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少女校园权术游戏,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最近流行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再现了当年土木堡事变的一幕,朱祁镇率领几十万大军远征瓦刺,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接下来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成了皇帝,在于谦的带领下,顽强的明军打胜了北京保卫战。一年后朱祁镇又被瓦剌放了回来,七年后兵变成功,朱祁镇再次成了皇帝。这次他杀死了大功臣于谦,制造了像岳飞被杀一样的冤案。
大家诟病朱祁镇主要就是源自于当年明月的一句话:错打一仗,错杀一人。他的父亲朱瞻基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和他的爷爷朱高炽被人称为仁宣二帝,这基本上也是对一个好皇帝最高的称呼了。
常说虎父无犬子,为什么朱瞻基这样的好皇帝,却生出了一个这样的狗儿子呢?朱瞻基1425年当上了皇帝,14 27年朱祁镇才出生,第2年被立为太子。1435年,朱瞻基去世,同一年9岁的朱祁镇接替皇位。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朱瞻基死的太早了,他根本就来不及培养朱祁镇,就到九泉之下见他的皇爷爷去了。朱瞻基临死以前专门交代:在朱祁镇亲政以前,大事都由张太后处理。
张太后是朱瞻基的母亲,朱瞻基死后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自然会非常宠爱自己的孙子。和现在的爷爷奶奶一样,什么事都自己来,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孙子。
朱祁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天天和太监在一起鬼混。基本上什么事都不用操心,过上了自我放飞的生活。身边最宠信的太监就是王振,王振原本是一个半吊子的读书人。因为读书不成器,才引刀成一快,离开自己的老婆孩子成了太监。
这王振和洪秀全是一路货,自己读书不成器倒也罢了,反倒把自己看得非常了不起,总觉得自己是一个盖世奇才,需要一个大的平台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二货王振带着自己的小迷弟朱祁镇,自然是也培养出了一个小混蛋。在大多数皇帝执政的时代,太监不过是皇帝意志的体现。在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王振变成了皇帝的大脑,指挥朱祁镇在做事。
也就是说朱祁镇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利于他的个人成长,奶奶宠爱他,王振这个二吊子老师瞎培养的。在土木堡事变的这一年,他也只有23岁,正是一个年轻人胡思乱想的时候。
反过来,我们看他的父亲。朱瞻基很小的时候就在自己的爷爷朱棣的身边长大,朱棣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才把他放在自己身边亲自培养。朱瞻基年纪稍长,朱棣就把他带到战场上去磨练。
朱棣是一个老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朱瞻基的底子也不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名师出高徒就是大概率事件。朱瞻基成为明朝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当然也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拿朱瞻基和他的儿子朱祁镇放在一起比较,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出生于皇室和平民家庭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教育环境不好,同样会出现败家子儿。
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前些年我有一个非常大的客户,老板的儿子在澳门赌博输了几个亿。最后迫不得已,老板只好把自己的公司卖掉了,把债务偿还后还剩了一个多亿,就把这个钱存进了银行,给自己一家人养老。
这个老板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几十年才打造出这样的一个家底儿。结果被他儿子在一夜之间就差点败光了,实际上也就是实际上也是因为忽视了家庭教育,宠坏了自己的儿子,才导致这样的结局。
朱祁镇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不管他出自于什么样的一个家庭,只要培养他的环境不变,永远都是一个败家子。给他一个企业,他能把他搞倒闭。给他一个国家,他能搞得差一点亡国。
清朝的粘杆处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粘杆处生于胤禛,亡于和珅。
粘杆处其实就是血滴子,估计绝大多数朋友都了解。大清粘杆处其实和大明初期的锦衣卫差不多,而作为武器来说,大家也都对它的外形有所了解,几乎是自带导航功能,完全没有瞄准过程,随便一丢就能套到别人头上,用它玩套圈,能赔死一批小老板^_^。
初期的粘杆处,其部门职责就是用粘杆捕捉知了、蜻蜓有时候还会抓抓鱼,年纪稍大的人都玩过粘杆,沾上沥青去粘知了,粘蜻蜓那就是技术活了,因为蜻蜓比较敏感,反应也比较快,用粘杆还不如用手抓,高手除外。
大热的天加上知了没完没了的蝉鸣,着实令人心烦,所以胤禛命令家丁们用粘杆捕捉,这工作量,估计把知了清除干净的时候,胤禛早就入睡了吧,这是粘杆处初期职责之一。
部门职责后来发生了变化,号称天下第一闲人的和硕雍亲王(雍正)冷眼看着九子夺嫡时期的一出出闹剧,自己也早有筹谋,开始扩充自己的班底势力,于是家丁队伍中又多了很多身手了得的人物,通过训练,他们的职责变成了盯梢,刺探等等。这是粘杆处的由来和转型。
皇家粘杆处作用也差不多,只是人员构成成分上有些区别,皇帝用的人都是从身居高位的八旗子弟家属中挑选而出,这样才能让皇帝放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并且要聪明机敏,木讷之人是没机会被选入的。
雍正帝继位后,朝堂并不消停,势力角逐也未曾停歇,各方势力阴招频现,雍正帝在抓国事的同时还要应付本就不安分的几位兄弟,各路势力,于是就把粘杆处改为粘杆侍卫,这时候的粘杆处与以前藩王府邸的粘杆处大有不同,不但是藩府信得过的老人(资历),如今还拥有了皇家侍卫身份,因为以往的功劳被雍正帝嘉奖。就连一些未入流的包衣,也因为雍正帝的继位,每日伴驾左右,地位上可谓水涨船高。
粘竿处-血滴子-尚虞备用处,这个部门已经转化为实权部门,跑跑腿去奏事处收取奏折,有形迹可疑的人可以直接缉拿。从后勤部门的一个小功能分支,变成了仿似大明锦衣卫,特务机关一般的存在。
它还有一个特性,虽然体制上隶属内务府,但作为特务机构它是不受内务府挟制的。粘杆处的办公地点在雍正以前的藩府,一旦有任务,则,雍正帝-皇宫值班人(粘杆处)-藩府(后雍和宫)粘杆处办理。
谁令粘杆处灭亡的呢?和珅和大人。
和珅能得宠,得益于他初期就是粘杆处的三等侍卫,经常伴驾左右,人又机灵,才得以平步青云。乾隆“荣升”太上皇后,着令和珅拾起老本行,和珅则利用粘杆处,四处收集见不得光的各种信息、情报、材料,这其中还包括嘉庆帝颙琰。
乾隆帝死后,嘉庆帝迫不及待的赐死和珅,并且顺手将和珅把持多年的粘杆处一并废除,粘杆处做的事颙琰哪能不知道,本来应该服务于皇权的机构,竟然被臣子利用监督皇帝,这还了得,所以粘杆处这个齐名于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从此烟消云散,蒸发于世间。
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
公元260年,曹魏的小皇帝曹髦,担心司马昭早晚会废了自己的皇位,便先下手为强,带着几百个人,浩浩荡荡冲出皇宫,要去攻打司马昭的丞相府。
结果他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兵阻拦在皇宫门口,此时贾充的官职是中护军,这个官职是曹魏时期的禁军首领,司马昭之兄司马师曾经长期担任此职。
双方在宫门口大战起来,关键时刻,贾充对一个叫成济的人说,司马家族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不上前干大事。
成济问贾充,是杀是留,贾充说,杀。
于是成济没有丝毫犹豫,提着一条长戈,上前一戈刺向曹髦,戈刃从前胸一直贯穿到后背,曹髦当场驾崩。
实际上,成济就是当年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之一。
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又杀成济,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不久成济全家亦被司马昭诛灭。
成济是个小人物,官居小小的太子舍人,却敢在大街上弑杀当朝天子,谁给他的这个胆子?
我们看看成济杀天子曹髦之前,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所说的一句话,极为关键: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 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晋书·文帝纪》
贾充说的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
在贾充说这句话之前,贾充带领的一班将领士兵,谁都不敢上前打皇帝。
所以双方才混战在一起,即便小皇帝曹髦手下就几百人,反而占了上风。
贾充见天子威严尚在,便大声疾呼,说司马家养了你们这帮人半辈子,就是为了今天为他干大事的。
贾充这是冲谁说的?当然是混在军队里的司马家族蓄养的死士,也就是司马师当年“阴养的三千死士”。
成济一个小小的太子舍人,敢在宫廷周围当街弑杀皇帝,就是司马家族给他的胆子,因为这是死士该做的。
一说到“死士”,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刺客,或者是门客。
就像刺杀秦始皇的荆轲,就是燕太子丹蓄养的刺客。
历史上专诸、聂政、豫让、荆轲,被称为战国“四大刺客”,他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基本上是独来独往,不会成群结队。
而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喜欢蓄养门客,或用为死士,或用为谋士。
这些人,大都聚集在四公子的府邸里,吃喝玩乐,全由四公子花钱供给,四公子出门干事的时候,他们一大堆人跟着四公子,或出谋划策,或当死士刺杀敌人。
很多人就有个疑问,战国时代,四公子门客数千,都是一群群的,公然养门客没什么问题。
而三国时代,司马家族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怎么敢这么大规模的养死士?不怕别人举报他们造反吗?
司马家族当然不敢公然地养死士,所以,历史上说司马师是“阴养”三千死士。
什么叫“阴养”呢?就是偷偷地养,不让人知道他在养死士。
问题是,这三千死士不是个小数目,就算偷偷地养,得多少房子?得多少食物?得多少兵刃盔甲?
司马家族即便是曹魏的大家族,手握大权,也不敢私自供养这么多人啊。
那司马师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
《晋书·景帝纪》: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
散在人间,这么养的,把这些人分散在民间,安排进朝廷,等用的时候,一声号令,再聚集起来,或者只用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成济这样的。
那么司马懿、司马师父子是怎么把三千死士分散在人间的?
这得从司马父子为什么要阴养三千死士说起。
历史上一提到司马懿,都说他是曹魏的四朝元老。
曹操当汉朝丞相的时候,两次征召,才把司马懿招到麾下效力。
一开始司马懿只当个小官,后来他逐渐展露才华,受到曹操重用,曹操让司马懿担任丞相主簿,就是曹操的秘书。
曹操当上魏王后,立儿子曹丕为魏王世子,把司马懿派给了曹丕,辅佐曹丕。
所以曹丕篡汉以后,司马懿更加得到重用,以至于魏文帝曹丕死的时候,将司马懿列为托孤大臣之一,其他几个是陈群和曹真等人。
曹丕是曹魏第一个皇帝,他的儿子曹叡继位,就是魏明帝。
魏明帝也很重用司马懿,但是曹叡不是傻子,不可能把所有的大权,包括兵权,交给一个外人。
所以曹叡要用曹魏宗室的人平衡司马懿,一开始是曹操的养子曹真。
曹真当大将军,掌握曹魏的军权,司马懿当太尉,掌握曹魏的部分兵权。
但是,司马懿实际上只有统兵打仗之权,没有调兵之权。
曹真死后,曹真的儿子曹爽,继续当大将军,掌握兵权。
曹爽这个人太嫩,远不如他爹曹真,于是曹爽让自己的弟弟曹曦帮助自己,给了曹曦很大的权力。
另外曹爽养了一大帮文人谋士,给他出谋划策,包括号称“智囊”的桓范。
再加上魏明帝曹叡虽然年轻,却很精明。
所以这时候司马懿不敢暴露野心,只是出力给曹魏带兵打仗。
先打诸葛亮,阻止诸葛亮北伐,后又打孙权,阻止孙权占领江北的地盘,之后又去了一趟东北,打了辽东的公孙渊。
魏明帝曹叡虽然很精明,却沉湎于酒色,数年之后身体垮掉,最终英年早逝,他没有儿子,从曹魏宗室里找了一个曹芳,过继为儿子,立为太子。
曹叡死的时候,曹芳年龄很小,因此曹叡也留下了托孤大臣,就两个,一个是曹爽,另一个就是司马懿。
我们说司马懿是曹魏的四朝元老,指的就是被追谥为魏武帝的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魏少帝曹芳四个朝代。
曹芳继位的时候,才七八岁,很显然无法处理朝政。
曹魏的朝政落在了两个托孤大臣曹爽和司马懿手中,于是两个人见皇帝年龄小,野心开始暴露。
曹爽继续做大将军,掌握军权,司马懿继续做太尉、骠骑将军,也掌握一部分军权。
但是曹爽想架空司马懿,就以皇帝的名义,封司马懿为太傅,这是个虚职,荣誉高,但没什么实权,曹爽就是想夺司马懿的兵权。
这时候由于曹爽掌握的军队更多,司马懿为了避其锋芒,便称病回家养病了。
司马懿称病,当然是为了迷惑曹爽的,是想让曹爽放下对自己的戒备。
当时司马懿为装病,那可装得特别像,他连他的老朋友都骗。
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卧床不起,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以后又说:“太傅不能康复,令人忧伤。”所以曹爽等人对司马懿不再戒备。问题是,司马懿不但装病,还在暗中谋划除掉曹爽,就是这期间司马师开始阴养三千死士的。
司马懿以前当太尉的时候,手里是有一部分兵权,而且朝廷还因为他是托孤大臣给了他三千亲军兵马。
司马懿对这些人善加运用,让儿子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
司马懿虽然回家装病了,他儿子司马师还担任着中护军这一官职,这个官职是禁军首领,掌握着曹魏的禁军。
于是司马懿和司马师就利用自己的职位,把这些死士,还有他们的门客等等,安排到军队里,朝廷里。
这就是散在人间,也就是说,朝廷的军队里的将领和士兵,埋伏了司马师的三千死士,朝廷的大小官员里,也埋伏了司马师的三千死士。
司马家给这些人钱财和高官厚禄的许诺,一旦他们得了天下,这些死士如果能活下来,自然是大功臣。
司马家族的这三千死士,实际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前面说曹爽对司马懿放下了戒备,之后曹爽带着小皇帝曹芳,离开都城洛阳,去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叡。
司马懿趁着洛阳城内空虚,带着手下和儿子司马师,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为什么高平陵之变那么容易成功呢?因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当着中护军,管理着禁军,首先控制了宫廷和太后,以太后的名义征讨曹爽。
接着司马懿控制住了洛阳的军队,包括曹爽和他弟弟曹曦的军营,他们能轻松控制对手的亲军,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三千死士,更不用说朝廷里到处分布着他们的死士了。
是时司马师为中护军,深谋密策,阴养死士三千,一朝而集,将兵屯司马门,懿列阵阙下,据武库,屯兵洛水浮桥。等到司马懿父子杀了曹爽兄弟,司马懿当上了大将军,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军权。
问题是司马懿父子还有更大的野心,他们要学曹丕篡汉,来个篡位。
所以司马家族的死士,仍然没有暴露出来。
由于他们掌握了大权,他们的三千死士,更是盘根错节地分布在朝廷里的各个角落,以备他们将来给司马家干大事。
成济就是一个例子,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当上了大将军,继续安排司马家的死 士进朝廷。
成济的官职是太子舍人,是东宫太子的属官,可是此时新任小皇帝曹髦才十七八岁,连儿子都没有,哪来的太子?司马昭安排成济当太子舍人,就是将来让他控制将来的太子。
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小皇帝曹髦也知道司马昭有可能废了他,他就首先发难,要攻打司马昭。
作为司马家族的死士,在贾充一声令下时,成济就算不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当街弑杀了当朝天子。
只不过成济很是失望,他杀了小皇帝曹髦,为司马昭立了大功,本想着能升官发财,却没想到被司马昭当替罪羊给卖了。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
在安禄山之死事件中,安庆绪只是一个从犯。
事件回顾让我们先简要回顾安禄山之死的过程。
安禄山多次虐待严庄。严庄找到了安庆绪:“听说过大义灭亲吗?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不如此了!”安庆绪回答:“唯唯”。
随后,严庄又找到了伺候安禄山的阉人李猪儿。当时,安禄山性情暴躁,动不动就把伺候的人处死,还多次侮辱李猪儿。经过严庄的串联,双方一拍即合!
李猪儿、严庄带人走入安禄山卧室,安庆绪在外站岗(也有安庆绪入卧室,严庄站岗的说法)。李猪儿用刀斩杀安禄山!
看起来:整个事件,严庄才是主谋,而安庆绪,只是从犯。
严庄:如日中天,却身处危险严庄,是安禄山集团的首席谋士。
叛乱前,由于工作关系,安禄山常常要到长安活动,有时,一待就是几个月。每当安禄山到长安活动时,其工作主要由严庄主要负责主持。到了叛乱后,安禄山建康状况下降,眼睛看不清,不与众将见面,大小事务都由严庄打理。
然而,在安禄山集团下如日中天的严庄,却迎来了自己的危机时刻。
性情大变的安禄山正常时的安禄山还是很得众心的。他常常亲自对部下嘘寒问暖,“部下悉乐为其死”。
可攻克两京后,安禄山的建康状况每况愈下,情绪也转为暴躁。对于身边的人,一言不合,就一顿暴打!
严庄自然就成了安禄山暴躁脾气的主要受害者。他曾多次遭到安禄山的暴打!
安禄山把事务委托为了严庄,却又常常虐打严庄。显然,严庄有条件,也有理由干掉严庄。
微妙的继承人问题安禄山的继承人问题,对严庄有微妙的影响。
安禄山,和原配妻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安庆宗,在长安被唐玄宗杀了;二儿子安庆绪,也没有被正式立储。
此时,安禄山宠幸段氏,爱屋及乌,曾表达过要让段氏的儿子安庆恩为继承人的意思。虽然我们不知道安庆恩、段氏与严庄的关系如何,但史载:严庄“惧宫中有变”。
一旦安庆恩上位,严庄是没好果子吃的。
而像严庄这种级别的人物,在武装集团中,一旦下岗,是会有性命之虞的!
默许者:安庆绪担心安庆恩上位的,自然还有安庆绪了!即使在最文明的朝代,作为原本最有希望的继承人,安庆绪一旦上不了位,难逃一死。
因此,严庄找到了安庆绪,“你听说过大义灭亲吗?事到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不为!”
安庆绪回答:“唯唯”。(你看着办吧)
安庆绪之所以默许,并非只在性命之虞,事实上,父子关系可能早已经十分紧张了!
安禄山起兵时,安庆绪的母亲和大哥都在长安。很快,唐朝就杀掉了他母亲和儿子。
也许,安禄山是为了不打草惊蛇。可是,父亲的无情,对安庆绪的冲击应该是很大的。既然父子之情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而自己的继承人位置又岌岌可危,安庆绪不反对严庄行事,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识时务”的严庄和“没有权力欲”的安庆绪杀害安禄山后,安庆绪召集群臣:安禄山病重,现在让安庆绪接班,安禄山为太上皇!
过了不久,安庆绪才正式宣布安禄山死了!
即位后,安庆绪也没有常常出面,大小事务都由严庄主持!
随后,当唐军反攻攻下洛阳后,严庄找了个机会投降了。
作为叛军首脑人物,严庄居然在大唐朝廷继续当官,寿终正寝,可谓奇人了!而安庆绪呢?在严庄投降后,安庆绪也不过问政事,只是修筑各种亭榭,把政事交给了高尚主持!一直到他被史思明杀害。
纵观安庆绪的当政,他似乎都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权力欲望,不像是一个“只是为了当皇帝”而杀害父亲的人。
严庄,虽然是整个事件的主谋,但是,手中无兵的他从一开始是不可能篡位的,他杀掉主子,又何尝不是形势所迫呢?
安禄山 ,可以处心积虑地策划叛乱,也可以收纳人才危机所用,可谓枭雄。可是,在他性情大变后,却搞得人人自危,把身边的人都推到要除掉自己的对立面!身体不好,既要依赖人,又虐待人,使得身边的人人人自危。即使安庆绪不点头,安禄山也是注定会死于非命的。
儒家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基因和尚武精神?
这种说法纯属扯淡,是误解,君子六艺中的“射”和“御”便是对“武”的要求,而且儒家也非常推崇儒将。很多人之所以会认为儒家抑制尚武精神,是因为从宋朝开始采取崇文抑武政策,汉有霍光废刘贺立宣帝,唐有安史之乱,军权外放加速了汉唐的灭亡,宋朝为了加强和巩固皇权,吸取汉唐教训,开始降低武将地位,抑制武将权利,更是以文驭武。
武将地位从宋朝开始一落千丈,在文人面前再也没办法抬头,从此汉军再不复汉唐威势。崇文抑武确实让宋明不再有武将乱政的现象,却也导致了朝廷对外军事力量再也没办法如同汉唐,武将只要打了胜仗,文官必定马上跳出来打压,甚至剥夺武将功劳,这也致使军队作战能力急剧下降。
所以并不是儒家阉割了尚武精神,而是皇权发展的必须选择,皇权必须要通过文臣来压制武将手中的军权,文臣是儒家的读书人,当然文臣与武将素来不和,所以也就乐意为皇帝打压武将,最终儒家只能背上抑武的黑锅。
我倒是认为儒家抑制了科技的发展,儒家视科技为奇淫巧技,科学研究工作被视为不务正业,能工巧匠们甚至比“泥腿子”农民的社会地位更低。
准备好了明天就与俄罗斯合并?
两个人联合在一起十分容易,两个国家联合在一起却难比登天。虽然俄白之间历史上确实很长时间都是一体的,但是民族关系并不等同于国家关系。主权一旦独立,那么久很难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因为其具有排他性。(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
卢卡申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且其将“国家联盟”和“国家合并”进行了明显的区分。他与普京在索契举行联合记者会上,强调了白罗斯主权独立的重要性,不过其赞成组成“俄白联盟”。卢卡申科称,
“为什么我们会提出有关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主权的问题?它就像一个图标,它是神圣的,我们对主权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甚至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讨论。”卢卡申科所谓的“俄白联盟”,其实是根据1999年“俄白联盟国家协议”的复述和重申。这个协议旨在建立一个超国家联合体,就像是欧盟那样拥有关税同盟、单一市场、共同货币、法院的一体化组织,而不是一个单一主权国家。(俄白联盟)
卢卡申科在普京上台之前是这一联盟积极倡导者,其中包含了其个人的政治野心。希望能够通过“俄白联盟”完成“俄白合并”,进而实现“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春秋大梦。这是由于当时卢卡申科的政治声望已经扩展到了俄罗斯,很多俄罗斯人将对叶利钦执政不满转化为了对卢卡申科的拥护。(当时刚解体国家认同还没那么强)所以叶利钦对于卢卡申科十分忌惮,俄罗斯对“俄白联盟”也不热心。(卢卡申科与叶利钦)
普京上台之后情况发生了反转。普京强势,以及“大俄罗斯主义”越发让卢卡申科感到不安。其自认无法与普京的影响力抗衡,也就放弃了卢卡申科入主“克宫”的打算。普京对于“俄白联盟”兴趣很大,而卢卡申科开始抗拒。本来按照“条约规定”早就应该建立的“统一货币”也在2003年被卢卡以“危害白罗斯主权”为由叫停。其实俄白联盟将近20年基本一直都在原地踏步。(普京与卢卡申科早年)
其实仔细想一想,2003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到了2014年之后就能够解决么?很显然不能,不但不能而且问题和矛盾相反越来越多。两国近几年在能源价格和进口关税等众多问题上争吵不休。卢卡申科说“国家联合”更像是在“耍普京”。从其最后的表态就可以看出来。他说:
听着,我们,我们两个人,可以早已团结起来了,没问题。但是,你们,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为此做好了准备吗?这是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至于你已经准备好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将履行你的意愿。如果他们还没有准备好 - 无论俄罗斯有多么强大和巨大 - 今天它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任何人。当然,我们也不能,但我们不需要那样。(事得讲明白)
卢卡申科将问题抛给了白罗斯民众,旨在强调独立性,而普京却在记者会上强调“完全独立的国家不存在”,所有国家都“相互依存”。这两个人脑子里想的问题根本就不在一个纬度。卢卡申科很清楚,一旦经济不独立,那么主权也就会被彻底架空。在与俄罗斯在一个市场之内进行竞争,白罗斯不占有任何优势。对于普京而言,俄白联盟形成也就可能为自己2024年之后掌权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可用平台。(尴尬)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