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总督,东仰陵有什么历史名人?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武官郭继昌的故事。
东仰陵村在市区的大致位置
郭继昌,行伍出身,他的籍贯是今天的石家庄正定仰陵村(后在近年划归石家庄市区管辖)。在道光元年,郭继昌调任安西副将,在今天新疆驻防。道光六年,新疆地域发生张格尔叛乱。郭继昌率部夜袭阿克苏,击毙叛军首领,取得大捷。
战后,时任陕甘总督的清朝名将杨遇春(四川崇州人)奏捷,升任郭继昌为总兵。第二年,清军和张格尔叛军迎来战略决战,郭继昌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在背后突袭敌人,获得胜利。战后,郭继昌被任命为寿春镇总兵。他的表现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高度称赞。
为什么山西河南山东三地没有总督?
督抚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明朝洪武时期,由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开始,逐渐形成“命京官巡抚地方, 有军事则命总督军务, 因事而设, 事已旋罢”的派遣制度。这是中央集权的的一项重大措施,朱元璋的改革思路很清晰,先以三司分权改变行省制度下地方权利过重的局面,但三司分权又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那干脆就从中央派遣督抚巡按地方,总览地方军政民财,且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个模式发展到清朝就更为完善,地方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权力逐渐削弱,督抚成为地方的头把交椅,但清代督抚制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特点和用意都有不同,所以我们熟悉的9大总督并非是一如既往的设置,河南、山东、山西这些地方也并非只有巡抚。
第一阶段:顺治时期顺治元年 (1644 年) 至十八年, 这是清代督抚制度建立的阶段,这个时期还处于和南明、农民军残余势力的战争对立阶段,所以清朝设立的督抚多处于关津要塞之处, 且随着军事征服由华北向西北、东南、西南逐步展开。再说直白点,就是清朝在前期的统一战争中,每每征服一个区域,都要巩固战争胜利的成果,故而逐步设立督抚,此时的督抚还是临时派遣制,并非地方的行政长官。
比如清入关伊始, 先设置了顺天、天津、保安、宣府、登莱等处巡抚和天津、宣大山西总督。这里就出现了山西总督,全称为“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管巡抚事”,首任山西总督乃是顺治元年任命的吴孳昌,此人是明朝降清官员,于明朝时期就在山西为官,对地方性事务较为熟悉,故而被清朝加以重用。从这里也能看出,清朝入关后也是一头雾水,基本上就是按照明朝的模式依葫芦画瓢,这个宣大总督也是明朝所设。再如顺治二年设置的陕西三边总督,这也是明朝的模板。
宣化同年增设的还有湖广四川、浙闽、淮扬总督, 江宁、安庐池太、凤阳、延绥、郧阳、南赣汀韶、偏沅等各处巡抚。这些巡抚可能很多人都未听过,因为这些都不是按照省份划分的,而是用于专项军事活动的临时岗位。如顺治二年七月, 以刘应宾“巡抚安庐池太兼理军务”;总兵土国宝“巡抚江宁总理粮储军务”,可见清初的巡抚更多的是执行临时的军事任务。如前边说的保定巡抚,首任是王文奎,他并非保定地方官,其职责还有“总督淮扬等处地方, 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
但随着军事行动的胜利,清朝需要在征服区进行维稳、治理工作,所以随之而来的才是偏向行政化的督抚设置。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总督巡抚设立的大致地域与其进攻征服地区的先后顺序相吻合。如顺治二年四月,调雷兴“巡抚陕西”,焦安民“巡抚宁夏”, 黄图安“巡抚甘肃”,王文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这些任命的前提就是阿济格、多铎西征成功,将农民军赶出了大西北,清廷需要稳固这些区域的胜利成果,巡抚主掌民政,安抚一方百姓,总督主揽几省军政,防范反清活动。
这个规律在顺治时期尤为明显,如弘光政权覆灭后,清廷以马国柱“总督江南江西河南等处”;以何鸣銮“巡抚湖广等处提督军务”;以李翔凤“巡抚江西兼理粮饷”等。到了顺治十六年,云贵地区得以平复,清廷又设云贵总督,首任总督乃是贵州巡抚赵廷臣兼任。
到了顺治十八年,统一战争基本完成,督抚制度也就有了雏形,当年八月,清廷“命直隶各省设总督一员, 驻扎省城”,全国18 省份中, 共设置了直隶、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15 位总督,除奉天、吉林、黑龙江的龙兴之地外,每个省都有一个总督。规模如此庞大的督抚设置是因为久经战乱的社会秩序亟待恢复,政府的治理与监管必须精细化,且政府也需要完成角色转变,即从侧重军政型政府转向侧重于民政、财政、司法等方面。
第二阶段:康雍乾时期这个阶段就是清朝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并确立的时期,读过《大清会典》的都应该有所感悟,清朝大部分管理制度、内务规矩都是在这个阶段确立的,督抚制度也是如此。在康雍乾隆三位帝王的统治时期内,督抚制度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后来我们见到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确立了“封疆大吏”的地方最高长官的“名分”,尤其是乾隆十四年后,督抚在典籍上不再作为都察院条目的一部分, 而单独置于地方官制之下。
在督抚制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巡抚辖区及数量的固定。上文介绍过,顺治元年,只在顺天、天津、保定、 宣府、山东、登莱、山西、河南设8 处巡抚, 次年又增设2 处,此时的巡抚还非以省划分,因为职责偏向军事,故而也就没有辖地一说。所以裁撤起来很简单,如顺治六年裁“巡抚天津等处一员”、“巡抚凤阳等处一员”,后来随着省份的确立,顺治帝也就陆续裁撤了“小巡抚”,康熙初期也进行了一批裁撤,并开始确立以省为单位的巡抚制。
康熙、雍正朝的巡抚员额均是十八名:1. 巡抚直隶等处地方、管辖紫荆等关宣府镇地方密云等关隘、赞理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2. 巡抚江宁等处地方、总督粮储、提督军务一员;
3. 巡抚安徽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4. 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5. 巡抚江西等处地方、兼理军务一员;
6. 巡抚湖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7. 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8. 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9. 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一员;
10. 巡抚山西太原等处地方、提督雁门等关军务、兼理云镇一员;
11. 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河道一员;
12. 巡抚陕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13. 巡抚甘肃宁夏平庆临巩等处地方、督理军务、兼理茶马一员;
14. 巡抚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15. 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盐法一员;
16. 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盐法一员;
17. 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兵饷一员;
18. 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对十八处巡抚进行了一次微调,取消了直隶、四川两处巡抚,直接由总督兼管,且不再称巡抚某地,而是称某地巡抚,名正言顺的将临时派遣确立为地方官制。乾隆二十九年三月,陕甘总督移驻兰州,清廷认为该总督驻所可居中节制这两个省,所以就裁撤了甘肃巡抚,由陕甘总督兼管。所以这个制度就确立了清朝15位巡抚的大体框架,直隶、四川、甘肃都不再设巡抚。
再来说说总督,情况与巡抚还不一样,因为巡抚毕竟有行省作为划分单位,而总督则是总览两个以上省份的军政,需要人为的划定所辖范围,所以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需求。
“湖广、四川、福建、浙江四省仍各留总督一员。贵州总督裁并云南, 广西总督裁并广东, 江西总督裁并江南, 山西总督裁并陕西, 直隶山东河南设一总督, 总管三省事。”——《康熙会典》
如康熙四年,吏部首先提出总督员额过冗,给康熙帝上了《题请裁并督抚疏》。康熙帝随即做出指示,将顺治时期的15处总督裁撤至6处,其中就包括山西、河南、山东,所以康雍时期的总督分别为:
1. 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事务兼理粮饷操江一员;
2. 总督湖广等处地方文武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3. 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4. 总督四川陕西文武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5. 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兼理粮饷一员;
6. 总督云南贵州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上文说了,乾隆二十五年针对巡抚进行了微调,主要调整就是撤巡抚,合并总督,所以就有了 8 大总督,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
不光是总督辖省的划分有变化,总督巡抚的职能也常有调整,这些都是根据现实需求来的,正如《康熙会典》说的“皆因事设裁,随地分并,历年员额多寡不一”。清初为了满足战争需求,顺治帝进行了督抚制的一系列尝试,这本就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其中涉及边疆和沿海省份的变化最大,直到清末的海防、陆防大讨论,也是围绕几个边疆、沿海省份进行的。就比如川、陕总督,从顺治二年到乾隆二十五年, 反复裁并16 次,其实就是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罢了。
再者一点,督抚的设置也要综合财政状况,国家战争时期养那么多封疆大吏是为了维护统治,到了和平时期当然要控制官员规模和开支。如顺治六年,户部讲话了,“一岁所入,不足一岁之出”,顺治帝随即同意裁撤天津、凤阳和安徽巡抚,并批注为“以裕国家经费之用”。顺治九年, 户部再次喊穷,得到的回应便是“一山东登莱巡抚宜裁,一宣府巡抚宜裁,以总督兼理。”
从督抚职能变化上也能反映出清廷的调整策略,一般说来,总督侧重于军事,巡抚侧重于民政,但在特殊情况下,清廷也会做出调整。如康熙十年, 山东道御史徐越建议各省巡抚要给予一定军权,以便“戢盗安民”,山东是个没有总督的省份,皇帝总不能为此再设一总督吧,于是下旨“各省巡抚不必概令管兵,其不设总督、提督省分,副将以下武官令巡抚兼辖”。所以山东巡抚规格就远比其余省份巡抚高的多。
再到康熙十二年,康熙撤藩引发吴三桂造反,随即清廷题准“直省巡抚俱令管兵”,这也是政策的适时调整,所以本来总督出任加兵部尚书衔,巡抚只加工部侍郎衔,可到后来,几乎巡抚都加兵部侍郎衔,无总督之省份提高半级,加兵部尚书衔。如康熙十二年的山东巡抚赵祥星,先加“兵部右侍郎”,再晋加“兵部尚书”。
雍正元年对外放督抚加衔有过定制,即川陕总督、两江总督“俱应授为兵部尚书”,其余各省总督巡抚“俱为兵部右侍郎”,次年改直隶巡抚为总督, 以李维钧升授兵部尚书衔,至此成为惯例。而惯例之外就是特例,如雍正三年,应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现实需求,云贵总督高其倬也予以“加兵部尚书衔”。
田文镜画像加衔特例其实就是为了说明督抚设置并非一层不变,如题所说的河南、山东、山西不设总督,其实该三省巡抚与总督职能差异不大,河南更是在诸多时期设置过总督一职,如名臣田文镜,协助雍正帝查办了年羹尧,后累功特晋河南总督,这里可能还存有雍正帝的私心。而在乾隆五年,因“豫省盗案繁多,营武亦觉废弛”,河南巡抚就被朝廷下令兼提督衔,等于民政、军政、司法一手抓,权力甚至比总督还要大。到了乾隆八年,乾隆帝下令“山东巡抚著照山西、河南之例,兼提督衔。”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这三个省份的巡抚不如总督吗?
再从地域角度看,由于陕甘地区的边防需求,兵部于康熙九年就提议陕甘并为一个大“军区”,所以以往概念的陕西三边概念被打破,总督衙门西迁,山西就成了“孤家寡人”。朝廷则下令“其山西省附近京师,应照山东河南例,令该抚料理”,这就很好的解释了该三省为何不设总督了,原因就是三个省围着直隶。
西边为边防重地,陕甘总督辖两省,以便专心防务,因为清朝与明朝不同,明朝设陕西三边总督,是因为要防范蒙古人,清朝则有满蒙联盟的加持,所以山西的防务功能下降,其主要功能在于财政协济,晋商在清朝尤其活跃也是因为这个经济功能。河南与山西类似,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交通中枢,南北财富互通更是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又作为农业大省,其功能性也在于财政协济,协济区更是全国最盛,涉及直隶、山东、两江、广等地。
山东地理位置更加特殊,其海岸线较长,明朝是以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合为一省,但明朝既要防御满人,又要防御倭寇,所以有辽东防务和备倭防务两重体系。辽东防务归于蓟辽督师,其区域侧重于山海关至燕云一带,备倭兵则直接由山东济南府掌控,又是另一个体系,所以山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朝的海防压力更加严重,山东巡抚历来都是狠角色出任,最著名的如丁宝桢、袁世凯。说白了就是守住直隶的门户,再者就是保证两江地区的财富能够从海岸线、内河航运抵达京师。
综上所述,清朝总督巡抚的设置完全根据现实需求不断变化,总体来说,边关重镇、少数民族聚集区、沿海地带都要设总督一名,如山西、河南这等围绕着直隶的省份,自然是军事功能偏向于拱卫京师,所以由直隶总督协管最适合不过,从经济角度出发也能更好的滋养首都。山东的规格一直都不亚于总督,由于经济、军事方面的地理特殊性,单独提高巡抚规格,有点类似今天的上海市,此等重视不言而喻了。
清朝最后的六位总督?
清朝地方总督有九个,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陕甘总督,此外还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是张镇芳,其儿子是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宣统三年十二月,前直隶总督陈夔龙病休,张镇芳以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十天后,宣统帝逊位,清朝灭亡。民国成立后,张镇芳回老家河南担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他奉承老乡袁世凯的旨意,在河南恢复旧秩序,取缔国民党。
1914年被调回京,1915年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称帝失败后被列为“七凶”之一。1917年又参与张勋复辟,复辟失败后被捕入狱,1918年被释放。之后从事金融工作,任北方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董事长。1933年病逝。
最后一位两江总督是张勋,1912年1月23日张人骏被免职,张勋以江南提督署理,2月12日宣统逊位。清朝灭亡后,张勋仍然心系清室,为表忠于清廷,张勋所部不剪辫子,张勋因此被称为辫帅,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
1913年被袁世凯派去镇压讨袁军,之后被升任为长江巡阅使,1915年支持袁世凯称帝,但心中仍然装着清朝。1917年进京扶立溥仪复辟,之后被段祺瑞的讨逆军击败。
张勋逃入天津德租界,1918年将其特赦。之后张作霖、徐世昌请他出山,他都拒绝,1923年9月12日在天津病逝。
最后一位四川总督是赵尔丰,1911年4月其兄调任东三省总督,赵尔丰接任四川总督,10月武昌起义爆发,四川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12月发生兵变,赵尔丰期间以总督之名张贴告示安定军心。大汉军政府都督尹昌衡怀疑兵变是他指使的,12月22日凌晨将赵尔丰抓捕,随后当众杀死于明远楼。
最后一位闽浙总督是松寿,1911年11月福建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松寿顽抗到底,在军队溃败前松寿吞金自杀。
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是李鸿章的侄儿子李经羲,1909年2月李经羲任云贵总督,辛亥革命后被蔡锷礼送出境,之后担任过总理,不到一周,张勋便复辟。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
最后一位湖广总督是段祺瑞,但是他与前四位都没有到任,真正的末代总督瑞澄,1910年瑞澄升任湖广总督,武昌起义后弃城而逃,先逃至上海,后逃往日本,清朝灭亡后返回上海,1915年病逝。
最后一位两广总督是张鸣岐,辛亥革命后逃往日本,袁世凯执政后回国,1915年支持袁世凯复辟,1937年沦为汉奸,1945年9月15日在民众的讨骂声中死去。
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是赵尔巽,1911年4月20日任东三省总督。民国成立后任奉天都督,不久便辞去,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1927年编成《清史稿》,同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
最后一位陕甘总督是升允,宣统元年因上书反对立宪被革职,武昌起义后,被重新启用,他率旧部攻城拔寨,妄图攻下西安,迎接溥仪到西安继续与革命军作战,他率军连下十多城,震惊朝野,但是溥仪退位诏书宣布后,他的手下不再继续作战。
升允只好远赴蒙古,策动蒙古勤王,但是失败,而后又去日本寻求帮助,他不愿作寓公,一直为复辟奔走,1931年9月升允在天津病逝。
年羹尧做四川提督和陕甘总督?
导读:题目中有个错误,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并不是八爷党的提携。十四阿哥胤禔提携年羹尧是和四阿哥完成的利益交换:四阿哥胤禛提名胤禔做大将军王,胤禔提名年羹尧做陕甘总督保证自己西北大军的粮草供应(四阿哥管理户部,所以后勤粮草很关键)。明面上是由大将军王胤禔提出来的而已,习惯钻营的年羹尧就瞒着四王爷私自进京拜见十四阿哥。至于提拔年羹尧为四川提督老八也没安好心,一方面在康熙面前表明自己不分派系为国举贤;另一方面又拉拢年羹尧、分化四爷党。下面我们为剧中年羹尧的两次晋升来做一下详细梳理。老八胤禩保藏祸心举荐年羹尧为四川提督
我们先来看老八当中举荐年羹尧的历史背景:四阿哥胤禛担任追比国库亏空费尽心思,但是由于太子的介入不得不终止。此时追比结果不过是总任务的三成,而且逼死了老臣魏东亭还有十阿哥的当街变卖家产的无声抵抗。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太子赢得了宽厚的名声;康熙吃个哑巴亏心里上火,但是不好拆太子的台;四阿哥胤禛名利双损失。而帮助四阿哥办差的年羹尧就在朝堂现场,老八胤禩现场卖人情一举三得。
首先是在康熙面前表现出一副为国举贤的态度,在康熙面前加分(年羹尧是老八对手四爷的人,举荐年羹尧就是不分亲疏)。果然康熙听了八阿哥的话,还是比较满意的。用他的话说就是:“年羹尧平时就善于职守,那就让他去吧。” 。其次打击四阿哥胤禛和太子胤扔,因为年羹尧是四王爷的包衣奴才且间接上也算是太子的人。你们一方的人才不举荐,那么我来。老八胤禩话一出口,老四、太子脸色大变。
最后拉拢年羹尧,不敢说这一次就能把年羹尧拉拢过来但是只要年羹尧两不相帮就是对于太子党的最大削弱。果然年羹尧听到老八的举荐面露喜色,与四阿哥的脸色大相径庭。说白了年羹尧虽然是四阿哥的胤禛包衣奴才,但是从内心里并不认为自己是谁的人。他以利益为先,谁给他利益就是谁的人。所以年羹尧没有立场,是个骑墙派妄图左右逢源。这个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这也为他将来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果然次日年羹尧不顾主子四爷的态度,主动上门去拜谢老八胤禩。老八熟知人性的弱点,故意派管家传话。下面是年羹尧和八爷府管家的对话:
“八爷说了,他提拔你是为国举贤没有别的意思 ” “ 八爷这么想,奴才不能不有所表示。麻烦您去禀报八爷,不让我说感恩的话我一句不说见一面就走。”一个表现大度为国举贤,另外一个非要报恩磕头后转身就走。这短短的对视其实已经达成了临时的同盟关系。年羹尧至少表示了自己知恩必报的态度,这也是八阿哥胤禩所期盼的。因为年羹尧是四爷手下唯一的得力的封疆大吏,拉拢的年羹尧就相当于最大限度的削弱太子党。
年羹尧的陕甘总督的任命康熙末年,西北战事又起。传尔丹的数万大军因为八爷党的暗算全军覆没,老八胤禩妄图通过掌握兵权在夺嫡的道路上放手一搏。当康熙本着最终考察胤禛的目的,抛出了大将军王的诱饵。这下不但老八、老四心里想长了草,就连老十四都心里都开始活动妄图凭借自己擅长兵事的特长后发制人。
老四胤禛第一时间打算去找老十三代表自己出征,结果康熙吩咐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私下见胤祥。所以心急火燎的回府练习弓箭,其实老四确实不是这个材料。在经过邬思道开导过后,四阿哥胤禛才发现传尔丹兵败和老十四做大将军王的必然性。因为只有老十四这个可以串联八爷党和四爷党的关键人物,才可以保证西北平叛大军的安稳。为了控制老十四的西北大军,就必须用陕甘总督通过后援粮草来节制西北大军。所以四阿哥胤禛和邬先生达成共识,这个陕甘总督的位置必须要拿到手里。
而八爷党也在内部讨论大将军王的人选,老奸巨猾的老八也知道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老十四。所以老八以退为进反复试探老十四,但是老十四铁了心想单干所以装腔作势的敷衍老八。这段哥俩的对话堪称精彩:
老十四:“八哥,我是不是上个折子保你做大将军王”老八:“不不不,十四弟,这个位子我争不过你。还是你当这个大将军王吧”老十四:“八哥无论年资还是声望我都不及你一分。你这样说就是疑我。我愿歃血为盟以明心志哥俩勾心斗角般的反复推来推去,最后定下来优先推荐老八;如果不行就力保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要不说政治家都是天生的演员,老十四愤愤的打算去四哥那里碰碰运气。
正好老四也想套路十四弟,所以在皇额娘面前说出了打算力保十四弟担任大将军王的话来。这才让喜出望外的老十四以为打虎还是亲兄弟,所以为了保证后援粮草的稳定和四哥达成了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交换。
年羹尧利欲熏心拜错了码头当老十四真正担任大将军王后没有失言,立刻上折子保举年羹尧做陕甘总督。年羹尧闻讯立刻私自进京拜见大将军王和老八(他还以为这是老八的主意)。但他不知道的是他一动身,监视他的李卫就写信飞报四爷胤禛。
正当年羹尧在八爷府上套近乎时,怒气冲冲的四阿哥胤禛去户部拿走了年羹尧陕甘总督的任命文书。这才让年羹尧明白怎么回事,赶紧回四爷府补救。但是怒气冲天的四王爷哪里有那么好安抚,一顿牢骚吓的年羹尧跪了一天。
“这不是年大人吗?几时进的京啊,公事都办完了。快起来,我怎么受得起你的头啊。别折死你四爷”不要盘算着天上这块云那块云,你头顶上就一块云那就是我所以年羹尧为了陕甘总督暂时妥协了,而四王爷胤禛也因为手里没人不得不用年羹尧。说白了这主仆二人是互相利用,哪怕是雍正继位后为了西北战事也不得不倚重年羹尧。而年羹尧也为了自己的抚远大将军,不得不和雍正君臣二人共渡难关。最后在平定西北叛军以后主仆分道扬镳,年羹尧也为自己的贪婪和墙头草的作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陕甘总督在永登被洪水冲走?
清朝陕甘总督沈兆霖,在历史上之所以不怎么出名,那是因为他英年早逝。而且他死的太无奈了,居然是被洪水给淹死的。
其实沈兆霖这个人在清朝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1851年太平军起义的时候,清廷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应对,甚至将他们看成过去的白莲教、天理教这种级别的起义。
是沈兆霖第一个发现太平军的战斗力和其他起义不一样,所以也是他第一个提出训练乡勇,对抗太平军。也就是说后来曾国藩在湖南训练湘军,是受到了沈兆霖的启发。
01沈兆霖书生出身,在军事上却有独到见解。沈兆霖是道光16年的进士,在咸丰时期,担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不过沈兆霖毕竟是一名书生,他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
今贼专攻省会、郡县城池,城既破,乡勇亦相与解散矣。抚州如此,各省各府亦必皆然。”“乞饬直省当於练勇中精选十之二三,联为乡兵,统以练达有位望之人。遇本县有警,互相救援。其外府、外县仍不得调往,以免扰累。---《清史稿》
很多人认为,即使他做了兵部尚书,更多情况也只是在纸上谈兵。其实沈兆霖在军事上,是有自己独到的眼光的。
比如说英法联军与清朝签订《天津条约》的时候,沈兆霖挑出了“领事驻京”和“内江通商”这两条,表示坚决反对。
为什么呢?前者会将清朝的所有动向,都调查的一清二楚。后者内陆地区将被英法等国逐渐渗透,不利于将来的独立主权。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沈兆霖也没闲着,他多次参与协商江西、安徽等地的军事行动,他的建议至关重要,基本都被采纳。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在圆明园大肆抢掠的时候。咸丰皇帝撒丫子就跑路到热河去了。沈兆霖却坚决支持要对抗英法联军,拒绝跟他们和谈。官军作战不力,那沈兆霖就在地方上组织民兵,对英法联军进行了一定的打击。由于多次在军事上的独到见解,加上沈兆霖有过组织军事活动的经验,所以在陕西、甘肃回乱的时候,沈兆霖被选中前去平叛。
02沈兆霖轻松平定回乱,却在土返回途中被洪水淹死。沈兆霖前往甘肃平定回乱的速度还是非常惊人的,他当年的11月份出发,第二年的7月份,回乱基本就被平息了。
到了8月份,沈兆霖一身轻松地从甘肃碾伯县,前往西安。在路过永登县城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甘肃西宁撒回为乱,总督乐斌遣提督成瑞率兵讨之,逗挠不进。乐斌用西宁办事大臣多慧议招抚,乱久未定。上命兆霖偕尚书麟魁往按,尽发乐斌等瞻徇贻误状,乐斌戍新疆,成瑞、多慧逮京治罪。同治元年,命兆霖署陕甘总督,亲督兵自碾伯进击撒回,屡败之,撒回乞降。七月,师还,次平番二道岭沟,雨雹,山水骤发,兆霖及从行兵役并没。水退,得兆霖尸,犹端坐舆中。---《清史稿》
雨量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山洪。沈兆霖是南方人,从来没有经历过北方如此强大的洪水。他认为县城近在眼前,只要加紧时间赶路,就能躲过这场洪水。所以没有选择高地作为避险的地方。
其实他不明白,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赶路的速度怎么可能比得上山洪爆发的速度呢?所以沈兆霖的人马压根就没办法躲避山洪。
据说当时沈兆霖把自己的管靴管帽都脱了扔进洪水里,希望靠官威镇住洪水,结果不管用。所以他又把自己的陕甘总督大印也扔进了水里,可惜还是没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陪同沈兆霖的三十多号人全都四散逃走了,可沈兆霖却偏偏没能逃脱。洪水一来,管你是陕甘总督,还是平民百姓,一视同仁地给冲走了。
03陕甘总督被淹死了,这罪过可不小。很显然,一名封疆大吏,在洪水中被淹死,这是千古奇闻。当时相关人等肯定都没办法脱离干系。
沈兆霖的师爷知道自己难辞其咎,所以他便出了一些主意来减轻大家的罪责。他让当地县衙将当地的山神、土地公等等塑像给抬出来问责,认为是他们保护沈兆霖不利。而且还编纂了上面那段故事,说沈兆霖把管靴管帽包括官印扔进水里,希望镇住洪水。沈兆霖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这种愚蠢的事情他做不出来。编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添这件事的神秘色彩。既然是不可抗力和老天爷在跟沈兆霖作对,那么师爷他们的罪过自然是减轻了。在史书中记载,这件事发生了5天以后,沈兆霖的尸体才在永登城门外被人发现。让人惊奇的是,当时沈兆霖居然端坐在车里,一点惊恐之色都看不出来,真是千古奇闻了。
其实我们想想都知道,正常死亡的人,存放5天都不可能保持原样。更别说在大水中被冲刷了5天的人了,所以说这也是为了保全沈兆霖美名的一种说法罢了。
巡抚驻庐州,东北徽、宁、广三属,几为巡抚号令所不及。事急则向浙江请饷,事平则泄沓如前,不加整饬,旋收旋失,糜饷殃民。臣察徽、宁二府,山川险固,地皆可守,民亦健奋,歙、休宁二县,尤多富民。宜於皖南设大员,专辖四府、一州,庶以饬吏治,固民心。度险设防,皖抚得专心於江北,浙抚亦不至牵制於皖南。---《清史稿》
堂堂陕甘总督,又是朝廷的心腹重臣,怎么能够这么窝囊地死掉呢?沈兆霖是皇帝在地方上的代表,所以他应该有一些异于常人的地方,这就是封建统治者们常有的思维。
总结:沈兆霖如果不死,或许在平定太平军的事业中大展拳脚。对于沈兆霖的死,其实我并不很关注。因为这世上突发事件太多,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不过对于沈兆霖生前提出的方略,我认为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太平军在南方起义的时候,沈兆霖的提议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他看出太平军专门喜欢攻打省会、郡县的城池,这很要命,一旦打下来,大部分乡勇可就都落入了太平军手里。他认为训练乡勇应该让朝廷统一来搞,这样方便调度,也不容易成为太平军的口中之食。
曾国藩能够南下训练湘军,多亏了沈兆霖的这个思路。此外,因为安徽、江西等地大部分都被太平军给占领了,为数不多的地盘散乱不堪。所以沈兆霖认为应该在皖南地区设立一位封疆大吏,专门管辖这些地区,以便于光复丢失的土地。
参考资料:《清史稿》
从一品的总督和正二品的巡抚?
首先,我们聊聊总督和巡抚出现的时间。这两个官职出现于明朝,但属于临时性的官职。在明朝下辖的每个省份中,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才是真正的三驾马车。但是到了明朝统治的后期,总督、巡抚两个官职已经出现了逐步固定化的趋势。但并没有彻底形成,在清朝入关之后,总督和巡抚才逐渐成为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而且管辖区和职权范围也逐步固定。我们看一下总督,清朝总计有9位总督,例如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等。总督一般挂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的头衔,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文官。在官场上,一般称呼总督为“部堂大人”或者“制台大人。”总督一般管理两三个省,例如陕甘总督,负责管理陕西和甘肃等地区。 至于巡抚,每个省都会设立巡抚。巡抚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使或者右都副御史头衔,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文官。在官场上,称呼巡抚为“中丞大人”或者“抚台大人。”请注意,巡抚是一个省的一把手,能够负责各方面的工作。而总督虽然品级高于巡抚,主要负责两三省的军务,因此才会加挂兵部的官职。总督对各个省份有监理的管理,但请注意,总督不能直接管理各省的政务。
从总督和巡抚的关系来说,总督属于巡抚的半个上级,但也算半个同事。在军务方面,总督拥有绝对额话语权。但在人事任免、赋税征收、经济建设等问题上,总督的手不能伸太长。否则,巡抚大人会很不高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期间,由于过度干涉江西省的事务,引发了江西巡抚沈葆桢的不满。 沈葆桢与曾国藩开始相互弹劾,结果,朝廷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办法,谁也没有得罪。由此可见,在朝廷的眼里,巡抚的重要性不一定比总督低。
此外,巡抚与总督见面以后,虽然巡抚需要首先行礼,但总督必须还礼,而且在总督面前,巡抚是有座位的。其他的地方官员见了总督,则只能站着。在清朝统治时期,总督和巡抚经常上演龙争虎斗。 例如在东南地区,安徽巡抚、江西巡抚和江苏巡抚,都在想办法逐步架空两江总督。到了清朝统治的中后期,由于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朝廷只能让两江总督负责两淮地区的盐务、漕运,从而扩大总督的权力。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东南地区,尤其是那些督抚同城的省份,两位封疆大吏的较量很精彩。
例如甘肃省会兰州,甘肃巡抚和陕甘总督都在兰州,对于其他地方官员们来说,陕甘总督总想插手甘肃地方上的政务,不过甘肃巡抚也不傻。尤其是那种并非隶属关系的省份,总督和巡抚几乎是平级关系。四川总督与山东巡抚见面,到底谁的地位高呢?所以说,总督的地位略高于巡抚,但并不是巡抚的上级。巡抚与总督的分工不同,相互制约的关系。
但另一个尴尬的情况出现了,无论是总督还是巡抚都能够管理提督。 提督是从一品的武官,请注意,武官。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按道理来说,地位与总督相当,高于巡抚。但在清朝实际官场上,提督需要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提督见到总督、巡抚,必须首先行礼:“参见制台大人、中丞大人,”对方最多客气一下:“军门不必多礼,起来吧。”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