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脱身服全去掉的三国游戏合集,新加坡是如何独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中,新加坡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独树一帜,不同凡响。独立后,新加坡旧貌换新颜,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显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50年代开始,英国缓慢地推动着新加坡的政治改革,出台了林德宪制,但是这一改革无法满足新加坡的自治要求。1956-1958年,新加坡政府与英国政府前后共进行三次宪制会谈,英国政府同意给予新加坡在英联邦内部的自治邦地位。新加坡最终于1959年获得自治,成立了自治政府。
林德宪制的出台,50年代,英国为了维护在新加坡的地位,开始缓慢地推动当地政治发展,除了设立议会,逐渐扩大当地人参政权利外,还在1948年举行大选,这是新加坡历史上的第一次选举。这次选举中的23名立法议员有6名由选举产生,3名由各商会选派,4名当然议员,9名由总督从新加坡殖民政府的官吏以及新加坡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中委任,而总督则是立法议会的当然主席。1948年大选中,保守的进步党获胜,他们与殖民当局合作,在维护经济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的宪制改革和温和的社会改革。此后直到1955年大选,进步党都控制着新加坡政坛。
此时世界局势风起云涌,东南亚掀起了民族解放的风潮。1951年,东姑·拉赫曼发出了“独立”的呼声,马来亚正朝着自治大踏步前进。进步党虽然满足于微不足道的宪制进步,却也受到周边局势的影响,提出了十年内获得自治的建议。英国将进步党视为可靠的伙伴,希望可以在进步党手上和平有序地完成新加坡的权力转移,不对新加坡局势和经济造成冲击。但是,马共开始渗透新加坡的华人学校和工会,共产主义影响逐渐扩大,英国政府认为“现行宪法已经无法满足华人的野心”。1952年,新加坡总督组建了两个委员会,一个负责确立立法委员会中民选议员人数、选区划分以及参选人员的资格认定;另一个则负责探讨新加坡竞选机制。1953年,这两个委员会都提交了报告,认为新加坡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改革,据此总督于年底成立了林德委员会,目的在于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政治和宪制结构,以便新加坡无论与哪个联合,都能成为一个独立、自治的单位。”
1954年,林德宪制出台,主要内容包括:议会成员增加到32位,其中的25位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剩下的7位议员中3位是英国官员,其他4位则由新加坡总督委任的非官员担任;新加坡总督根据一个由9位部长组成的委员会的建议行使职权;部长委员会的9位部长中,6位从议会里的民选议员中产生,其他3位是议会中的3位英国官员。
根据林德宪制,新加坡于1955年再次举行大选,新成立的劳工阵线和人民行动党都参加了选举。结果马绍尔的劳工阵线赢得了10个席位,联合政党(新加坡的巫统一马华公会)赢得了3个席位,进步党获得4个席位,人民行动党获得3个席位,剩下有5个独立议员。最后劳工阵线和支持它的联合政党结成联盟,组成联合政府。
按照伦敦宪制会谈的安排,新加坡在1959年再次举行议会大选,议会的议席增加到了51个,全部由选举产生。新加坡人民联盟、劳工阵线、人民行动党、自由社会主义党、工人党以及一些其他的小党派都提出了各自的候选人参加选1959年4月25日是大选的提名日,共有194名候选人竞选51个议席。人民行动党参与全部议席的选举,新加坡人民联盟提名了39位候选人,自由社会主义党提名了32位候选人,新加坡的巫统-马华公会提名13位候选人,其他党派的候选人都比较少,剩下的就是34位独立候选人。5月30日,进行大选投票,第二天大选计票结束。结果人民行动党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赢家:赢得了51个议席中的43个议席,获得的票数为281891,占总票数的53.4%。
6月1日,林有福政府辞职,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于6月5日正式宣誓就职,组织新的新加坡政府。人民行动党政府上台之后,开始兑现竞选承诺,除了新加坡内部改革之外,还积极寻求与马来亚联邦合并,以这样的方式使新加坡摆脱英国统治,实现独立。
1945-1965年,为了摆脱英国统治,新加坡一面积极与英国谈判争取自治,一面又努力实现新马合并的目标。面对新加坡的自治诉求,英国在百般无奈之下选择让其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自治邦,并且支持它与马来亚的合并。同时,在新加坡的争取之下,马来亚政府同意与新加坡合并,并提出组建马来西亚。然而,由于新马两地矛盾不可调和,新加坡最终被迫独立。
殖民地时期形成的新加坡民族主义是新加坡争取政治独立的重要原因自从1965年8月9日宣布独立后,同年9月就成为联合国的第116个成员国,同年10月又成为英联邦的第22个成员国。尔后不久,它又成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的国家之一。
近现代的新加坡从1819年到1959年的140年中,除了1942年2月至1945年9月被日本法西斯侵占外,一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个居民稀少的荒凉小岛地处东南亚的半岛区和群岛区水域之中,正好是东南亚地区的中心、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新加坡就是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航船停泊、修理之处,又是各国商人、海员在此等候季风或换船接运以及交换货物的转口贸易港。尤其是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新加坡又恰好处于两大洋(即印度洋和太平洋)和四大洲(即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国际大洋航线之上,它扼住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形势险峻,其战略意义越发重要。况且新加坡港靠近赤道,港面宽阔,南北均有屏障,东西又有锚地,有长期保持深水港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远洋巨轮进出安全方便。新加坡这一战略要地被老谋深算的英国殖民者染指后,不仅据为已有,而且狡诈地辟为“自由港”。
在新加坡自由港贸易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加坡的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等不断进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华人于1831年、1851年和1854年先后发动了3次武装起义,1915年2月印度士兵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历时一周的起义。还有本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工人罢工斗争。
鉴于共同的遭遇和共同的利益。新加坡民族意识普遍觉醒,他们意识到种族的差异仅是外部特征的不同,在这里的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等都是新加坡人,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才是他们共同的愿望。新加坡民族统一体逐渐形成,民族主义由此产生。二战中,新加坡人民组织义勇军迎击来犯的日寇,战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卷土重来,新加坡人民再次掀起砸碎殖民枷锁的反英斗争高潮。
1945年9月5日,英国以“向日军受降”、“维持秩序”为名,派25万军队重返新加坡。新加坡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和直接目的就是动员民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建立新加坡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战后新加坡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要求独立的政治斗争与日俱增。战后的英国殖民体系已土崩瓦解,英国势力大大削弱了。它既无能力进行武装镇压,又无法阻止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的历史潮流,因而只能通过玩弄一些政治骗局来拖延新加坡自治和独立的进程。如1946年1月英国政府抛出“白皮书”(即《马来亚和新加坡一关于未来宪法的声明》),用“分而治之”和“合而治之”的老手腕,一方面把战前分散的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合并成英属殖民地的马来亚联邦,另一方面又让新加坡从战前的海峡殖民地划分出来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新加坡20万人举行总罢工,坚决反对“白皮书”。这一年12月,英国又公布了“蓝皮书”(即《马来亚政制建议书》),仅以“马来亚联合邦”代替原先的“马来亚联邦”,换汤不换药。1947年新加坡和马来亚两地区人民加强合作,一再开展总罢工、总罢业等群众性的反对“蓝皮书”运动。
顽固的英国殖民当局在1948年2月宣布“马来亚联合邦”成立,新加坡成了英国直辖殖民地。此后数年内,新加坡人民的反殖斗争和英国殖民当局的迫害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尽管英国殖民当局宣布“紧急状态”,制造了“六·二”事件,然而新加坡人民的罢工斗争次数有增无减。1952年的2月、9月和12月,新加坡军港工人连续发动3次大罢工,并得到各业工人的大力支持。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迫使英国不得不改变对新加坡的统治方式,派“调查团”抵新加坡,并于1954年2月公布了《伦德尔制宪调查报告书》。英国作出某些让步,提出在新加坡成立一个立法议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个所谓“民选”政府,,并由“民选”议员任首席部长;但是它带有十足的政治欺骗性,诸如议员席位的规定和政府中的政务、司法、财政三个重要部长必须由英国殖民官方的议员担任等。在此关键时刻,李光耀、杜进才、吴庆瑞、拉贾拉南等人发起并组织了人民行动党(1954年11月21日在新加坡宣告成立),高举了新加坡民族主义大旗,团结和领导了新加坡人民,把反对殖民制度和争取实现独立的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50年代中期起至60年代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斗争风起云涌,新加坡人民乘风破浪、紧追不舍。继1955年6月掀起席卷全市各经济部门的反英斗争之后,1956年3月中旬又发动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独立运动周”(12至18日)。一周之内,20万新加坡人签名要求立即结束殖民统治、实现政治独立,最后一天又有5万多群众在加冷飞机场举行示威大会。
直到此时此刻,英国政府才被迫于同年4月下旬邀请新加坡各派政治力量的代表到伦敦谈判,讨论新加坡的政治地位问题。马歇尔、林有福和李光耀等率领的新加坡代表团,经过两年多的3次谈判,终于1958年5月达成关于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的最后协议。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正式成立,成为英联邦内的自治国家。6月5日,由在全部51个议席中获得43个席位的人民行动党组成新加坡第一届内阁,人民行动党秘书长李光耀担任内阁总理。
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
喜欢研究三国历史的人,一定对张飞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是比较熟悉的,演义中张飞杀猪的出身,以及正史中对张飞出生豪门世家的记载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让人们对张飞这个角色的兴趣更加浓厚。
那么张飞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有人说最后张飞之死就是因为张飞过于暴躁才会导致的,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张飞之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张飞之死在《三国演义》中对张飞之死的记载是比较详细的,不仅记载了张飞是被谁杀害的,同时把杀害的原因以及杀害张飞的地点都记录得十分详细,让人对张飞之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下边我就来再次重现一下张飞在三国演义当中的死亡场景。
话说张飞这个人,因为本来就是杀猪身份出身,而且没有什么学问,所以平时做人比较简单粗暴,并且性格很是狂躁,喜欢喝酒骂人和打人,只要自己喝醉了或者 不高兴的时候,就会肆意蹂躏手下,这种行为引起刘备重视,刘备经常劝诫张飞,可是毫无用处。
张飞继续我行我素,手下对张飞越来越恐惧,再也没有了之前对张飞的那种忠诚度,尤其是在关羽死后的一件事情,彻底激怒了手下。在关羽去世之后,张飞十分冲动,前往激怒刘备,希望刘备能够和自己一起去为关羽报仇。
刘备手下大将,比如诸葛亮等人都劝诫刘备不要冲动,可是张飞却冷嘲热讽,言语间充满对刘备的不满和挖苦,刘备也是性情中人,就答应了张飞请求,要和张飞一起联合起来去为关羽报仇。
张飞得到刘备应允之后,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他需要尽快准备好作战所需要的武器设备,命令自己手下张达和范姜(有的版本是范疆或者范强)去准备。时间紧,任务重,范姜与张达两人简直手忙脚乱,可依旧觉得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两人跟随张飞多年,对张飞的性格比较熟悉,只要张飞不开心,一定会责罚两人,轻则毒打两人一顿,重则可能会要了两人的小命,为了防止自己被张飞收拾,范姜与张达两人打算先下手为强,给张飞一点颜色看看。
他们所谓的颜色,就是要直接把张飞灭口。两人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就开始了精密计划,要知道以两人的实力,想要在张飞清醒正常的时候杀掉张飞,那断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两人只有将张飞灌醉,趁其一醉不醒的时候,出其不意将其杀害。
张飞向来喜欢喝酒,此时适逢关羽去世,张飞内心十分不愉快,再加上即将为关羽报仇,张飞为了筹备这场战争,压力颇大,所以也想借助酒精的麻醉来释放一下自己,于是张达、范姜两人一约张飞,张飞就愉快答应,与两人喝了一个痛快,一直到烂醉如泥,才被送到帐中休息。
夜半时分,张达与范姜两人谎称有紧急情报要向张飞汇报,于是去到张飞帐中,看着张飞已经烂醉如泥,两人觉得机会来了,于是手持匕首,一人一刀迅速刺进张飞胸膛,张飞大叫一声,随即命丧黄泉,两人自知继续留在蜀汉是活不下去了,于是迅速逃跑,投奔了东吴孙权。
一代“万人敌”张飞,就这样在酒后草草结束了自己生命,简直就是可悲可叹,于是很多人都比较好奇,以张飞这样的身份,难道帐中就没有士兵保护自己?范姜、张达两人居然能够轻松杀掉张飞,然后还逃之夭夭,明显有些说不过去啊,究竟两人是如何杀掉张飞还能逃之夭夭的呢?
根据这些怀疑与疑问,我们继续翻开正史《三国志》的记载,想要在陈寿笔下了解到事情真相,可是陈寿除了对张飞的身世记载给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告诉世人张飞可不是什么世代杀猪之人,而是三国时期的豪门世家,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他也不是什么浅陋粗俗之人,而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
既然张飞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那么为何张飞还会被张达和范姜轻易杀害呢?这一点《三国志》中没有给出准确答案,甚至陈寿对张飞去世时候的场景描写也比较简单,仅仅就是说了张飞在酒醉之后被张达与范姜所杀,杀完张飞之后两人就逃跑了,至于是不是在帐中杀害张飞,还有杀害张飞的时候身边有没有守卫,都没有详细记载。
事情研究到这种程度,很多问题就陷入了一个死胡同,究竟张飞是在什么环境之下被张达与范增杀害的呢?杀害张飞的时候他身边是否有守卫的士兵呢?范姜与张达在杀害张飞之后,又是如何迅速逃跑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来进行深入分析。事实上根据张飞在去世之前的身份地位来看,毫无疑问张飞身边是有很多守卫士兵的,这些士兵要么是张飞自己的人马,要么是刘备专门派去负责守护张飞安全的人马,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些守卫都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明明有这么多守卫的士兵,范姜与张达为何还能杀掉张飞之后又迅速逃跑呢?很明显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守卫张飞的士兵都被两人收买了。如此重要的职位,居然这么轻易就被两人收买了,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为何范姜张达能够杀掉张飞由于《三国志》中对张达与范姜杀害张飞的过程描述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罗贯中笔下的细节描述,从对范姜、张达两人杀害张飞的原因表面来看,其实两人之所以要杀害张飞,主要就是因为张飞交给他们的任务过于繁重,在仓促的时间条件下,两人无法完成任务,所以但心被张飞治罪,因此才想要杀人灭口以绝后患的。
当然这个原因还是比较充分,两人好不容易才能走到那个地位,如今却可能因为一件原本就无法完成的事情而葬送自己小命,甚至就算是完成了这个任务,最后盲目去为关羽报仇,实际上也是一种送命的表现,不管是前进一步还是后退一步,两人都可能会命丧黄泉,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与其留下来送了小命,还不如杀掉张飞,以此作为投奔东吴的筹码,岂不是一件好事呢?
正是在综合考虑利弊之后,两人才最终决定杀掉张飞的,于是靠着自己平时经营的关系以及钱财,疏通了张飞身边的那些守卫士兵,最后将张飞灌醉,出其不意将其杀害,随后迅速逃往东吴。
从表面上来看,整件事情基本上就是这个模样,可是我们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会发现事情似乎还是有些不太合理,为何张飞身边的守卫士兵那么轻易就被张达与范姜收买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钱财的问题么?
很显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就算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蜀汉的大政治环境下,其实还是没有那么容易出现这么多贪生怕死之徒的,这些人能够轻易被两人收买,并且还是大规模被收买,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些士兵也想要张飞去死。
这就更加让人费解了,好好的一个张飞,为何手下都想要让他死呢?实际上只要我们结合张飞本人平时的为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比较容易搞明白这个问题了。
最开始我就说过,张飞平时对待自己的下属态度是比较恶劣的,只要自己不高兴,或者是喝了一点小酒,就会无条件惩罚手下,惩罚手段要么就是毒打一顿,要么就是杀了手下,这样的做法刘备都经常劝诫张飞,叫他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以免自己最后被小人所害。
张飞一直没有意识到刘备这些话的深刻含义,还以为只要自己和蜀汉的高层搞好关系(关羽是敌视高层,但对手下很好,张飞与关羽刚好相反),一切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可谁也没有想到,张飞最后居然是被手下所杀。
长时间对手下进行欺负、打压,很多张飞的手下都已经对其失去了忠诚,有的仅仅是畏惧与害怕,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是仅仅想要靠着自己的残忍手段去震慑手下,那明显是不会长远的,在自己实力足够雄厚,并且历史背景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也许尚且有作用,一旦自己实力出现问题,且历史背景发生改变之后,情况就迅速不一样了。
当时的张飞,急于为关羽报仇,这种冲动本来就是不明智的,大家都看在眼里,有了关羽之死,对蜀汉内部的士气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现在正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结果张飞还要贸然提出这种送命的想法,大家当然是不想跟着张飞一起送命的。
手下抓住机会,想要杀害张飞,对于那些权力地位都比较小的守卫士兵来说,只要能够避免一场战争,或者说是避免被张飞责罚,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他们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考虑到平时张飞的所作所为,最终所有对张飞的不满全部爆发,张达与范姜才能够轻易收买人心,让张飞身边的守卫眼睁睁看着张飞被两人所杀,随后两人远走高飞。
结语张飞之死,从表面上来看就是张达与范姜因为畏惧自己完不成任务被张飞责罚,才出此下策杀害张飞,可是从本质上来看,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要不是张飞的那些守卫士兵也对张飞有意见,想必在重兵把守的情况下,就算张飞喝得烂醉如泥,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被人所杀。不得不说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一个事实:得民心与军心者得天下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为什么约翰逊要不顾一切的脱离欧盟呢?
事实上鲍里斯·约翰逊选择无协议硬脱欧这一脱欧路线是有依据的并非一意孤行,只不过如今英国社会政治因为脱欧问题而分裂,这种分裂反映到英国政坛上就是作为首相,主张即使无协议硬脱欧也要脱欧的鲍里斯·约翰逊与议会反对派(留欧派与软脱欧派)之间的激烈对抗,这种激烈对抗经由舆论放大,就给了我们一种鲍里斯·约翰逊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都要脱欧的印象。
鲍里斯·约翰逊:不选择硬脱欧,那现在还有什么路可走……(来源:Wikipedia,下同)
首先,鲍里斯·约翰逊作为英国首相,主张即使无协议硬脱欧也要在2019年10月31日脱欧的理由与大卫·卡梅伦脱欧公投后辞职、特蕾莎·梅软脱欧协议为议会多次否决后不得不辞职的理由是一样的,那就是按照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履行英国人自己的选择。2016年脱欧公投结果出来后,作为留欧派卡梅伦选择辞职,毕竟对他来说,按照公投结果带领英国脱欧与他的政治理念不符,既然如此,不如归去。而特蕾莎·梅作为留欧派选择履行“人民的选择”,开启英国脱欧历程,但却因为其软脱欧方案不受欢迎,而屡屡被否决,最终只能黯然辞职。而鲍里斯·约翰逊则以即使无协议硬脱欧也要在2019年10月31日截止日期到来前完成脱欧,同样也是在履行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应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卡梅伦、特蕾莎·梅还是鲍里斯·约翰逊,他们都在履行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只不过是他们采取的方式、路线各不相同而已。因此,鲍里斯·约翰逊只不过是在履行英国人民要求他履行的职责,并不能说他一意孤行,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执意要脱欧。
大卫·卡梅伦:人民选择了脱欧,与我的理念不符,我只能选择辞职其次,从卡梅伦、经过特蕾莎·梅到鲍里斯·约翰逊,在英国与欧盟问题上的政策主张一个比一个更为激进,事实上代表着英国与欧盟关系越来越恶化,英国的脱欧之路越来越崎岖。在2015年英国大选中保守党获胜时,卡梅伦面对的政策选择既包括留欧,在欧盟中调整英国与欧盟关系;也包括脱欧这两种不同的方案。而特蕾莎·梅继任以后,留欧这一条路已经永久性的对特蕾莎·梅关闭了,特蕾莎·梅也只能在软脱欧与硬脱欧之间选择方案;而鲍里斯·约翰逊继任之时,他能够选择的方案就已经只有硬脱欧这一个方案了。换句话说,鲍里斯·约翰逊想要有所作为,他就只能选择带领英国硬脱欧——他没得选,只要英国不能硬脱欧,他就必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论他是否主张硬脱欧,鲍里斯·约翰逊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选择即使无协议硬脱欧也要一条路走到黑。
特蕾莎·梅:虽然我不主张脱欧,但既然人民作出了选择,我也只能按照人民的意愿行事其三,选择脱欧是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存在的疑欧情绪发展的结果,也是鲍里斯·约翰逊自身的政策主张。自从百年战争以后,基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条件,英国逐渐形成了既要周期性干预欧洲,又游离于欧洲政治的传统,而这一传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主要体现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矛盾心理,而正是这一既想加入欧洲一体化,又不愿意因为一体化措施束缚住英国手脚的矛盾心理,最终导致了2016年脱欧公投以微弱多数决定脱欧的这一结果,而这一结果其实很直观的反映出了英国人对欧盟一体化上述这种矛盾心理。而具体到鲍里斯·约翰逊,他自从作为《每日电讯报》驻布鲁塞尔记者开始,就开始成为了一位疑欧主义者,成为了一位坚定的脱欧主义者。因此,鲍里斯·约翰逊与虽然选择脱欧政策,但本身却是留欧派的特蕾莎·梅不同,他自己实际上是坚决主张脱欧的,而且是尽快、不惜一切代价的脱欧,也正是因为他这一政策主张,所以鲍里斯·约翰逊才会选择无协议硬脱欧这一路线,因为这不仅是无奈下的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也是他自己所认同的脱欧道路。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你们这么折腾,让我如何是好……因此,选择无协议硬脱欧,而不论代价有多大,这不仅仅是鲍里斯·约翰逊等疑欧派的政策主张和英国的疑欧情绪作祟,同时也是自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以来,英国脱欧形式发展的结果。
脱欧是当前英国政治的中心议题孟达的结局究竟如何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魏名将徐晃被想复归蜀汉的降将孟达射杀,这段情节是罗贯中虚构的。在正史《三国志》、《魏略》里,位居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之死和孟达无关,他是自然死亡的。史载:“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徐晃病逝,谥号‘壮侯’”。
孟达,本字子敬,后因避刘备叔父刘敬之讳,改字子度,关中扶风(今陕西宝鸡扶风县)郿县人,原来是益州牧刘璋的部属。
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孟达与同郡(二人是扶风同乡)法正奉刘璋之命各率两千兵马到荆州迎刘备入川,刘备令孟达兼领法正之军,留驻荆州。刘备取益州后,封孟达为宜都郡(今湖北宜昌以南)太守。后来又命他率军镇守汉中之东三郡;归刘备义子、副军将军刘封节制。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襄樊形势危殆,关羽令驻守房陵的孟达发兵救援,孟达的上司是驻军上庸的刘封,他认为“山城初附,人心未定”《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拒绝发兵救援。
其实,蜀军攻占东三郡后留守人马有限,刘封、孟达两军加起来应不会超过一万人,彼时吴军将关羽团团围困在麦城,善于用兵的吕蒙肯定会在房陵、上庸一侧布防,以防东三郡蜀军救援。刘封、孟达并非见死不救,而是有心无力,三峡一带地势险峻、逼仄,用兵空间有限,加上实力不足,如果被对手识破战术意图,很容易遭到伏击,这样不仅救不了危若累卵的关羽,恐怕还要把自己搭上去,赔上更多将士的性命。
可见,刘封、孟达不救关羽,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后,刘封开始排挤、“侵凌”孟达,孟达“既忿封,又惧先主见责(指不救关羽一事)” ,便献郡投降了曹魏,他还写信给刘封,劝他一起降魏,刘封不肯。魏文帝曹丕对孟达很是信任,封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后又封为平阳亭侯,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一起率军攻击驻扎上庸的刘封。
魏军大兵压境之际,蜀汉西城太守申仪背叛了刘封,并率部偷袭上庸,刘封猝不及防,大败而逃。曹丕任申仪为魏兴太守,将房陵、上庸、西城(蜀汉东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孟达为新城太守,治所在上庸,“委以西南之任”。由此可见,曹丕对孟达信之不疑,非常倚重。
《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底,诸葛亮降服孟获、平定南中率大军返回成都途中,在汉阳县(今四川高县)遇到一位专程来大营拜访的曹魏降人李鸿。
闲谈间,李鸿向诸葛亮介绍了孟达的近况:李鸿说他前不久经过上庸,去拜访新城太守孟达时正好遇见了蜀汉降人王冲。王冲对孟达造谣说,当初孟达降魏,诸葛亮对其反复无常切齿痛恨,要杀他留在蜀国的妻小,幸亏刘备阻拦,才幸免罹难。但孟达并未相信王冲的谣言,说诸葛亮为人大度,待人有始有终,绝不会因为自己降魏而罪及无辜的。
李鸿谈到孟达时,蒋琬、费诗都在场,诸葛亮对二人说:“回成都后给孟达写封信”。费诗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对诸葛亮说,孟达是个典型的反复小人,他过去背叛刘璋,后又背叛蜀汉,比吕布有过之而无不及,给这样的人写信不值当。诸葛亮听后“默然不答”。
其实,诸葛亮内心已拿定主意,坚持要写信给孟达,而且他早就策划了一盘战略性大棋,而孟达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枚“棋子”,只是当着曹魏降人李鸿的面,不便明说而已;即使对蒋琬、费诗这样的亲信,也不宜过早透露。
一回成都,诸葛亮便开始做再次“策反”孟达的工作。他先请曾同为刘璋属吏的李严写信给孟达,试探下孟的底线。接着,诸葛亮在226年亲自给孟达写了封信。
在这封亲笔信中,诸葛亮没有丝毫责备之意,还体谅他当初逼不得已投降曹魏的苦衷。孟达见信后有所感动,开始与诸葛亮频繁互动,书信往来不断,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沟通、说服,诸葛亮的策反已初见成效,孟达表示愿意在诸葛亮出兵伐魏时在新城举兵响应。
孟达的积极回应让诸葛亮更加坚定了北伐中原的决心,建兴五年(227年),他率大军北上汉中,打算开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统一战争。
临行前,几经磋商,他以张裔为留府长史,与参军蒋琬协同府事,侍郎董允管理宫中,将一切安排妥当后,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章,这就是青史流传的《出师表》。
之后,诸葛亮率大军开至汉中,在沔阳阳平关一侧扎下大营。
诸葛亮屯驻汉中后,开始和孟达加紧了联系,但是,就在诸葛亮和孟达之间频繁秘密联络时,魏明帝曹睿于227年6月派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率军进驻宛县,司马懿精于谋略,用兵狡黠,是诸葛亮平生劲敌,他驻军宛县,对诸葛亮策反孟达的工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司马懿进驻宛县后,诸葛亮担心夜长梦多,陡生变故,便派细作潜去新城催促孟达尽早起事,而孟达却首鼠两端、徘徊犹豫起来,为了促逼孟达早下决心,尽快起兵,诸葛亮想起孟达和申仪之间素有矛盾,便想利用这矛盾尽早促成其事。于是,他派郭模诈降曹魏,并让他故意把孟达私通蜀汉的事泄露出去,目的是让申仪知道后上报魏明帝与司马懿,引起他们对孟达的猜疑与警惕,从而逼孟达尽快举兵。诸葛亮此计果然厉害,申仪从郭模那里得知孟达私通蜀汉的消息后,立即上表报告魏明帝与司马懿;而孟达见秘密已经泄露,遂横下一条心,准备铤而走险,举兵叛魏降蜀。
司马懿听申仪说孟达即将反叛的消息后,刚开始还半信半疑,派参军梁几到新城去打探虚实,又劝孟达入朝觐见明帝述职,加以试探。孟达心里有鬼不敢去,梁几遂判定孟达确实在图谋不轨,司马懿由此判断孟达必反无疑。彼时已是蜀汉建兴五年(227年)十二月底了。
司马懿为了防止孟达立即举兵反叛,给自己率军平叛争取时间,与诸葛亮斗智斗勇、针锋相对,也想出一条计策,他给孟达修书一封说郭模是诈降曹魏,他说的话全不可信,都是诸葛亮的阴谋诡计,借以安慰笼络并迷惑孟达,先稳住他,以拖延时间。司马懿此举果然奏效,孟达见信后, 以为司马懿并未怀疑他,似乎还很信任他,因此又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起来。
曹魏诸将见孟达没有异动,似乎举棋不定,便劝司马懿暂缓发兵,静观其变,再作打算。司马懿则认为孟达为人一向无信无义,必须乘他犹豫不决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讨伐,否则必有后患。于是他率军离开宛城,昼夜疾驰,仅用八天时间,就从南阳宛城到达上庸城下。
司马懿亲率大军犹如神兵天降,突然兵临城下,孟达做梦也没料到。此前,孟达曾给诸葛亮去信一封,从两方面分析未来可能发生之事。一、孟达认为,司马懿驻军南阳宛县,距离上庸一千二百余里,距离魏都洛阳也有八百里,假如他得知自己即将起兵举事,首先要派人去洛阳表奏魏明帝,皇帝批准后他才能用兵,经过如此一番折腾,司马懿率军抵达上庸最快也要一个月,而此时自己早就万事俱备了。二、孟达认为,由于自己已做好准备,司马懿必不会亲自前来,其他的将军不足为虑,自己不惧怕他们。但他想不到司马懿仅用八天就赶到上庸,于是惊慌失措,没了主意。他只得再次给诸葛亮写了封信,感叹司马懿用兵神速。
《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228年)正月,司马懿下令攻城。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设立了拒马、木栅以固守。司马懿命士兵渡水将障碍捣毁,大军直逼城下,分为八路发起强攻。孟达没有退路,只能督帅将士拼命坚守,经十六昼夜的围攻,城内士气低落,一片惊慌,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率众开门投降。司马懿指挥魏军鱼贯而入,擒杀孟达,将其首级送往洛京,很快平息了叛乱。
诸葛亮用两年的时间做孟达的策反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在最关键时刻遇到了强劲对手司马懿。尽管策反失败与孟达优柔寡断的性格有直接关系,但总的来说,在这场攸关两国大局的谋略较量中,诸葛亮不敌对手,输给了司马懿。《三国志·蜀书·费诗传》记载说,当司马懿挥军大举进攻孟达时,诸葛亮因孟达缺乏归蜀的诚心,一再贻误战机,所以拒绝发兵救援他,坐视其兵败被诛。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有什么脑洞大开的故事?
这件事得从1963年说起,那一年白头鹰大统领肯尼迪先生莫名其妙的被人给毙了,在一边拍手叫好的毛熊也很快遭了报应。位于主要产油区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油气井出事了,几个伏特加中毒的毛熊不小心把一处超高压天然气层给捅了个窟窿。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天然气井喷已不可避免,更悲剧的是剧烈摩擦引燃了天然气,火苗子喷出去十几米高。
几头懵逼状态的毛熊赶紧叫来了消防队,但超过大气压300倍的压力让高压水枪打出去的水完全雾化,并没有任何卵用。几头科技熊凑一起又想了个办法,把泄漏的天然气引到其他井道里,结果除了让火苗下降了几米依然没有卵用。之后又找来几头化工熊,化工熊表示so easy!几天后他们拿出了方案,在着火的天然气井里灌水泥并混合超快干化工合剂,很快就能堵住。听完这个方案的毛熊头目默默的灌下一瓶伏特加,然后掏出了手枪,你们几头二逼熊,来!告诉我!谁TM能把你们说的那些玩意灌进压力超过大气层300倍的井道里!?你几个谁去?化工熊遂泪崩而去....
时间就这么折腾了两年,毛熊头目每天看着十几米的火苗泪流满面,已经烧掉几千万美刀的天然气了,这得换多少伏特加呀!?走投无路下的毛熊头目只好发布全苏维埃悬赏,谁能搞定这个天然气井,伏特加不限量供应!若干天后果然有人接下了这个无解的任务,那是几头核爆熊。核爆熊表示这事非常简单,在天然气井旁边埋一颗大伊万,然后“嘣!”的一声就世界和平了。
头目熊差点没吓疯掉,老大们,我只是要解决着火的问题,不是要搞大新闻。大火加核弹之后确实会“嘣!”的一声,只是你们确定那是世界和平而不是世界核平吗?核爆熊们纷纷表示放心吧,这活我们在地下玩了好多次了,肯定砸不了。头目熊看这几个哥们确实不像喝高的状态,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让他们开始动手。
核爆熊们首先在燃烧的气井边上打了一条深达1500米的斜井,然后在斜井中注入温度隔离液,最后才把一颗3万吨当量的核弹送进了斜井。随后“嘣!”的一生闷响,23秒后,这个燃烧了两年的天然气井果然熄灭了。头目熊一边放声欢呼,一边悄悄退掉了去西伯利亚古拉格大酒店的单程票。
核爆熊告诉头目熊说,其实这事儿真的挺简单,核爆的瞬间高温会把周围的岩层全部陶瓷化,之后的冲击力让岩层挤压变形,这样就把天然气的套管直接挤扁封死。天然气不泄漏了,火自然也就灭掉了。头目熊当然表示哥几个都是人才,这么大的脑洞都能开,老夫必须为你们广为宣传。
半个月后,毛熊的电视台播放了核能的跨界应用宣传片,世界人民纷纷对他们的开拓精神赞誉有加,表示没喝多的毛熊还是很可爱的。只是我私下认为,这不还是毛熊那套没有什么是一次爆炸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两次的逗逼理论吗?
梅园游览顺序?
梅园赏花路线来啦 带你看遍梅园十景
2021武汉东湖梅花蜡梅节将开幕。1月27日,梅园内现有“梅园十景”。市民游客可根据梅园的赏花路线依次观光游览。
1、古梅园
古梅园共栽种从全国各地收集的百年以上古老梅树158棵,树龄300年以上的多达20余棵,其中最古老的梅树树龄超800年,是名副其实的“梅祖宗”。
2、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操。刘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听闻后,正好是青梅绽开的时节,煮酒邀请刘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3、芳溪
芳溪建于2004年,经梅文化馆,溪清蜿蜒曲折,两旁梅树点点,并缀入各种水生植物及顽石,蕴含着梅文化源远流长。
4、中国梅文化馆
中国梅文化馆由二重院落组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是陈俊愉院士所题,馆内包括艺梅轩、赏梅苑、品梅堂等三间自带香气的屋子,以及含有梅花科普知识的探梅馆。
5、泰斗与梅翁
泰斗与梅翁说的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人称梅花泰斗的陈俊愉先生和东湖梅园高级工程师、毕生致力于梅花研究和东湖梅园建设的赵守边先生,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梅谊。
6、梅妻鹤子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代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植梅花饲养仙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生不娶,终日与梅、鹤相依相伴,人谓“梅妻鹤子”。
7、李白塑像
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作《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其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以此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
8、“一枝春”馆
“一枝春”馆白墙、青瓦、朱柱,飞檐重阁,曲廊起伏,小桥流水,占地4400平方米,建成于1999年,是一组具有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古典式建筑,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传播梅文化和梅花科普知识的重要基地。
9、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景点即以梅花为主景和近景,松、竹为背景和远景配植而成。在寒冬,梅花、青松、翠竹具有相同的品性和气质,称其为岁寒三友。整个梅园中除了梅花外,到处都散植有松、竹,因此梅园也是一个天然的大型岁寒三友景观。
10、冷艳亭
冷艳亭是东湖梅园的标志性园林建筑,位于梅花岗中部土丘上,为重檐攒尖五角亭,始建于1984年。“冷艳”二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万程所题,二字恰当地体现了初春寒冷季节,梅花红白相间、暗香四溢的画意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