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原,加缪的局外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对于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每一次品读都会有别样的收获。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却处处揭示了荒诞的社会和人性,并且在阅读中我一次次的感受到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被撕裂,仿佛两条平行线永不会重合。
内心对于世界的格格不入,肉体处在世间成了附属品,自己却成为了局外人,默然瞧着这世界。每每回想起书中的语句,就好像一把利剑穿透了自己封闭已久的躯壳,直达灵魂深处。
对于一部好作品,我从不去用任何的奖项去评判。即使是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由普普通通的人来决定的,并不能说明一切。对于内心和世界的冲突,阿尔贝加缪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让后来人用生命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
1.冷漠和信任感的缺失,让无情成为了成熟的标志在《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他要去安排母亲的葬礼,但是老板不仅对他母亲的去世不以为然,而且不信任他的言辞。
上学期间,我在火车站广场看到有位大姐说她回家的路费不够,需要几块钱就可以回家。我欣然的给了她十块钱,心中还美滋滋的。但是没过多久我再次到了火车站,那位大姐用着熟练的说辞向我诉求她的困难,我头也不回的走开了。当好心被当成了别人欺骗的武器,我们选择了冷漠,并且把它用在了更多的场合。
老生常谈也要谈扶老人,这是绕不开的社会话题。因为近些年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突然增多了起来,这让我思考其中的原因。老人是弱势群体,社会需要给予更多的照顾。但是当光环笼罩在老人的头上时,有些老人会为了金钱而去违背自己的良知。这让我们对于老人摔倒是否应该给予帮助,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有可能会让自己蒙受冤屈,袖手旁观则成了保护自己的办法。
当善良被一次次的践踏,我们试着走向了成熟,但是这种成熟好像又缺了点什么。
2.爱与恨绞杀在一起,反而比恨更痛苦《局外人》中,狗身上遍布痂块,沙拉马诺老头对自己的狗依旧辱骂和殴打,俨然一副憎恨的面目。后来这种皮肤疾病传染给了老头,老头却没有抛弃狗。当狗走丢了之后,他心中依然对狗充满了愤懑,可是嘴上却说:我经常和它吵架,但是它是一条好狗。
在电影《狗十三》中,李玩因为宠物狗的丢失,一直发狂似的寻找。面对家人的哄骗,她并没有妥协,最终她的各种行为招致了父亲的训斥和殴打。父亲在事后感到无比的遗憾和愧疚,然后向李玩道歉。在这种爱与恨的家庭教育中,李玩只能屈从于父亲的权威。但是作为单亲孩子的李玩,她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在痛苦中去遗忘自己的青春和接受残酷的现实。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采用语言或者身体上的暴力,过后对孩子进行道歉,希望孩子能够原谅。但是当类似事情不断发生时,孩子的内心就会迷茫,不确定父母是否真的关爱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会被孩子带入到成年。如果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那么这份爱实在是太沉重。
3.道德审判灵魂,法律成了傀儡《局外人》中,因为枪杀阿拉伯人,默尔索接受审判。检察官认定默尔索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母亲去世时默尔索没有表现出悲痛和母亲去世后默尔索约会、看电影等都是道德败坏的行径,而且和杀人的行为强行联系在一起,评论默尔索的灵魂虚空无物,最终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默尔索死刑。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道:“我们的司法制度极为简单,缺乏判决争端的根据。即使是技术上的问题送交御前请求决定,也要翻译成为道德问题,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作出断语”。当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道德反而变得至高无上,法律却形同虚设。用道德去审判一个人的行为,乃至灵魂,都是在无视法律,荒谬则在于每个人的道德标准不同,道德审判就成为了以权谋私的审判。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尔姆斯说:“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是伦理问题。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告诉他们,在规则遭到破坏时,他们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在任何一个国度,法律是规范和约束公民的行为准则,并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当你对社会无所谓的时候,社会对你也无所谓《局外人》中,默尔索对于爱情无所谓,结不结婚无所谓,和雷蒙是不是朋友无所谓,有没有雄心大志无所谓,生活是否改变无所谓,甚至对于自己被判死刑也不去极力的争辩。任何的一切都是无所谓,自己成了彻头彻尾的局外人。
看到默尔索,让我想起了郝劲松。
2004年12月在地铁天安门东站使用厕所时支付了如厕费五角钱,起诉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6年4月27日,因买到涨价的火车票,郝劲松起诉铁道部2006年春运涨价不开听证会程序违法。
2007年11月,郝劲松介入陕西华南虎事件,向法院起诉周正龙。
2009年9月,因钓鱼执法事件郝劲松起诉上海闵行交通队。
当自身权益受到伤害时,郝劲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捍卫作为公民的权利。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是一张纸。当采用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问题时,问题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四处蔓延。当各种问题都堆积在一起时,问题会让我们变得渺小,我们自己变成了无所谓,也就是局外人了。郝劲松说:能独立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的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阿尔贝加缪通过《局外人》把荒诞的社会呈现出来,可是又显得如此合情合理。当看到故事中所有细节时,似乎一切都是真的,但又都是假的。当你想冲破牢笼去做真正的局外人时,发现自己早已经被无形的控制着,动弹不得。但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应该去尽情的释放生命力,做最好的自己。正如加缪所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好水的标准具体有哪些?
中国人自来就重视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这里面固然有形而上的意义,但最朴素的含义还是对水的歌颂。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人顾元庆进一步解释说:“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江水取去人远者,江水取汲多者。”
为什么古人那么看重山泉呢?《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濂道出了其中的原因:“石,山骨也;流,水行也。山宣气以产万物,气宣则脉长,故曰山水上。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泉不流者,食之有害。”他接着说,“吾杭之水,山泉以虎跑为最。”
明代张宗子记载与茶道名家闵汶水的交往,闵对水的要求更高。二人相见泡茶用的是惠泉,张宗子有些不信:“惠泉距这里有千里之遥,难道水能不受震荡而保持甘美醇厚么?”汶水回答说:“实不相瞒,我家取惠水,必定淘干井水,等待夜深人静时新泉汨汨流来,马上盛满大瓮,瓮底放上晶莹山石。待有风时驾船而行,水不会晃荡而变熟。这样即使寻常惠水比我这还要逊色,更别说其他水了。”
好水的作用到底有多大?2008年,小说家马原也曾被诊断出肺部肿瘤,正当医院准备进一步治疗时,马原夺路而逃。他的理论是,肿瘤与身体相依附,你不和它过不去,它也就与你相安无事;如果你动它,它就与你一损俱损。接着马原跟着太太去了她的老家海南,每天都喝着天然洁净的好水,骑着自行车锻炼。10年过去了,好水救了马原,他不仅健健康康地活着,还写了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和《黄棠一家》。
马原认为,生病是人身体内部的微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他的建议就是带海南或者其他有好水的地方,他说好水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救命,他用自己的经验印证了这一点。
有哪些作家来谈写作本身的书?
你的问题应该是作家写的关于写作的书吧。我刚好读了三本,分享给你。
《文心》作者是叶圣陶和夏丏尊,这两位作家应该不用介绍了吧,读书时课本上的语文课本中《荷花》、《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文章都是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
夏丏尊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
这本书是写给中学生的,所以是故事的形式。但请别小看了1934年的中学生,读完你会发现,比现在的部分本科生强太多了。
我收获比较大的是,
读书贵在新得,作文贵在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就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以前我觉得看书就是看书,看的多总比看的少强,现在会有意识的去选书,会做主题阅读。在读书时会珍视那些触发的点,及时将触发点记录下来。
现在记录很方面,我一般是讯飞语言,直接转问题。最近新出的子弹短信也很好用。
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以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么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与文与意的文。情义与知识不经知识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判断自己的文章好不好?这本书指出,具有“知情意”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此外,写文章要注意起承转合的地方。
关于这本书我写过一个完整的答案。不懂的怎么插入链接,你可以翻一下我回答过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上一条就是。
2、《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的作者来头很大,他的作品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荣获“年度教育图书奖”。他写的《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等经典著作,成为全球英文写作、语法、逻辑推理领域的标杆之作。
写作包含四大支柱:结构、风格、可读性和语法,它们如同保持椅子稳固的四条腿。结构关乎文章组织以及表述观点的顺序;风格是写作的方式,包含如何使用恰当的例证支撑所写内容;可读性与表达方式、写作材料的视觉愉悦感和易读性等有关;语法包括措词等,与语言表达形式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有关。
这本书从结构、风格、可读性入手,讲了20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写作法则。
3、《写作课》豆瓣评分8.1的写作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何为好,何为不好,如何能写好》,通篇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
好的作品中有生动形象的人物、起承转合的情结及鲜明独特的语言,所有这些融为一个优秀的整体,读者只要看了开头就停不下来,直至读到结尾才长舒一口气,还会时不时的回味。怎么写出这样的作品呢?怎么构建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怎么让文章跌宕起伏让读者欲罢不能?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4、《一本小小蓝色逻辑书》《教父》中有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花半分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逻辑学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会我们如何用本分钟看透事物本质。生活中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其实都是逻辑问题。
在写作中也是这样,一本小说吸引人的关键在于逻辑主线,一篇书评吸引人的关键在于逻辑主线。
甚至我们平常说话时,逻辑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方说被diss的时候,是不是想反击,那就要懂得论点和论据,通常从论据入手可以让反击更有力量。
我做过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你可以参考一下。
以上就是我目前看过受益匪浅的写作出,希望可以帮到你。
近现代莫言之后还有文学作家吗?
毋庸置疑,莫言是我国近现代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作家之一,获得了目前世界上最富影响力的大奖一一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他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畅销全世界。他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可谓有目共睹,举世瞩目。
那么,我国近现代莫言之后还有文学作家吗?那我们先浏览一下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家: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陈忠实,贾平凹,路遥,阎连科,残雪,余华……等等,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我知道提问者的意思,是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来划界线的,提问者的意思也就是只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才是文学家,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我们评判文学家,不能以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评判标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不一定是优秀的文学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就不是优秀的文学家。我们看待诺贝尔文学奖,也要客观公正去看待,不要看得那么神圣:一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成员毕竟是人不是神,二是他们和我们的文化观念不同,三是对我国的文化等各方面带有一定的偏见和傲慢。
其实,鲁迅,沈从文,巴金,残雪等也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只是因种种原因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了。
俗话说:艺无止境。文学创作也不例外。莫言虽然以他巨大的文学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国又是一个文学艺术深厚的国家,我相信,莫言之后,我国近现代一定会层出不穷更多优秀的文学家!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后继有人吗?
感谢邀请!
冰山理论并不是海明威首创的!
冰山理论,最开始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是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但是目前广泛应用到管理学、文学、医学等领域。
此处属于隐喻,把一个人的“自我”比作冰山一样,我们只能够看到一部分,而更大的部分隐藏在内在世界之中,就像冰山置于海面,你不知道下面有多大。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后继有人吗?1、海明威第一次把冰山理论引申和应用到文学创作之中。
海明威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2、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
马原认为许多评论家认为的海明威的省略等同于传统的空白理论,这是错误的,传统的省略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是——实体经验。
……
非专业回答,期待更多优质答案!
中国不少艺术家靠西藏出名的?
什么是“西藏”?在地理意义上,它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占据着中国将近八分之一领土的自治区;在历史意义上,它是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的目的地吐蕃,是大清帝国统一准噶尔部的命运交错之地;而在文学意义上,它是远方,是诗意,是浪漫,是神话。
2011年,@ 新周刊在微博上发起调查:向往西藏的你,最爱西藏的什么?有网友回答是纳木错、墨脱和林芝,有网友回答是触手可及的天空、夜空的银河和巅峰的雪花,还有网友回答是信仰、虔诚、纯净、圣洁。
西藏不缺文化符号,牦牛、喇嘛、藏人、藏文、经幡、藏传佛教、藏香、唐卡、歌舞、织染、书法、雕刻、藏医、藏药、民歌、情诗……对所有朝圣者而言,这里既神秘也神圣,既世俗也精神,既现实也想象。
唐卡在藏语意为“松树”,是一种画在布幔、纸上的画像,兴起于吐蕃时期。
打开西藏的方式有很多种,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艺术的门径进其中。演员蒲巴甲在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中的演绎,不但让观众知悉了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让大家认识了唐卡这一西藏传统艺术。于藏人而言,唐卡既是一种宗教艺术,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比如拉萨本地的唐卡画派勉唐派,其在绘制上要求严格遵从《造像度量经》以及特定的仪轨,对使用的颜料也有强制标准。画师绘制唐卡更似一种修行方式,而非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
正如意大利西藏艺术史家图齐(Tucci)教授所言,唐卡“是一种神圣的和具有仪礼性质的绘画,它们被挂在寺庙里或私人祭堂中,或者被旅行者小心翼翼地卷好,背在肩上,由于图画所内含的神性,它可以使持画者在旅行中化险为夷”。
在传统风俗中,唐卡作为藏传佛教的宗教圣物不被允许买卖。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故事了。西藏的现代化,并不会止步于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艺术的当代化,亦是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足迹。
七层艺术廊则是纯白的艺术世界,裴庄欣、王谦、次仁朗杰、德珍、次仁念扎、吾要等西藏艺术中坚力量,与米巧铭、黄威、侯晓辉、索喃次仁、甘迪格等新生代艺术家一起,为观众梳理出当代西藏文化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