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龁,秦昭襄王在世时?
秦始皇是秦昭襄王的曾孙、秦孝文王的孙子、秦庄襄王的儿子,他出生于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而秦昭襄王病逝于公元前251年。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病逝的时候,秦始皇已经九岁了,但有意思的是,秦昭襄王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曾孙,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曾孙的存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秦始皇不可能这么没有存在感,其实他十岁之前确实是存在感极低的,尤其是在秦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秦始皇是在邯郸出生的,而邯郸是赵国的国都,秦昭襄王生前,秦始皇一直生活在赵国,形同质子。
他这个质子算起来比较与众不同,因为他不是秦国送到赵国的质子,而是不得不留在赵国的质子,实际上,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才是秦国送到赵国的质子。
子楚是安国君的庶子,而且是极不受宠的一个庶子,毕竟安国君不缺儿子,虽然没有嫡子,但光庶子就二十多个,而子楚的母亲又不受宠,也难怪子楚会被秦国送到赵国做质子。
子楚在赵国做质子时期正是秦赵关系紧张的时期,所以他在赵国生活得很艰难,秦国不重视他,赵国对他也不以礼相待,事事不如意是他在赵国的生活写照。
但也并非一直不如意,尤其是当秦国太子病逝,而作为秦昭襄王次子的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之后,子楚作为秦国太子的儿子就引来了一些人的注意,这其中就有商人吕不韦。
吕不韦以他独特的商人嗅觉敏感地察觉到了子楚的奇货可居,他决定将这个在异国做质子的不受宠的庶子变成未来秦国的太子甚至是秦国的国君。
这并非不可能,毕竟秦昭襄王的例子就摆在那里。
当初秦昭襄王也只是秦惠文王的庶子,早早被送到了燕国做太子,而他的兄长是秦国的太子以及后来的秦武王。
本来秦昭襄王这个被送到燕国做质子的人是根本够不到秦王这个位置的,但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后,秦因其无子,秦国内乱,秦武王的弟弟们开始争夺国君之位。
谁也没有想到远在燕国为质子的公子稷,即便是公子稷的母亲也早将这个儿子忘在了九霄云外,只有赵武灵王想起了公子稷,派人将公子稷送回了秦国,继承秦王之位。
所以才有了秦昭襄王,所谓事在人为,吕不韦也想试试,于是开始全方位投资子楚。
他拿出五百金作为子楚的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所用,另取五百金到秦国去游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安国君的正室,但没有儿子,所以子楚说服华阳夫人与子楚结盟。
华阳夫人又说服安国君将子楚立为继承人,由此子楚的身份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再也不是一个被遗忘的存在。
后来子楚喜欢上了吕不韦身边的赵姬,吕不韦干脆将赵姬送给了子楚,公元前259年正月,赵姬为子楚生下赵政。
赵政出生的时候正是秦赵关系最紧张的时期,当时长平之战刚刚结束,赵国共损失兵力达四十五万之众。
白起觉得应该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他亲自领兵攻打邯郸,当然他并没有成行,苏代到秦国游说范雎,成功说服秦军停下来休养。
于是秦赵签订合约,赵国答应赔给秦国六座城,公元前259年正月,秦赵休兵,但赵国后来反悔,不仅不愿意给秦国六座城,还准备联合山东诸国一起对抗秦国。
于是公元前259年十月,秦昭襄王下令让王陵攻打邯郸,但此战并不顺利,可以说是节节失利。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秦昭襄王又发兵支援王陵,但依旧无法攻克邯郸。
秦昭襄王就想让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觉得这个时候攻打邯郸根本不会获胜,拒绝出战,秦昭襄王只能让王龁为将代替王陵攻打邯郸。
王龁同样无法攻克邯郸,数月攻不下来,只能将邯郸团团围住,这个时候,邯郸情况危急,赵国人不得不寻找外援。
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和魏国各十万大军的支援,内部又有赵国人团结起来共赴国难,战况很是激烈。
也是在这个时候,还在赵国国内的子楚危矣。
公元前257年,赵国人想要直接杀了子楚,吕不韦用六白金收买了守城的官吏,带着子楚成功离开赵国到了秦军的地盘,进而回到了秦国。
他们离开的时候原本是想要带着赵姬和赵政的,但是四个人出行目标太大,而且赵姬和赵政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幼童,逃跑起来就是累赘,只能被留下。
好在赵姬的家族也是赵国的大家族,好歹保下了赵姬和赵政。
可以说,赵政自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种巨大的紧张中,秦赵之间频繁用兵,襁褓中的赵政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
等到子楚和吕不韦回了秦国之后,赵姬就带着赵政东躲西藏,日日生活在恐慌中,直到公元前256年王龁撤兵,秦军被打败之后,赵国有了短暂的喘息时间。
这个时候赵姬和赵政也就不需要东躲西藏了,赵政成了正儿八经的质子,寄人篱下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可以说赵政的童年是不幸的。
好在燕太子丹也在赵国做质子,同为天涯沦落人,两人在赵国倒是成为不错的朋友。
到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之前,赵政一直在赵国做质子,直到秦昭襄王病逝,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子楚成为太子,赵国才将赵姬和赵政送回秦国。
回到秦国不久,秦孝文王病逝,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病逝,13岁的赵政成为秦王。
长平之战举剑的人是谁?
秦国主帅首先是王龁,后来是白起。这才是长平之战的举剑人
白起八部将是谁?
白起手下的八部将为:王龁,蒙骜,王陵,桓齮,司马靳,方洛、雷河,蒙武
其中王龁为秦国的左庶长,军政实权大臣,寻常战事一般都是他出马。王龁作战勇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一生中,历经四朝为将,功勋卓著。
蒙骜蒙武父子,蒙骜为人谨慎,性格沉稳,在白起时期,大多数时候都是担任中军主将,负责前军(王龁)与后军粮草辎重等等各项繁杂的事物。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和蒙毅都是非常著名的朝廷重臣。
秦国时期的名人?
穆公时期 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 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 杞子、逢孙、杨孙 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秦孝公时期 商鞅秦惠王时期 张仪 甘茂、公子疾 司马错、张若、都尉墨 魏章 公孙衍秦武王时期 乌获和任鄙 樗里疾 孟贲秦昭王时期 范雎 郑安平 白起 芈戎 公子市、公子悝 王龁秦始皇时期 吕不韦 桓齮 王翦、王贲 羌瘣 王绾 蒙武 蒙恬 蒙毅李信 李斯 中期 尉潦 韩非
哪个秦王最有作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也是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也不全是自己的功劳,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结果。
从秦孝公开始,秦朝出现了好几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式由于这些出色的君主,秦国才一步步发展壮大。秦国从建国到亡国经历七百多年,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君主。秦惠文王之前,秦国的君主称为“公”;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君主才称为王。
秦国的秦王有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秦王子婴。如果只看哪一位秦王最有作为,则需要从以上几位秦王中选择。秦始皇无疑是所有秦王中最有作为的一位。除了秦始皇之外,哪个秦王最有作为呢?
首先可以排除秦王子婴。子婴当秦王的时候,秦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留给子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子婴登基之后,第一件事便是铲除了赵高。子婴的秦王生涯也就是诛杀赵高能够拿得出手。子婴诛杀赵高之后,并没有力挽狂澜,也没有阻挡刘邦的大军。子婴当了46天秦王之后,率领文武百官向刘邦投降。
子婴的秦王生涯过于短暂,而且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所以堪称是最没有作为的秦王。
其次可以排除秦孝文王。秦孝文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短的秦王,也可以堪称是古代在位时间最短的君主。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时间,却监国近一年时间。秦孝文王在位三天(监国一年)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秦孝文王能够拿得出手也就是大赦罪人、厚待功臣、团结宗室等。
第三可以排除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三年时间,在位期间作为也相对有限。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派军队攻灭东周公。秦庄襄王在位期间,还命蒙骜攻伐韩国,逼迫韩国割让成皋、巩等地。秦庄襄王二年,又命令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太原、榆次、新城等三十七座城池。秦庄襄王三年,又命令蒙骜和王龁攻打魏国和赵国。
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也相对较短,他的功绩也主要是依靠秦国强大的国力,进攻已经衰落不堪的山东六国。即使山东六国已经衰落不堪,信陵君依然率领联军击败了秦军。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始终未能更进一步。
第四可以排除秦武王嬴荡。秦武王本来可以更有作为,但是由于自己作死,最终也就是在位四年。秦武王在位期间,最大的功绩是发动宜阳之战。益阳之战打通了秦国东出通道,秦国的兵锋直接威胁到东周首都洛阳。
秦武王时期平定了蜀地的叛乱,彻底稳定了蜀地,巴蜀成为秦国的后方基地。秦武王还设立丞相一职,完善了中央机构。此后丞相制度影响了中国1600多年政治制度,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秦武王本来可以成为一代明君,但是却好大喜功,最终在东周国都举鼎身亡。秦武王去世之时,年仅23岁。
第五应该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绝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秦王。秦惠文王虽然杀死了商鞅,却保留了商君之法。商鞅变法的成果得以巩固和扩大,秦国继续沿着强大的道路前进。秦惠文王派大良造公孙衍击败了魏国,夺取河西之地,收复秦国失地,建立了秦国东出的基地。
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称王,完成了从“公”到“王”的脱变。秦惠文王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王,秦国成为和山东六国一样的大国。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击败了五国联军,击败了三晋联盟,使得秦国转危为安。公元前315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率领军队攻破葭萌关,攻灭了蜀国和巴国,平定了巴蜀地区,秦国有了稳定的粮仓。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离间齐楚联盟,派军队击败了楚国,攻占了汉中,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秦惠文王任用张仪,采取连横之术,瓦解了六国合纵,打退了六国进攻。秦惠文王和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此后秦国的基本外交政策。
秦惠文王趁义渠内乱之际,派军队攻伐义渠,夺取义渠25座城池,占据了西北大量优良牧场,义渠的力量大大削弱,为后来彻底平定义渠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时期是商鞅变法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如果没有秦惠文王,商鞅变法的成果可能会毁于一旦。秦孝公时期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秦惠文王则使秦国真正强大起来。秦惠文王在位27年,秦国真正成为强国。
秦始皇之外,秦国最有作为的秦王应该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秦昭王在位期间,秦国不仅真正强大起来,而且确定了对山东六国的优势,基本确定了统一天下的格局。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多次击败三晋、楚国、齐国等诸侯国。伊阙之战,白起斩首24万,韩国和魏国彻底衰落。白起率军队攻占楚国的都城,楚国进一步衰落。秦昭襄王和齐湣王并称为东西二帝,此后又联合国其余四国击败了齐国。东西两强并立的局面结束,秦国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秦昭襄王不断蚕食三晋和楚国,在位期间秦国疆土扩大了一倍,占领四国几百座城池。斩杀各国一百多万士兵。秦昭襄王还攻灭东周,结束周朝八百年历史。长平之战中,秦国击败了赵国,歼灭赵军45万,东方最后一个大国彻底倒下。
秦昭襄王任用范睢确定了“远交近攻”的基本方略,拉拢较远的齐国,不断地蚕食三晋和楚国。“远交近攻”成为此后秦国的基本方略,直到山东五国被灭,齐国都没有任何反应。长平之战后,秦国傲视群雄,山东六国则沦为郡县一般。至此秦国统一天下的格局已经确定。
如果没有秦昭襄王,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可能还会更长。秦昭襄王之后,秦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秦昭襄王去世四年之后,秦始皇登基成为秦王,秦国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公元前247年秦始皇登基,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征程,10年之后秦始皇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了四十六天?
受到秦国间谍的蛊惑,赵孝成王派赵括替代廉颇在长平领兵,结果秦国悄悄换上杀神白起,一番野战后被秦军包围46天,最终40多万赵军被坑杀……
从被围到被坑杀,有46天时间,难道赵国一点消息没有收到?探马就没有传递来一点儿消息?而邯郸城里还有大将廉颇,为何赵国不派他去解围?
再进一步说,代地边关还有大将李牧和他率领的精骑,为何赵国也没有通知李牧南下去长平解围?难道赵国君臣上下在坐等40万大军被杀尽?
真相是什么?历史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史料的字里行间已把答案公布。
1、廉颇解职长平后在做什么
韩将冯亭献上党给赵国,成功把秦军引向了赵军,廉颇与王龁在长平对峙,一个猛攻不停,一个坚守不出。最终,战备力量明显弱于秦国的赵国靠不住了,加上秦国的间谍计,廉颇被从长平前线解职回家,赵括接手了他的职位。
回到家中的廉颇权势全无,“故客尽去”,门客全部离开。战国时代的豢养门客风气极盛,战国四公子均有门客上千,廉颇自然没有这么多门客,但门客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门客全部离去,廉颇脸面全无,意志消沉在所难免。
廉颇唯一能做的大约就是关上大门,成日消遣、自娱自乐或者借酒浇愁。通过当年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看,生性耿直倔强的廉颇,不会主动关心打探长平战事,而且是被赵王免职的,他也不会跑去朝堂自讨没趣,关上门朝天过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2、李牧在长平之战中做什么
赵国立国之初,国土面积极小,随着与匈奴战斗的取胜步伐,国土不断向北扩展,防范北疆匈奴、安定边关是赵国的国策之一,李牧就成了边关守将的不二人选。又因匈奴以骑战为主,赵国也只能让胡服骑射后国内装备最优、战力最强的精骑部队驻守边关。
那么,长平之战时李牧和他的精骑部队在做什么?赵括和40万大军被围的时间是农历7月至9月间,这已进入经历了草肥水旺季节的匈奴,即将南下“打秋风”的时间段,李牧正严阵以待,随时迎接匈奴的入侵。
尽管被李牧打怕的匈奴,数十年“不敢入赵边”,但是在赵国谁也不会轻易撤回这支武备力量。而且长平之战自打响那一天起,赵孝成王就没打算召回李牧和他的精骑,毕竟邯郸城里还有廉颇、赵括、赵胜、赵豹等人。
3、赵国在坐等40万大军被坑杀吗
廉颇在家里闭门郁闷,李牧在雁门防范匈奴,面对赵括被白起包围,赵国在坐等40万大军被坑杀吗?其实,是秦国已把前线消息全面封锁,赵军又陷入重重包围中,无力突围向邯郸传送派兵解围的消息。
联想一下赵括上任,秦国临阵换帅白起,下令严禁走漏风声,而赵国也真就不知道白起已经走马上任了,由此来看秦国的军事保密水平相当之高。所以赵括被围46天,赵国并不知情一点儿也不奇怪。
直到大战结束后,240名赵国少年士兵被白起故意放回,40万赵军被坑杀的血腥才被带回来。秦国用来彻底打垮赵国斗志的这一做法,让赵国人才如梦方醒:原来秦国声称只害怕的马服君的儿子是个草包!
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变数太多!如果按照现代人的剧本,让廉颇与白起在长平战场相遇,被认为能与白起“难与争锋”而打持久战“足以当之”的廉颇,会不会与白起展开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大战?或者,让李牧率精骑南下,与白杀神一较高下……
可惜,最终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与白起相遇,这场原本期望中的历史经典大战,变成了秦锐士对赵军的屠杀。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原本已被打入另册的廉颇,因长平之战失败又在赵国得到启用,那些离开的门客又陆续返回了。
史载,廉颇对这些人说:“你们走吧!”门客们则回答:“唉!你的思想太浅薄了吧?普天之下,人们都是按市场法则来交易的,你有权有势,我们就跟随;你失去权势,我们就离去,这是很普遍的真理,你有抱怨的必要吗?”
人之见风使舵、趋利避害、依附权势自古就有,而且还说得这么理直气壮。史书没有交代廉颇是留下了这些门客,还是坚持驱赶了这些门客,但愿廉颇选择了后者……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春秋后语》、《发蒙记》,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指动济南了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