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齿虎,为什么有人认为人类是动物的天敌?
感谢邀请
本来打算简单说两句的,但这是我入驻悟空问答之后回答的第300个问题,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所以来好好回答一下吧。
图注:智人改变了地球,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是动物的天敌,从通俗意义上来讲, 这句话归纳的没毛病,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句话又有毛病。
先从通俗意义上讲吧。既然没有毛病,那么我们人类都对动物做了什么呢?这里的人类当然就是我们智人啦,智人在距今30多万年前出现在非洲,之后便开始了走出非洲的努力。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智人大约是在距今8至10万年前成功走出非洲向欧亚大陆扩散的,伴随着智人向全世界的扩散,动物们开始灭绝。
图注:智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图片来自网络
距今4万年前,智人达到了澳洲大陆,生活在这里的巨型动物纷纷灭绝,包括有古巨蜥、双门齿兽、巨型短面袋鼠、牛顿巨鸟、沃那比蛇等等。
图注:比牛还要大的双门齿兽,图片来自网络
距今1.5万年前,智人达到美洲,然后在美洲掀起了新一轮的物种灭绝,灭绝的动物包括了北美洲的短面熊、刃齿虎、长角野牛、恐狼、猛犸象、乳齿象、高足驼等等,然后是南美洲的居维叶象、大地懒、雕齿兽、南美马、细齿巨熊等。
图注:南美洲的雕齿兽和大地懒,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智人在澳洲和美洲造成物种大灭绝的同时,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动物也因为我们的影响而灭绝,包括有猛犸象、剑齿象、大角鹿、剑齿虎、洞斑鬣狗、披毛犀、原牛等等。
图注:更新世的西班牙,有猛犸象、披毛犀和洞狮,图片来自网络
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人类的足迹开始涉足位于大洋之中的小岛,这些小岛上的物种成了新的牺牲品,其中就包括了北大西洋的大海雀、百令海峡的大海牛、毛里求斯的渡渡鸟、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狼等等。灭绝之后也不曾停止,直到今天,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图注:渡渡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被捕杀的袋狼,图片来自网络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并不完全是动物的天敌,尽管有无数物种因为我们的存在而灭绝,但是也有大量的物种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受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狗、猫、老鼠、蚊子等等。
图注:狗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大型动物之一,完全是人类的功劳,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总结一下,人类是绝大部分野生动物的天敌,这么讲应该是没有错的。剑齿虎种类最强的前十名?
1、剑齿虎(短剑剑齿虎)
由副剑齿虎进化而来。生活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末更新世初的非洲,欧洲,亚洲,也有少数进入过北美洲。
2、似剑齿虎(锯齿虎)
旧称似剑齿虎,由剑齿虎进化而来,生活在上新世末到更新世末的亚欧非南北美五大洲,是分布最广泛的剑齿虎亚科成员
3、异剑齿虎(异刃虎)
旧称异剑齿虎,生活在早中更新世的北美洲,化石数量稀少,只在美国部分地区发现过
4、后猫
体型与美洲狮相仿,身材较为细长,剑齿扁而短,不是特别发达,相对其他剑齿虎长相更类似普通猫科动物。
5、恐猫
由后猫进化而来,生活在上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洲,因在BBC《与古兽同行》中出场而著名,和后猫一样剑齿不发达。擅于捕食灵长动物。
6、巨颏虎(巨剑齿虎)
旧称巨剑齿虎,其实体型并不巨大,只有豹子般大小。
7、刃齿虎(美洲剑齿虎)
最大的剑齿虎属共为最大剑齿虎亚科,剑齿长度也是剑齿虎家族之最,体型是猫科中最粗壮的,擅长搏击制服猎物并以剑齿攻击猎物脖颈咽喉一击毙命。
8、副属
又称拟剑齿虎,是已知最古老的剑齿虎亚科动物,生活在中新世,肩高约58厘米,与豹相似。
你觉得恐猫打的过硕鬣狗吗?
谢邀。
表面上看,这是猫科和犬科动物之间的比较。但是,实际上鬣狗属于鬣狗科动物,而不是犬科,而且恐猫和硕鬣狗都是几百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物种,因此,这是远古猫科与鬣狗科之间的对决。
从现存的大型猫科和鬣狗科动物来看,鬣狗科下的所有动物都打不过狮虎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那么,时间退回到几百万年前,鬣狗科动物能不能“逆袭”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种动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恐猫恐猫是剑齿虎的一种,它属于猫科剑齿虎亚科,生活在上新世(距今约50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距今约140万年前)。印象中,剑齿虎非常的好辨认,因为无论是哪一种剑齿虎都长着一对长且尖利的上犬齿,而且上犬齿的长度大都在10公分以上,像刃齿虎的犬齿长度更是达到了20公分。由于长犬齿过长,它们的下颌开始退化,这造成了它们的咬合力也不如现在的大型猫科动物大,但是,好在尖长的上犬齿在捕猎时的杀伤力比较大。
恐猫作为剑齿虎的一种,与我们说的剑齿虎相差很大,最明显的就是上犬齿。恐猫的上犬齿比起其他剑齿虎的犬齿来说已经退化了很多,它的犬齿长度介于剑齿虎与现在的狮虎之间。这种变化使得恐猫在生态位中的地位上升,相对较短的犬齿变得更加粗壮,而且上犬齿的退化使得它的下颌再度与上颌对齐,这样它的咬合力就比剑齿虎有了质的提升。
从恐猫化石的地质层中,生物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和狒狒的化石,证明恐猫当时的主要猎物就是灵长类动物,除此之外,古生物学家还在恐猫化石附近发现了许多大型偶蹄类动物的化石,证明恐猫也有捕猎大型动物的能力。
从恐猫的化石看,成年恐猫的平均体长在2.2米左右,体重平均在190公斤左右,从体长看,它与现存的第三大猫科动物美洲虎差不多,但是它的体重却比美洲虎要重很多。这一点是从它比美洲虎更加粗壮的骨骼来推断的。恐猫的分布很广,从非洲到北美洲再到欧洲,最后到亚洲都有它们的身影。
硕鬣狗硕通常与大放到一起,那么,硕鬣狗顾名思义就是体型庞大的鬣狗了。硕鬣狗属于鬣狗科动物,不过由于已经灭绝,所以它仅仅是原始的鬣狗科动物而已。硕鬣狗生活在上新世晚期(距今约30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距今约50万年前)的一种食肉动物,它的分布也很广,在欧亚大陆、非洲都有化石发现,也就是说硕鬣狗与恐猫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地区分布上都有重合。
相比现在的鬣狗,硕鬣狗的吻部较短,头部也偏小一些。根据分布地区不同,硕鬣狗也分为几个模式中,比如中华硕鬣狗、比利牛斯硕鬣狗、短吻硕鬣狗以及桑氏硕鬣狗等。在所有的硕鬣狗中,要属短吻硕鬣狗体型最大。短吻硕鬣狗的平均体长在2米左右,肩高在1米左右,体重平均在150公斤左右(100-190公斤的体重区间)。
从硕鬣狗化石的集中程度看,这种原始的鬣狗科动物可能是也是一种群居的食肉动物,由于体型太大,它可能是以捕猎大型食草动物或者是腐肉为食。
恐猫能不能打过硕鬣狗?从上面两种动物的介绍我们能够看出,这就是现实版的美洲豹与斑鬣狗之间的对决。我认为这两种动物的碰撞,应该是恐猫的优势更明显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01 体型对比
虽然硕鬣狗是体型最大的鬣狗科动物(巨鬣狗属于中鬣狗科),但是它比起恐猫来体型还是要小一些,体长上有差距,体重上更是有着平均40公斤左右的差距。
在动物的战斗力比拼中,体型有着较大的差距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偏大的动物战斗力更强一些。
02 物种差距
在所有的食肉动物中,猫科动物的灵活性属于顶级的,而恐猫属于猫科,硕鬣狗属于鬣狗科,它们两个物种之间的灵活性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别。再加上,恐猫除了强大的牙齿外,比起硕鬣狗来还多了可伸缩的利爪。
这是恐猫的第二个优势。
03 类比
虽然两种动物在时间和分布上有一定的重合,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两种动物对战后的骨骼化石,所以也就无从考证。但是,根据两种动物的体型差,我们可以类比一下现存的猫科和鬣狗科动物-雌性非洲狮和斑鬣狗。虽然,成群的斑鬣狗会抢夺雌性非洲狮的猎物,但是单挑的话,即使最大的雌性斑鬣狗也不会是雌狮的对手。
总结从综合的实力来看,恐猫单挑硕鬣狗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恐猫有着比较明显的体型优势,再加上本身在陆地上的食肉动物中,同体型下,猫科就是无敌的存在。因此,在今天,鬣狗单挑不过大型猫科动物,在史前,硕鬣狗也不会是恐猫的对手。
剑齿虎VS洞狮谁更强?
洞狮是生活在更新世亚欧大陆北部寒冷地带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其与现代狮是否为同类,有何亲缘关系,目前学术界还不能确定。
大致上,虽然名字为“狮”,但是洞狮极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和狮子不是同一种类。
洞狮比非洲狮体型要大,有的资料说要大25%,不过综合化石证据来看,洞狮普遍的体型可能只是略大于非洲狮,与东北虎相仿,或者更大一些。
有一种观点认为,洞狮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猫科动物。剑齿虎是一个概念不很明确的词,可以指猫科中的剑齿虎亚科,但是科学意义上的剑齿虎指的是剑齿虎亚科中剑齿虎属的几个种,也就是短剑剑齿虎。
而最出名的则是剑齿虎亚科中的刃齿虎,电影《冰河世纪》中的剑齿虎,实际上就是美洲刃齿虎。
短剑剑齿虎体型可比非洲雄狮,而最大的刃齿虎几乎和东北虎一样大。剑齿虎亚科是猫科中的另类,它们不像其他的猫科那样以灵活多变的捕猎技巧谋生,而是主要倚仗体型与力量,捕猎一些庞大但不灵活的动物为食。顺便说一下,1楼说的巴博剑齿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剑齿虎,甚至不属于猫科。
有人将巴博剑齿虎列入比猫科更为原始的猎猫科,也有人将其单列为一科。我猜楼主想要了解的也不是是这种“假剑齿虎”,而是真正的猫科动物剑齿虎。比较两种猛兽哪个厉害,一是比体型、力量,二是比技巧。
从体型上说,无论是短剑剑齿虎还是刃齿虎,都没有洞狮的体型大(或者最多与其相同),剑齿虎亚科虽然是猫科中比较重视力量的一支,但是洞狮生活在高纬度地区,也面对一些比较强壮凶悍的对手,比如熊类,所以洞狮的力量想来也不差。而论技巧,洞狮尽管也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但是毕竟是站在了猫科动物发展的主流上,而且研究表明洞狮和大多数猫科一样,是独居的(狮子由于是群居的,所以雄狮在评价战斗力时往往会因此被扣分),这说明洞狮本身的捕猎技巧也是很出色的。综合体型、力量、技巧等多方面因素,洞狮大概比剑齿虎要厉害。
剑齿虎为何会突然灭绝?
首先,我们必须要说,剑齿虎虽然能够以猛犸象为食,但这些猛犸象并不是成年个体,而是亚成年个体。
科学家们曾经研究过剑齿虎对猛犸象能够造成多大的伤害,结果发现猛犸象的成年个体体型重达几吨,而剑齿虎的体重只有150公斤到400多公斤之间,所以剑齿虎很难对成年猛犸象造成致命伤害。
幼年猛犸象虽然体重较轻,但它们和母亲形影不离,因此食肉动物很难有机会找它们下手。不过英国生态保护学家Matt Hayward曾经做过一个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它发现,剑齿虎会捕食亚成年的个体。
这是因为当猛犸象幼崽逐渐长大时,它们的食物会从母乳逐渐转化为植物,此时它们就会离开母亲的保护,开始走到更远的地方觅食。
在它们刚刚断奶时,体型还不够大,牙齿也不够锋利,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是一个机会,此时剑齿虎可以仅凭自身就能捕获2-4岁的猛犸象,而一群剑齿虎有能力捕获一头9岁左右的猛犸象。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指出,剑齿虎、狼和狮子等会杀死17%的乳齿象和其他大型食草动物的幼崽。
剑齿虎为什么灭绝了?在我们人类的世界中,似乎认为越是强壮的生物越容易生存下来,但对于自然界来说并不是,最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够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剑齿虎的灭绝,就是因为它们没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古植物学家朱利奥·贝坦科研究了曾经生活在索诺拉沙漠中的生物:狐尾林鼠。
狐尾林鼠在筑巢时,喜欢从周围采集植物来筑巢,然后在上面留下尿液,当这些尿液蒸发之后就会形成结晶,就像是琥珀一样。
通过这些植物科学家发现在1万两千年前,如今的索诺拉沙漠其实是一片森林,是被松树、橡树覆盖的森林,但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要寒冷、潮湿。
然而在1万1千年左右,当地的松树和橡树逐渐消失,气候变得越来越炎热,原本的森林植被也被沙漠植被所取代。
气候的变化,导致一些食草动物因食物短缺而灭绝,比如:长毛象和猛犸象以及马,所以剑齿虎的捕猎品种多样性减少了。
但还有一些生物幸存了下来,其中就有剑齿虎的猎物野牛和羚羊。由于缺乏了其他大型食草动物的竞争,所以幸存的野牛、羚羊数量不断增加。
按理说,猎物增加了,那么剑齿虎应该生活的更好了。但其实不是,虽然猎物增加了,但是剑齿虎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
首先是因为当地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得剑齿虎原来的攻击方式无法被施展出来。我们知道,剑齿虎属于伏击生物,它们在捕猎时会悄悄的接近猎物,等到足够的距离才会发起攻击。
然而森林植被的消失,使得剑齿虎的掩护减少了,更容易暴露,所以捕猎成功率降低。
再者,幸存的食草动物进化了。原本的野牛体型较大,对能量的需求更高,所以一个区域的野牛数量有限。但现在野牛的体型由于基因突变,变得更小了,以至于同样的能量能够养活更多的野牛,所以野牛的数量增加了。野牛的数量增加使得野牛有更多双眼睛抵防天敌,导致剑齿虎的捕猎成功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虽然剑齿虎有很多食物,但它们却只能端着金碗饿肚子,以至于它们最终灭绝了。
剑齿虎和大熊猫提到剑齿虎的灭绝,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下大熊猫为什么能躲过上次灭绝危机。
我们知道,大熊猫曾经和剑齿虎一样属于大型掠食动物,它们也曾经面临和剑齿虎一样的灭绝危机,但幸运的是大熊猫改变了自己的食物清单。
其实,改变食物清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植物和肉类的能量差别很大,25颗浆果的热量才等于1颗鱼卵的热量,所以大熊猫想要凭借植物生存,必须要花大量时间用于进食。
除此之外,大熊猫还需要尽可能地节约能量,事实上,大熊猫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首先,它们每天花费10多个小时用于进食,而在不进食的时间它们都去睡觉了,让新陈代谢降低到最低。
再者,大熊猫周边环境中没有其他大型掠食动物,无法对它们构成威胁,所以它们不用快速奔跑消耗能量。
其次,大熊猫的食物竹子在当时随处可见,使得它们不用到处寻找食物浪费能量。正是这一系列的改变,所以大熊猫才躲过了灭绝危机,而剑齿虎则不幸的灭绝了。
史前时代有哪些熊?
短面熊:更新世北美的霸主
短面熊(Arctodus)是眼镜熊亚科的一属,是今天眼镜熊的远亲,生活在距今180万年前至10.8万年前更新世的北美。与其他熊类相比,这类熊看起来有着不成比例的短吻,短面熊因此而得名。
今天的眼镜熊只是一种中型熊类,体重60-175千克,肩高70-80厘米。而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可是一种庞然大物,头骨长度有52厘米,估计体重可达1.1吨,肩高可达1.7米。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史前洞穴里发现了4.6米高的抓痕,据专家分析这是一只站起来足有3.7米高的巨型短面熊留下的。
巨型短面熊是北美有史以来最大的熊类,也是当时北美占优势的熊类。同位素分析显示这是一种高度食肉的熊类,可以凭力量放倒美国乳齿象等大型猎物,其大长腿使其能以50-70公里/小时的高速飞奔,是北美大地上的顶级捕食者。
巨型短面熊也是一种可怕的强盗,其巨大的体型足以逼退恐狼、刃齿虎和史前北美的狮子,迫使它们乖乖交出猎物。
南美短面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食肉兽
南美短面熊(Arctotherium)是短面熊在南美的近缘属,也是眼镜熊亚科成员,生活于中晚更新世时期。该属最大的一种窄齿南美短面熊(Arctotherium angustidens),体型甚至超过了赫赫有名的北美巨型短面熊。
这种巨熊头骨长度最大有60厘米,估计有两吨重,肩高可达两米,站起来四米多高,毫无疑问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熊,也是已知最大的陆地食肉兽类。
印度熊:笨拙的杂食者
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是今天大熊猫亚科仅存的成员,肩高约65-75厘米,体重不过80-110千克。而在史前,大熊猫还有个硕大的远亲,就是印度熊(Indarctos)。印度熊是一属比较古老的熊类,于1100万年前至533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生活在欧亚和北美,是一类比较笨重的杂食者。
产自我国的师氏印度熊(Indarctos zdanskyi)头骨长有47厘米,体长2.2米,体重600千克;而北美的俄勒冈印度熊(Indarctos oregonensis)头骨长度达到了55厘米,体长有2.6米,体重可达一吨,是除短面熊类之外最大的熊类。
郊 熊:灵巧的巨型捕食者
郊熊(Agriotherium)也是大熊猫亚科成员,它们的生存年代是距今136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期,当时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后来整个郊熊属全部灭绝了。
郊熊中最著名的种类——非洲郊熊(Agriotherium africanum)已经是巨无霸了,后来又发现了几种比它更大的郊熊。其中最大的当属舒氏郊熊(Agriotherium schneideri),头骨长53-54厘米,体长2.6米,体重足有900千克。
与其他巨熊相比,郊熊牙齿锐利,肢骨纤细,形态上较为接近常规捕食者(如猫、犬),这意味着它们是积极的捕食者,以马、骆驼、野牛、犀牛和小型象类为食,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郊熊可能是有史以来咬合力最强的陆地食肉动物。此外,它们一定也不介意凭硕大的块头抢劫其他捕食者如剑齿虎、巴博剑齿虎等的猎物。
洞 熊:温和的巨无霸
洞熊(Ursus spelaeus)是与短面熊齐名的史前熊类,于更新世时期生活在欧洲和亚洲,到2.4万年前灭绝。洞熊是棕熊的近亲,它们都来源于埃楚斯堪熊(Ursus etruscus),距今约140至120万年前分歧,约60万年前棕熊中又分出北极熊。DNA分析也证实了棕熊、北极熊与洞熊的关系比它们和今天的黑熊近得多。
洞熊的骨架总体来说和棕熊很像,其特点是头顶宽而圆,前额陡峭,头大,身体粗壮而腿粗短。洞熊拥有仅次于窄齿南美短面熊,熊科第二大的脑袋,头骨全长可达57厘米,但四肢短导致其肩高只有1.4米,因此体重和前面几种巨熊有差距,最大只有800多千克。
洞熊比其他熊类少两到三对前臼齿(已退化),臼齿非常粗大,而且臼齿化石磨损比棕熊严重,这意味着洞熊生前处理了更多坚韧的植物性食物,同位素测定也证实了洞熊几乎是纯素食主义者。
洞熊虽然体型巨大,但由于吃素、脾气好,无法像短面熊、郊熊那样欺负大猫和鬣狗,反受它们的欺负。洞狮、洞斑鬣狗都会趁着洞熊冬眠打劫,很多洞熊在冬眠中被杀死。当然巨大的洞熊也不是白给的,也有一些狮子和鬣狗狩猎不成反送了命。
北极熊:今朝的巨熊
说起巨熊,现存第一大熊北极熊也不遑多让。成年公北极熊平均重400-500千克,学者在福克斯湾实测的一只16岁老公熊重达803千克,北美和俄罗斯都有一吨的狩猎记录。这个块头即使放到更新世也算大家伙了。
史前有没有更大的北极熊呢?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泰晤士河的砾石堆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熊类尺骨化石片段,经芬兰古生物学者鉴定可能是一只亚成年北极熊,命名为暴君北极熊(Ursus maritimus tyrannus)。这个尺骨估计全长48.5厘米,而今天的北极熊尺骨长度只有36-43厘米。
照此估计,暴君北极熊的肩高可达1.8米,体重可达1.1吨,这就超过了巨型短面熊,成为当时已知最大的史前熊类(当时窄齿南美短面熊还没有发现)。
然而,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个尺骨化石碎片实际上属于一只棕熊。如果是这样的话,北极熊在史前没有更大的种类了。
草原棕熊:棕熊祖上的巨型同类
今天的棕熊有大有小,种内差异很大,其中最大的科迪亚克棕熊成年雄性平均360千克,最大750千克,和前面说的几种史前巨熊有明显差距。
而在几万年前,欧洲的平原上游弋着一种叫草原棕熊(Ursus arctos priscus)的庞然大物,仅有的少量标本中最大的一个头骨全长就有48厘米,股骨长度可达56厘米,估计重量达700-800千克。成年雄性头骨长45厘米,超过了今天科迪亚克棕熊的44厘米,显示草原棕熊是一种成年雄兽均重可达400-500千克的庞然大物。看来,棕熊祖上也曾经阔过。
从中更新世到现在,由于环境变化等原因,棕熊的体型一直在下降,今天的欧洲棕熊雄性平均头骨全长只有36厘米,体重约200千克。
总 结
这些史前巨熊中,最大的毫无疑问是两吨级的窄齿南美短面熊。然后依次是巨型短面熊、俄勒冈印度熊、舒氏郊熊、非洲郊熊、北极熊、洞熊、棕熊这些家伙,这些都是吨级或准吨级的巨熊。而可达700-800千克的史前熊类,目前发现的就有十几种之多了。熊科确实是食肉目中大型化之路走得最成功的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