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迥,魏晋南北朝多少丞相?
西晋62人、东晋101人、南朝199人、北朝315人、十六国1人。合计676 人
西晋62人。
武帝朝24人: 贾充 王沈 裴秀 荀勖 武陔 羊祜 李熹 司马伷 司马圭 司马亮
司马晃 司马泰
王业 李胤 卢钦 山涛 刘毅 王浑 胡奋 朱整 卫瓘 魏舒 杨骏 杨珧
惠帝朝25人 杨骏 杨珧 华廙 王浑 荀恺 何劭 卫瓘 张华 裴頠 王戎 王衍 崔随
乐广 羊玄之
荀藩 司马亮 司马晃 司马泰 司马彤 司马繇 司马越 司马伦
司马颖 王湛 高光
怀帝朝10人: 司马越 王衍 高光 荀藩 和郁 郑球 傅袛 山简 刘暾 曹馥
愍帝朝 3人: 索綝 司马保 司马睿
东晋101人。
元帝朝9人: 王导 王敦 刁协 司马羕 周顗 荀菘 王邃 纪瞻 荀组
明帝朝 11人: 王导 陆晔 司马羕 荀菘 纪瞻 郗鉴 卞壶 邓牧 陆玩 诸葛恢 戴邈
成帝朝19人: 王导 苏峻 祖约 庾亮 庾冰 何充 孔愉 王舒 王彬 褚翜 陆晔 司马羕 荀菘
纪瞻 郗鉴 卞壶 邓牧 陆玩 诸葛恢
康帝朝5人: 庾冰 何充 诸葛恢 蔡谟 顾和
穆帝朝10人: 何充 诸葛恢 蔡谟 顾和 顾众 谢尚 周闵 江斑 司马昱 王彪之
哀帝朝4人: 桓温 司马昱 王彪之 王述
废帝朝4人: 桓温 司马昱 王彪之 王述
简文帝朝2人: 桓温 王彪之
孝武帝朝12人:桓温 王彪之 谢安 谢石 谢玄 谢琰 王劭 王蕴 王珣 陆纳 司马恬 司马道子
安帝朝23人: 司马道子 司马元显 桓玄 王国宝 王珣 王雅 王谧 何澄 孔安国孔靖 孟昶
桓谦 谢琨 谢裕 刘柳 刘耽 袁湛 刘道怜 王弘 司马德文 刘穆之 徐羡之 刘裕
恭帝朝 2人: 徐羡之 刘裕
南朝199人。
刘宋64人
武帝朝2人: 徐羡之 傅亮
少帝朝3人: 徐羡之 傅亮 谢晦
文帝朝18人: 徐羡之 傅亮 王弘 王敬弘 郑鲜之 江夷 殷景仁 王球 刘宏 何尚之 褚湛之
徐湛之 王僧达 刘恢 刘义康 刘义庆 刘义宣 刘义恭
孝武帝朝12人:刘义恭 何尚之 褚湛之 刘延孙 刘秀之 王僧达 萧思活 刘遵考
刘宏 戴法兴 柳元景 刘恢
前废帝朝5人: 刘义恭 刘祎 刘昶 柳元景 颜师伯
明帝朝8人: 谢庄 刘祎 刘休仁 刘休范 王景文 蔡兴宗 袁粲 褚渊
后废帝朝8人: 王景文 蔡兴宗 袁粲 褚渊 刘秉 王僧虔 萧缅 萧道成
顺帝朝8人: 袁粲 褚渊 刘秉 王僧虔 王延之 柳世隆 何戢 萧道成
南齐52人。
高帝朝 5人: 褚渊 萧嶷 王俭 王延之 萧嵩
武帝朝9人: 王俭 王延之 萧嵩 李安民 王奂 柳世隆 萧嶷 萧晔 萧子良
郁林王朝7人: 萧子良 王晏 谢胐 徐孝嗣 萧鸾 萧锵 萧铄
海陵王朝10人:萧鸾 萧锵 王晏 徐孝嗣 萧子懋 萧子明 萧钧 萧铉 沈文季 何胤
明帝朝5人: 王晏 徐孝嗣 萧铉 沈文季 萧昭粲
东昏侯朝11人: 沈文季 徐孝嗣 江祏 王亮 王莹 任昉 萧昭粲 萧坦之 萧惠休 萧遥光 萧懿
和帝朝 5人: 王亮 王莹 任昉 萧颖胄 萧衍
南梁44人。
武帝朝30人: 沈约 范云 谢胐 王亮 王莹 王志 萧秀 萧憺 柳惔 王份 袁昂 夏侯详 王茂
王暕 张稷 张充 柳仲礼 张缵 徐勉 何敬容 谢举 王骞 王克 朱异 萧宏
萧樽 萧伟 萧伦 萧渊藻 侯景
简文帝朝5人: 王克 柳仲礼 萧会理 萧恪 侯景
元帝朝4人: 张绾 王褒 王僧辩 萧恪
敬帝朝5人: 王冲 王通 王劢 王僧辩 陈霸先
南陈39人。
武帝朝2人: 王通 沈众
文帝朝7人: 王通 王劢 谢哲 到仲举 王固 沈君理 陈顼
废帝朝6人: 陈顼 王通 谢哲 到仲举 袁枢 沈钦
宣帝朝15人: 袁简懿 沈钦 徐陵 谢嘏 袁宪 张种 王劢 王玚 沈君理 周弘正
陆缮 陈伯固 陈伯恭 王克 孔奂
后主朝9人: 陈伯恭 陈伯智 陈叔卿 袁宪 徐陵 谢伷 蔡征 姚察 江总
十六国
前秦 1人: 王猛
北朝315人。
北魏148人。
道武帝朝6人: 长孙嵩 拓跋仪 拓跋遵 崔逞 崔宏 拓跋嗣
明元帝朝9人: 长孙嵩 拓跋屈 崔宏 崔浩 奚斤 拓跋焘 车路头 王洛儿 卢鲁元
太武帝朝12人 长孙嵩 崔浩 刘洁 罗洁 鲁元 安原 古弼 屈垣 屈道赐 兰延 韩茂 长孙渴侯
文成帝朝13人: 长孙渴侯 刘泥 元乐寿 尉眷 和其奴 韩茂 闾毗 常英 目辰 古弼
兰延 闾昆 于洛拔
献文帝朝6人: 乙浑 和其奴 目辰 叔孙邻 拓跋丕 白曜
孝文帝朝19人: 目辰 拓跋丕 陈建 穆亮 陆睿 李冲 陆俊 赵黑 张祐 元忠 王袭 元羽
元赞 元澄 尉元 楼毅 穆太 元详 元嘉
宣武帝12人: 王肃 元澄 元详 元嘉 源怀 穆亮 高肇 郭祚 元雍 元怿 元英 元珍
孝明帝朝24人: 元雍 郭祚 元晖 于忠 李平 李崇 元澄 元晖 元钦 元纂 元修义 元彧 元乂
元延明 元徽 元略 元顺 元罗 萧宝寅 长孙稚 游肇 皇甫度 崔亮 陆丽
孝庄帝朝16人: 尔朱荣 元彧 元谌 元延明 元徽 元略 元顺 元罗 元诲 元顼 穆绍
于晖 樊子鹄 魏兰根 源子恭 郑先护
长广王朝6人: 尔朱兆 尔朱世隆 元亶 元罗 长孙稚 元宝炬
节闵帝朝8人: 尔朱兆 尔朱世隆 元罗 长孙稚 魏兰根 元谌 孙腾 元宝炬
安定王朝5人: 高欢 孙腾 侯景 高盛 魏兰根
孝武帝朝12人:高欢 孙腾 元罗 高隆之 长孙稚 辛雄 任祥 元宝炬 樊子鹄
魏兰根 贾显度 宇文泰
东魏21人: 高欢 高澄 高洋 高隆之 高岳 司马子如 封祖裔 封隆之 慕容绍宗 元坦
元弼 元旭 元斌 元嶷 元悰 元暹 元韶 孙腾 侯景 薛琡 元晖业
北齐88人。
文宣帝朝12人:杨愔 高隆之 元韶 段韶 薛琡 崔暹 高归彦 贺拔仁 高淹 高演 高涣 高湛
废帝朝12人: 杨愔 高睿 高归彦 高德正 燕子献 崔昂 刘洪徽 高浟 高演 高湛 高湜 高孝琬
孝昭帝朝6人: 高浟 高湛 高湜 高归彦 高睿 刘洪徽
武成帝朝14人: 高浟 高湝 高润 高归彦 高睿 段韶 高孝琬 高长恭 刘洪徽 尉粲
魏收 斛律光 赵彦深 高普
后主朝32人: 高睿 段韶 高孝珩 高长恭 斛律光 赵彦深 高普 高俨 尉瑾 元文遥 徐之才
高仁坚 许季良 高绍义 胡长仁 贺拔仁 魏收 冯子琮 皮景和 高贞 许惇 段孝言
娄定远 和士开 唐邕 祖珽 高阿那肱 穆提婆 高元海 高劢 高宝德 阳休之
安德王朝8人: 高阿那肱 穆提婆 高元海 唐邕 段孝言 阳休之 韩晋明 鲜于世荣
幼主朝 4人: 高阿那肱 高元海 阳休之 鲜于世荣
西魏32人
文帝朝17人: 宇文泰 斛斯椿 万俟洛 元昺 元孚 元季海 梁御 赵善 周惠达 元纪
长孙俭 申徽 于谨 元赞 元子孝 尉迟迥 独孤信
废帝朝6人 宇文泰 申徽 杨宽 尉迟迥 元子孝 李远
恭帝朝9人: 宇文泰 独孤信 元子孝 李远 柳庆 贺兰祥 豆卢宁 侯莫陈崇 韦孝宽
北周26人。
孝闵帝朝4人:宇文护 赵贵 独孤信 李弼
明帝朝3人: 宇文护 侯莫陈崇 于谨
武帝朝7人: 宇文护 侯莫陈崇 于谨 宇文贵 宇文宪 宇文直 宇文亮
宣帝朝4人 宇文俭 宇文盛 宇文亮 长孙览
静帝朝7人: 于翼 宇文盛 宇文贞 王谊 刘昉 郑译 杨坚
穿越隋末白袍军的小说?
权倾南北
作者:然籇
简介
离乱之世,人如尘埃,随风不随己。无意穿越为白袍军老卒后裔的奇葩小白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雄心壮志、一统天下,而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保全性命。这时代有杨坚、李渊、尉迟迥,枭雄无数;这时代有萧氏、陈宣华、张丽华,美人如玉;这时代有淮上、建康城、洛阳府,长槊穿云;当然也有陈后主、宇文赟,荒唐君主······当身后白袍铁骑滚滚跟上的时候,李荩忱霍然回首。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宇文阐的外公杨坚是如何篡位改朝换代的?
北周皇帝一直就没有几个正常的。不是傀儡,就是昏君。宇文泰去世后,儿子成了傀儡,侄子宇文护大权独揽。在他手里就肉体消灭了几个亲王。末代的周宣帝又是个昏君。
唯一的好皇帝宇文赟反而有些另类。在那个政治一直动荡不安的时代,即使出身功勋家族的杨坚也经历了两次差点被清洗的命运。
此时周静帝年幼,谁知道小皇帝长大了,会不会像那个神经病的爹一样?作为辅政大臣的大丞相杨坚,现在离权力的顶峰,只差一步之遥,谁不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从宇文赟去世,到宇文阐让位,不到八个月时间。杨坚就被受禅,登基称帝了。
另一个,皇帝也不是杨坚的亲外孙。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正宫皇后,但只生了一个女儿宇文娥英。作为北周公主及宇文家族的代表,宇文娥英被杨坚夫妇冲上了天,也算对得起前朝了。
在周宣帝时期,因为暴政,就已经尽失人心了
周宣帝死后,三人辅政。以杨坚为首,总领百官。另两位是宣帝的两个弟弟,汉王宇文赞、秦王宇文贽。也有监督制衡杨坚的意思。但宣帝死时也才二十二岁,两个弟弟年纪更小,也没有军权,所以根本没法和杨坚这样在政坛上打滚的老手较量。
杨坚收拾人心的过程中,两个人很重要。
一个是八柱国之一的于谨之子羽翼。于谨家族除了位高权重之外,以谋略见长,一向是北周的国策制定者。在关陇集团几次面临重大转向的时候,都是于谨做出的谋划。
在宇文泰与高欢相争时,是于谨建议宇文泰占据关中。
在宇文护把皇帝作为傀儡,大权独揽,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是于谨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
这样两次大事中,于谨便晋升为当时关陇集团的意见领袖。巧的是,于谨之子除了世袭的他的权贵身份,还把这样的角色也继承了下来。
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
另一层身份,于谨是杨忠的老上级。于翼也与杨坚关系好。两家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
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人物李穆,曾经作为宇文泰的侍卫,在战场上救过宇文泰的命,之后平步青云。不过那时候与西魏八柱国比,只是个末位的小字辈。但熬到了杨坚掌权时,已经是老资格了。这样一个老臣,也选择支持杨坚。
两个毛头小子的亲王,玩不过杨坚;而三朝老臣与世家勋贵的意见领袖都支持隋文帝,朝堂上,已经不是问题了。
掌握了朝廷中央的大权,可以说就已经有了主动权和合法性。剩下的就是收拾在地方上掌握军权的反抗势力。
而地方上最大的一股反抗者是宇文泰的外甥尉迟炯。这也是老资格了,看到杨坚做了大丞相,当时就起兵了。又得到看远支宗室宇文胄、皇帝的另一个外公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的响应。
但反抗只有三个月就被消灭。
而在外地的五个有军权的藩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早在这次反抗之前,就已经被杨坚召来长安,算是变相夺了兵权。
此时,他们看到尉迟炯被杀,也有了谋反的打算。但身在长安,但手里没了兵权,成了待在的羔羊,先后被杨坚以“谋反”为名杀掉。
剩下的权贵及宗室,则被杨坚极力拉拢。铲除了所有阻力,改朝换代的也就顺理成章了。
北周十大名将?
、骁果有志气——豆卢宁
十、豆卢宁(500年——565年),字永安,本姓慕容,辽宁锦州人。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容仪,善骑射。起家别将,追随李弼归附太祖(宇文泰),拜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在州未几,以廉平著称,累迁大将军、武阳郡公,名列十二大将军。屡次平定稽胡、氐族之乱。北周受禅,拜柱国大将军、同州刺史、大司寇、楚国公,享年六十六,追赠太保,谥号昭。
九、达奚武(504年——570年),字成兴,山西大同人。少傥倜,好驰射。为贺拔岳所知,,从平关陇,及候莫陈悦杀害贺拔岳,与赵贵收殓贺拔岳尸体归平凉,翊戴太祖(宇文泰),以勇略之资、感会风云,战潼关、复弘农、击沙苑、征河阳、战邙山,定汉中,降黄循,镇玉壁,御北齐,或效绩中权,或立功方面,可谓国之爪牙,以功迁大将军。北周受禅,进柱国大将军、大司寇,迁大宗伯,进爵郑国公,擢太保、同州刺史。
八、奉公至勤——长孙俭
七、尉迟迥(516年——580年),字薄居罗,山西寿阳人。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少聪敏,美容仪,及长,有大志,好施爱土,尚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太祖克弘农、复沙苑皆有功,累迁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
六、志略纵横——李贤
李贤(502年——569年),字贤和,甘肃天水人。幼有志节,不妄举动,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己。
贤驱逐戎马之中,以三复原州之功,授原州刺史,虽少从戎马,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官至骠骑将军、河西郡公。迁开府仪同三司。擢河西总管,震慑羌戎,不敢犯塞。享年六十八,追赠柱国大将军、大都督,谥号恒。二弟五子,并皆显贵,闻名于世。
五、先登陷阵——杨忠
杨忠(507年——568年),字揜于,陕西华阴人。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每战先登陷阵,奉命经略汉、沔,镇穰诚,从于谨破江陵,迁骠骑大将军、陈留郡公。北周受禅,镇蒲坂,迎接司马消难归顺,屡次击败北齐,以功迁大司空、柱国大将军,随国公。宇文护辅政,出为泾州总管,享年六十二,追赠太保,谥号桓。嫡长子杨坚建立隋朝,上尊号太祖元皇帝。
四、奋节危城——王罴
王罴(?——541年),字熊罴,陕西大荔人。刚直木强,处物平当,为州郡所惮。任抚军将军、荊州刺史,奋节危城,抗辞勍敌,守城三年,“梁人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以功迁车骑大将军、泾州刺史,属太祖(宇文泰)征兵为勤王之举,请命前驱效命,遂为大都督,镇华州,性俭率严急,不事边幅,轻侮权势,守正不回,刚峻有余。弘雅未足,情安俭率,志在公平。用兵以善守见称。官至骠骑大将军,蒲、雍二州刺史、扶风郡公。大统七年(541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忠。
三、王思政(生卒年不祥),容貌魁伟,有筹策。北魏孝武帝在藩,素闻其名,及登大位,委以心膂。迁安东将军、祁县候。护驾西迁关中,迁并州都督、封太原郡公。战沙苑、镇弘农、守玉壁,加号骠骑大将军,荊州都督,乘东魏候景叛乱之际,出兵夺取颖川,拜大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
二、英姿杰出——宇文宪
宪英姿杰出,素善谋,尤长于抚御,达于任使,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咸为之用。攻略并州,齐人夙闻威声,无不惮其威略。然“以介弟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世,攻战如神,敌国系以存之,鼎命由于轻重。比之异姓,则方、召、韩、白,何以加兹。挟震主之威,属道消之日”。朝廷嫌隙,至于周宣帝即位,惮其威名,召入宫中杀害,时年三十五年,谥号炀。
一、韦孝宽(509年——580年),陕西西安人。沉敏和正,涉猎经史,以奇才异度,纬武经文。居要害之地,受干城之托,奋其智勇,应变无方,坚守玉壁六旬。竟摧大乱。“齐人既焚营宵遁,高瓦遂愤恚而殂,虽一城之得丧,实关二国之存亡”。一战成名,论功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
北周名将尉迟迥是怎样的一个人?
尉迟迥,字薄居罗,是宇文泰的外甥。英俊潇洒,聪明机敏,胸有大志。后来娶魏文帝之女金明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封西都侯,后晋爵魏安郡公。尉迟迥文武双全,非常有才干,威信也很高,因此深得宇文泰的信任,大统十六年,被封为大将军。
周孝闵帝即位后,尉迟迥晋位柱国大将军,又因其平定四川之功,改封宁蜀公,迁大司马。在邙山之役中,他也立下大功。建德初年,拜太师,加上柱国。宣帝即位后,任命尉迟迥为大右弼,转大前疑,并兼相州总管。宣帝死了以后,杨坚辅政,他觉得尉迟迥位高权重,害怕有变,就让尉迟迥的儿子魏安郡公惇持诏书来相州征他回朝。不久又让韦孝宽代替他出任相州总管。尉迟迥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杨坚辅政,必将排除异己,篡国夺权,于是准备起兵讨伐杨坚。杨坚让候正破六韩裒再给尉迟迥带来谕旨,暗地又与总管府长史晋昶联络,以防尉迟迥真的起兵。尉迟迥知道后,杀了晋昶,召集文武将士,自称大总管,明确宣布讨伐杨坚,附近数十州都响应尉迟迥,人数有几十万。
杨坚于是任命韦孝宽为元帅,率兵讨伐尉迟迥,双方在建州,潞州,晋州,恒州等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邺城的这场战斗中,尉迟迥部队大败,他被围在城楼之上,在射杀了众多追兵之后,拔剑自刎身亡。从起兵到失败,一共经历了六十八天。
北周灭北齐之战?
公元576年(北周建德五年)十二月至六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南和陈朝,并乘陈攻占北齐淮南地之机,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此次战争历时3年,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
公元550和556年,高氏和宇文氏分别篡夺东魏和西魏政权称帝,史称北齐和北周。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军事、经济实力较强,但实行纵容各级官史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至后主高纬时,更是腐败不堪,不胜其弊。北周占有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区,虽军事、经济实力不如北齐,政治却比北齐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力日渐强盛,于是宇文邕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
邙山之战
公元564年(北周保定四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北周派遣尉迟迥进攻,北齐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段韶救援洛阳。最终北齐以少胜多。
河阴之战
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七月至九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于河阴(今河南盂津尔)地区与北齐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平阳之战
公元576年(建德五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进攻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攻击晋州,扼北齐咽喉,吸引北齐主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
公元572年,北齐名将斛律光受戮,北周皇帝趁势进军北齐。
公元577年正月,高恒从邺城出逃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宇文邕围攻邺城,焚烧西门,北齐军战败。
二月,周军攻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北齐任成王高浩,广宁王高孝珩等。
随后,周武帝遣军平定各地反抗势力。北齐亡。北周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