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原理,月光跷跷板怎么动?
1. 月光跷跷板是可以动的。2. 月光跷跷板的动作是由月亮的位置和地球的引力共同决定的。当月亮在地球的上方时,地球的引力会将跷跷板的一端向下拉,使另一端上升;当月亮在地球的下方时,地球的引力会将跷跷板的一端向上推,使另一端下降。3. 月光跷跷板的动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地球自转的影响等。因此,月光跷跷板的动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才能完全理解。
筷子核桃夹天平钓鱼竿跷跷板指甲剪羊角锤镊子剪刀开瓶器分别属于什么杠杆?
天平,跷跷板是等臂杠杆。核桃夹,指甲剪,羊角锤,开瓶器是省力杠杆。
筷子,钓鱼竿,镊子,钓鱼竿,剪刀是费力杠杆。
杠杆又分成费力杠杆、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杠杆原理也称为“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阻力就是动力的几倍。来源于《论平面图形的平衡》。跷跷板是什么意思?
一种多人(二人以上)参与的儿童玩具。坐在跷跷板上,一人坐一头,一个人上去,一个人下来。
跷跷板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 ,人对跷跷板的压力是动力和阻力,人到跷跷板的固定点的距离分别是力臂.
跷跷板中间的那个支撑点叫什么?
1、跷跷板底部叫做支撑杆,还能叫做支点。
2、跷跷板是一种多人(二人以上)参与的儿童玩具。跷跷板原理是杠杆原理,人对跷跷板的压力是动力和阻力,人到跷跷板的固定点的距离分别是动力臂和阻力臂。重力加速度导致一上一下,高者重力加速度要大于低者,高者下降,同时在杠杆原理作用下将低者翘起来,如此循环。
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意思?
跷跷板利用的是杠杆原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以此来比喻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如正因为他明白跷跷板一上一下,所以面对任何挫折,他都镇定自若。
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黑科技”。
因此,后人对其非常感兴趣,许多专家后来都试图复原“木牛流马”。
然而,不同的专家,所复原的木牛流马都完全不相同,其唯一相同之处是:所有的“复原”都不能与记载完全吻合。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木牛、流马大多数朋友一开始知道木牛流马,是从《三国演义》开始了。
与“借东风”、“腾云驾雾”之类的“神迹”一样,小说所言,仅供娱乐,确实没有“研究透”的必要。
然而,正史中,诸葛亮确实作了木牛流马,并以其运用到了北伐中。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复出祁山,以木牛运”。“木牛”登场。
三年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以流马运”,“流马”登场。
显然,可以确定的是“木牛”与“流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有那些将“木牛流马”归为一种,并试图阐述其原理的尝试就显然是错误的了。
而从作战过程看,木牛、流马,在当时确实发挥了很明显的作用。
作用明显由汉中往北的道路,崎岖难行,运输十分困难。
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陈仓。仅仅20余日,粮尽退兵。
诸葛亮去世11年后,244年,曹爽伐蜀。三月出兵,四月受阻,十月退兵。半年时间里,魏军牛、马、骡多驮运牲畜几乎全部死亡,运夫多有累死于道,“关右悉虚耗矣”。
263年,魏攻蜀。当时,钟会军在夺取汉中后,被姜维阻于剑阁。当时,已经在汉中,尤其阳安关获得大量补给的钟会军,一度又因“粮运困难”,试图退军。幸有邓艾偷渡阴平,才解决问题!(钟会攻汉中是八月,邓艾偷渡阴平是十月,前后不过2个多月!)
可见,要克服秦岭阻隔,将粮草等物资投送到战场,对双方都是严峻的考验!
然而,诸葛亮采用“木牛”、“流马”的这两次北伐,运输情况就好得多了。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采用了“木牛”。
此次北伐,诸葛亮正月出兵,六月退兵,持续半年。
而且,此次退兵后,负责运输的李严表示:“粮草饶足,何以便归”?
显然,相持半年,但粮运尤能维持,最后退兵,主要是由于诸葛亮与李严的内部矛盾。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最后干脆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长期相持,直到诸葛亮去世才退兵。甚至于,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依然想领兵继续此次北伐!
可见,在运用“木牛”、“流马”后,诸葛亮已经能有效缓解粮运困难的问题了!
如此来说,“木牛”、“流马”,自然是发挥了极大作用的了。
这么好的东西,为何后来又不用,甚至“失传”了呢?
不再使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又组织了几次北伐。
然而,姜维北伐时,却似乎没有使用“木牛流马”的记载。
诸葛亮时期的东西,总不至于到姜维时期就“失传”吧。既然好用,姜维为何不用了呢?
这是因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针对具体的北伐路线“定制”的。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是从汉中出兵,走祁山而进。
这条道,也就是诸葛亮口中的“安从坦道”,虽然也是山行千里,但相对比较好走。
由于第三次北伐时收复了武都、阴平,因此,抵达祁山一带后,可以依托西汉水漕运,而“木牛”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汉中到祁山的山路运输。
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走的是褒斜道。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是在前一年的冬季,“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次年正月,出斜谷时,才“以流马运”。
也就是说,“流马”,是专门解决斜谷运输的,所以,在走褒水时没有运用。(由南而北出褒斜道,褒水逆流,斜水顺流,“流马”只用于顺流而行)。
显然,木牛也好,流马也罢,是诸葛亮为具体一次北伐任务而作的针对性运输工具,虽然不能说是“一次性”工具,但其使用条件是严苛的。
而姜维北伐时,情况与诸葛亮时期已经不同。
诸葛亮时期,自第一次北伐准备期间开始,蜀军大军就长期驻扎汉中,随时北伐。
而蒋琬、费祎时期,对蜀汉的驻军做出部署,大军移驻涪县,以减轻大军后勤压力。
因此,姜维北伐,除几次“偏师”北伐外,多是自涪县而出,顺水路直向陇西。(此外,还有一次是趁淮南诸葛诞之叛,出骆谷直向关中)
后来,邓艾说:“彼(姜维)以船运,吾以陆军,劳逸不同”,就是对姜维北伐特点的分析。
可见,姜维北伐的路线与诸葛亮时期不同,自然,诸葛亮当初为具体路线“订制”的木牛、流马也就不用了。
既然姜维北伐都没有合适的使用条件,自然,后世就更没有大规模使用的条件了!
同时,由于木牛“宜可大用,不可小使”(《三国志》引《魏氏春秋》),自然,民间一般的运输也没有使用了。
既然不用,自然也就不能“自然传承”了。
失传那么,为何后世依据相关记载“复原”又很难呢?
《诸葛亮集》中,确实有“作木牛流马法”,只是···
“木牛”,诸葛亮对各个零部件及其位置作了说明,并对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及其载重、速度做了详细说明,却没有任何关于各个零部件尺寸的记载。
“流马”,诸葛亮又详细介绍了各个零部件的尺寸,但对整体形状、功能、使用方法却完全没有提及···
可以说,木牛与流马的介绍,虽然详细,但“各缺一半”,自然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了···
这其实怪不了诸葛亮。
古往今来,稍微复杂一些的木工活,都是以图纸配合说明的。
像木牛、流马这类“精密仪器”当然更是离不开图纸。
所以,诸葛亮时期,原本应当是有图纸的。
或许是因为我国古代文人的“制图水平”不足,不能照复制,又没有印刷之法,因此,我国古代“图”失传的情况十分普及。
古代兵法的文字多有流传,但古之阵图早就扑朔迷离了,至早在唐高宗时期,就没有人搞得清古代阵法了···
神臂弓是大宋“神兵”,威名赫赫,然而,虽然文字说明流传下来,甚至一些零部件图纸也流传下来,但因为整体图纸已经失传,以至如此神兵也难复原···
大量图纸的失传,真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遗憾吧。
对于木牛、流马的讨论,一直十分热闹。各类能工巧匠、名师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复原”能与相关记载完全对上。
其谜底的解开,可能只能通过考古来解决吧。
不过,即便如此,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首先,这些装备是真实曾经存在过的。多处正史对其有记载,史家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木牛流马赞不绝口;而从实际作战看,这些装备也确实缓解了一些问题,提高了蜀军的持续作战能力,这些都是不应轻易否认的。
其次,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神器”,不可能超越当时的整体科技水平,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战斗力,但不必过于神话。
像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其转一转舌头就能“无人驾驶”,那就当真的当做腾云驾雾、七十二变一样的,仅供娱乐了,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