的青龙会还要恐怖的黑道组织。
作为一个大规模的黑道组织的首领,她无论是武功还有领导才能都是顶尖的。
当然了,和谢晓峰和燕十三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两个人一个是神剑,一个是魔剑。
最后她和谢晓峰重归于好冰释前嫌,甚至可以说是破镜重圆。
还鼓励谢晓峰去和燕十三决斗,给了他无尽的信心。
可惜也是死的比较早,到了《圆月弯刀》中,已经成了一座孤坟。
上官小仙上官小仙是古龙小说《九月鹰飞》的女主角,一个天使与恶魔的化身。
这部小说被搬上银幕比较少,所以有的小伙伴可能对她印象不深。
但是提起她的父母,那么大多数人就恍然大悟了。
她的父亲就是金钱帮帮主上官金虹,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武林第一美人林仙儿。
她继承了林仙儿的惊人美貌和上官金虹的精明狠毒。
她的野心比上官金虹还要大,她不仅继承了金钱帮,成为了金钱帮的新任帮主。
还是魔教布达拉孤峰天王,企图吞并魔教而在江湖中称霸。
她不仅富甲天下,武功也采多家之长,上官金虹名列兵器谱第二,武功自然登峰造极。
再加上魔教那些可怕的武功,使得她的武功恐怖至极。
心姑和铁姑能把一柄刀吃进肚子,上官小仙也是可以做的举重若轻。
她的武器自然是子母龙凤环,暗器是上天入地,大搜魂针。
连杨天和韩贞这样厉害的人物都不是他的对手,魔教其他的天王都被她击败。
她离统一金钱帮和魔教只有一步之遥。
可惜正义总是会击败邪恶的,她败了,败在叶开的飞刀之下。
对,就是小李飞刀的那个飞刀。
总结:这三个人的武功孰强孰劣应该一目了然了吧,上官小仙>慕容秋荻>李莫愁。
盛极一时的全真教为何没落了呢?
据《金盖心灯》和《龙门传戒谱系》记载,自从龙门祖师丘处机于白云观羽化以后,即开创并私密传授龙门戒法,从第一代律师赵道坚到第六代律师赵真嵩,都是秘传戒律。且从赵道坚律师而后亦都未居住北京白云观,而于各地隐修秘炼,单传私授,鲜有名于世而弘宗阐教者。直到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才来京改私传为公开传戒。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庄子·天下篇》中说:“方,道也。”《大戴礼记·本命》中说:“丈,长也。”即对有道长辈的尊称。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三乘集要》中说:“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常怀传贤之心,素无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
祖师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宋代著名全真道掌教真人以及执掌天下道教的宗教领袖。登州栖霞人士(今属山东)。十九岁出家宁海昆仑山(今牟平东面),次年拜王重阳为师。曾先后在陕西磻西和龙门苦修达十三年,道功日增。因邱处机曾隐修陇州龙门(今宝鸡市)山,故取名“龙门”。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行程35000里,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返归燕京,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及道众一切赋税差役,于是道侣云集。玄教日兴,遂在南京设立八教会并宫观设坛作醮。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仙化于长春宫(原名天长观),瑞香氤氲整个北京城三日。元六年(1269年)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龙门派开山的祖师。第一代赵道坚(1163年—1221年)金朝檀州(今北京密云县)人。原名九古,道号虚静子。《金盖心灯》载,大定十九年(1179年)师事马丹阳,次年奉师命往龙门,拜师丘长春,乃改名道坚。后数年,往来于平凉间。二十六年(1186年)长春携道坚居终南祖庭。不久,丘长春奉诏东行,留道坚,命改师李灵阳。明昌二年(1191年)丘长春东还海上,过掖城,又命道坚拜谒刘长生。未几,刘真人又令道坚东归山东栖霞,往投丘长春处,遂充任文侍,掌管经籍典故,来往信函。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随长春真人赴西域,行至赛兰城,因病仙逝,享年59。元定宗五年(1250年)赠号“中贞翊教玄应真人”。道坚曾受戒律于丘长春,为全真教律宗第一代律师。第二代张德纯(?-1367年)元末洛阳人。本名珩,号碧芝。《金盖心灯》载其家世富有,喜与术士丹客交,讲学不倦。后因家破病困,乃悟以前所行皆妄想,无益身心性命,遂弃家为道士。师事赵道坚,专精龙门派元旨,时年三十余。侍师十八年,一无指授,而诚敬不移,道坚知其为道门人物,传以心法。德纯后隐华山,肩荷律教数十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羽化。为龙门派第二代律师。第三代陈通微(?-1387年)名致中,号冲夷子。元末明初山东东昌人。据《金盖心灯》载,幼时父母双亡,往来羽流间,学正一驱邪祈祷之法,后游华山,遇张德纯,受授戒律,拜师入道。德纯为改今名,自是苦志玄功,谨行妙德,阐扬道旨,爱度门人。后入青城山修道。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逝世,为龙门派第三代律师。第四代周玄朴(1340-1450?)名知生,号大拙,陕西西安人。初务农,躬耕自乐。元末大乱,不能安居,乃隐于终南山。后弃家入青城山,皈依陈通微。洪武二十年,受龙门戒法,遂与弟子数人隐居山中五十余年,不入尘世。后将戒法传与张静定,又将宗派传于沈静圆。此后,张静定一支仍称龙门律师,而沈静圆一支则称宗师。第五代张静定(?-1522年)明朝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人。原名宗仁。号无我。《金盖心灯》载其世代业儒,精通性理之学。永乐年间举明经,隐居不仕,讲学于苕溪。父母双亡后,弃家云游,参访高人达士。至天台山入道门。精八元阳经及丹诀,著述颇多,皆毁弃。后游青城山,见周元朴,慕其道德高尚,遂师事之,仍还天台隐居。景泰元年(1450年)周元朴遣徒召静定至青城,授以龙门大戒。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逝世。是为龙门第五代律师。宗师 沈静圆号顿空氏,江苏句容人,正统十四年(1449)受教,隐浙江金盖山,成化元年(1465)以教授卫真定,后无人见之者。第六代宗师卫真定,号平阳子,浙江嘉兴人,受教后,云游各地,至于蜀,传法与第七代宗师沈常敬,传说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住世二百有五岁。第六代赵真嵩(?-1628年)原名赵得源,号复阳子。明朝山东瑯琊人。《太上律脉源流》载其年二十,精通经史,博览道释要典。年二十五岁,父母双亡,遂弃家出游武当。至茅山阅道籍。遇张静定,慕其道德,遂请皈依。静定乃改名为真嵩,授受戒旨,嘉靖二年(1523年)至王屋山,精修法要,习大定三年,嗣是六通具足。崇祯元年(1628年)传其道与王平,乃返天台,旋入王屋山而终隐。是为龙门第六代律师。宗师卫真定(1441——1645)明末清初嘉兴石门(今属浙江省)人。字元宰,号平阳子。《金盖心灯》卷一载:其先世居华亭,宋末元初,正节先生开白社书院于石泾塘,遂家石门。真定生性鲁钝,但性至孝。既长,欣慕方外之游,师事沈静圆,乃从师至南宫,命名真定,授以宗旨,自是修道愈勤,毫无倦志。顺治二年(1645)十月逝世,时年二百零五岁,为全真教龙门第六代宗师。第七代王常月(?-1680年)为清初著名龙门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 王常月生当明季之乱,慨然有出尘之心。中年时拜龙门派六世祖赵复阳为师。赵授以戒律,嘱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难。必以苦行为先。种种外务切须扫除,依律精炼,潜心教典,体《道德》自然之奥,探《南华》活泼之真机,方为稳当。”王常月牢记其师振“宗风”之训戒,毅然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公元1656)奉旨说戒于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辞师后,周游诸山间。八九年间学师二十八处,印証五十余人。后隐居华山,刻苦修道。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秋,他北上京师,挂单灵佑宫。次年奉旨说戒于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不仅发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获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这对龙门派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他为顺治帝所器重,赐为“国师”,三次赐予紫衣。康熙三年(1663年)王常月亲率弟子南下,在南京、杭州和武当山开坛授戒。一时,南方道士纷至门下。由此,龙门派在当时整个道教日趋势衰颓的情势下,呈复兴之象,并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支派。王常月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祖”。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称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康熙十九年,传衣钵于弟子谭守成而卒。后被康熙赐号“抱一高士”。宗师 沈常敬(1523年-1653)字一斋,号太和子。明末清初浙江桐乡人。《金盖心灯》载其世代业儒,家贫无隔夜粮,而常敬泰然处之。年四十,入金盖山,居蘧云观,修行道法。后游名山,路遇平阳子,遂师事之。始得太士宗旨,乃至茅山居焉。顺治十年(1653年)逝世。第八代谭守诚(字心月) (?~1689)清代道士谭守诚,号心月,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性笃实,不苟言笑。为儿时,相貌不凡,嬉于庭,有绀发朱颜黄冠客,负蒲团策杖过其庐,见而异之于黄鹤楼读书,有出尘之志。刊印的《留溪外传》,卷十七有《心月道人传》,载:“心月道人者,楚之酃县人也,姓谭,名守诚,心月道号也。遍游名山胜境,求访高贤,历参名宿,颇有得。一日遇王昆阳真人,相见如故,遂契合,偕往武当山中,传秘密精义。操修二十余年,无晷刻少懈。昆阳知其有所得,遂以龙门心印付之。嘱曰:‘尔得吾道,当以度人为急。度一人证道,即积无量功德。于是守诚游行天下,以救拔为主,委曲劝化,诱人于至道。叮咛告诫,勿使堕落旁门左路也。后至江南,见江左人材济济,有根器者众,乃止于江宁(今南京)城西虎踞山之隐仙庵设教焉。诲人以忠孝为本,以诚静为用。其徒从者几千人。康熙己巳岁(1689),语诸学人曰:‘吾将逝矣,当在某月日也。’至期,沐浴更衣,朝参上帝,说谒曰:‘一心静极万缘消,独露真容月正高。自在希夷堪湛寂,龙门法律柏林操。’端坐而化。因得王常月衣钵,住持京师白云观。为龙门派第九代传戒律师。第九代 詹太林(字晋栢)(?—1712)清康熙年间湖北麻城县人。曾“屡应举子业,以多病故,栖心玄学”。潜修道法,在乾元观参玄。即昆阳王律师金陵行道之后,其嗣心月谭律师以先生为入室高弟。四十九岁,至吴门(即苏州)全真律坛受戒。詹太林得法后,北游京师,直至卢龙塞上(今河北喜峰口),阐扬教律,羽流闻风骈集其下。后来詹太林“南还,由天津历邺台(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西南),以至睢阳(今河南商丘)亳土(今安徽亳州),所在皆演法谈经,宗风遐畅,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羽化。为龙门派第九代传戒律师。第十代 穆清风(字玉房)字玉房,号升阳,河南人。慕道入玄,遇詹师于茅山乾元观,康熙四十八年(1709)嗣法,受龙门第九代詹太林之传,为龙门第十代传戒律师。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始来成都梓潼宫,三次开坛传戒,收取弟子。并住持眉州(今四川眉山)重瞳观。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传法于朱一和。第十一代 朱一和(字自明) (?-1717年)字自明,号怀阳子。清康熙年间陕西扶风人。《太上律脉源流》载其自少有出家之志,父母双亡后,遂为道士。云游至成都梓潼宫,开修接待常住,建立养疾病院,十余岁坚持不懈,乡人甚重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律师穆清风云游至此,登坛演法。见一和道德真纯,言行卓绝,遂传之大戒。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传付大法,成为第十一代传戒律师。第十二代 袁阳举(字清举)法名阳举,号九阳,陕西凤翔人。路遇异人,遂至陕西陇县景福山出家修道,后游终南山、老君山、青城山,在成都梓潼宫从穆清风受戒。“雍正六年(1728)岁次戊申复游陕省景福山,开建律坛。至八年(1730)正月登坛三次。”雍正八年(1730)传法于王来还。第十三代 王来还(字却尘)(1667年-?)号却尘子,清初燕京(今北京市)人。幼信东王公教,长大后西游关中,住玉泉洞玄真庵。继而登华岳,开阐教法,云集道众。平日以针药济人。《太上律脉源流》载,雍正六年(1728年)于陕西景福山听讲宗法,受授大戒。八年(1730年)袁清举律师授之大法,并《太上律脉源流》,来还重之,藏于石室。年六十四,应李大真人请至泾阳峨嵋山云门宫,传《道德》、《黄庭经》,以及虚无清静教。并开坛传戒,以阐玄风。为第十三代传戒律师。第十四代 白复礼(字照图)(?-1740年)字慧直,号照图子。清雍正乾隆年间陕西绥德人。十九岁,弃家东游,访道华峰,受业于应诏东,后云游关内浴水观,改名通真,遂卜居之。后至泾阳峨嵋山云门宫,参礼王来怀,听传龙门宗法,道授三大戒。王来怀付之大法,复礼惨真养性,苦志参玄,论虚无之妙道,究金丹之正理,居不数载,观宇为之改观,时人尊称「通真上人」。乾隆二年(1737年)开演百日法戒,传授弟子。五年(1740年)羽化于观中。为第十四代传戒律师。第十五代 程本焕(字香岩)号香岩,陕西龙门人。“幼栖(陕西韩城)紫云观,有学道志”,于是“卜象山修心炼己”。乾隆二年(1737)受戒,“于乾隆戊子年(1768)三月清明日登坛说戒”。付法于华山道士张本瑞。又一十五代 张本悟(字寿山)张本瑞,山西代州人。《白云观志》据白云观祠堂历代律师神位作“张本悟”,号寿山。因与程本焕同辈,故亦被尊为第十五代律师。房永谦所抄《玄都律坛威仪戒科全部》之《祖堂奉师法座》,每代只列一位律师,故无张本瑞之名。北京白云观历代律师神位,第十五代列两位律师,第十七代列三位律师,第十八代列五位律师。嘉庆十三年(1808)二月,张本瑞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得戒弟子一百二十余人。从此,北京白云观恢复了传戒活动。张本瑞传戒后,想起其师程本焕的遗嘱:“吾之戒律,将来兴化于北。”认为“今日之举,先数十年程师预知之,岂偶然哉”,遂遵程师之言,将龙门正宗法脉源流传授给张合皓。第十六代 張合皓((?-1808年)字朗然,号怡轩。清乾隆年间西安府长安县人。据《太上律脉源流》载,年三十二,父母双亡后,入终南山至鄢郿县瑶上庵,师事李本善。既而参访窑头神洞张律师,参研三教,朝夕晤对,获益良多。后又师事董赤脚、石赤脚、泾阳李赤脚,深究天人秘奥、三教同源宗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京师,居白云观,为知客。四十三年(1778年)移住御园永宁观,见知于侍讲学士图鞳布。学士特建延宁庵招住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复居白云观为住持。迄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方诸友,欣然云集。后县礼币聘请张律师出华山,来白云观设坛说戒,得受戒弟子一百二十余人。并将龙门正宗戒律法脉源流,传与合皓,为第十六代传戒律师。据云:张合皓准备于该年九月九日开坛传戒,但至七月就羽化了。因此,张合皓实际上并未传戒。但因他曾任北京白云观住持,且由他恢复了该观的传戒活动,并已承继法统,故后世仍尊他为一代律师。第十七代 张教智(本字合智,一宇慧生) (?-1840)郭教仁、张教玄、孟教龄张教智清道光年间人。受戒于北京长春观。据《长春观志》载,与崔教淳同期受戒。后为北京白云观监院。平素藏拙不显,道品高尚。是中兴白云观的又一功臣。他是北京通州人,在通州文昌阁出家,度师为段真人。出外云游访道多年,后常住白云观,于嘉庆十三年(1808)从张本瑞受戒,并得张合皓传授衣钵。张教智住持白云观数十年,“前后开坛十次,度戒子一千一百余人。盖自昆阳(王常月)以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张教智于道光十五年(1835)传法于吕永震(原名吕合震),道光二十年(1840)羽化。第十八代 吕永震(字乾初)、 孟永才(字豁一) 袁永亭、严永宽、郑永祥、字乾初,号雷鸣子,原藉山东青州府人。任白云观监院5年后,退职南游,被迎请至河南南阳玄妙观任监院。同治四年(1865),白云观道众又请他去开坛传戒。是岁冬,又回南阳玄妙观。回白云观传戒,将龙门大法传与南阳玄妙观监院张圆睿。是为第十八代传戒律师。第十九代 张园璿(字耕云)号云樵子、云樵真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人。生来天资聪敏,仪容端雅,志行高洁。《太上律脉源流》载其少慕玄门,后出家于即墨崂山三官庙。博览道典,普访名山,遍谒高贤,惟求玄妙之诀。后于江南天宝观常住,道众云集。因兵乱,移居南阳府玄妙观。时吕永震律师任监院,与园璿谈道数日,志气相洽。律师归主京师后,道众推举园璿为监院,自此勤理教政,夜以继日,精修妙行,严以持己,宽以待人,道众无不悦服。同治四年(1865年)吕永震召至京师白云观,传授宗门大法。六年(1867年)白云观道众请园璿来京,尊为方丈,开坛传戒。期满后,复归南阳。几年(1870年)复请进京,设坛度戒。蒙皇后慈禧恩赐紫袍玉冠,捐金助坛,开大戒场。京城内伯子公侯,接踵而来,玄风大振。光绪十年(1884年)重赴白云观,传法开戒。门下弟子近千人。遂于众弟子中选得云南蒙山高仁峒,传付大法,以承嗣宗。是为第十九代传戒律师。第二十代 高明峒(字云溪) 刘明印名仁峒,又名峒元,字云溪,号寿山子。为华山正宗十六代嗣裔,蒙山白云岩清虚古观第九代道人。世出望族,幼具慧根,至弱冠时,厌弃尘世,遂归山学道。拜华山第十五代李度师下,苦行修炼。同治(1870年)庚午年到具有“天下第一观”之称的京都白云观受戒,受戒后慧力益深,道心愈笃。凡道之所在,无不身体而力行之。至光绪初,群推为京都白云观监院,光绪中叶继任该观第二十代方丈。据《藏外道书》记载:“高仁峒在任方丈期间,为本观经营颇力,又说内监官司贵绅数为赈恤”。《清代铁闻》卷七称高仁峒“实以神仙中人兼政治中人者也”。《清代述异》卷十一说:“高仁峒通过与清总管太监刘卿的盟兄弟关系出入宫廷,与最高层统治者关系密切”。据《中华野史》载云:“峒元以神仙之术惑慈禧,时入宫数日不出。其观产富甲天下。慈禧封峒元为总道、教司,与龙虎上正一真人并行。其实正一真人远不如其势力也”。后慈禧皇太后又敕赐金冠紫袍,御前焚修等,在其羽化之后又敕赐一祭坛,号封寿山大真人。第二十一代 陈至霖(字钟乾,号毓坤) (1854—1936?)朱至和、刘至融。陈毓坤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传戒律师。派名明霦,律名至霦,字钟乾,号毓坤,又号玉峰子。清文宗咸丰四年(1854)生于河北顺天府宁河县,世居天津海滨。据道书《白云观方丈传戒谱》载:明霦幼而聪敏,秉性至孝,侍母素食,不茄晕酒。稍长,即有超凡出世之想。年二十四,投拜新城圣海宫陈圆岚真人为师,研究道妙,别具会心。厥后,赴关东干闾二山访道,遍历名山大川,屡遇异人,传授心法。光绪壬午年(1882年),高云溪方丈传戒白云观。他躬逢其盛,才冠群贤,云溪方丈因受之大法。彼时监戒大师张明治亦将所受张耕云老方丈之法,付与明霦,代传道脉。明霦道德名誉,夙为众所钦佩。光绪十年(1884年),云溪方丈复开戒坛,明霦被推任引礼大师。次年(1885年),被道众推任总理都管各执事。他不负众望,怨劳不辞,曾创修花园工程,襄办永久会务,置买田地等。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道众选任他为监戒大师,冬月,因积劳过甚,退隐宣武城南玉皇庙养病,并自署斋名“安乐洞天”。二十二年(1896),圣海宫陈师病笃,乃回新城侍奉。同年秋。高方丈又开坛传戒,任证盟大师。事后仍归本庙主持事务。他肩负重任,在各国联军入境中国时,坚定不移,誓守庙土,毅然与联军长官接洽,遂订保护居民之约。两载有余,秋毫无犯,使乡民财产转危为安,后将庙产香火余资竭力樽节,于壬寅(1902)正月在新城创办小学校,招邻里子弟入校读书,不收学费,功德无量。时直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还赠以匠额:“德水滂仁一日行,道有福旌其功德。”宣统元年(1909年),任白云观监院。辛亥(1911)年又被道众推举任方丈。他阅历精深,虚怀若谷,待人治事素以慈善为怀。1912年,上书袁大总统,创立“中央道教会”。倡导各省道庙设立分会,以整顿道教清规,推广地方慈善事业,并发起国人道德思想爱国教育。1913年开启玄坛,宣演大法,得皈依弟子三百二十余人。1919年三月,开坛说戒百日,祈祷世界和平,庆祝欧战告终。得戒弟子432人。徐世昌颁匾“葆素涵真”。1926年,于徐世昌接洽,献白云观明版《道藏》,影印流传。1927年再次开坛受戒,三次传戒共度戒子1091人。第三次开坛传戒后,遂离观云游。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陈方丈羽化归真。第二十二代王理仙(1913-1995)全真派高道,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传戒律师。11岁时入私塾习儒业,读书六年。一兄一妹,父母劳累早逝.入道出家八年后(1943年),适逢沈阳太清宫金崇泽方丈在黑龙江双城县无量观开坛传戒,戒期一百天,他入坛受戒为“天字第一号”戒子。1989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十三日),道教全真第一丛林——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办已中辍六十多年的传统授戒仪典。事前,1988年中国道协理事会便决议恭请王理仙道长开座为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这次戒期20天,受戒弟子75人。王理仙方丈神态慈祥,细为受戒弟子说戒并发予戒牒。他成了全真道教授戒盛典的中兴者,是白云观法统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告诫受戒弟子要“爱国爱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他被敦聘为名誉理事。1995年仙逝于西安八仙宫。蒋宗翰(1901-1979)字宣富,号得舒,道号清客子。浙江黄岩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日。九岁出家,1927年26岁开始闭关三年,期满赴武汉长春观受三坛大戒,得“天子第一名”。1933年开始于委羽山传戒,任委羽山大有宫方丈、律师。解放后在道观行医,1959年调入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讲授针灸。1960年调入杭州莫干山医院工作,同年受聘浙江医科大学任副教授,参加省中医研究所科研工作和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1962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同年升座为白云观方丈。1966年以母病乏人照顾为由,申请离京还乡,并受该县第二人民医院聘请为副院长,1979年羽化。第二十三代 傅宗天(1925-1997)师承道名傅圆天, 中国道协会长、成都市道协会长、青城山道协会长,道教全真龙门派大师。四川省简阳市九龙场人,1925年农历五月间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皆信仰道教。1946年因家庭衣食艰难,且体弱多病,年及弱冠的傅圆天便投奔成都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师傅张永平道长.在家时曾上过几天私塾,不过略识文字,入观学道后,始因习经而刻苦学习文化。对道教圣典《道德经》有较深研究,不仅能背诵,且能用道教义理详解全文,依旨修持。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隆重传戒受戒活动,傅圆天是这次传戒活动的主持者之一,并被授予“大师”称号。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改选领导成员,众望所归,傅圆天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同时荣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参政议政。1995年11月全真派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传戒仪典,傅圆天大师被推举为青城堂方丈、第二十三代傅宗天大律师。1997年7月3日在四川青城山羽化。葛月谭道号明新,号宁静子。别号枕流道者,1854年出生于山东省邱县。1867年,葛月潭在斗姥宫出家修道。1874年拜龙门派19代律师张园璇为师。1875年,葛月潭赴北京白云观,任客堂知宾,广交天下名流,深受好评,被"能书能画更能诗,文采风流冠一时"的学者、诗人和画家。1877年,葛月潭返回沈阳,被选为太清宫监院。1914年,被龙门派诸山公推为太清宫方丈,成为龙门派第20代传戒方丈,同年七月开坛传戒,受戒300多人。葛月潭多次游历小住千山,把千山作为他的归宿。1929年,葛月潭亲自选定千山无量观聚仙台为其墓址,兴建葛公塔。1934年底,葛月潭羽化,终年80年。1935年春,其弟子将其遗体安葬在葛公塔下。王诚林道名王全林,俗名王长林,道号阴阳子。为千山五龙宫第二十四代传戒大律师。全真金山派,因受三坛大戒于傅宗天大律师,故以道名王诚林。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1928年出生,童年因家境贫困,为了求生13岁出家为全真道士,25岁开始遍访名山大川,寻仙求道,1952年返回沈阳太清宫,1953年到千山无量观,1957年参加中国道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1958年因形势逼迫回乡参加劳动,1979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返回无量观,1984年受鞍山市道教协会委派主持五龙宫,先后担任沈阳市、鞍山市、吉林省辽源市、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1999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2002年中国道教协会第三次全真派在千山五龙宫传授三坛大戒被礼请为传戒大律师。2005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谢宗信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三代方丈,湖北黄陂人,生于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幼年出家黄陂木兰山,1951年担任国瑞庵主持,建国后担任武汉桥口“汉水医院”院长,1982年辞去院长,常住武昌长春观十方丛林,1981年担任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1988年6月应加拿大安大拉省多伦多市道家太极拳社和多伦多香港蓬莱阁道观分院的邀请,同闵智亭道长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前去讲学。1989年于北京白云观受方便戒,1992年3月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传授全真三坛大戒,被礼请为律坛八大师之一的证盟大师。1998年自愿退下领导岗位,被中国道教协会聘请为顾问,2000年10月15日被北京白云观礼请为第二十三代方丈。2005年春羽化于武汉长春观。岳崇岱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协会长,道号东樵子,俗名岳云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县城西大化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寿光遭灾,全家逃荒到辽宁建平县公营子,以务农为生。10岁至19岁(1898——1901年)随祖父边读书边种地。24岁前曾在建平县小东经度日。每感时世艰难,屡遭磨难,遂生脱尘绝俗之念。1912年毅然赴辽宁闾山圣清宫出家修道。曾参访东北名山宫观越两年,复返闾山圣清宫,率道众植果树,事稼穑。1920年到沈阳太清宫常住,被推选为太清宫知客,后任监院。岳崇岱力主道众自食其力,且深谙农事,曾率太清宫道众在沈阳城东张宫屯地庄子耕耘土地达14年之久。1939年曾被推选为伪满道教总会常任理事。1944年再返闾山圣清宫清修四年,后到北京白云观参访。解放前返沈阳太清宫。1958年4月岳会长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分子”,5月间离京返沈阳太清宫,同年含冤羽化。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岳崇岱方丈一生爱国爱教、光明磊落,堪称一代杰出的全真道士,至今仍为广大道教徒所思念。吴诚真吴诚真 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武汉长春观住持。吴诚真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历,1984年3月在武汉市长春观出家,拜北京白云观第22代方丈谢宗信大师为师。2009年11月15日,武汉长春观住持吴诚真大师正式升座为方丈,成为中国道教历史上首位女方丈。这在1800余年的道教历史中也绝无仅有。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农夫非常喜欢他的牛,他依靠牛为他耕地耕地。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这头牛慢慢的老去了。农夫耕地没有牛的帮忙,天天累死累活活都干不完,都耽误种庄稼了。他想去再买一头年给他干活,于是他打算去30里的镇上买一头牛回来。
他天没有亮就出发了,还没有到镇上的市场上,这时候走过来一位中年汉子,汉子看起来白白嫩嫩的,也不像是干活的,可是他手里牵着一头很健壮的牛。农夫一眼就看中这头牛,很高很壮,中年汉子看见农夫看他的牛,
就对农夫说:“咋的?想要我牛?”。
农夫诧异的问道:“卖吗?”。
“卖啊,不买牵到这里干啥呢!”,中年人懒洋洋的回答。
农夫两眼放光的看着这头牛,越看越开心,心满意足和中年人交易了。“这头牛很厉害,很会耕地,会看家,再送你一个牛鞭,它不干活就抽它,记住不能给它吃粮食,不给他三五年也饿不死的,尤其是任何人能够吃的粮食”,中年男子慢悠悠的走了。
农夫满脸疑问的牵牛回家,连续好几年,若是这头牛干活慢了,抽上几鞭子这牛干活嗷嗷的。就这样农夫的日子越过越好,有地有房有老婆孩子,农夫也很开心。一天农夫在在地里干完活儿,把牛牵到大树下,农夫在大树下吃干粮,农夫撇过头看着这头牛泪眼花花的看着他在吃饭,农夫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几年几乎练草都很是给它吃。“你也想吃这个东西吗?”农夫指着另外一只手里的干粮,满嘴是食物模糊不清的说到。牛视乎能够听懂一样,点点头,农夫这么几年一直很凝问,为什么当时的那个人交待他不要给牛吃能够人吃的食物,甚至可不喂草也行。他慢慢的手中干粮递给牛的嘴里。
突然狂风大作,天空乌云密布,几道天雷降落在附近的天地里,更让农夫吓一跳的是牛一下变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几年镇上人人憎恨的恶霸地主钱不过,这个钱地主是个狠角色,抢别人田地,抢别人的老婆女儿,给他种地的佃户要交9成粮食,附近的村子都不敢给他种地,他的狠是附近的十里八村的知道。可是奇怪的是他都死了好多年了,为什么变成牛呢?
钱恶霸对他说:“你知道吗?把我卖你的人就是魔鬼,他就是负责管我这样的魔鬼的。生前作恶多端的要受到惩罚,在我活着的时候一直想把附近土地变成我的,附近的这些漂亮的女人都是我,附近的钱都我的,我就是这里土皇帝。以前从来不信什么鬼神,但现在只能为以前恶赎罪,每次你们给我们喂吃的就是代表受到了一次原谅,我要接受81次原谅,才能投胎做人。那些魔鬼大人马上就来了。他会再次把我带回地狱,在地狱再待30年后才出来当牛干活。”
不一会儿,农夫再次看见以前买个他牛的中年人,他还是那个样子,这么多年过去一点都没有变化,他对农夫说到:"你上一世太善缘,这头牛就是你这一世有一些善缘,表达地府对你的肯定,不过你违反了我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为你服务了,本来他可以一直服务到你去世的,现在你提前结束了本次服务。”
这个中年人又从农夫手里拿到牛鞭,套在地主头上,随即一阵风中年人和地主一下消失不见了。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九月鹰飞是代笔吗?
不是代笔,《九月鹰飞》是古龙原创小说。
《九月鹰飞》是古龙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的后传,属于“边城浪子”系列的第二部,亦属于“小李飞刀”系列第三部分,是古龙后期的一部经典小说。
《九月鹰飞》故事曲折,也很离奇。金钱帮帮主上官金虹死在李寻欢之手后,留下了富甲天下的财宝和神秘莫测的武功秘籍,而这些令江湖人动心的宝贝之藏身所在,只有他的女儿——个貌若天仙却酷似白痴的女儿上官小仙知道。
当那个智力如七岁稚童的美人在叶开的保护下来到古都长安时,一场武林大血战势在难免。有趣的是,杀死八十六位武林高手的作案者居然就是酷似白痴的上官小仙。
富甲天下5秘籍怎么输入?
1 输入富甲天下5秘籍的方法是在游戏过程中按下Ctrl + Alt + Shift + C,然后在弹出的输入框中输入相应的秘籍代码2 这些秘籍是游戏开发者为了方便玩家体验而设置的,能够帮助玩家快速取得游戏中的资源或提高游戏中角色的能力3 富甲天下5秘籍的输入方法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操作,能够让玩家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游戏的乐趣。
鬼谷子厉害在哪里?
刀叔观点:经天纬地之才,却拦不住弟子内斗。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名人辈出,贤者如云。但若论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远,那就当首推战国时期半人半仙的鬼谷子了。如果鬼谷子自认第二,相信没谁敢认第一,这皆因他身怀经天纬地之才,拥有鬼神造化之功。相传鬼谷子姓王名祤,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鬼谷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其祖籍为河南鹤壁云梦山,现在著名的云梦山王龙山庄文化遗址,就是拜祭先贤鬼谷子的圣地。
鬼谷子之所以被后人如此的推崇,完全是因为他那些不可被超越的历史成就及其他创建的鬼谷门。不光如此,据《史记》记载,鬼谷子的生命时间为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70年之间,其寿命大概在110岁—130岁,这在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战国初期,绝对是神仙级的寿命,这也难怪人们将他誉为半人半仙鬼谷子了。
鬼谷子精通百家学问,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尊他为“王禅老祖”,他集兵法、谋略之大成,兵家尊他为圣人,谋略尊他为谋圣,相师占卜尊他为祖师爷。在道家秘籍《道藏》之中,有一部《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的奇书,该书是专门描写神仙们所居住的洞天福地,现今浙江余杭县境内的“洞霄宫”,就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其中位居第四座左侧第十三位便是鬼谷子,被尊为玄微真人。
据传鬼谷子身具通天彻地、鬼神莫测之学,胸怀斩草成马、撒豆成兵之术,其四大秘术无人能识。即便是鬼谷子所授业过的弟子学生,随便拉出一个,那也都是能够左右历史的风云人物,能把战国时期搅得天翻地覆的孙膑、庞涓,那是鬼谷子的学生,将各国国君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张仪、苏秦,那是鬼谷子的弟子,几乎令楚王血流五步、最后只得辑首请罪的毛遂,那是鬼谷子的幼徒,弟子尚且如此,鬼谷子本人该是何等的鬼神莫测?
庞涓(?—前341年),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庞涓与孙膑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 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大将军。庞涓是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名将,勇冠当时,天下无敌,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为魏国开疆拓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庞涓一生只有两次败绩,而且还都是败给了他的师弟孙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在马陵之战中,庞涓中了孙膑埋伏,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庞涓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
孙膑(生卒年不详),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于鬼谷子,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 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但孙膑最终因为受到齐王的猜忌而被迫害惨死。
苏秦(?—前284年),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在学有所成之后,便外出游说诸侯列国,最终受到燕文公的赏识,荣任燕国相国并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了合纵六国之力以抗秦国的合纵战略,并最终成功组建了合纵联盟。苏秦荣任“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一步,苏秦的风光一时无两。但后来被他的师弟张仪用“连横之术”将合纵联盟瓦解,苏秦最终在齐国被人刺杀身亡。
张仪(?-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与苏秦一同拜在鬼谷子门下,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当苏秦用“合纵”之术使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一步后,张仪便用“连横”的策略游说入秦,被秦惠王封为相国。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被迫出逃至魏国,并出任魏相,但也在一年后被害惨死。
鬼谷子一生学究天人,才绝当世,并创建了“鬼谷门”,但他的学生弟子们却最终都是同室操戈,同门相伐。在鬼谷子最著名的“四大弟子”之中,庞涓、孙膑师承了他的兵法,苏秦、张仪则研习了他的谋略。
然而这“四大弟子”,最后在内斗中竟无一人能够得到善终,这究竟是“鬼谷门”的绝学中存在着先天的弊病,还是这四人学艺不精?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优质MCN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