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通过数字化实现因材施教?
数字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1. 个性化学习计划:数字化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定制化的课程和资源。
2. 智能化评估:数字化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精准评估,并给出合适的评价和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平台可以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计划。
3. 多元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像、模拟实验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
4. 互动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平台可以提供在线互动学习环境,包括在线讨论、协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学生可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和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5. 可视化学习进度:数字化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为老师和家长提供及时反馈和监督。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可视化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优劣之处,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
如何因材施教?
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学生们各有差异,尽可能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因材施教?
谢谢邀请!对待学困生,我的观点是首先找困的原因。这其中不外乎就这样几种情况,一、学习习惯不好的。这类学生抓起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知一个人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开好头容易,但坚持起来却很难!有这样一句话:人与人最小的差别是智商,最大的差别是坚持!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坚持才是关键。二、家庭原因造成的。譬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情况特殊家庭等等。对这类学生,感情培养是重点,只要把心理负担的问题解决好了,余下的问题都好解决。三,天性好动,确实学不进去的。对这类学生,要给他们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多表扬鼓励,如果是初中生可以往职业教育方向引导,毕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人尽其才吧!
班门弄斧,还请多多指正!
举例说明你在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在当前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无论如何分层,总是集体授课,必须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有利于因材施教,并不是分层了就是因材施教。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都是不同的,真心想做好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那么,教师怎么才能够做好因材施教呢?小徐老师在常年的教学中有一定的经验,现分享给大家。
一、从学生的性格脾气下手,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有效的沟通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常年当老师都知道,每个孩子的脾气性格是不一样,有的乐观向上,自我感觉良好,有的悲观敏感,内在动力不足;有的顺从,有的叛逆等等,而正因为性格脾气不同,因此他们愿意接受的、有效沟通方式也不同,只有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管理教育方式,学生才愿意“亲师,信师”,学习起来才更有效果。
1、对于乐观向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要时时给他们敲敲警钟,不断激励他,让他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2、对悲观敏感,内在动力不足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隔一周或半个月时间就跟这样的孩子谈谈心,倾听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将老师看到的他们的优点说给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动力。青少年时期,孩子的个人价值感几乎全部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一些悲观敏感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常时间被否定,被忽视,被打击等,造成此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每天像老和尚撞钟一样,学习机械,没有动力,正因此个人学习态度处于迟钝的状态,因此学习也很难有起色。因此,对这类学生一定要鼓励,要帮助孩子“转念”,也就是改变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期望值,从而提升内心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帮此类孩子“转念”要告诉孩子三个步骤:
一要善于沟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上的困惑,并且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要告诉此类学生的优点在哪里,帮他树立起相对准确的自我评价。
二要不断给此类学生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设计适合此类学生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不断强化在学习上和积极性和信心。
二要帮此类学生设计一些小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动力,找到自信。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时的兴起无法迎来长足的进步,只有长期的坚持,持续的努力才能赢得最好的自己。千万不要被一时的成败打败了。
3、对于叛逆的学生而言,是老师和家长最怵头的学生,这样的孩子戒备心强,往往跟老师有很深的隔阂,所以在和此次学生沟通时,要有足够的宽容心和耐心,当他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和内心的自由空间不被侵犯时,才能慢慢放下逆反心理,减少师生之间的内耗,才会认真学习。在学校叛逆的学生,大多都对老师有不满,此时,老师不可进一步激化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不逼着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对他像朋友一样的关心和爱护,化解内心的坚冰,同时也给这类学生一些适合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变学习的旁观者为课堂上的主人公,当老师和学生化干戈为玉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类学生才会收起锋芒,跟紧老师的步伐向前走。
在我的班上,每年都有叛逆的学生,我从来不拿有色眼镜看他们,反而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尊重他们,比如作业没写,我会温和的说:“怎么回事?是不是老师留的作业不适合你?明天你想写什么作业,自己可以决定,明天我期待你精彩的作业。”第一次我说这些,他们会不以为然,第二次我再说这些,他们就会不好意思,第三次他们就会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真的自己寻找一些自己爱做的作业交给我,我会适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找到存在感,很快他们的心就会被我暖化,认真学习起来。
二、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下手,按可接受的能力和学习的进度安排学习和作业内容,让教学有层次感,让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存在感。现在有些孩子为什么学着学着就厌学了,就不想跟了,自暴自弃了?很多人仅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看到学习在接受能力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打击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每天只让他们重复简单的学习任务,他们也会厌倦,因此因材施教,才是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找到信心的最有效办法。
1、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作业层次也不同每天,我给学生们留的作业是分层次的,第一项作业是基础性的,比如复习这几天课上所学内容,并整理错题集,将今天出现错误的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第二项作业是拓展性的,留一些拓展性习题给学生们做。
这样一来,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后劲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功课,达到知识上的巩固,而不会因为知识的拔高和拓展打压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这些接受能力差的同学真正理解了知识,再去做题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对学习的厌恶之情就会消失,学习的自信心也会慢慢建立起来,所以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老师一定要学会等一等,千万不可拔苗助长。
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做一些拓展提高性的题来满足自己对学习的挑战,不会被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搞得了无生趣。
2、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也不同很多初中生,最怕在课堂上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而丢脸,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不要发难学生,尽量通过启发可以让学生答出来,并给学生以肯定。
例如在语文课上,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回答开放性题目,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学生,我会让他们答知识类题目。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擅长的题目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因材施教,也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还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排座位,担任班干部上也要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上来安排。什么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座位和同桌才能互帮互助,互相激烈,提高学习成绩,什么学生适合担任什么班务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总之,作为教师,只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沟通和教育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座位和职务等,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集体的凝聚力,将学习效果发挥到最好。
未来教育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本身的特质,制订针对TA的教育方法。这不就是妥妥的“私人订制”吗?其好处不用说,肯定是要比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考核标准要强。
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字化大师尼葛洛庞帝,在北京参加一次教育活动,他就非常惊讶中国按照年纪大小分年级进行教学的管理方法,尼葛洛庞帝觉得这种方式仅仅是便于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完全不符合教育本身的规律,他要表达的其实就是一种因材施教的观念。
为什么需要因材施教?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车子开一段时间或者一定的公里数都要去保养,但是每辆车子工作的环境,路况,驾驶员的习惯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保养也需要根据车辆本身的工作特质来决定的,不一定非要5000公里或者10000公里就需要保养的。同理,因材施教也是一样。
怎样因材施教?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科技在发展进步,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方法的不断优化和革新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日本学生上英语课,已经是每个人一台平板电脑,学生们带着耳机和外教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特质和学习进度,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不一样的。类似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多借鉴,并实践落实。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