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仁孝皇后,徐达王府后花园介绍?
徐达王府后花园,又称“徐府花园”或“徐府后花园”,是明代末年军事将领徐达的宅邸所在地。徐达是朱元璋(即明太祖)的亲信将领,曾在太祖建立明朝后做过重要的贡献。他的王府于明洪武年间建成,而其后花园则是在明嘉靖年间修建完成。
徐达王府后花园占地面积广阔,内部景观丰富多样。园内的建筑布局具有典型的明代园林特色,包括亭、台、楼、阁等传统建筑形式。园林中以水为主导,有小桥流水、池塘湖泊等水景,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花园内还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四季景色各异。春季时,百花争艳;夏季则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季时,红叶满园,落英缤纷;冬季则寒风凛冽,有一种幽静的美感。
作为一处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徐达王府后花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其悠久历史和精美景观。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大明风华朱棣的妃子?
大明朝的皇帝朱棣有许多妃子,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正妻孝端章皇后,她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也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此外,朱棣还有其他几位重要的妃子,如孝慎章皇后、孝荣章皇后、孝庄章皇后等。这些妃子在朱棣的统治期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大明朝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她们的存在丰富了朱棣的后宫生活,也展现了大明风华的繁荣和辉煌。
为什么徐妙锦敢于多次拒绝朱棣的追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底下只要是被皇帝看中的,都难逃被“捕获”,尤其是女人,无论你身份多么的显贵,或者说比较特殊,比如说儿媳妇啊,弟妹啊什么的,只要皇帝一个眼神,便会手到擒来,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不一样的女子,一个敢拒绝皇帝的女子,她便是徐妙锦。
徐妙锦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三女儿,以相貌俊美德才兼备而出名,说到徐妙锦就不得不说她的姐姐徐氏,也是一个德才兼备知书达理的大美人,徐氏也是永乐皇帝朱棣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徐皇后,但是徐皇后跟徐妙锦虽然是姐俩,但是年龄差距却有点大,差了整整三十岁,而徐皇后和朱棣的年龄则是相仿,也就是说朱棣要比徐妙锦大上近三十岁。朱棣称帝五年后,徐皇后离世了,起初朱棣也因此感到很悲伤,但是不久朱棣就又在心中选定了第二位皇后的人选,也就是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但是不幸的是徐妙锦直接的婉言的决绝了,甚至因此还遁入了佛门。
徐妙锦为何拒绝朱棣?成为皇后,母仪天下,是很多女子的梦,但是显然徐妙锦不在此列,至于徐妙锦为何拒绝朱棣,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择偶观不符
徐妙锦算是一个知识女性,自小天资聪慧,满腹诗书,相貌俊美,自然想找一个与之相匹的如意郎君,二人谈情说爱,弹曲作舞,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永乐大帝朱棣显然不在此列。
二、年龄差距太大
朱棣的年龄要大徐妙锦将尽三十岁,而那时徐妙锦年芳十六,而朱棣已经快是年近半百的小老头了,这怎不会引起徐妙锦的嫌弃。
三、不愿姐妹共侍一夫
徐妙锦的姐姐徐氏就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妻子,而如果自己在成为朱棣的妻子,虽然姐姐已经离世了,但是对于徐妙锦来说,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过不去的。
四、朱棣不是徐妙锦的菜
朱棣是靠篡位当上的皇帝,而起初徐家是支持朱允炆的,因此,对朱棣多多少少有些怨言,而且朱棣的性格有些残暴,杀性太重,徐妙锦实在是不喜欢。
综上,便是徐妙锦拒绝朱棣的原因,主要是实在是不喜欢。
徐妙锦为什么敢拒绝徐妙锦?不喜欢是不喜欢,拒绝是拒绝,很多人都不喜欢皇帝,但是却不敢拒绝,那么为什么徐妙锦敢拒绝朱棣呢?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
此时的徐妙锦仅仅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虽然知道此事很严重,但是却也没有多少敬畏之心,因此方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挑战。
二、家庭显赫不畏强权
徐家可不是一般的存在,徐达那可是朱元璋最亲近的兄弟,也是唯一的几个没有被朱元璋迫害的功臣或者说是家族,因此即便是朱棣面对徐家也要思量再三,这也是徐妙锦的底气。
徐妙锦出家为尼朱棣曾多次派人前往徐妙锦的家中,欲召其为皇后,但是却都被徐妙锦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徐妙锦也深知朱棣也不是一般的皇帝,如果朱棣杀心一动,很有可能要祸极自己整个家族,因此以委婉的方式给朱棣给了一封信,也就是《答永乐帝书》,内容如下:
臣女生长华门,性甘淡泊。不羡禁苑深宫,钟鸣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红鱼;不学园里夭桃,邀人欣赏,愿作山中小草,独自枯荣。听墙外秋虫,人嫌凄切;睹窗前冷月,自觉清辉。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矧臣女素耽寂静,处此幽旷清寂之境,隔绝荣华富贵之场,心胸颇觉朗然。大概意思就是说自己丝毫没有追求富贵之心,只想一心静修,就像是世间的一颗小草一样,不求留芳,只求清净一生。之后徐妙锦便削发出家为尼,过起了清修的生活。而朱棣碍于双方的身份颜面,也不好对徐妙锦怎么样,最后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不得不说徐妙锦确实是一位不一样的女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原则底线,不畏强权,敢于拒绝,就像是近代的一些接受了先进教育的知识女性一样。但是遗憾的是最终却也无法与封建力量进行对抗,最后只好出家为尼,逃避此事。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不能称为千古一帝?
给朱棣泼点冷水,他南征北战不假,但也昏招不断,为明朝灭亡挖了大坑。
从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来看,朱棣最有争议性的一个政策是迁都北京。
明朝的大儒黄宗羲就说,明朝迁都后整个天下的形式就变了。迁都前主要考虑的是“治天下”的问题,迁都后考虑的是“失天下”的问题。自从迁都后,明朝就陷入战略被动中。
把首都推到与蒙古对峙的前线,失去战略纵深,首都时刻处于军事危险中。
朱元璋虽然把蒙古人赶回了蒙古草原,但并没有彻底消灭元朝政权,更没有消灭蒙古铁骑。纵横在草原深处的骑兵,依然对新生的明朝政权保持着强大的压力,朱元璋不得不派大军数次北伐,而燕王朱棣当时驻守边疆的作用,也是为了抵抗蒙古骑兵的入侵。
永乐皇帝把明朝的都城迁往北京,正是为了战略中心北移,调动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来强化与北方蒙古骑兵的抗衡。但这事如果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蒙古还好,事实上永乐皇帝有生之年,都不能消灭蒙古的有生力量。
比如永乐22年的第五次北伐,“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辄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无奈之下,朱棣只好“班师”。明朝的主力军队,根本没遇见蒙古的主力,北伐无功而返
永乐一死,形势直转而下。永乐那些不肖子孙,哪里有朱元璋、朱棣那样的雄才大胸,守成之君都未必能做好,何谈进行军事对决?
于是,我们看到永乐死后不过25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遭遇惨败,自己还当了俘虏皇帝。瓦剌人的军队直逼北京城下,如果不是于谦挺身而出,整个大明王朝可能就完蛋了。到了崇祯年间,满洲的骑兵也是冲破山海关之后,一路南下占领北京,进而剿灭各地的南明势力。
就冲这一点,就不能说永乐皇帝是千古一帝。
1406到1478是哪几位皇帝?
1406到1478年是永乐帝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景帝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六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1]),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55]-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年号“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男,汉族,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明景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九月―1457年正月在位,在位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男,汉族,原名朱见深,后更名为朱见濡。[1][2]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1464至1487年),年号成化。
不是父亲心中的继承人?
你说的是明朝仁宗皇帝吧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年号洪熙,明成祖皇帝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明朝的第四个皇帝。仁宗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从小接受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温文儒雅,仁爱道义,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导致体态肥胖,行动不便,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说,他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
明成祖起兵靖难,朱高炽留守北平,朝廷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朱高炽沉着稳定,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力挡住了李景隆的进攻,保住了北平城,这是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最耀眼的一笔。
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又是长子,是皇位合法的继承人,但成祖认为朱高炽性格偏柔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他偏爱次子朱高煦,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英俊勇武,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成祖曾经许愿说:“勉之,世子多疾”。但碍于祖宗礼法,成祖皇帝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可是在以后的几年中,太子不断受到他两个弟弟对他的发难。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帝刚从征蒙途中回京,朱高煦便诽谤他在京留守却耽误政事,皇帝斥责了太子,并囚禁了太子的两个主要顾问大学士杨溥和黄淮。
次子朱高煦被封为藩王,但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而动,且私养众多武士图谋不轨,最终成祖皇帝削夺了他部分护卫,强令他离京就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六十五岁的成祖皇帝在北征蒙古途中病逝,随行大臣们决定秘不发丧,同时派人进京密报,由于大臣们的精心计划,总算没有爆发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度。
朱高炽继位后,为缓解朱棣在位的高压政策,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与遭连坐流放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处,释放了前户部尚书夏元吉(他因反对成祖皇帝亲征而获罪),又评反了大量冤狱,方孝孺,解缙等人的冤案都得以昭雪,并恢复了部分大臣的官职。
他采纳了夏元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航行,并停派了去云南和交趾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
朱高炽对内阁进行了改革,大学士可以亲自参与决策,不再像以前只是一个咨询机构,任何决策只由皇帝一个人作出,这种集体领导制的文官政府是国家保持稳定的基础。
朱高炽在地方行政方面也做出了部署,消除冗余,年满七十岁就退休,为监督皇族,防止他们胡作非为,朱高炽发明了密奏制度,地方官员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他要求保证北方举子占到全部进士的四成,以稳定北方士族的情绪。
在司法问题上,朱高炽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以及株连犯人的亲属,并在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控
朱高炽取消了成祖期间在地方征用木材与金银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公平买卖的制度,对无力付税的逃亡百姓,皇帝专门颁布敕令,免除他们的税收,允许他们回归故里,再免除两年税收和徭役,并对一些受灾地区分发救济粮,免除徭役。
史家盛赞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坚持仁爱和诚挚的理想,始终以民为本,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只在位十个月,但做出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是在他之后明朝继续执政200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