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的做法,周立波偷某某的枪还背着某某的枪套?
枪是偷的,拿的,其实已无关紧要了。关键是他们五个人中谁是谎言的制造者、传播者,他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周立波回国后,立即发文说唐爽背叛了他,莫虎敲诈了他,神秘某某陷害了他,似乎整个事件中,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冤屈者。网民几乎一致导向周立波,为他抱打不平。
然而,唐爽很快澄清他没有拿到某某的三万美金律师费,更没有接受某某赠予房产,莫虎更是指责周立波信口雌黄,造谣中伤,还要把他告上法庭,索赔1000万美元的名誉精神损失费。但周立波不敢下风,继续与唐爽、莫虎隔空互怼,大有轻伤不下火线的勇气。
正当三方大战正酣之时,神秘的某某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他既非周立波口中某贪官的女婿,更不是什么能呼风唤雨通天人物,只是移民美国的一个有钱的华人,一个周立波曾经的好朋友。他喜欢枪,但家中并非周立波吹嘘的军火库。他承认枪是他的,但如何放到车上,他不清楚。至于毒品更是一无所知,他似乎没有怨恨周立波,抱着以德报怨的态度来对待周立波……
眼看真相快要水落石出了,在这节骨眼上,周立波却出乎意外的休战了。并表示,只想出出胸中恶气,到此为止,不在折腾了。这让很多网民大跌眼镜,大感意外。
纵观整个事件,周立波回国后,为了极力洗白自己,再塑自己在网民心中的高大形象,把所有屎盆子都往美国那边扣,没想到美国那边的三位也不是吃素的主,加之王局一对一采访与宣传,让周立波有越洗越黑的感觉,让他不得不偃旗息鼓,到此为止。
人品的高下不是拿嘴说出来的,而是靠平时一言一行做出来的。一个连跟朋友谈话聊天都要录音的人,他的诚实度、人品有多高,应该是不言而喻。
只有徐宁钩镰枪才能破吗?
不不不,逻辑文史姨觉得,呼延灼的连环马阵法有点太玄幻了,此阵法不要要求每匹马身上绑着很重的铠甲,还要让马和人一样齐头并进的奔腾,这得是多好的驯兽师才能达到效果啊。所以呼延灼这只在攻打梁山时用过的连环马技法,纯粹就是为了引出徐宁的出场。
呼延灼出场时那叫个高调无比啊,不仅允诺数日剿除梁山贼寇,还保举好友韩滔、彭玘一起来分战功,高俅一看呼延将军如此自信满满,也觉得此人能解决自己的一大心头之患。但呼延灼明显小瞧了梁山将士的能力,应过武举的韩滔仅二十回合就被秦明打得力怯,自己保举的彭玘也仅二十回合就被花荣打得招架不住。更要命的是,本来计划迅速踏平梁山的他遇到了实力与自己相若的林冲,仅一个枪棒教头就让他有点吃不消了。
在呼延灼与花荣短暂交手后,扈三娘前来迎战刚刚落败的彭玘,我想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谁,看到敌阵中有女子出战,首先的态度一定会先是不屑吧,二人斗到二十余回合,扈三娘率先“败走”,彭玘去追扈三娘,却不幸被红锦套索捉拿。虽然我们知道扈三娘用计捉了彭玘,但拿不下彭玘且自己先退足以证明其实力不会高于彭玘。
看到自己亲点的大将居然被一女流所擒,呼延灼的脸上已经挂不住了,他现在满心想的都是打死扈三娘,但扈三娘的灵活性可比他高,呼延灼的绝命一击也被双刀格挡,扈三娘知道自己不是呼延灼的对手,就往本阵跑。这时,我们无敌的孙提神出来了,与已经被连番消耗且满脸羞愧的呼延灼斗了三十余回合。
既然单挑占不到便宜,呼延灼就摆出了他独创的连环马阵法,万马奔腾冲击力可想而知。但这就回到我开头所说的部分,马真的有人那么好训练吗,我们看原文中关于连环马的描述:
马带马甲,人披铁铠。马带甲,只露得四蹄悬地;人披铠,只露著一对眼睛。做一排摆著,每三十匹一连,铁环连销;但遇敌军,远用箭射,近则使枪,直冲入去。其实光看场面,是不是只弄几根木桩,就能破这个阵法了,毕竟只要其中一匹马出了问题,整个阵形就全部混乱,马军相比于步军的优势除了冲击力就是机动性了,而连环马的配置,再加强冲击力的同时恰恰把机动性最大程度的舍弃,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讲,连环马根本就是臆想出来的东西。
呼延灼在上梁山后再也没有拜过连环马大阵,这个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招牌就这么没落了。我们可以认为施公懒得去写了,从经济角度来看,组一支连环马的成本太高,咱不如那这些经费去养军士们呢。
当然,宋江和吴用觉得呼延灼这马军太厉害,这时候汤隆跳出来说自己的大表哥会钩镰枪法,专职呼大炮的各种不服。然后吴用就安排时迁去偷徐宁的宝甲,徐宁就这么上山了。
徐宁的存在就是个错误,没人知道他居然是天佑星下凡,这颗天佑星一直保护着众魔星的安全,他也是第一个陨落的天星星将。而徐宁的钩镰枪部队与呼延灼一样,上连山后也没有发挥自己的特殊性,只是作为普通骑马跟着大军一起冲锋陷阵罢了。
文/逻辑文史游
据说你们觉得绘卷的徐宁长得像拿破仑?
冷兵器时代武器盔甲盾牌的保养?
第一,武器。军队是不会用剑的,剑自从钢铁普及以来就很少在军队大规模装备了。一般短兵器还是刀。刀的保养就是生了锈打磨,杀完人洗掉血迹插回刀鞘,最多再上点油防锈。 第二,防具。盾牌一般是木质的或者是藤制的,不会有铁质的(根本拿不起来)。木材的防朽一般就是晒干然后涂上油就行了,天好的时候拿出去晒晒,防虫。 第三,弓弩。弓弩的材质不外乎木材和竹子几种,和一般的木材防朽一样,刷油,太阳晒干,放在阴凉干燥处。 第四,盔甲。如果盔甲有金属部件,生锈了打磨掉就行。皮质盔甲就像皮衣皮鞋一样刷鞋油(当时没有鞋油,可以刷绵羊油,现在的高级鞋油也是绵羊油做的)。布甲不需要保养,因为没人会洗盔甲。 其实不管是那个时代,军队装备的武器都是以使用为第一目的。除了极少数将军以外,是不会有士兵能装备那种“吹毛得过”的武器和“刀枪不入”铠甲的,那种精良装备对于国家的财政就是一个极大考验,而且也没必要。说实话古代军队装备的刀具除了卷刃了打磨一下就没什么保养错失了。砍刀这个东西即便不开刃,凭着挥砍的力量也能杀死敌人,抗日战争的时候八路装备的大砍刀基本都是粗制滥造的,精心保养也谈不上。但是威力同样能砍死小鬼子,所以砍刀一般都不锋利,表面有点生锈也很正常,不影响杀人一般军队不会换的。其他的装备也是如此。
追问:好像听说弓弦也要保养和更换?还有那时的火箭(就是着火的箭啊)是如何制作如何使用的呢?烦请详解,谢谢!另外请问为什么军队不用剑改用刀了呢?我已将悬赏分提高20,烦请作答,谢谢!追答:弓弦我不大清楚,不过据我所知一般不打仗的时候弓弦是不会松开的,就是一直绕在弓壁上。弓箭本身也是消耗品,弦断了也是很正常的。火箭的做法类似于现在的钻天猴,就是在箭杆上绑上一小段易燃物,然后搭在弓上发射出去。这个易燃物理论上只要能点着且不容易被风吹灭都可以,比如干柴,干草,红磷,硫磺,浸了油的布或者纸,雄黄等等都可以,特别是雄黄,点燃后还会生成砒霜,增加毒性伤害。军队改用刀不用剑是因为剑得锻造成本高。首先,剑是双刃的武器,在哪个手工制作的年代,双刃的比单刃的制作麻烦。其次,对于骑兵来讲,刀主要作用是劈砍,所以刀可以做的很厚实。剑比较薄,骑马劈砍会折断。而且剑得直刃也不适合劈砍。还有就是刀的训练成本低,士兵很容易就能掌握,而剑法相对要难练。最后就是在战场上,剑主要攻击手段是刺,但是人不可能站着给你刺,所以大多数持有短兵器的士兵还是劈砍更适合他们。其实我觉得剑不装备军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剑素来有百兵之君的说法,所以剑多佩戴于帝王大官或者将军身上,表示其身份。我也是个业余爱好者,不知回答能不能对你有用,献丑了我的世界鱼竿枪怎么做?
制作鱼竿枪的材料有鱼竿和弩。制作步骤如下:1. 获取鱼竿和弩,放置在工作台上。2. 使用右键将鱼竿和弩放入合成栏中。3. 在合成栏中便可以生成一支鱼竿枪。4. 将鱼竿枪装备到快捷栏中,即可使用。需要注意的是,鱼竿枪只能在水中使用,可以抓住鱼和水生生物,也可以在水中进行攻击。
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
我觉得,吴用手中的“铜链”是类似于古代私塾先生“戒尺”这样的教学用具,而不是兵器。下面,我就根据原著文本,来回答这个挂了很久的问题,向此前的高人们请教。
吴用的铜链是不是一件兵器东溪村私塾先生吴用一大早来找晁盖,在村口遇见了斗朴刀的刘唐、雷横。观看了一会,吴用便用手中的两条铜链隔开了一对朴刀,止住了这场朴刀大战。书中写道,吴用当时是“掣两条铜链”,而不是“擎”着铜链。“掣”是拽着、扯着的意思,所以,后文写道:吴用手提着铜链。
劝住了打斗,恰好晁盖也赶来了。晁盖对吴用说,正要找先生商量事情。于是,那吴用还至书斋,挂了铜链在书房里。
从“掣”到“提”,然后是“挂”,这一连串动作说明,吴用是时常带着铜链的。而且,不能“擎”,又说明却是是“链”,而不能解读为“锏”。那么,是不是说吴用手中的这对铜链与邓飞的铁链是不是一样的,也是一件兵器呢?
容与堂本《水浒传》中有一首赞诗,大概可以解答这个疑问:文才不下武才高,铜链犹能劝朴刀。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铜链原本是代表吴用文才的一件文房用具,不是一件兵器。所以,是“犹能”劝朴刀。吴用虽然是书生,但却能用文人的用具挡住劝住武夫的朴刀,说明加亮先生也是文武双全的梁山好汉。
假如铜链是一件兵器,吴用又何必把他挂在了书房而不再带在身上呢?智取生辰纲、石碣村击杀官军,以及后来带兵打仗,这两条铜链是用得上的。但是,吴用却把他挂在了书房里,再也没有带在身上了。
因而,这两条铜链就不能解读为锏、铁链之类的兵器了。大清早的,吴用拿着一对兵器去找晁盖干什么呢?这与吴用的身份也极不相称啊。
吴用的铜链是不是“戒尺”我觉得,吴用的铜链很像古代私塾先生用的戒尺。这里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古代戒尺是个什么样子。
唐代洪洲百丈山怀海禅师曾经制定《百丈清规》,其中提到: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
据此,戒尺最早应当是佛教戒师的法器,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这等佛教场合中使用。大概是针对在佛教仪式中交头接耳,或者昏昏欲睡等违反纪律的僧人,用戒尺敲打,发出响声提醒劝诫以维持纪律的。
据相关记载,戒尺由两块木板或者竹板制成,分俯仰两板。俯板在上,长七寸四分,宽一寸,厚五分余。仰板在下,长七寸六分,宽度厚度均略大于俯板。俯板正中有木扭,捉住木扭便可敲击仰板发出声响。
后来,戒尺被引入私塾教学,也慢慢的变成了一块板,除了维持课堂纪律外,更多的是惩戒不听话的学生,处罚学习不认真的孩子。
吴用手中拿的恐怕是两块铜戒尺,用链子串了起来,所以是掣着、提着、挂起。因为这条戒尺有一定的长度,而且是铜制的,所以才能隔开朴刀,临时做了兵器使用。
书中交代,吴用是受人雇请设馆课徒的,这把戒尺还应当是雇主给吴用提供的。因而,吴用不打算教书了,便把这把戒尺挂在了书房里。口中虽然交代主人家,给学生放假一天,而挂了戒尺,也就等于辞职不干了。
吴用果然不干了,书生造反,肯定是不会回到书房教书了。所以,吴用手中再也没有那两条铜链了。
现在的问题是,戒尺都是用木块做的,而且,也从不叫“木链”。所以,吴用手中的“铜链”还真不一定是戒尺呢。
吴用为何要掣着铜链去找晁盖我觉得,我基本上可以确认吴用的铜链就是戒尺,铜制戒尺古代也是有的,为携带方便,吴用大概就把俯仰板链了起来。这天,原本是要上课的,所以,吴用带着戒尺准备去书房,路过村口遇见了刘唐、雷横两人厮杀。
文本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吴用的铜链大概就是教书先生的戒尺了。但是,私塾先生的戒尺只是一块,吴用为何链着两块呢?这其中的隐喻还是说的是佛门戒师用的戒尺。为何?这个问题还得从刘唐说起。
简要的说,刘唐是奉了道家大护法王灵官之命,来找佛教护法天王晁盖,为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大聚义,攫取第一桶金。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是有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蔡京是六月初一生日,而施耐庵则把蔡京的生日改为六月十五。如此,就变成了王灵官的生日了。刘唐,以及稍后出场的吴用、三阮、公孙胜、白胜都是道家的星煞,道家大护法便一定是要为这伙人保驾护航的。
但是,托塔天王是财神,白日鼠就是财神手中的吐财鼠,道家要劫财搞大聚义,那就离不开财神的庇佑了。所以,刘唐是在王灵官的庙里睡了一夜,这才由道家的另外一个星煞去把他拘押到了托塔天王面前。
按照晁盖的梦境所示,这次聚义是道家北斗七星的聚义,晁盖不过是那颗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因而,劫取生辰纲行动的实际领导者是天机星吴用。
虽然吴学究此时还不知道自己上应“天机星”,施耐庵却早就把他设计成了这样的人物。因而,晁盖刚一说完七星之梦,吴用心里便有谱了,很快就开始运筹起来。
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天机星是得到了“天机”的暗示,所以,吴用手中的道具便是“铜链”了。他将要见到的是佛家的护法天王,当然是要掣着佛门的法器了。
吴用一见刘唐、雷横在打架,观察了一阵才用铜链隔开了朴刀。为何?这条戒尺象征着佛门法器,施耐庵以此暗示,吴学究以佛门戒尺提醒了两个道家星煞。
但是,施耐庵又没有明写,把自己“佛道联手”、“佛比道高”的宗教思想隐藏了起来。因而,原本是木制的戒尺,就变成了两条铜链。“两条铜链”实际上就是两块链起来的铜板罢了。
《水浒传》的“佛道合一”、“佛比道高”的符码比比皆是,绝对不止这一处。以这样的大背景,加之吴学究当时的私塾身份来解读,我基本上确认“铜链”就是戒尺。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的结局为什么都不是很好?
说到西汉名将,首先不可否认其中最被人广泛所知的必是大将军---韩信。但在韩信耀眼的光环之下,西汉也不乏诸多名将,例如:周氏父子--周勃、周亚夫。
这对父子都先后担任过西汉的太尉与丞相职位,也都封爵,最值得深思的是,他们父子二人都被诬陷谋反,含冤下狱,但结局大相径庭:周勃被查明真相而无罪释放,而周亚夫还没等到查明真相就因屈辱难忍以致绝食吐血身亡。
周勃周勃
生年不详--公元前169年,西汉开国将领、汉高祖时太尉、汉文帝时宰相。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赐爵武威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后受封绛侯,又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刘邦死前曾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汉文帝继位后,两度拜相。主要成就:西汉开国元勋,平定诸吕之乱。
早年随刘邦反秦
周勃,沛郡丰县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出身贫苦,早年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经常为有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来维持生计,后来又做了拉强弓的勇士。但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
刘邦刚起兵之时,周勃以中涓的身份跟随他攻打胡陵,取下方与,之后攻打秦军。后被刘邦赐五大夫爵位。在楚军袭击章邯之时,周勃又立了下等功,接着平定魏地等。攻打啮桑,周勃最先登上城池;在东阿之下打败秦军,后夺取甄城;袭取宛朐,俘获了单父县令;在雍丘城下进击李由军队。
汉军攻打开封,周勃的军队先到城下的最多。刘邦自沛县起兵到返回赐县,共一年零两个月。楚怀王封沛公为安武侯,任命他为赐郡郡长。沛公拜周勃为虎贲令。后在蓝田击破秦军,到达咸阳,秦灭。
楚汉相争 封侯拜将
项羽到达咸阳,封刘邦为汉王,刘邦赐周勃为武威侯。周勃跟随刘邦进入汉中,刘邦拜之为将军。刘邦平定三秦,到达秦地后,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汉军攻打槐里、好畴时,周勃立上等功。汉军进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周勃又立上等功。
汉军北去攻打漆县;进击章平、姚印之军队;往西平定沂县;回军取下郧城、频阳;在废丘围攻章邯; 攻破西县县丞的军队;进击盗巴军队,打败敌军;攻打上邹;往东把守崤关;转过来进击项籍;攻打曲逆,周勃立上等功。回军把守敖仓,追击项羽。
项羽死后,汉军乘势平定楚地泗水和东海郡,共得二十二个县。后回军把守雒阳、梁阳。刘邦把钟离县赐给周勃和颖阴侯灌婴,作为他们共有的食邑。周勃以将军身份跟随刘邦讨伐反叛者燕王臧荼,在易县城下打败叛军。周勃率领士兵在驰道上阻击叛军,功劳最多。刘邦赐给周勃列侯的爵位,分剖信符,让其爵位世代相传,并把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作为周勃的食邑,号称绛侯。
削平燕王叛乱
燕王反叛,周勃以相国身份取代樊哙率领军队,攻下蓟县,俘获燕王卢绾的大将抵、丞相偃、郡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灭浑都县;在上兰打败燕王卢绾的军队,又在沮阳再击破卢绾的军队。追赶叛军到达长城,平定上谷十二个县,右北平郡的十六个县,辽西、辽东二十九个县,渔阳郡的二十二个县。
周勃随从刘邦共俘获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和二千石的官吏各三人;另外他还打败两支军队,攻下三座城池,平定五个郡,七十九个县,俘获丞相、大将各一人。
平定诸吕之乱
周勃平定燕国叛乱之后就回军了,高祖刘邦已经去世,他以列侯身份侍奉汉惠帝刘盈。惠帝六年,任命周勃做太尉。十年后,吕后逝世。吕禄以赵王的身份担任汉朝上将军,吕产以吕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相国,把持汉朝大权。周勃虽居太尉,不得进入军营之门;陈平虽是丞相,不能处理政务。之后周勃、陈平等秘密谋划,终于诛灭诸吕,拥立代王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
两度拜相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黄金五千斤,食邑万户。约一月后,有人劝周勃:您已诛灭诸吕,拥立代王为皇帝,威震天下,也得到了厚赏,居处尊位,已很受宠信,时间一长灾祸难免要降临您身上。周勃听后恐惧,也自感危险,遂向文帝请辞,归还相印。
一年多后,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又任命周勃为丞相。但没过一年,汉文帝说:前日我诏令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有的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您率先到封国去吧。于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前往封国。
晚年被诬谋反 几乎丧命
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绛侯周勃自己畏惧被诛,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来见郡守、郡尉。此后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想谋反,皇上就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廷尉又把此事交给长安处理,于是捕捉周勃治罪。
周勃恐惧,不知怎样答辩。狱吏侮辱他,周勃拿千两黄金送狱吏,狱吏就在牍板背面写上字示意他说:请公主作证。(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公主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引用公主作证)。
后周勃给薄昭(薄太后的亲弟弟)赠送一些财务,在案件紧急关头的时候薄昭替他向薄太后进言,薄太后也认为周勃并没谋反。等到汉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道: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那时不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
汉文帝已看过周勃在狱中的供辞,于是向薄太后谢罪:刚刚已经查清楚了,马上就放他出狱。于是派使臣手持符节释放周勃,恢复其爵位和封邑。周勃回到封国后,于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为武侯。
周亚夫周亚夫
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丰县人,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叛军,拯救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主要成就:驻军细柳,保卫长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继承爵位,驻军细柳,保卫长安
有一老妇人许负曾给周亚夫看相,曰:"君後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果然三年后,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侯爵之位。文帝念周勃对汉朝立下战功,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众人一致推举周勃的次子周亚夫,所以汉文帝后二年,袭父爵为绛侯。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二十二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汉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护卫京师,汉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文帝亲自慰劳军队,行至细柳却不能入营,待周亚夫传军令打开营门,文帝才得以进入。又因军营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帝卫队只能牵马徐行。后汉文帝对此大为赞赏,夸其治军严明。一个月后,匈奴兵撤退。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兵权,负责京师警卫。
后汉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后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平定七国之乱,安邦定国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bì)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汉景帝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此时叛乱军猛攻梁国,周亚夫没有直接救援,他向汉景帝提出作战计划:楚军一向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可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汉景帝则同意了周亚夫的作战计划。
由于周亚夫兵行诡道,叛军最终因缺粮,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经过三个月,叛乱很快被平定,但梁王却因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仇。周亚夫对七国之乱的平定,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可谓居功至伟。
君臣疏远,猜忌横生
公元前152年(汉景帝五年),丞相陶青因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很器重,有一次,汉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刘荣乃栗姬所生,但周亚夫反对废太子,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来,都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对他很不利。
后来,又发生了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被诬陷谋反进而绝食而亡的悲剧:
一:皇后兄长封侯之事
当时,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借口说窦太后的侄子在文帝在世之时也没有封侯。窦太后说则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 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则援引刘邦之规,说非刘姓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先祖,景帝听后也无话可说。
二:匈奴将军封侯之事
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人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反对: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后很不高兴,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他的要求。
被诬谋反,悲剧而亡
同样讽刺的是,周亚夫与他父亲一样,晚年都被诬告谋反,只不过他没有其父那般幸运,汉文帝查清事实,其父无罪释放。而周亚夫遇上的不是汉文帝,而是汉景帝。最终周亚夫因无法忍受被诬谋反带来的屈辱,闭食抗议,不就吐血身亡。
周亚夫年事已高,其子偷偷购买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使用。但是当时,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甲盾。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给钱,于是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他谋反。事件发生后,景帝派人追查此事。负责调查的人询问周亚夫,周亚夫不知所为何事,也不知如何回答,负责此案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
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廷尉审理。廷尉质问周亚夫为何谋反,周亚夫则说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能是谋反呢?廷尉讽刺他: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于是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个人愚见:
纵观周氏父子两代---周勃:随刘邦反秦灭楚,开汉立国;平定诸吕之乱,皇权重回刘氏之手。周亚夫:驻军细柳,严于治军,护卫长安;平定七国之乱,维护统一安定。父之开汉立国,子为安邦定国,二人都为刘姓汉室江山立下不朽功勋,奈何结局竟如此相似,冠以谋反之名。
对忠诚良将而言,还有什么比谋反更严重的指责呢?有人说,由于其父子二人性格的缺陷与对政治的无知,导致悲剧一再上演。难道他们真的只能拜将,而不能封相吗?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