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厂,明朝有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
这属于明朝的政治特色,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制衡。朱元璋的时候就有锦衣卫,后来在朱棣的手里发扬光大,甚至还发生了锦衣卫指挥使 纪纲差点谋反的事。朱棣有感于锦衣卫权势太大,有失控的风险,于是设立了东缉事厂,以轻信宦官掌权,用来监督平衡锦衣卫的权利……后来东厂权利过盛,把锦衣卫压的喘不过气来,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
明朝东厂西厂和民国时期中统军统特务机构?
题干中也说了,特务组织是“耳目”,也就是眼睛和耳朵。人的眼睛和耳朵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眼睛和耳朵并不能代替手和脚的作用,也无法替代心肝肺肠胃的作用,是不是?特务组织也是如此,再厉害的特务组织也无法代替文官和武将。
我记得以前有本美国间谍(也许是英国间谍)写的书,说美国间谍很早就监测到法国总统戴高乐要退出北约——知道了这个消息,也汇报给美国总统了,但是并不能阻止法国退出北约。这个间谍最后总结:“这就是间谍组织的弱点,它可以知道很多,但是即便知道了,并不见得能改变事情结果。”
特工和特种兵一样,都是被影视剧神话了,在现实中,特工自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并不是万能的。
明朝、民国等所有的特务组织的弱点也在这里。特务组织只是耳目,即便特务组织能够知道朝野一切信息,但是很难做出什么来阻止坏事情的发生,也无法让时期往好的一面发展——就像一个人再耳聪目明,不见得就让你的手脚利索、让你力大无穷,让你计谋百出等等。甚至有些人耳聪目明,同时如果手脚瘫痪、肌肉萎缩的话,也称不上健康长寿。一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譬如说贪官,特务组织了解到贪官贪污了,把这个官员抓起来,这是特务组织可以办到的。但如何选拔一个称职的官员,以及如何做好这个官员分管的业务,特务组织就无能为力了?
明末文官武官都贪污、都怕死,就算特务组织依然高效,难道特务组织就能代替这些文武官员来治国理政、抵抗外敌么?何况明末的锦衣卫、东厂、西厂还不见得有那么高效。
锦衣卫
民国时期中统军统即便再强大,又能怎么样?戴笠能代替宋子文、孔祥熙去理财么?能代替卫立煌、陈诚等人去打仗么?能代替国民党的百万大军么?能影响民心向背么?都不能。
那么中统军统的特工,他们能去美国求取援助么?能解决法币和金圆券恶性贬值的问题么?能解决遍地军阀土匪饥荒的难题么?能解决工厂无法生产坦克飞机甚至卡车的难题么?一个都不能,所以特务组织、特务、特工都是不是万能的。
电视剧中的特工看起来无所不能,其实在现实中再厉害的特工,作用也极其有限。
特务组织的作用只限于抓捕地方间谍、维持本方安全;同时侦知敌方咨询,在敌方境内搞破坏和暗杀,别的没有什么作用。而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因素太多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为何明朝会有东厂西厂等太监机构?
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东厂西厂和锦衣卫,这三大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是皇帝私人耳目和爪牙。(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取代侄儿坐上皇位后,明成祖朱棣常心不自安,在恢复朱元璋自建自废的锦衣卫后,又感到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设立了名为“东缉事厂”(东厂)的新官署,又感身边太监亲切可信,便由太监担任首领,称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开始时,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没有审讯权,到了明末,东厂权限扩大,也有了自己的监狱。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过东厂。(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西缉事厂(西厂)类似东厂,它的设立缘起明宪宗朝一起疑似刺杀皇帝案,宪宗为加强控制而广撒耳目,成化十三年(1477年),令太监汪直组建而成。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由于西厂的肆无忌惮屡兴冤狱,从设立伊始便广受抨击,几经废置,明武宗铲除刘瑾时一并废除,只有汪直和刘瑾两任提督。
明朝东厂和锦衣卫代表人物?
东厂是明朝的情报机构,创始人是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以后,朱棣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一方面有关建文帝的传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很多大臣对他不满。为了巩固他的政权,他就需要有一个强大而有力的专制机构,因为他觉得,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他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一一东厂。
东厂是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因为朱棣在起兵过程中,宦官出过很大的力,为此他觉得宦官很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用起来又很方便。所以让宦官来掌领,东厂是在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成立的,地址是东安门的北侧,由此得名一一东厂。它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开始的时候,东厂并没有审犯人的权利,只是负责侦缉抓人,到了明朝末年,东厂才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叫厂主和厂督,厂主是宦官中头号人物,权力相当大。除了厂主以外,东厂还设有一名千户,一名百户,若千名掌班、领班、司房、役长和番役负责具体的侦缉工作。东厂侦缉的范围相当广, 所有的大案、重犯他们都要派人听审。东厂人的所作所为实在很难恭维,他们并非完全为皇帝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私利,他们诬陷良民,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朝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扩大到全国,搞得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西厂,明朝的特务机构,也是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临时产品。明宪宗成化年间,京城内先是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妖道李子龙蛊惑人心,网罗太监,李子龙后来虽然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明宪宗仍深感侦察的力量不足。他派身边的小太监汪直去宫外打探消息,汪直借助这个良机,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
数月后,一个新的内廷机构一一西厂成立,首领更是汪直,其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大都是从禁卫军中选拔。然后军官在自己选置下属。没过几个月时间,西厂的人员就迅速抗大,其势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东厂,西厂的成立, 就是为了给皇帝刺探消息,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制造一些大案、要案,并且有意将安案件弄大。
和东厂相同的是,西厂同样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大学士商辂等辅助臣向朝廷集体上书,陈述西厂的危害,并将汪直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自感震惊,更撤销了西厂。可是没有西厂后,宪宗感觉日子没有了安全感。奸臣戴缙得知他的心思,更主动上书吹捧汪直,结果宪宗立刻恢复了西厂。西厂恢复后,汪直更加严酷地办案。西厂的废与立,相隔只不过一月时间。
此后的五年内,汪直办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人全部铲除,但他的权力过于嚣张,引起了皇帝的警觉,在后来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最后失意而死,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时,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又开始强大,西厂在次设立,直到刘瑾倒台,西厂才被撤销!
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
一说到“特务”、“特工”大家心目中都感觉到厌恶,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其实这是一个中性词。特务机构在维持国家统一和利益的贡献是相当大的,譬如美国的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前苏联的克格勃等。几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情报特务机构,主要来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明朝时期也建立了几个国家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主要用来维护王朝的政权,有时也是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衡量一个特务机构是否强大,必须衡量着几个方面,特务机构设置时的权力给与、执行权力的时间持续性、特务机构在类似机构之中的权力地位。(明《出警入跸图》局部,锦衣卫随侍万历皇帝左右,红色服装者)
明朝是四大特务机构还是两大特务机构?一个特务机构对一个王朝统治的影响力的要件是指这一特务机构存在的时间长短是如何的。
1、锦衣卫。
锦衣卫成立于1382年,停止于1645年,由朱元璋创立。明朝灭亡一年之后才消失,清政府沿用了一年的时间,存续时间长达263年。
2、东厂(东缉事厂)。
东厂成立1420年,灭亡于1644年,存续时间达到224年,由明成祖朱棣创立。
3、西厂(西缉事厂)。
西厂存在只有十年时间,分成两段:1477年-1482年,明宪宗朱见深创立,汪直担任督主;1506-1511年,明武宗朱厚照复立,存在五年时间,刘瑾担任督主。(明宪宗像,建西厂,制衡东厂和锦衣卫)
4、内行厂。
内行厂创立于1506年,撤销于1511年,刘瑾为督主,他被杀之后撤销。
从明朝四大特务机构存续的时间上来看,锦衣卫和东厂存续时间较长,几乎贯穿了明朝的始终,可以看做常设特务结构;反观西厂存续时间10年,内行厂存续时间5年,对长达276年时间的明朝来说,影响力十分有限。西厂和内行厂的影响力被无限夸大了,充其量也就影响明朝几十年的施政。(明武宗朱厚照像,复立西厂,建内行厂,任内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因此说,明朝根本就不能称有四大特务机构,两大特务机构是常态,短暂出现的西厂、内行厂。
明朝特务机构谁的权力最大?明朝建立的特务机构都是为了皇帝便于统御臣民或者外部入侵所设置的,它本来就是皇帝设立,赋予一定的特权。特权也需要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最终会危机皇帝自身的安危。
锦衣卫是朱元璋为了监视臣民和保护自己而设立的,由朱元璋的侍卫部队延展而来,权力极大。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为了制衡锦衣卫的权力,设立东厂以制衡锦衣卫的权力。
西厂、内行厂的短暂建立也是为了分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也是制衡作用。
为了制衡已经存在的特务机构,不断设置新的特务部门进行制约,这就陷入一个怪圈。这个怪圈的特色就是制衡机构不断设立,权力越来越集中,违背了皇帝设立的初衷。因此,权力越大,对皇权的危害就越高,存在的时间就越短。
四个特务机构中,内行厂存在时间最短,它的权力最大。锦衣卫监视臣民;东厂监视臣民和锦衣卫;西厂制衡东厂,有时监视东厂、锦衣卫;内行厂监视臣民和之前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
内行厂的权力过于集中,违背了皇帝建立特务机构的初衷,撤销的也最快。
谁是明朝最强特工队?我们可以从存续时间上直接淘汰西厂和内行厂,存续时间太短,根本是名不副实,明朝也就两大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而不是四大特务机构。
从锦衣卫和东厂的衙门设置来看,这两个机构是并列的,无所谓谁高谁低。但是在权力设置上,东厂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直接抓捕臣民、关押、审判,明朝朱棣之后的时间内权力高于锦衣卫。
锦衣卫的三大权力鼎峰时期。
锦衣卫并非一直在东厂的压制之下,有时也因人为原因而获得权力的极度提高,锦衣卫在明朝历史上有三大鼎峰时期。
1、朱元璋建立锦衣卫之后的权力鼎峰(1387-1420)。
锦衣卫在1387年建立之后就成为朱元璋的爪牙,专门对付贪官污吏以及一些谋反的大臣。“胡惟庸案”的后续案件、“蓝玉之案”、“郭恒案”、“空印案”等,都是锦衣卫在主导,无数官员在锦衣卫的侦缉之下丧了性命。
锦衣卫的权力太大,这让朱棣心中惴惴不安,为了制衡锦衣卫不断扩张的权力,于1420年建立东厂,制衡锦衣卫。
2、明武宗时期钱宁主掌锦衣卫期间(1513-1521).
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爱玩的主,钱宁帮助朱厚照建设“豹房”,出力最多而获得宠幸。明武宗赐钱宁朱姓,收为义子。1513年,明武宗下诏令钱宁主管锦衣卫,掌管昭狱,此时锦衣卫的权力达到顶峰,并不听从东厂的指令。
1521年,钱宁因为结交宁王造反被诛杀,锦衣卫的权力跌落。
3、嘉靖帝期间陆炳主掌锦衣卫期间(1544-1560)。
锦衣卫的权力在嘉靖皇帝期间获得提升也是因人而异。陆炳担任锦衣卫的最高长官主要是因为陆炳曾经救了嘉靖皇帝的命。
1539年,嘉靖皇帝南巡到达卫辉(今天河南卫辉市),不知何故,行宫失火。嘉靖皇帝性格多疑,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哪里休息。陆炳是嘉靖皇帝的发小(陆炳母亲为嘉靖帝乳母),他独自撞开大门,将嘉靖皇帝从大火之中背了出来。陆炳因此获得皇帝的宠信。1544年,陆炳得以掌管锦衣卫,因为皇帝的原因,锦衣卫的权力极度扩张,东厂也只能屈居之下。(陆炳形象图)
1560年,51岁的陆炳突然病死在任上,嘉靖皇帝非常悲痛,下诏令照顾陆炳的子孙。
锦衣卫真正达到特务机构权力的顶峰时间统计起来也就57年,其中东厂建立之前33年,余下两次时间都是因为锦衣卫指挥和皇帝的特殊关系而达到权力鼎峰,钱宁为8年、陆炳为16年。
锦衣卫好东厂并存的时间有224年,锦衣卫权力在东厂之上只有24年,只是东厂掌权时间的一个零头。去掉西厂、内行厂碾压东厂的时间大约为10年,东厂作为明朝特务机构的老大有190年时间。
明朝最强特务机构呼之欲出,它就是东厂。为什么明朝设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东西厂、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又不是监察百官,中央监察百官的是都察院,地方上是提刑按察使。
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所以,他们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而监督百官从秦汉开始就是御史台的事,明清叫都察院,负责监督、弹劾百官。
至于为什么有贪污腐败,不贪污腐败做官干嘛?为民做主?还是赚死工资?
贪污腐败并不算什么问题,任何组织都是带病生存的,就像一颗大树,躯干里肯定有腐烂、寄生虫、病菌等,但是这棵树依然挺拔,健康,枝繁叶茂,数十年后,当这棵树老了,树干空了,一阵风,这棵树倒了,仅仅是因为腐败吗?
比如后,年纪大了,摔一跤没几天就死了,难道是摔死的?
不要对贪污腐败什么耿耿于怀、义愤填膺的,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没有资格去腐败,等一天你有资格了,你也一样,
他们腐败,并不是他们人品有问题,如果是人品问题,把人品有问题的清理出去就可以了,如果是人性问题,是普遍现象,你怎么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