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又叫什么,花潮是什么?
花潮,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也是纪念百花的生日。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清明祭祀起源于何时?
清明节流行扫墓祭祖,那么这个风俗是从什么时间开始起源的?
今天我们从从历史民间传说、典故,和历史书籍、历史学说两方面做下论证和挖掘。
民间传说与演变清明节流行扫墓祭祖,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的内容,但是寒食节是禁止烟火“烧纸”的,因此后来人们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到一起了。
而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
民间相传大约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文公为了纪念曾割肉救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介子推曾在晋文公逃难时,割下一块大腿肉给快要饿死的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可是后来晋文公掌权后却忘了介子推的割肉救主之恩,等到想起来想要报答介子推的时候,介子推因对晋文公这种忘恩之举不满负气躲到了山里去了。晋文公带领众臣进山遍寻不获,这时有人出主意,在山的三面放火烧山,只留一面想着逼出介子推。结果,介子推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宁死不受忘恩负义的人的好处,就和他母亲一块被烧死在了山里面。后来,晋文公在他遗体里发现了一封遗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悔恨交加,把介子推死后的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祭奠又将寒食节后的第一天定为清明节。后人就在清明节这天祭祖,慢慢形成了一种民间风俗流传下来,保留至今。这个是民间传说和演变。
而史书、民间遗留下来的古代书籍,也有踪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即为:寒食节上坟扫墓。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扫墓时,流行孩子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到了现代,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以上为,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民间传说与演变。
下面再从历史书籍、历史学说方面聊聊论证下,这个风俗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在古代墓碑什么时间开始有的?没有墓碑咋祭念?一开始就是“用烧纸”“鲜花”的风俗祭念吗?古代“皇帝家族”和“平民百姓”都可以祭祖吗?【关键字导读】清明节、墓碑、祭祖、烧纸、冥币、纸钱
1,墓碑----最早可能来源于汉代,春秋战国时代把清明祭祖和墓碑融合到了一起。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恒楹。”——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而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是没资格享用的、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更没资格享受“恒楹”待遇。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军阀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就已于坟前立碑的信息。
石碑可能出现于汉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碑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普及到平民阶层。
2,冥币、纸钱--商周时代产生“陪葬铜币”,南北朝中叶以后产生“坟前挂纸钱”
“纸钱”,也即“冥币”,无疑是清明扫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那么坟头挂纸钱、墓前烧纸钱的习俗又始于什么时间呢?
2-1《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接着说:“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封演还引用《史记·酷吏列传》:“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因此可以断定“纸钱源于汉代瘗钱”(陪葬的钱币)。后来经过宋明清历代文人转引,封演的“纸钱源头说”便成定论。而河南洛阳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贝币,就能说明钱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
2-2 铸币替代贝币后,殉葬钱币在用真金白银及铜钱等的同时,模仿真币的冥币便开始出现,模拟真币的材料有泥陶、铜铁等。所以封演又说:“率易従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2-3按理说,“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纸张的产生、纸币的流通。而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侯纸”是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据史书记载,作为极珍贵书写工具的纸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应是400年后的南朝宋境内的事。于是,有传说纸钱源于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的第六个皇帝)的“剪纸为钱”,但正、野史均无记载,可信度极低,而考古发现的纸钱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纸钱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也就是南北朝中叶以后。由此推断,清明扫墓烧、挂纸钱的历史相对应晚一些。
2-4 古代皇帝家族黄金富有,可能会使用“真钱--铜币,甚至黄金白银”下葬,而平民百姓饭都吃不饱,是没有“真钱”是去下葬的。在古代平民百姓,越穷、生活越囧迫,文化知识又不高,自然催生出“迷信”,害怕“死的人会迫害活着的人”,不得不用模拟钱币的纸钱,也就是“加钱”来代替钱陪葬,这也许才是冥币产生的源头。而后来衍生到清明节烧纸钱,1是祭念故人先祖2是表达一种愿望:多烧纸钱,让死去的亲人,保佑后代,”身体健康、财源广进“这个夙愿一直流传至今。到北宋,纸钱不仅在民间葬礼中普遍使用,就连皇家葬礼也使用纸钱。
2-5当然,从现代环保和安全角度讲,坟前焚烧纸钱的确污染环境、极易引发火灾,此法如今已不可取。但从当时看,用纸钱取代真金白银陪葬、祭祀,既缅怀了故去先人,又推动了物质文明进步,也算古人思想史上的一次跃进。而现代,随着全民文化的提高,人们百姓也逐渐认识到了“清明节烧纸”是个不好的习俗,1是迷信毫无科学依据2是引发火灾、造成空气污染等,逐步在向着健康、文明、有序的良好生态形式发展。例如鲜花、植树、用火葬代替土葬等等。
以上为关于清明节相关习俗的个人几点看法,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欢迎评论交流。
清明节的传说5字以内?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暨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祭青什么意思?
祭青就是扫墓踏青的意思。
扫墓就是上坟,祭奠先人,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祭祖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踏青与祭祖是清明节最早的习俗,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古时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
中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清明节是中国的祭祀节日。“祭祀”即是悼念先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夏天郊游又称什么?
夏天的郊游叫避暑。春天郊游叫踏青,秋天去郊外叫秋游,冬天叫冬藏。夏季消暑的正确方法:
夏天洗冷水澡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等身上的汗干了之后再洗。洗冷水澡之前,可先按摩一下全身,让身体毛孔稍微收缩一下,再往身上拍一些冷水,最后等到身体适应冷水温度后才可以开始洗冷水澡。
东北清明节怎么称呼?
清明节,在东北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
日之间,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