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经济促进法》:自动驾驶的春药还是安慰剂?
中国经济网的报道,哦,又是中国经济网… 不过这次倒是有个值得玩味的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要在2025年5月20日生效了。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仿佛民营企业立刻就能支棱起来,自动驾驶行业也能瞬间起飞。小马智行的CEO彭军也出来站台,说这法案能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化,推动L4级自动驾驶落地。真的吗?我怎么觉得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皇帝的新衣”?
法律的东风与自动驾驶的野望
先说说这个《民营经济促进法》。名字取得很响亮,但具体内容呢?真的能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民企的痛点吗?要知道,自动驾驶可不是简单的组装汽车,它烧的是真金白银,拼的是核心技术。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不能打破行业壁垒,让数据流动起来,让技术真正落地。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支持,那这法案充其量也就是个安慰剂,吃不死人,但也治不了病。
小马智行的豪赌:技术领先与成本控制的双刃剑
小马智行这些年确实砸了不少钱搞研发,号称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5%。最新推出的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听起来也很牛逼,什么“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实现L4级全场景无人驾驶能力”。但问题是,自动驾驶这玩意儿,光有技术还不够,还得考虑成本。彭军自己也说了,新系统通过平台化设计,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了70%。这降价幅度确实惊人,但背后是不是牺牲了某些性能?毕竟,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科技行业也一样适用。而且,就算成本降下来了,谁来买单?Robotaxi的商业模式到现在都没跑通,Robotruck的前景也还不明朗。小马智行这次的豪赌,是All in,还是All lose?
政策的甜蜜与残酷: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迷雾
政策支持是好事,但别忘了,政策这东西,就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今天给你糖吃,明天可能就给你一巴掌。自动驾驶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政策,而是缺明确的、可执行的法律法规。彭军也提到了,要实现完全无人的商业化应用和规模化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自动驾驶立法、政府监管、准入牌照设计、事后管理及自动驾驶车辆保险规划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无人驾驶永远只能在测试区里打转,永远无法真正走上街头。
从试点到连片:自动驾驶的“跑马圈地”运动
现在L4级别自动驾驶还处于试点阶段,而且规模都很小,像广州南沙、北京亦庄、上海临港和嘉定、武汉经开、深圳坪山这些地方,最大面积也不超过1000平方公里,最多覆盖人口在百万量级。彭军建议,推动南沙与有条件的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区域开展道路测试运营的互通互认,形成国内最大范围的跨城市级“连片”应用实践。这听起来像是一场“跑马圈地”运动,谁先抢占了地盘,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但问题是,这些试点区域真的能代表中国复杂的交通状况吗?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跑得溜,就能在三四线城市畅行无阻吗?自动驾驶要真正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规模化的下半场:生态圈的诱惑与陷阱
彭军说,在完成无人化的上半场之后,小马智行要进入规模化的下半场比拼,要携手更多合作伙伴,打造自动驾驶生态圈。听起来很美好,但生态圈这东西,往往充满了诱惑和陷阱。谁来主导生态圈?利益如何分配?如何保证生态圈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而且,自动驾驶的生态圈,涉及到汽车、交通、能源、通信、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生态圈的崩塌。所以,打造自动驾驶生态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