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历史,苏州河28座桥的历史?
1735年雍正年间,苏州河有了最早的“桥”,但是是座浮桥。位置就在今天的新闸路桥。
19世纪中后期,苏州河上掀起了第一波造桥运动。当年,南岸租界人满为患,城市急切地需要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在苏州河上架设桥梁。
有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个股董,发起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耗资1.2万银元,于1856年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建成了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桥,取名为“韦尔斯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桥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须拉起活板。这时的韦尔斯桥还叫白渡桥,因为凡是过桥的中国人均要留下过桥税。
1873年由工部局出面,又在附近建了一座木桥。因桥在外滩公园旁,故定名为“公园桥”,俗称外摆渡桥,因为中国人过桥不再交钱,又称“白渡桥”。 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今天的下承式钢桁梁结构桥。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陆续建设,将北岸和南岸连成一体,上海城市由此拓展,苏州河也演变为城市内河。
从北新泾至黄浦江,苏州河现存28座桥,北新泾以西吴淞江有11座桥。
东段 从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大都已是百年身,始建于上世纪初。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四座典型的欧式风情,与两岸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中段 从乌镇路桥至长寿路桥,大多是近些年新改建的桥梁。计有乌镇路桥、新闸路桥、成都路桥、恒丰路桥、普济路桥、长寿路桥等6座桥梁,桥梁强调交通功能,桥体外部线条简洁明快。
西段 从昌化路桥至中山路桥,大多为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里所建。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宝成路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校园桥、凯旋路桥、中山路桥,4强家角桥.,古北路桥.,芦定路桥,真北路桥.,共有13座桥。
从1856年在苏州河第一座正式桥梁至今已经过去了160年了,苏州河上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28座桥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为上海的兴盛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几乎每座桥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每座桥梁都是一座社会和人文博物馆
四川康定有哪些桥及其历史?
康定的桥比较多哈,从新车站进城要经过向阳桥,下桥,中桥,彩虹桥,将军桥,公主桥,驷马桥。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公主桥,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走过的桥,所以命名为公主桥。水门桥历史事件介绍?
水门桥战役真实事件是发生在1950年冬天,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长津湖地区被围美军为避免全歼,开始向朝鲜东海岸的兴南港撤退。由于朝鲜的北部都是山地,美国要撤退的话,就只能走长津湖到兴南港的唯一一条公路,而且必须走水门桥。
水门桥建在一座水坝上,长度不过8.8米。这里是盖马高原的南端,长津湖水库底下引水涵洞里的水从这里汇入四条巨大的管道内,以极陡的坡度伸向山下流到河里。
在管道和公路相交的地方,有唯一一座通往长津湖地区以外的车道桥梁。桥架在陡峭山体上,底下是巨大引水管道。一旦这座桥断掉,部队和装备就只能被堵于此,无路可通,因此这座桥十分重要。
港珠澳大桥的历史?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千厮门大桥的来历?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是中国重庆市境内连接渝中区与江北区的过江通道,位于嘉陵江水道之上,为重庆市区北部城市次干道路的组成部分。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始建于2009年12月29日;于2013年11月完成合龙;于2014年6月24日通过验收;于2015年4月29日通车运营。
重庆古城曾经有十七座城门,对应着九宫八卦,为九开门八闭门之建制。千厮门属于开门之一。
民谣有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嘉陵江流域的粮棉都在此门卸货入仓,所以说棉花打包的“花包子”,雪白如云,也是千厮门得名的由来。千厮门名称的使用,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出现,在蒙古入侵宋朝的史料中有明确记载。千厮门名取自《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梁,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是祈祷风调雨顺,丰收满仓之意,预祝农事丰收。
西蜀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北征时,命李福为江州都督,并大量囤积粮食,以备军用。据《华阳国志》和《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州所理在巴城北故仓城”,这些记载表明,粮仓就建在城北靠嘉陵江一侧,就是后来的千厮门一带,这便是千厮门得名由来。
历史上的重庆城,其范围在现今七星岗到朝天门之间,城区中心就在太平门、道门口、小什字一带。千厮门距城市中心较近,嘉陵江水域常年水位平稳,非常适合船只停靠装卸货物,很自然,千厮门就成了重庆城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进出的货物主要是盐、纸、棉花、煤炭和时鲜蔬菜。当时重庆的街坊内流传有俚语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就是反映了这种情况。
货物集散功能带动了街市的繁荣,木船运输时期如此。到二十世纪初,川江上轮船运输业开辟以后,客货运全面开展,千厮门内外商贸活动十分活跃,街市也空前繁华。
千厮门与重庆市民的密切相关还有这里曾经是一处水码头,这是当时城市用水的主要取水点。与其相应的是千厮门内还有一条街道叫水巷子,一起形成了取水、储水、供水配套体系。千厮门外以前有一条小巷就叫水码头巷,一直通往江边,小巷里曾居住有几十户人家,1996年修建滨江路的时候,该巷子拆除了。
后来,在这附近修建的嘉陵江大桥就命名为千厮门大桥。
与其遥遥相对的另一座长江大桥,因修建在东水门一带,也命名为东水门大桥。
五府桥的来历?
从湖北省当阳市金牛岭下往沮河边走,要经过一座小石桥,桥下溪水淙淙,桥对面是一面高耸的石壁,小路过桥后在石壁下面转了个急转弯,才能通往沮河边的大道。传说这石桥是关羽在此练兵时五个民夫一夜修起的,名叫“五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