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有什么风俗,我国苗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先民最早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逐渐迁徙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我们通常眼中的苗族同胞们都是身着特色的少数民族服装以及佩戴着漂亮的银饰。
那么苗族过年都有哪些有别于其他名族的习俗呢?一、“打糍粑”;“打糍粑”是苗族同胞过年必不可少的项目,相当于汉族过年时候的蒸馒头。每逢春节来临前,苗寨里随处可见“打糍粑”的场景。他们使用最传统的做法,将糯米蒸熟以后放入特制的石材容器里,再用特制的“大木锤”反复夯打,直到打成糊状,最后再手工将其揉成一块块“饼状”的糍粑,这样做出来的糍粑口感柔软细腻,相当好吃。
芦笙,是苗族同胞们常用的一种簧管乐器,由大大小小的“竹筒”制成,可以发出各种深沉、洪亮的声音。春节期间各个村寨的芦笙队都会在自己村里的“芦笙堂”里吹起悠扬的芦笙,庆祝新年的到来,同时期盼来年能取得一个好的收成。
三、“赶坡会”;坡会类似于我国其它地方举办的庙会。苗族同胞们在每年的正月期间固定在某个乡镇举办盛大的坡会来迎接新的一年,其它民族的人们也都会参加。“坡会”当天会有很多丰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活动,例如“吹芦笙”、“唱山歌”、“斗牛比赛”、“斗马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的“坡会”既增添了民族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
以上就是苗族同胞们过年的一些习俗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苗寨里去过一次具有苗族特色的春节吧!
欢迎关注头条号:湾塘谷,专家为你解答更多三农的相关内容。欢迎进入湾塘谷头条店铺选取特色农产品。
对已故亲人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我老家辽宁大连庄河的,祖辈从山东登州府,现在的蓬莱闯关东过来的,经过十代二百多年,我们在过年时大年三十下午天将黑之时,有家里的长辈带队各家各户都出人,到祖坟上去请先人们回家过年,先在坟上祭拜烧纸放鞭炮,高喊老祖宗备车备马回家过年,然后一直引领回家,这叫做接神,家里正北的墙上早已挂好了本家的宗谱,宗谱上依次填写已故的先人名字,两边贴有对联,前面摆好贡品,燃上高香,除夕子时全家跪拜,初一到本家家里拜年不论到谁家只要供奉宗谱,就要跪拜行礼。大年初二晚饭后到路口放鞭炮送走,也叫送神。
过年放鞭炮都有哪些讲究?
以前的时候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就数过年了,过年家人都团聚了,亲戚朋友也都从四面八方结束了一年的征程回到了家。开始置办年货,各种大鱼大肉瓜果蔬菜。大人们打牌聊天,蒸年馍,炸丸子,包饺子。而我们小孩们就穿着新衣在外面到处放鞭炮。嘻嘻哈哈热热闹闹。有的时候不注意衣服上就会烧个洞,自己心疼的同时回家又不敢说。有的时候放鞭炮也经常被大人训,或者传来厕所里的谩骂(有些人应该会懂的哈哈)
现在城市基本上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虽然少了很多很多的年味,但是空气质量过年那段时间也确实提高了不少。农村里好像还没那么严格。当然放鞭炮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燃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
1、放炮尽量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投放。
2、冬天比较干燥不要在易燃地方燃放。
3、小孩一定要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
总之虽然没有了鞭炮过年少了年味,有些事情没了那种氛围。但是为了我们及后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气环境还是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过年的意义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过年?
相传,“年”是一种怪兽,异常凶猛,每到除夕,就会出来残害生灵,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动物就要遭殃。后来在与“年”斗争的过程中,人们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残暴,但是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因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烟花爆炸,户户灯火通明,逐渐地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二.过年的意义是什么?
过年即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1.团圆。从小我就被留守在外婆家,过年成了一种期盼,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现在自己也在外打工了,不管有钱没钱也都是要回家过年的。我们如此,其他家庭亦如此,不管身处何方,即使千山万水,也抵挡不住回家的脚步。过年了,一家人吃着一桌丰盛的团圆饭,一片阖家欢乐的景象。过年意味着跟家人团圆。
2.走亲访友。过年不仅要跟家人团圆,亲戚朋友之间也是要联络感情的。大家相互拜年,互发红包等,送去最真挚的祝福。
3.总结和展望。相信大家在工作中都写过这样一种东西,“年终总结或者年终报告”。过年意味着旧的一轮已经过去,新的一轮即将开始。不管过去的一年生活地如何,都已落下帷幕,我们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从而制定新一年的目标和计划,扬长避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步。
4.计量。周岁和虚岁都是对人的年龄的一种计算方式,过一年就长了一岁。人的一生中,几岁入学,多少岁结婚、生子等都有一个适宜的年龄,在合适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情,事半功倍。年就是这样一种计量,让你知道自己现在身处哪个阶段。
当然过年的意义不止这些,虽然现在年味慢慢变淡,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的。
过年山东这边都会在30晚上和大年初一磕头拜年?
打卡山东西北地区,拜年最先源起于拜祭祖宗,后又扩展到长辈。友情提示一点,在我们农村,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少,只要你的辈分足够高,那你就不可以去比你辈分低的人家去拜年,尽管那个人的年龄比你的爷爷都要大。
春节,预示着一年新的开始,也是过了冬天,开始迎接春天的标志,初一早晨大家都会拜祭祖宗,祈祷祖宗保佑今年平安顺利,同时拜望村里的贤人长辈,以示孝心。下面说下我们村里过年的习俗。
大年三十最忙碌的一天上午开始准备祭祀的贡品。大年三十早晨起来就开始忙碌,一般情况下我负责烧锅,大人则负责炸鸡、炸鱼、炸丸子,这可都是过年的贡品,尤其是三十晚上祭祀天神更为隆重(下文具体讲)。我们则是最喜欢这个环节了,除了炸的整条鱼不能吃外,像鸡块、丸子可以大快朵颐的。具体炸什么,还要看各家的生活水平,当时我就挺羡慕人家炸的耦合,里面夹上肉,特别的好吃,以至于到现在看到耦合还是忍不住口水。当然还少不了一项重要的仪式:贴春联。
下午包饺子、请祖宗。基本上炸完这些贡品就是一上午了,中午简单吃点饭,下午开始包饺子,下午包饺子的任务量非常大,包的饺子要够一家人至少吃三顿,三十晚上、初一早晨、初五早晨,初五我们当地称为“破五”,具体来历不知道,这天早晨要放炮,吃饺子。一般来说下午包饺子的任务由我母亲独立完成,偶尔我会帮助母亲打打下手,更多的时候我会和父亲一起打扫庭院,下午一般打扫完庭院会到了初二再打扫,初一不会再打扫了。初一打扫的话,会将自家的福气扫出去的。下午大约到了3点多,最晚不会超过4点半左右的时间,我们回去祖坟上请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回家吃饭,仪式很简单,到了爷爷奶奶的坟地前,点燃鞭炮,嘴里念叨几句:过年了,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跟我回家一起吃饺子。这个形式在正月十六还会举行一次,不过正月十六不用去坟地了,在家里就可以,就是过完年了将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在送回去。强调一点:回来的路上要走直线,否则祖宗不会绕圈,回不了家。可能有人会问,兄弟几个都成家的怎么办?像我们家,大爷、叔叔都会派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堂哥堂弟去请,具体去谁家,就看祖宗的心情了。
晚上的仪式最为隆重、心情最为快乐。下午,请祖宗回来之后,就会吃饺子,吃完饺子,一般都会出去玩。大人聚在一起聊天,我们小孩则会带着各自的“炮”,如摔炮、嚓炮等各种各样的炮,到处都放,这天晚上基本上是人最齐全的,能回家过年的都回家过年了。而且过年也只有今天晚上有时间玩,不然明天拜年,后天走亲戚,一直要到了初七八才会闲下来,到了那个时候,又该写作业了。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家里的每个房价的等都会亮起来,即使没有安装电灯的房间,也会点上红蜡烛。就连平时开灯超过两个我就就会被骂一通的母亲,此时也变得土豪起来,每个屋都是亮通通的。这个时候,母亲会摆上祭祀的贡品,一共要摆三个桌子。分别是老天爷爷,主管一家子的前途和福贵发达;保家爷爷和保家奶奶,主管一家子平平安安,家里不会遭盗、遭火等灾害;财神爷爷,主管一家子能够发财,财源滚滚;还有一个灶王爷,也是比较重要的,负责观察这家人的疾苦、温饱之类的,但是灶王爷爷不用专门摆供,俗话常说:灶王爷爷,掀锅就吃。摆供也是非常讲究的,在各个身为贴着神的画像,前面要摆上桌子,桌子上面一般摆上一只鸡(或者用炸鸡块代替)、一条鱼(炸的鱼)、丸子、肉头(炖的五花肉,四四方方的形状),中间会摆上一个碗,碗里面装着麦粒,里面插上香,一般是三根(也有的是一束)。我母亲会非常虔诚的在各个神位面前磕头,并在嘴里念念有词(都是想对神仙说的话)。有时我母亲还会要求我们去给神仙磕头,并将我们的理想告诉神仙。等这些都忙完了,大多数人家会看咱们中国的最大综艺节目“春晚”。记得小时候里面的赵本山可是压轴节目,他演完之后,我们就准备开始放鞭炮了,也就是晚上十二点,这时会听到村里此起彼伏的声音,大约半小时左右,母亲关了各屋里的等,催促我们上床睡觉。
初一是一年之中唯一一次自愿早起的早晨早晨拜年。早晨很早的时候就会被母亲叫起来,大约5点左右的样子。在记忆中,起来的时候,屋子里已经是热气腾腾,母亲正在下饺子。起来之后,是不允许大声说话的,所以大家也索性不说话了,母亲叫我们的时候,看到我们睁开眼睛,会给我们压岁钱。到了厨房,母亲会让我们先喝一碗红糖水,预示着一年都会甜甜的。喝完红糖水放鞭炮、吃饺子(早晨一般不会洗漱的,是不是有什么讲究还真不知道,不过现在都会梳妆打扮,尤其是女的,毕竟一早还要出去拜年)。吃完饺子,家里的大门将会打开,这天早晨如果没有开门的话,别人是不允许进入的。我一般会去奶奶家(当时我奶奶独居)、叔叔家去拜年,不仅是血缘近,而且可以收到压岁钱。顺便提一句:初一早晨的饺子要在吃饭前送给长辈,就是我奶奶家一份,如果父亲有叔叔、大爷的,也是需要送的。大约到了5点半左右,村里开始热闹起来,而且拜年的人,根据远近分成了不同的小团体。小的时候是跟着我母亲还有婶子一起去拜年,那是都会给一些瓜子、糖果之类的,在当时这可是比较稀罕的,不是天天能吃上的。大了之后,会跟着我的父亲和叔叔们一起去,不想和他们一起去,他们去了都是让烟、抽烟,我们只能象征性的拿块糖,还要注重稳重一点,所为稳重,就是不能多拿,别人给也不能要。后来成家立业,父亲母亲早晨除了有限的几家外,已经进入到了在家等别人来给拜年的行列了。我和我的堂哥堂弟们一起去拜年,媳妇则和堂兄弟的媳妇带着孩子一起去。
早晨去拜年,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到了人家,说声“给您拜年了”,做出要磕头的样子,人家则说一声“人到了,礼就免了吧”。发烟散塘,开始下一家,速度要快,因为根据习俗,要在太阳升起之前拜完年,太阳升起之后拜年就不算了(履行起来没那么严格)。但是现在村里像我这么大的,都是初一早晨一早回家拜年,拜完年差不多到9点多了。
拜年有一户是必须磕头的,那就是摆放祖宗灵位和宗谱的人家,一般都是本族里面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而且老两口都健在的),到了这家,会虔诚的给祖宗灵位磕头,无论男女都是必须要磕头的。
中午会餐。中午一般来说饭菜都比较丰盛,会将爷爷奶奶叫到家里来吃。如果是兄弟好几个,爷爷奶奶则是轮流去吃,这也不是临时起意去谁家吃,也是有讲究的。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的亲戚,比如女儿、外甥、娘家兄弟等都会来看望,兄弟几个就会轮流招待,每家负责一年,轮到谁家,初一爷爷奶奶就会在谁家吃饭。如果家里条件好的话,可能会将兄弟几个都聚集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的。
下午时间是补充睡眠的。下午一般来说就没事了,除了一个村里比较近的会相互来往走动一下,比如我姥姥村里的一个女孩嫁到了我们家,在我姥姥村里论辈分她需要叫我母亲为姑姑,每年初一的下午她都会来看望一下(一般像这种亲戚关系,除非在一个村里,否则不会走动的)。我父亲的姨妈家(我奶奶的妹妹),在下午和我姨爷爷一起去看望我的奶奶。其他的基本上要不凑在一起大牌,要不就是中午补个觉。
晚上疯玩。晚上是最闲暇的时间,孩子收了一点压岁钱,大人晚上无事关系比较好的聚在一起喝点酒,打会牌,整个一天都是其乐融融的。这天特别强调一下:初一一天是不允许说脏话,打架的,也就意味着不能骂孩子,也不能打孩子,这可就发疯了,早晨收的一点压岁钱全部贡献给了小卖部,平时吃不到的零食,玩不到的玩具,都会在今天变现。当然不能太过分,否则挨不挨揍还是要看父母的心情。
现在过年的年味逐渐淡薄了,村里除了老人,像我这么大的基本上都定居在了县城里面。家里虽然有老宅院,如果父母在老家的话,三十还会回去。如果父母来到城里和孩子一起生活或则不在了,一般来说就是初一早晨再回去,中午如果有叔叔伯伯的话,会一起吃个饭,如果没有的话,中午又赶了回来,过年就是早晨的几个小时。不管是我们这一带,孩子这一带也永远失去了初一早晨对糖果的渴望和对压岁钱的强烈期盼,甚至各种各样的花炮也被禁止了,过年只存在了晚上的春晚。
山西春节都有哪些好看的民俗?
山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108万年前的芮城西侯度遗址,到10万年前的丁村人,以及旧石器时代沿着汾河和大同、朔州地区出现的原始部落;从4、5千年时期的陶寺遗址的发掘,印证了尧舜禹时期的史实,这些历史无不散发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山西地势狭长,南北跨度大,民族分布多,各地区春节民俗也不尽相同,主要有:
1、晋南地区
晋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节习俗体现着祈求祭拜土地、供灶王、添仓节等活动;晋南春节祭祀活动十分普遍,有尧庙、后土祠、大槐树等一系列庙会活动;威风锣鼓、抬阁、背冰、跑鼓车、高台花鼓等民俗活动都极具特色。
2、晋中地区
晋商文化浓厚,形成了请财神、放禄马、送穷神等民俗活动。春节社火丰富多彩,“南庄的架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铁棍爱煞人”,平遥古城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也已经形成规模。
3、晋北地区
地处边塞要地,主要有火流星、踢鼓秧歌、九曲黄河阵等等。点旺火是当地春节期间的特色民俗,怀仁旺火规模宏大,造型考究,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晋东地区
有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崇拜,遗存有众多的上古神话。如:上党八音会、干板秧歌、瞪眼家伙等音乐活动非常丰富,荫城的上党铁礼花与当代焰火燃放同样精彩,平顺独辕四景车赛会、武乡顶灯都是当地独特的春节社火活动。
5、晋西地区
春节期间有伞头秧歌;柳林盘子会高搭彩盘;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木偶、文水坛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精彩纷呈。
欢迎关注'君视觉',欣赏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