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商鞅立木原文加译文?
《商鞅立木》原文 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
《商鞅立木》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
10 商鞅南门立木的简要故事?
孝公十三年和十九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南门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北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北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
南门立木是管仲还是商鞅?
商鞅南门立木出自《史记》。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商鞅的成语?
关于商鞅的成语有:徙木立信、立木为信、作法自毙
商鞅的典故?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一、因事制礼
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二、徙木立信
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左庶长,开始变法。但当时在秦国上下普遍都对商鞅和新法都持怀疑态度。
为打消大家对新法的怀疑,使新法能顺利实施。商鞅在当时秦国都的北门处立了一个大木杆,宣布,谁能把这个木杆从北门扛到南门,就能得到很大的奖赏。开始时,大家都是观望,没人去做,后来有个人做到了,果然就得到了很大的奖赏。于是,老百姓都相信商鞅和新法了。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三、作法自毙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
徙木立信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年级?
徒木立信: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译:孝公已经任用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当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发布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