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大全,下半年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农历的下半年,我国的传统节日可真不少。下面我就说说我老家淮北地区过这些节的习俗吧。
七夕节是下半年的第一个节日,农村叫这个节日为“七月七”,俗话说“七月七,记住牛郎和织女”。这一天大多是下雨的日子,据说牛郎织女在鹊桥上每年见一次面时都抱头痛哭,泪飞如雨。小孩子如果这晚上趴在茄子棵下,是能听到他们哭泣和窃窃私语的。老年人每年重复地述说着这个凄美的民间故事,盼望着年轻人能婚姻美满,不离不弃。也希望长辈们不要学王母娘娘冥顽不化,粗暴干涉年轻人的婚姻。
然后就到了七月十五,农村叫它“七月半节”,这个节日并不祭祖,是怀念近年已故亲人的节日。妇女们回到娘家,孩子们来到舅父、姑母、姨母、叔伯、外祖父母的坟前,烧几刀钱,上几种果供,以此怀念离世不久的亲人。仪式过后,这些兄弟姐妹、外甥、外孙、堂兄弟、表兄弟们又一起聚会吃饭,叙念亲情。
刚入八月,晚辈们就想着为舅舅、姑姑、姨姨、外老爷、姥娘购买和赠送的月饼和水果了。大家以此寄托着对长辈们生活圆满的希冀。到了八月,秋季作物黄豆、豇豆、茶豆、绿豆、玉米和山芋都已收获,午秋两季己经是“粮进囤,柴上垛”了,丰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心里也就非常安稳和满足。节日那天,大家品着切成花瓣状地各种月饼,就着新打下的黄豆和绿豆泡出的豆芽炒菜与炖肉,配以石榴、苹果等花样的水果,心里那个满足啊,觉得也只能如此幸福了。
进了九月,到了重阳节,农村管它叫“九重阳”,这时已基本上农闲了。忙了大半年,该热闹一番了。搭台唱戏是必须的。这里的戏剧种类还真不少,有“大戏班”,唱的是河北梆子;“泗州戏”,南宿州北徐州一带的地方戏;“淮北花鼓戏”,一般七、八个人的小戏班;另外“豫剧”也是经常上演的,还有一个人说唱的“淮北大鼓”,二、三个演员说唱故事的“丝弦”。
“十月初一”又到了缅怀父母、祖父母辈的节日了,节日名称是“十月一”。主要活动是亲戚们给去世的先辈送“寒衣钱”,烧纸祭祀的俗话有“清明烧后,十一烧前”的说法,意思是时节已接近隆冬了,我们阳间的人是“七月被,八月袄,九月棉裤少不了”,我们穿的盖的都暖暖和和的,可是我们阴间的父母、爷爷奶奶怎么样了?会不会挨饿受冻啊?得给他们早点送钱去置办冬衣了。
再往后就到了腊月,从“腊八”开始就准备过大年了,“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从腊月二十到大年初五,传统习俗把每天日程都安排的满满的。“大年”这个节日的民俗在全国各地都差不多,我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中国一年三个大节?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当数: 一 春节, 二 元宵节, 三 中秋节。这三个节日无一不是强调全家团圆的节日,在华人圈里备受重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提现之一。
用三句话简单介绍我国传统节日?
回答: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欢度春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国的八大传统节日有哪些?
1、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2、上元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3、清明节
清明,节气,清明节的简称,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兼并了寒食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见《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4、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5、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8、冬至节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寒食节(农历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是哪几个?
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春 节(是人们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端午节(是祭奠屈原的节日)
中秋节(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
拓展资料:春节(别称: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各个英文名?
春节
Chinese New Year's Day, Chinese Lunar New Year
除夕
New Year's Eve
正月
lunar January
初一
the beginning of New Year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端午节
Duan Wu Festival o2r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
清明节
Ching Ming Festival
中秋节
Mid-Autumn Chinese Festival
重阳节
Chung Yeung Festival o2r Double-ninth Day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Double-Seventh Day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