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故事加点,单位一把手是女的?
如果单位一把手是女人,业绩一定突出,待遇一定不高(因为女人胆小),心情一定不好,身体状态糟糕。上级部门喜欢,下级部门遭殃。
我们学校的校长就是女校长,已经在我们学校认一把手差不多二十年了,我把我在单位工作二十年,在女校长领导下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和感受。
第一,女人能干到一把手,都是女强人,特别要强,不管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能第一决不能第二。我们的女校长从担任一把手开始,我们学校的高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
我们学校从2000年成立,教师都是从初中和普高中招聘的老师,还有一些新毕业的年轻老师。经验和能力都不如另一所高中老师,可以说基础比较低。从我们女校长接手我们学校之后,从第一届开始有毕业生开始,不断有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市状元(我们学校就是县里的一所普通高中),这样的成绩都是女校长的英明领导。
第二,女人心细,不管什么事都是事必躬亲,造成学校中层领导处在夹缝中,特别不好干。
我们校长在学校不管什么事都要管,比如说上课学生睡觉她要管,学生不学习她要管,学生上课唠嗑她要管,学生穿校服裤子短了要管,学生留长头发要管,学生的大事小情都要亲自过问,感觉学校的政教处,教务处的领导和干事都好像是多余的。
老师上课要管,老师备课教案要亲自查,老师作业批改要管,老师上课教态,粉笔字,板书,穿着也都要亲自过问,每天每节课都在走廊里走,挨个班级看,挨个学生看,甚至到班级亲自抓学生。觉得学校的教研室都是多余的。造成中层领导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第三,在女领导下面干活特别压抑。女领导不喝酒,不抽烟,不喝同事在一起活动,总感觉女领导和同事不合群。
我们女校长从来不和同事在一吃饭,好像心里只有工作每天特别有精力。其实每个女领导,女强人身体都不好,我们校长就是膝盖积水,眩晕,胸闷气短等等疾病,但是仍然每天事必躬亲,不知疲倦的工作。
这样的领导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必须认真努力的工作,身心疲惫。特别是心理始终处在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中,许多老师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中。精神状态比较抑郁,对家庭造成很大影响,很多老师家庭破裂,离婚率显著提高。
总之,在单位有个女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是女人,感觉工作不舒服,心情比较压抑,让人有一种上不来气的感觉。
民航局针对东航事故发布了初步报告?
三名驾驶员中,第二副驾驶飞行总经历时间只有556小时。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失事东航MU5735航班是有三名驾驶员的,虽然该飞机只需要两名驾驶员来进行控制即可,但安排三名驾驶员属于业内正常的规程,且第二副驾驶属于观察员,用以学习和增加飞行总经历时长的,并不会对飞机进行操作。
4月20日公布的针对东航MU5735航班失事的初步报告,我们也可以再一次证明失事飞机的原因排除了飞行员的可能,也就说明三名飞行员的资质,飞行执照以及飞行经历都完备,不存在过期或者审核不通过的情况。
01.飞行员调查结果公布,排除飞行员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据悉,本次航班的飞行员虽然为3人,但采用的是“老带新”的方针,因此在搭配上完全合理,在安排上也是事无巨细。
①机长
机长名为杨鸿达,他家境不错,其父亲也是东航的机长,平时在单位特别和善,没有那种“二代”的纨绔气息。他于2018年1月被聘请为波音737的机长,飞行总经历时长为6709小时。
虽然飞行时长不足7000小时,在业界中机长群体的总体时长为“中等偏下”,但飞行的线路因为地处云南,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因此业界对于其航线上的机长能力都是认可的,认为该航线6000多时长顶上别的航线8000小时,甚至更多。
②第一副驾驶
本次航班的第一副驾驶员为59岁的张正平,他的飞行经历时长为30000多小时,而且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依然除外飞行的黄金时期,对比国外很多机长,张正平依然年轻。
张正平性格随和,属于东航云南航空公司的“老资历”,而且他在该公司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且还是东航的教员机长,2011年的时候甚至还过得过民航局发布的“功勋飞行员”奖章,飞行水平非常高。值得注意的是,张正平虽然是副驾驶员,但他是驾驶员的“师傅”。
③第二副驾驶
第二副驾驶员又叫做安全员,主要就是记录飞行时的一些参数和情况,以及进行学习,培养飞行时间等,他并不会直接操作飞机,而且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出现。
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就是,三名飞行员平时表现也是十分优异的,家庭也都很和睦。
02.黑匣子目前仍在修复公布的初步报告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原因,但依然看点十足。
黑匣子是记录飞行数据的关键物件,具体事故的原因还需要通过对黑匣子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但因为黑匣子受损比较严重,因此目前黑匣子仍然还在修复。
有些人朋友可能会想,怎么一个月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对原因只字未提,并且黑匣子还在修复。
实际上,国际上对于航班失事的原因调查,通常都要在2年以上,而根据《国际民用航空条约》的规定,事故发生30天内应该出具一个调查的初步报告,其内容主要就是当前所获得的事实信息,并不会让调查组织公布事故原因分析以及结论,因为调查并不会很快结束。
目前能够公布且已经核实的信息,就是飞机的速度,飞行的高度以及一些雷达信息,还有就是失事前一段时间和交通管制部门的通话等,这些都属于符合国际的通行做法。
目前黑匣子仍在修复的过程之中,之前的报道是其中之一的语音记录器受损严重,送到了美国返厂维修,第二个是数据记录器,我们在自主调查,但这次通报提及了两个黑匣子受损都比较严重,因此修复和分析工作依然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之中。
有些朋友可能对黑匣子送到美国修复有些不理解,实际上大部分失事飞机的黑匣子都会送到美国进行调查,因为调查的部门,非常具有经验。
目前东航失事飞机的驾驶舱话音记录器已经被送到了华盛顿,由霍尼韦尔和NTSB两家公司进行修复和分析,其中霍尼韦尔是该记录器的生产厂家,对该黑匣子的设计,生产和修复都更加权威,修复受损的黑匣子存储单元的数据也更加容易。
而主导调查的另外一个部门NTSB,其是美国的独立联邦机构,中文叫做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美国境内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路和管线的事故,可以说他们就是专门用于调查事故的组织,仅飞行事故就有15.2万起调查经历,可以说是“身经百战”。
有些朋友可能要问,我国不可以调查吗?非要送到国外去?
可以,但是时间太长。
第一,我国没有他们的经验多。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在凡尔赛,但我国很久很久都没有出现过民航事故了,经验确实不多。
第二,两个黑匣子都交给我们自己进行修复和数据处理,在时间上确实很赶。因为即便读取了数据,在研究上也需要很多时间,而且要和飞机残骸进行互相印证,调查时间很长。
第三,我国要在很多年前就加入了《国际民航公约》,当时签署时就有一条是自己国家没有能力进行单独调查时,可以委派其他机构进行调查。长年累月下,国际上目前有四个机构可以进行委派,其中就包括NTSB。
03.失事飞机或许短时间不会有具体原因公布飞机失事的调查是一项非常重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读取了黑匣子的数据就能知道事故发生的原因,不仅要从飞机的状态上进行分析,还要从驾驶员的操作上,天气环境上,驾驶舱资源管理上等多个方面去考虑。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验证的工作,比如说怀疑某一个位置出现的故障,需要对该位置的飞机残骸进行调查验证。
截止到3月31日,我们共出动了3.4万余人次进行了40万立方米的搜救调查工作,挖开土方2.27万立方米,搜集到超过49117片的飞机残骸。
这些飞机残骸,很多都会运到专用的仓库进行清理,识别并重新摆放,有些甚至会把残骸拼接到新的飞机架上,这样更加直观的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不过自2015年以后,数字技术的出现为空难快速寻找原因提供了帮助,目前研究人员通过专用的仪器对失事飞机搜寻到的碎片进行扫描,利用虚拟实现的技术复原,也就是AR,可以将周围环境以及飞机的情况都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大大的缩短调查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比造飞机都难。据了解,埃塞俄比亚航空ET302航班失事,调查了一年多,印尼狮航坠机最终调查结果也用了一年,因此我们不必着急,因为调查时间确实都是以年为单位。
总结自1970年起,波音737系列共发生了40起空难,其中29起事故导致2099人遇难,而40起事故中,737-800系列的机型有12起。
本次失事的飞机是一架机龄为6.7年的飞机,共行驶了3018.3小时,飞行架次1209次。飞行里程为186.4万千米。看似数据很多,但其实它还是年轻飞机,而且事故的初步报告指出飞机起飞前的状态良好。
总之,飞机失事的原因我们也不用妄加非议了,耐心地等待即可。
莫言把红高粱里的九儿写的太夸张了吧?
谢谢悟空邀请!
大家好!
不!我认为《红高粱》内九儿的描述并不夸张。
莫言写的《红高粱》小说我没有看过,但是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看过,那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一直都是很紧张不够用的,但是这个《红高粱》电视剧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扔下手中的事情零星地看了那么几集。
题主认为文章里的关于九儿的描写过于夸张了,我认为没有夸张之嫌。
有可能被观众认为对九儿是夸张描写的部分,也许是电视剧要结束时,九儿在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中,用歌声引开形成包围圈的日本鬼子,然后引燃了整堆“三十里红”好酒,烧死了日本鬼子,从而救下余占鳌和儿子豆官,以及俊杰一帮兄弟。
许多人会认为作为一个弱不禁风的弱女人不可能拥有那么大胆量和决心,竟然为了丈夫、儿子以及同志而甘愿去死。但是假如设身处地地想想,这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因为当时日本鬼子士兵已经对余占鳌所部形成了不可逾越的包围圈,所幸还有望不到边的高粱作为掩护,当时余占鳌已经身负重任而昏迷不醒,撤退时都是手下抬着行走,因此撤退的速度过于缓慢而被日本兵追上包围了。
在撤退的队伍中,只有九儿知道高粱地里藏着成堆的“三十里红”好酒,大家知道,度数高的白酒点燃之后是会发生爆炸和燃烧的,当时九儿已经意识到了,假如不能引开日本兵想要全体安然撤退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伤员众多、人困马乏造成行动速度过于缓慢。
九儿这样的女人纯属性情中人,她爱余占鳌,她爱她的一双儿子,她爱那一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她热爱生活,但是这一切全都毁在了日本人的手中,是对亲人痛彻肺腑的怜悯和对日本鬼子刻骨铭心的恨,使她生出了那种伟大决定。她知道只有自己拼着一死才能救下余占鳌的队伍和儿子,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实际上除了九儿去引开追兵之外,再没有更好的人选了,因为九儿熟悉地形,而且还是女人,有可能日本人不会开枪,但是日本兵还是向她开枪了,这时九儿点燃了成堆的白酒促成了大范围的燃烧和爆炸。
人们除了认为一个女人不可能拥有那么大的胸怀,肯去为别人牺牲之外,也许还认为九儿一直不肯跟随余占鳌去组建家庭,而觉得对九儿的人品描写有些夸张。因为九儿真心实意地爱着余占鳌,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按理说走到那个地步的女人怎么可能不跟随自己的男人去呢?
我认为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那是在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流毒还没有完全被清洗清楚的年代,那是完全有可能,所谓“好女不二嫁,二嫁不好女”,九儿是那个年代出生的女人,应该会受到这种思想的毒害。
她能够不顾一切地同余占鳌结合,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正像她自己对余占鳌所说的“我跟你走,我算什么?”是的,假如九儿跟着余占鳌走了,那么她只是一个土匪婆,守着单家的家业,她好歹还是一个少奶奶呢。
可能大家认为《红高粱》之中的九儿塑造还有许多夸张的地方,不过我怎么看着觉得非常真实呢?你们说呢?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甘道夫应该怎么加点?
东方故事方寸怎么加点,方寸障碍流加点:3敏2体,速度快,防高,建议新手不要选择障碍流! 方寸力量流:纯力,装备搞加敏,加血,加防御的装备 方寸辅助流:全体,血厚,防多,纯钢板。
杀星,BOSS抗怪专用! 如果你想玩输出,那就全加力量或者全加灵力。不管怎么加点,后期都可以分身,一号两用,可以分开加点。有没有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钟南山。属于真正的“大隐”者。“隐”者,暗藏修为的玄机,隐可以是养晦,可以是沉默,可以是忍受,也可以是一触即发。“大隐隐于市”,即为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
钟南山,一位84岁的老者,迄今为止获得科研成果及医学荣誉数不胜数,有几个头衔就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他始终智慧和刚毅,博爱仁厚。他做事严谨,尊重事实胜于尊重权威,但他也很率真、魅力十足。
钟南山: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已明确是人传人,在武汉、广东可得到证实。在武汉,医务人员、病人之间出现了相互传染,有两个家庭出现家庭成员间互相传染。病毒经呼吸道传播,影响距离不是很远,但是病毒有可能粘在飞沫上。因此要对病人进行隔离,不要让他接触他人。
这一个论断,拯救了整个中国,一位人民群众心中的“定海神针”。84岁的钟老边劝着身边人“现在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前往武汉。看见武汉疫情严重,眼含热泪的说了句“武汉市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的。”让所有武汉人和中国人动容,简短的话语,透露出忧国忧民的真情实感。钟南山、火神山、雷神山合称“三座大山”,彻彻底底的压制住了病毒,还中国人民一片明媚的天。
这是作为一位院士的简历,低调的无法形容,一生把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此成就的他却时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只是一个医生”。钟老在一次国际合作中,一位英国教授致信中国驻英大使馆,钟老把这封信寄给父亲看,让他红了眼睛:“父亲几乎从未表扬过我,总是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但这次看到我真的为中国人争了点气,他表扬了我。” 家风如此,钟老专心于学术,始终沉稳持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
84岁的老人,仍然坚持锻炼,身材甚至比年轻人都结实。有了好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勇挑重担,为人民、为国家敬业奉献。
以下是钟老在百忙之中回复全国在家上课的孩子们的一封信,字字珠玑,情意满满,对国家未来殷切的关怀下,显示了钟老高尚的人格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
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
早朝是古代皇帝召集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的议会,在古代凡是能参与早朝的人都属于官职级别比较高,权力比较大的国家高官,但是实际上早朝却让这些人十分发愁,这主要就在于上早朝的官员交通和后续的工作问题,下面就具体来说一说古代官员起大早上早朝会住在哪里以及下朝之后又去哪工作的问题。
早朝时间很早,为了节省时间,很多官员选择就近置业早朝是中国古代皇帝召集群臣的会议,早朝其实是根据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廷议规矩演变而来,在战国时期到秦朝时就已经有了统治者召集王公贵族开会商议讨论国家大事,但是当时的廷议是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完全是看统治者的心情而定,当然时间通常以早晨为主,毕竟一天之计在于晨,但也不能称其为早朝。
到汉朝之后又分为内朝和外朝,内朝主要是皇帝亲自主持并召集宰相等重臣讨论一些国家机要大事,外朝则是有宰相主持召开,商议讨论的是皇帝的大略方针具体怎么执行,参加外朝会议的官员品级地位比内朝官员要低得多。
到了汉宣帝刘病已(刘询)时期,汉宣帝正式确立了早朝制度,汉宣帝规定每五天召开一次早朝,皇帝亲自与朝廷重臣商议讨论事务,而这项规矩也被后世所沿袭下来,成为了后世的皇帝早朝会议。
早朝在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规矩制度其实还并不完善固定成形,直到隋唐之后早朝制度日趋完善也逐渐固定成常态。
在《唐会要》中就曾有明确记载京城五品以上文武官员每月初一、十五要参加一次早朝,宋朝则是每五天举行一次早朝,但是宋朝却规定在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参加,当然了,唐朝的一二品官多是虚职权力反不如三四品官大,唐朝的宰相也不过是三品官,所以唐朝会要求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早朝,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唐朝的五品以上官员权力地位与宋朝的三品以上官员相等。
明朝早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比较疯狂,朱元璋是个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的皇帝,因此他在位期间是每天都要开早朝,不过明朝后面的皇帝大多比较懒散,大多是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才开一次早朝,至于像修仙皇帝嘉靖和怠政皇帝万历他们俩更是常年不再开早朝,木匠皇帝天启在位七年更是没召开过一次早朝,只有明末帝崇祯皇帝一心想中兴大明,恢复了朱元璋时期天天开早朝的规矩,结果大明却亡国了。而清朝则沿袭了明朝时期每月初五和十五以及二十五这种逢五就开早朝的规矩。
根据现有的明清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早朝时间大概在卯时(早晨5点到7点),在光绪时期曾因为慈禧太后想历练少年光绪,把时间提早到了寅时(凌晨3点到5点)。
不要看早朝时间很早,其实古代人睡得也很早,毕竟古代人没有电灯,点油灯又比较浪费了,因此通常没事的情况下古代人都会在晚上7点多就开始就寝。
不过早起难是古今人们的通病,虽然古代人睡得很早,但是真让他们早起对他们来说也很痛苦,而且为了上早朝大臣们还不能吃饭,起床就走,一早起不吃饭还要跟皇上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很耗费精力,因此很多大臣都对早朝十分头疼。
之前说过早朝的规矩比较严苛繁琐,朝臣们上朝不能迟到,只能让朝臣等皇帝,不能让皇帝等朝臣啊。
在早朝时皇帝通常会派专门的监察御史纠察朝臣,不能随意吃东西,不能交头接耳,迟到那更是不能了。
通常迟到或不参加早朝的大臣在唐朝时期会被罚俸,也就是扣除薪水,而且罚得还很高,通常会罚官员的一到三个月薪水。
当然如果只是罚钱还不算太过严厉,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朱元璋素来以严苛御下著称,朱元璋则规定早朝迟到的人不仅要罚款,还要挨打,迟到一次挨打20大板,如果迟到满20次以上就要挨打100大板,要知道100大板子体格不好的人有可能就被打死了,到朱元璋时期上早朝迟到可不仅是罚款的事了,还容易有生命危险。
而古代没有手表等计时工具,所以官员们为了不在早朝迟到,他们通常很早就起来,如果凌晨5点开始早朝,他们通常都会早早起来去皇城门外等候。
早起困难和赖床其实算是古今通病,尤其是那些养尊处优的人,早起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因此这些养尊处优的朝廷重臣为了早起能多睡会还能赶上早朝,所以他们通常都会在皇城根附近购买房屋置业。
比如清朝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由于和珅当时极受乾隆重用,因此和珅经常要进皇宫与乾隆商讨一些军国大事,和珅为了上早朝不迟到,也为了方便进出皇宫,更为了离乾隆近一点沾一沾龙气,所以和珅才在什刹海附近修建了宅邸,从和珅家到紫禁城仅六里地多点,很快就能到达。
因此历朝历代像和珅这样会在皇城附近安家置业的高官有不少,他们主要也都是为了离皇宫近点,方便上早朝。
当然绝大多数朝廷重臣像和珅这样的都是被皇帝御赐在皇宫附近居住,但是这只限于像和珅这样的高级官员,如果级别地位不够,没获得皇帝御赐,而由于这些原因,距离皇宫近的地方房价很容易就被炒高了,还买不起皇宫附近房屋的官员,只能住得远了一些,那他们也只能早点起来去上朝了。
而且在早朝期间是不许与会的朝臣吃东西的,朝臣们起得还非常早,通常大多数人起来的时候都顾不上吃东西就得出门上朝,而一旦上朝了和皇上讨论国家大事时,也不能皇上喝口粥,大臣们吃块饼,然后再讨论,那成何体统了。
因此很多朝臣只能在路上买点饼或者从家里带点肉装到袖子里,然后在皇宫门外排队等候上朝的时候偷偷吃点顶一顶。
别说这样一来其实还带动了经济发展,根据一些民间资料记载,在古代京城中很多早餐小贩都会早早就出摊,他们就是为了卖给这些着急上早朝的官员们。
别看皇帝很富有,其实他们也很抠门,最初的时候早朝是不会管官员吃早饭的,到唐朝中后期以及明朝时期基本都会管参加早朝官员的一顿早餐,这也算是朝廷给的一顿工作餐,不过这顿工作餐可是要等到散朝之后才能吃。
而且这顿工作餐也不是参与早朝的人都能吃的,而是有身份地位等级要求的,只有朝廷中一些重要的官员,他们在早朝完事后可能还要和皇帝继续开小规模机要会议,因此宫廷御膳房才会给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如果皇帝和他们的小会议开到中午,那宫廷还会再管他们一顿午饭,能吃上皇家一顿工作餐,就已经算是皇家莫大的恩赐了。
因此早朝的时间很早,迟到还会受到严厉惩罚,所以大臣们为了避免迟到,都会选择离皇宫较近的地方安居置业。
早朝之后大臣们又还有哪些工作?其实早朝之后商议完国家大事了,大家就得各回各家了,当然这个家不是指真的回家,而是回自己的本单位,得回到单位传达皇帝的会议精神啊。
在古代其实能做到参加朝会的这种高官级别都很高,他们的工作其实也很轻松,他们平日里也都是早起到所在的部门单位点个卯,接受下属的工作汇报,一般中午就回家了,下午更是休息了,所以他们只有半天班。
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这些高官的下属坐班值班帮他们处理事务,第二天早起由下属统一汇报工作,所以在古代高官们的工作其实比较轻松,当然,如果遇到军国大事,他们也是最劳心劳力的。
因此下朝之后,高官们多数是去本单位象征性地传达一些会议精神,然后也就回家休息去了,因此古人才会有了睡“回笼觉”的说法。而一些不负责具体单位事务的王公贵族则是下了朝之后,直接回家睡“回笼觉”。
之前说过古人晚上休息的都早,就算是凌晨3点起来,晚上7点睡也睡够8个小时了,为何他们还会在下朝之后再睡“回笼觉”?
这主要在于早朝的规矩,唐朝时期早朝时大臣们还会有座位,到了宋朝以后,上朝的大臣们就都得站着,只有皇帝才能坐着,上朝时集体跪拜皇帝,下朝时还得跪拜皇帝,列班出来奏事时,还得跪着说,如果一件事说的比较长,那很可能大臣都跪的站不起来了。
商议军国大事本来就耗费脑子和精力,还要跪着说话,对体能消耗也非常厉害,因此下了朝的大臣们都跟打了一场仗一样,累的只想回家补个“回笼觉”。
其实早朝在清朝康熙时期之后基本就开得少了,清朝时期早朝分为御门听政和御殿听政,所谓御门听政就是指的在皇宫门前,皇帝召集大臣开会,这个参会人数比较多,在清朝顺治时期御门听政主要在太和门,康熙后来改为乾清门,这属于是比较大规模的朝会。
御殿听政是指皇帝召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少数重臣在殿中召开小规模的具体决策会议,会议规模比御门听政要小得多。
清朝自雍正起御门听政的次数就逐渐减少,到同治时期之后基本已经废除,到光绪时期只保留了御殿听政,因此清朝中后期指的早朝其实指的就是御殿听政。
清朝皇帝不用上早朝还能把控权力维持国家运转主要是和明朝的嘉靖、万历似的,明朝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改用内阁大学士制度替代宰相职能,而嘉靖和万历常年不上朝还能做到揽权就是通过内阁制度来把控。
皇帝不上朝,但是政务文书奏折却要照常流转到内阁,再由内阁呈递皇上审核,因此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中。
这也是为何御门听政会在清朝最勤政的皇帝雍正这里逐渐减少,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更加分散了内阁权力,雍正只需要把控好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处大臣就行了,他就可以通过他们操控一切。
文书奏折流转到内阁和军机处,再由他们转递雍正,这样雍正也就不需要经常御门听政来听取朝政事务了。所以雍正每天批阅很多奏折,平均每天批阅30件左右奏折,最多的时候一天曾批阅50多件奏折,实际上像他这样批阅奏折的工作量比每天都召开朝会还要大。
而在清朝像雍正时期的张廷、乾隆时期的和珅这样身兼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两大重要职务的重臣,早朝散会之后他们的工作也很繁多,他们要替皇帝筛选文书奏折,几乎也都要忙到深夜。
所以别看和珅是大贪官,但他的工作量其实并不小。而张廷玉更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他比雍正还能工作,连雍正对他都是自叹不如,由于张廷玉的职位很重要,雍正几乎每天早起都会和他议事,张廷玉可以说是几乎天天要上早朝,早起和雍正议事完他就回到军机处审阅奏折,据史料记载,张廷玉经常工作到午夜才回家休息,第二天还要起大早和雍正议事,甚至连他在上早朝时坐轿子都在审阅奏折,可见上完早朝后,这些国家重要级高官工作量依旧很大。
写在最后从上面就可以看出由于早朝时间很早,所以很多大臣都是就近居住,专门找离皇宫近的地方安居置业,而他们上完早朝之后,有单位有职位的官员则会回到本单位传到会议精神,然后他们就会回家休息了,闲散的王公贵族则是直接下了朝就回家休息,至于宰相级别的高级重臣则会继续留在宫廷中帮助皇帝处理工作,他们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因此很多重臣年纪大了之后都想提前告老退休,就像清朝的张廷玉,他在雍正时期深得雍正信任,为了不辜负雍正的信任成为了工作狂,到了乾隆时期,他与乾隆政见不合,加之他年事已高,工作量还依然那么大,所以张廷玉就想告老退休,也是为了躲避早朝和如此繁重的工作量,结果他执意告老退休,反而激起了乾隆的不满,被乾隆罢官夺爵抄家,落得晚年凄惨的下场。
所以说古代的这些重臣看似每天都能看到皇帝,地位显赫,风光无限,其实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当然,如果只是挂虚职的闲散王公贵族那还好一些,不过毕竟这样的人还是极少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