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你觉得古代军事家留下来的兵法现在还用的到吗?
基本没有用处。前面几个回答可以基本确定,都是没有怎么看过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更多的就像一部军事教材的目录而已,写的非常的不详细,而且很多地方已经不适用。
就像大家举的例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永远没错,但它只是目录而已。如何才能做到知己知彼?需要怎样进行战争情报的搜集,需要派怎样的人出去,需要哪些工具?要不要派飞机?要不用卫星,怎么样判断他们收集回来的信息是真是假?他们的信息如何汇总回来?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情报?以上这些东西,可以汇总成叫做战争信息学。而描写这个方向的专业书,成百上千。
类似这种例子在孙子兵法里还有非常非常多,几乎每句话看起来都有用,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没有实际的用处。上来取个简单的例子。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孙子兵法说的,兵法五事,第一个,让人民能够为你生死。这个讲的就是价值观,取向,信仰。这种东西,专业书籍多的汗牛充栋。第二个,讲的是军事天气,第三个讲的是军事地形,第四个,讲的是用人之道,第五个讲的是军事制度。你们可以看出来,这五样东西,无论哪一种都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孙子兵法用一句话就轻轻带过去。
所以说孙子兵法只不过说是军事教材的目录而已。在专业的现代军事教材面前,只不过是初级入门的版本。
一一揭子兵法百字问答系列之七十八?
【微博问答】被推荐进头条首页
兵法教士谓之文。明末清初揭暄的军事名著《揭子兵法》分上中下三卷共100篇,每篇篇名就一个字,100篇100个字,因此又名《兵法百字》,其中第七十八篇篇名就是《文》,此篇全面论述了“文”之谋略:
揭子曰:武固论勇,而大将征讨,时用羽檄飞文,恒有因一辞而国服军降者。这段话的意思是:作战时固然要看将士是否勇敢,但大将率兵征讨敌国时,经常要拟制一些急需传递的文书。常有因一篇言辞有力、真情感人的檄文促使敌人一国一军降服的。
揭子曰:士卒稍知字句,马上诗歌,行间俚语,条约禁令,暇则使之服习,或转相耳传,自闻诏解义。如果让士兵略识一些文字,组织他们在空闲时学习军中的队列歌曲、军用术语、条令规定,或是让他们相互转告,达到上级指示下达后自己就能理解诏命军令含义的水平。
揭子曰:勇不害上,为君子师,儒者兵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这种不违背上级命令意图的军队,就是有礼教、有文化的军队。
名词解释:1.征时:这里是征战之时的意思。2.羽檄飞文:这里是拟制急需传递的军用文书的意思。3.恒:这里是常常的意思。4.一辞:这里是一篇言辞有力的檄文的意思。5.君子师:这里指有礼教的部队。6.儒:指文化。
下面从兵战上进行解说:
兵法教士谓之文。文即文化。这里指要让士卒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无往而不胜。在作战中,一篇言辞铮铮的檄文,既可激发士卒的勇气,又可令敌人闻风丧胆。因此,古时征战,往往未战檄文先至。初唐四绝之一的骆宾王一篇《讨武曌檄》,使讨伐部队雄风四起,也让他流芳百世。
文和武虽然同勇敢和谋不能等同,但文武兼备的将领,多是集智勇于一身的。
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名言,是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讲演时提出来的,生动精辟地阐明了军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下面举几个发挥文化作用的例子:
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旬邑县,陕甘宁边区政府拟邀请前清翰林萧之葆出任边区参议员,萧老先生说:“共产党好是好,但没有文化”,一直婉拒。舒同奉毛泽东之命,用毛笔以毛泽东名义给萧老先生写了一封文言文的信,宣传我党统一战线政策,这位翰林见信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共产党有人才,毛主席给我写的那封信,不但文笔好,书法也好!”
1938年,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兼《抗敌报》社社长的舒同,在回复给日军指挥官的《军区聂司令员舒主任致东根清一郎书》中指出:“中日两大民族,屹立于东亚,互助则共存共荣,相攻则两败俱伤,此乃中日国民所周知,而为日本军阀所不察。”此信文白相间,情文并茂,既厉声痛斥了日军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又深刻分析了战争给日本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表明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抗敌报》发表后,在日军官兵中产生了很大反响,据说后来有的日军投诚者,就随身携带这篇文章,说是受到教育才来的。
文化的力量有多大?毛泽东给大家举了“文化”发挥作用的例子:“有一个秧歌叫《赵富贵》,还有一个秧歌叫《张治国》,听说在吴起镇演出后,警三旅有一个士兵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跑到连长那里请求处罚。为什么要请求处罚?他说‘我不但自己想开小差,还想组织别人开小差’,还说出在他棉衣里缝了多少法币。他要求处罚,他自己讲出来了,当然也就不处罚了。”毛泽东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上面讲的是兵战,下面从商战方面进行解说:
在商战中,商家若能以简洁有力的文辞,做为广告宣传和鼓舞员工士气,则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无形的助力。
在企业经营中,如果能以简洁的文辞,弘扬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推广企业产品,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无形的助力。一些大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口号或者歌曲,简短的口号、歌词,折射出企业精神,助推了企业的发展。
好多地方,好多产品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营销计,就是企业经营者善于挖掘文化遗产,丰富产品的文化涵义,注重产品的文化包装和文化功能,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奇瑞总裁尹同耀注重以人为本,营造“文化奇瑞”。他高度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创造团结奋进、和谐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激发了员工的工作激情,挖掘了员工的潜力,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好了,《揭子兵法》百字问答系列之七十八“文”就介绍到这里,下次再回答之七十九“借”。
中国古代兵法中占首要位置的地位的是?
中国古代兵法中占首要位置的地位的是?
中国古代兵法总占首要位置的应该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里边不仅有战略,而且还有纵横术。里面的知识比较齐全。适合各种战略部署。而且古今通用。所以我觉得中国古代兵法中占有首要位置的应该是《孙子兵法》。
打非接触精确战古代兵法有用吗?
打非接触精确战,古代兵法还起很大作用的。如调虎离山计,连环计,离间计。对非接触战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果将古代兵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上?
兵法与读书有什么联系呢?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因为读书学习也如打仗用兵,需要勇气、智谋与韬略。朱熹曾经说过:“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曾国藩的治学名言也颇发人深思:“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读书如守城,深堑高垒,效死勿去。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可见,读书与兵法之理是相通的。
作为中华民族聪颖智慧的典型显示,我国古代兵家的韬略历久而弥新,至今犹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闪烁着真理性的光辉。尤其是兵法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更能从方法论上给我们启示。
比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段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可以说,这已是人人皆知的格言警语。难道这段话中所蕴含的哲理仅仅只具有极为珍贵的军事价值吗?显然不是。只要我们认真领悟就不难发现,这里面也包含着学习的智慧。我们在学习上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所谓“知彼”,就是知道学习的规律,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所谓“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包括对自己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明晰认识。显然,只有知彼知己,我们才能扬长补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
再如,《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讲道:“善用兵者,以逸待劳。”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哲理与睿智,后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我认为,“以逸待劳”之兵法,对于读书的启示在于:在学习上要善于养精蓄锐,变被动为主动。具体说,就是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果能如此,便可称之为“善学”。《学记》中说得好:“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劳而功半。”
另外,我国古代兵法十分强调一个“变”字,有许多关于“变”的精辟论述。兵法中的“知变”韬略,对于读书,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人们常说,教有法,但无定法。同理,我们也可以说,学有法,亦无定法。在读书学习上,我们一方面应该总结与遵循基本的规律,另一方面又不应该墨守成规,作茧自缚。而要灵活知变,为我所用,“变”则“通”,“通”则“晓”。在学习中运用“知变”韬略,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辩证思维的运用。比如,读书时“一目十行”(粗读)与“十目一行”(精读)的辩证统一;思维时“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与“举三反一”(聚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写作时“劳于读书”(厚积)与“逸于作文”(薄发)的辩证统一;以及学习中“动”与“静”、“张”与“弛”、“分”与“合”、“急”与“缓”、“进”与“退”、“为”与“不为”的辩证统一等等。
还有,兵法中所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运用于读书上,生动地说明了学习方法的巧妙运用,全凭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只要认真总结,潜心思考,巧妙的学习方法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为我所用。
“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我们古代兵法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我们深入领悟兵法要义,就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启示我们,在学习上要有坚持到底的恒心,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多算胜,少算不胜”启示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不打无准备之仗;“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启示我们,在学习上必须有长远的打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启示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有主攻方向,突出重点……
兵法对于读书的启示可谓多矣!我认为,学法与兵法的巧妙嫁接,可以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
张良和孙膑谁兵法厉害?
张良的兵法更厉害,主要体现在后勤保障,兵源输送等。古时打仗,打的是钱粮,即现代用语,烧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张良抓住了基础。打打杀杀,下兵下策。当然,相辅相承,将相和,天下无敌。人们办事,都用双手。左手重要呢,还是右手重要。大脑指挥最重要。大脑命令左手,左手重要,命令右手,右手重要。双剑合璧,伯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