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海無波,暗流湧動:一個沒有新股的詭異星期二
今天,股市沒有鑼鼓喧天的新股上市,也沒有人頭攢動的新股申購,平靜得像暴風雨前的寧靜。 這在資本市場,簡直就像在拉斯維加斯賭場裡,所有老虎機都停止轉動,讓人感到一種詭異的沉默。 你說,這是不是有點反常?
寂靜的上市鐘聲:今日股市怪談
想像一下,一個本應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日子,卻空空如也,沒有新秀登場,沒有新鮮血液注入。 這就像期待已久的演唱會,結果發現舞台空無一人。 股民們翹首以盼,準備迎接新的財富機會,結果等來的卻是無盡的等待。 這種感覺,就像走進一家裝潢精美的餐廳,卻發現菜單上只有白開水一樣令人失望。 難道是市場監管部門在醞釀什麼大動作? 還是說,新股發行已經進入了冰河時期? 又或者,只是單純的巧合? 無論如何,這種反常現象,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它可能預示著市場情緒的微妙變化,也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面之下,或許正醞釀著一場驚濤駭浪。
廟堂之爭與金融棋局:宏觀政策的華麗轉身
中央之聲:鐵腕治金,劍指金融蛀蟲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的意見》鏗鏘落地,這哪裡是意見,簡直就是一道聖旨! 明確指出要加強金融審判工作,依法嚴懲那些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的金融敗類。 這話說得夠狠,直接點名了金融領域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擺明了要來一場金融反腐風暴。 想想那些平日裡呼風喚雨的金融大鱷,現在是不是該瑟瑟發抖了? 不過,這種運動式的治理,效果能持續多久? 歷史已經證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 真正的問題,恐怕還是在於制度的設計和監管的漏洞。
巡視風雲:反腐利劍再出鞘,誰將瑟瑟發抖?
二十屆中央第六輪巡視啟動,一口氣巡視16個省和10個副省級城市,這陣仗,簡直比古代皇帝下江南還要聲勢浩大。 巡視組所到之處,必定是人心惶惶,官場地震。 誰知道自己屁股底下有沒有屎? 誰知道自己有沒有被盯上? 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職的官員,恐怕連睡覺都睜著一隻眼。 但問題是,這種運動式的巡視,真的能徹底解決腐敗問題嗎? 還是在走過場,搞形式主義? 畢竟,人走茶涼,巡視組一撤,一切照舊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央媽的逆回購:一場流動性的豪賭?
央行大手一揮,直接放出14000億的逆回購,這簡直就是一場流動性的豪賭。 說是為了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但實際上,是不是在變相放水? 這種操作,短期內或許能緩解市場的資金壓力,但長期來看,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會不會讓那些本該被淘汰的僵屍企業苟延殘喘? 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只能說,央媽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民營企業家的高光時刻:政治秀還是真心話?
國新辦舉行民營企業家中外記者見面會,讓這些平時拋頭露面的大佬們,大談“弘揚企業家精神”。 這場秀,演得夠足。 但問題是,這些企業家說的,有多少是真心話? 有多少是為了迎合上面的意思? 在這個特殊的政治環境下,企業家的發言,往往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 他們的真實想法,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印鈔機的轟鳴:社融數據背後的真相
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高達22.83萬億,同比多增4.74萬億。 這數據,簡直亮瞎眼。 但仔細分析,這些錢都流向了哪裡? 是流入了實體經濟,還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 如果大部分資金都流入了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那這種增長,就是不可持續的。 畢竟,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早晚會走到盡頭。
央行副行長放話:中美貨幣政策的二人轉
央行副行長表示,下半年中美貨幣政策周期錯位將得到改善,中美利差趨於收窄。 這話聽起來很專業,但實際上,卻充滿了不確定性。 美聯儲的加息步伐會不會放緩? 人民幣匯率會不會持續貶值? 這些問題,誰也說不准。 只能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都無法獨善其身。
鍘刀落下:國資委高官的末路狂奔
國務院國資委原副部長級幹部駱玉林因受賄、內幕交易被判死緩,這又是一個高官落馬的案例。 這再次證明,權力是最好的春藥,也是最致命的毒藥。 那些手握重權的官員,一旦經不住誘惑,就會走上不歸路。 可悲的是,這種案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中美貿易戰的新劇本:訛詐與合作的雙面遊戲
海關總署副署長表示,中美雙方團隊正在加緊落實倫敦框架有關成果,並強調訛詐脅迫沒有出路,對話合作才是正道。 這話說得漂亮,但實際上,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利益衝突。 在這個棋局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只有永遠的利益。 所以,對話合作是必須的,但訛詐與脅迫,也永遠不會消失。
科技巨頭的豪言壯語:行業新聞的真假虛實
黃仁勳的賭注:美國芯片禁令下的算計
英偉達CEO黃仁勳竟然大言不慚地說,美國政府不用擔心中國軍方會用英偉達的芯片! 這話說得,簡直是把美國政府當傻子。 他難道不知道,中國軍方一直在想方設法獲取先進技術嗎? 還是說,他為了保住中國市場,故意唱高調? 更可笑的是,他竟然說中國已經具備足夠的計算能力。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中國還需要進口這麼多芯片幹什麼? 黃仁勳的這番話,充滿了商業算計,卻缺乏對國家安全的考量。 這種為了利益不顧一切的做法,實在令人不齒。
綠色金融的緊箍咒:環保外衣下的利益博弈
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印發《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5年版)》,看起來是為了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但實際上,卻可能成為某些企業套取資金的工具。 什麼是綠色金融? 說白了,就是把錢投向那些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 但問題是,環保標準由誰來定? 如何保證資金真正用於環保,而不是被挪作他用? 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 所以,綠色金融的推廣,需要更加嚴格的監管和透明的機制。
催生大作戰:延長婚假能拯救生育率嗎?
湖北省延長婚假至15天,看起來是為了鼓勵生育,但實際上,這種政策的效果,恐怕微乎其微。 生育率下降,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到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個方面。 單純延長婚假,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養育成本太高。 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就算把婚假延長到一年,也無濟於事。
煤老闆的焦慮:內卷式競爭的末日?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開會,強調要整治內卷式競爭,促進煤炭市場供需平衡。 這話聽起來很好聽,但實際上,卻很難實現。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競爭。 如果沒有競爭,就會出現壟斷和腐敗。 煤炭行業的內卷式競爭,雖然會導致價格下降,但也能迫使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所以,整治內卷式競爭,需要更加謹慎,不能一刀切。
新能源汽車的狂飆:泡沫還是未來?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看起來前景一片光明,但實際上,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依賴於政策補貼和市場推廣。 如果沒有這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 此外,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技術、充電設施、回收利用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解決。 所以,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重慶電網的豪飲:新能源消納的奇蹟?
重慶電網新能源消納量大幅增長,實現新能源全額消納,看起來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實際上,卻可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新能源發電具有不穩定性,需要大量的儲能設施和調峰能力。 為了實現新能源全額消納,重慶電網可能不得不犧牲一些經濟效益和安全性。 所以,新能源消納的目標,需要在經濟、安全、環保等多個方面進行平衡。
財報煉獄:上市公司的血淚控訴
中鹽化工的斷崖式下跌:化工行業的寒冬來臨?
A股首份半年報一出,中鹽化工就給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淨利暴跌88%,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化工行業這是怎麼了? 難道真的要進入寒冬了嗎? 還是說,中鹽化工只是個例? 不管怎樣,這份財報,都給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裡,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
華僑城的自救:大股東增持能挽回頹勢嗎?
華僑城預計上半年虧損23億-29億元,這數字,簡直觸目驚心。 關鍵時刻,華僑城集團擬增持1.11億-2.20億元。 大股東出手,是真金白銀的力挺,還是為了穩住股價? 這種增持,短期內或許能提振投資者的信心,但長期來看,能否挽回頹勢,還得看華僑城自身的經營狀況。 畢竟,股市不是慈善機構,最終還是要靠業績說話。
永輝超市的掙扎:零售業的黃昏?
永輝超市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4億元。 超市這個行業,現在是真的不好做了。 電商的衝擊、消費習慣的改變,都讓傳統零售業舉步維艱。 永輝超市的虧損,只是零售業困境的一個縮影。 未來,零售業該如何轉型? 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東航的陰霾:航空業的復甦之路在何方?
中國東航預計上半年淨虧損12億-16億元。 疫情對航空業的衝擊,依然沒有完全消退。 雖然國內的出行需求有所恢復,但國際航線的復甦,還需要時間。 東航的虧損,反映了航空業的普遍困境。 未來,航空業能否走出陰霾,取決於疫情的控制、國際關係的緩和以及企業自身的改革。
綠地控股的雷暴:地產巨頭的隕落?
綠地控股預計上半年淨虧損30億-35億元。 地產行業的寒冬,比想像的還要漫長。 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收緊、融資渠道的收窄,都讓地產企業壓力倍增。 綠地控股的虧損,暴露了地產巨頭的脆弱性。 未來,地產行業將如何洗牌? 哪些企業能夠 survive 下來? 這是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
隆基綠能的減虧:光伏產業的曙光?
隆基綠能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4億-28億元,但同比減虧。 在光伏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隆基綠能能夠實現減虧,實屬不易。 這說明,光伏產業的洗牌,正在加速進行。 只有那些技術領先、成本控制能力強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隆基綠能的減虧,或許是光伏產業的一絲曙光。
星輝娛樂的甩賣:足球夢碎?
星輝娛樂擬1.3億歐元出售西班牙人俱樂部99.66%股權。 當年雄心勃勃地進軍足球領域,如今卻黯然離場。 這說明,跨界投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沒有專業的團隊、沒有清晰的戰略,很容易就會血本無歸。 星輝娛樂的甩賣,給那些盲目跨界投資的企業,敲響了警鐘。
申萬宏源的逆襲:券商的春天來了?
申萬宏源預計上半年淨利潤為41億元-45億元,同比增長92.66%-111.46%。 在股市行情回暖的帶動下,券商的業績也水漲船高。 申萬宏源的逆襲,是否意味著券商的春天來了? 還是說,這只是曇花一現? 畢竟,股市的漲跌,誰也無法預測。
酒鬼酒的宿醉:高端白酒的神話破滅?
酒鬼酒預計上半年淨利潤800萬元-1200萬元,同比下降90.08%-93.39%。 高端白酒的神話,似乎正在破滅。 消費降級、反腐倡廉,都對高端白酒市場造成了衝擊。 酒鬼酒的業績下滑,反映了高端白酒行業的整體困境。 未來,高端白酒企業該如何應對? 如何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去?
完美世界的逆襲:遊戲行業的鹹魚翻身?
完美世界預計上半年淨利潤4.8億元-5.2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遊戲行業的競爭,異常激烈。 只有那些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吸引玩家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完美世界的逆襲,證明了遊戲行業依然充滿機會。 只要找準方向,就能鹹魚翻身。
闻泰科技的狂奔:科技股的妖風再起?
闻泰科技預計上半年淨利同比預增178%-317%。 科技股的炒作,總是讓人既興奮又擔憂。 闻泰科技的業績暴增,是否意味著科技股的妖風再起? 還是說,這只是短期的炒作? 投資科技股,需要謹慎,不能盲目跟風。
天齊鋰業的徘徊:鋰礦巨頭的迷途?
天齊鋰業預計上半年淨利潤0萬元-1.55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但要知道,去年同期,天齊鋰業可是賺得盆滿缽滿。 今年業績大幅下滑,說明鋰礦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鋰價的波動,也對天齊鋰業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影響。 作為鋰礦巨頭,天齊鋰業該如何應對? 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
通威股份的巨虧:光伏產業的黑暗時刻?
通威股份預計上半年淨虧損49億元-52億元。 光伏產業的寒冬,比想像的還要 severe 。 矽料價格的暴跌,讓光伏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通威股份的巨虧,是光伏產業黑暗時刻的一個縮影。 未來,光伏企業該如何度過難關? 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
晶澳科技的寒意:光伏寒冬的又一例證?
晶澳科技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5億元-30億元。 晶澳科技的虧損,再次證明光伏產業的寒冬正在逼近。 隨著矽料價格的持續下跌,光伏企業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 晶澳科技的虧損,只是光伏行業困境的一個縮影。 未來,光伏企業該如何應對? 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
中金公司的狂喜:金融精英的盛宴?
中金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利同比預增55%-78%。 在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中金公司依然能夠保持高速增長,這簡直是一個奇蹟。 但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還是說,只是金融精英們的一場盛宴? 畢竟,金融行業的風險,總是潛伏在暗處。
萬邦德的妙手:阿爾茨海默病的救星?
萬邦德子公司獲得防治阿爾茨海默病、皮膚光老化的發明專利。 這消息,聽起來很振奮人心。 但一種新藥的研發,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投入。 萬邦德的專利,能否最終轉化為產品,並成功上市? 這還是個未知數。 投資醫藥股,需要有耐心,不能期望一夜暴富。
游族網絡的爆發:頁遊老廠的第二春?
游族網絡預計上半年淨利同比預增769%-1203%。 頁遊老廠,竟然迎來了第二春! 這簡直是一個奇蹟。 但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還是說,只是依靠一兩款爆款產品的短期效應? 游族網絡的未來,依然充滿挑戰。
中國稀土的逆襲:戰略資源的價值重估?
中國稀土預計上半年淨利潤1.36億元—1.76億元,同比扭虧。 稀土作為戰略資源,其價值正在被重新評估。 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稀土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中國稀土的逆襲,是戰略資源價值重估的一個縮影。
士蘭微的復甦:國產芯片的希望?
士蘭微預計上半年淨利潤2.35億元至2.75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在美國對華芯片技術封鎖的背景下,國產芯片的發展,備受關注。 士蘭微的復甦,是國產芯片崛起的一個信號。 但要實現芯片的完全自主可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贛鋒鋰業的失落:鋰價下跌的犧牲品?
贛鋒鋰業預計上半年淨利潤虧損3億元-5.5億元。 鋰價的下跌,讓鋰礦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贛鋒鋰業的失落,是鋰價下跌的一個犧牲品。 未來,鋰價是否會觸底反彈? 這將直接影響鋰礦企業的命運。
生益電子的騰飛:PCB行業的領頭羊?
生益電子預計上半年淨利同比增長432%-471%。 在5G、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PCB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生益電子的騰飛,是PCB行業繁榮的一個縮影。 未來,PCB行業將如何發展? 哪些企業能夠成為領頭羊?
赤峰黃金的閃耀:金價上漲的受益者?
赤峰黃金預計上半年淨利同比預增52.01%-59.04%。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黃金的避險屬性凸顯。 金價的上漲,讓黃金企業受益匪淺。 赤峰黃金的閃耀,是金價上漲的一個縮影。 未來,金價是否會繼續上漲? 這將直接影響黃金企業的盈利能力。
恒生電子的暴漲:金融IT的王者歸來?
恒生電子預計上半年淨利同比預增741%。 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IT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恒生電子的暴漲,是金融IT行業崛起的一個信號。 未來,金融IT行業將如何發展? 哪些企業能夠成為王者?
信達地產的深淵:地產股的無底洞?
信達地產預計上半年淨虧損35億元-39億元。 地產行業的寒冬,讓地產企業舉步維艱。 信達地產的虧損,是地產股困境的一個縮影。 投資地產股,需要謹慎,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無底洞。
北汽藍谷的迷茫:新能源汽車的困局?
北汽藍谷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2億元到24.5億元。 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盈利艱難。 北汽藍谷的虧損,是新能源汽車企業困境的一個縮影。 未來,新能源汽車企業該如何突圍? 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
*ST宇順的豪賭:蛇吞象的資本遊戲?
*ST宇順擬以33.5億元購買三家公司100%股權。 這是一場豪賭,也是一場資本遊戲。 *ST宇順能否成功? 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投資*ST股,風險極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無歸。
中國國航的煎熬:疫情陰影下的掙扎?
中國國航預計半年度淨虧損17億元-22億元。 疫情對航空業的衝擊,依然存在。 中國國航的虧損,反映了航空業的艱難處境。 未來,航空業能否走出疫情的陰影? 這取決於疫情的控制和國際旅行的恢復。
杉杉股份的狂歡:鋰電池材料的盛宴?
杉杉股份預計上半年淨利同比預增810%-1266%。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帶動下,鋰電池材料行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杉杉股份的狂歡,是鋰電池材料行業繁榮的一個縮影。 未來,鋰電池材料行業將如何發展? 哪些企業能夠分享盛宴?
華夏航空的起飛:支線航空的春天?
華夏航空預計上半年淨利同比預增741%-1009%。 在幹線航空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支線航空或將迎來發展機遇。 華夏航空的起飛,是支線航空春天的一個信號。 未來,支線航空將如何發展? 哪些企業能夠抓住機遇?
寰球同此涼熱: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
特朗普的威脅:貿易戰烽煙再起?
特朗普又開始放狠話了,威脅要向俄羅斯徵收100%的關稅! 這傢伙,真是唯恐天下不亂。 美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已經夠緊張了,他還要火上澆油。 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難道他真的想再次發動貿易戰? 還是說,這只是他的一貫伎倆,為了吸引眼球,撈取政治資本? 不管怎樣,特朗普的威脅,都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歐盟也準備對720億歐元美國商品徵收反制關稅,這簡直就是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讓誰。 美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摩擦,由來已久。 這次的關稅戰,又將把雙方關係推向何方? 難道他們真的要撕破臉皮,徹底決裂?
美國商務部也沒閒著,正在調查無人機和多晶硅進口。 看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是鐵了心要搞到底了。 無論是針對俄羅斯、歐盟還是中國,美國都在不斷地揮舞關稅大棒,試圖保護自己的產業。 但這種做法,真的能奏效嗎? 歷史已經證明,貿易保護主義,最終只會損人不利己。
在這種混亂的局勢下,美股三大指數竟然集體收漲,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難道華爾街的投資者,都無視這些風險,只顧著眼前的利益? 還是說,他們對美國經濟的韌性,充滿信心? 不管怎樣,股市的表現,總是讓人難以捉摸。
國際油價的過山車:高盛的預測靠譜嗎?
國際油價14日下跌,WTI原油期貨8月合約跌2.1%,布倫特原油期貨9月合約跌1.6%。 油價的波動,總是牽動著全球經濟的神經。 油價上漲,會推高通脹,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油價下跌,則會打擊能源產業,影響相關國家的經濟。 影響油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緣政治、供需關係、氣候變化等等。 要準確預測油價的走勢,幾乎是不可能的。
高盛將2025年下半年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測上調5美元至66美元/桶,將WTI原油價格預測上調6美元至每桶63美元。 高盛的預測,總是備受關注。 但他們的預測,真的靠譜嗎? 歷史已經證明,高盛的預測,有時也會失靈。 所以,對於高盛的預測,我們只能作為參考,不能完全相信。
掘金指南:投資機會的危險與誘惑
Robotaxi的黎明:無人駕駛的黃金時代?
Robotaxi,也就是無人計程車,最近又火起來了。 據說,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政策的支持,Robotaxi行業將迎來快速成長。 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等地都在積極推進自動駕駛產業落地。 上海甚至發放了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許可。 聽起來,無人駕駛的時代,真的要來了。
但問題是,Robotaxi真的靠譜嗎? 安全性如何保障? 法律法規如何完善? 倫理道德如何規範? 這些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此外,Robotaxi的商業模式,也還不成熟。 如何盈利? 如何擴大規模? 這些都是擺在 Robotaxi 企業面前的難題。
浙商證券認為2025年有望成為Robotaxi量產元年,全球Robotaxi產業有望迎來多重催化。 這預測,聽起來很樂觀。 但股市的預測,往往是反著來的。 所以,對於 Robotaxi 的投資,需要謹慎,不能盲目跟風。
固態電池的戰爭:下一代電池技術的爭奪?
固態電池,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希望。 據說,電動化正深入船舶、飛行器、機器人、工程機械等多個領域,帶動鋰電從單點高增走向多點爆發。 而固態電池,正是這個爆發的關鍵。
隨著市場對高性能電池的需求日益增加,固態電池吸引了大批“玩家”入局,產業化進程不斷提速。 海外電池企業也在積極佈局固態電池研發與應用。 國內產業鏈龍頭公司也在加速提升自身電池業務的覆蓋面,並積極開展固態電池的研發佈局。
EVTank預計,全固態電池將在2027年實現小規模量產,到2030年將實現較大規模的出貨。 這預測,聽起來很誘人。 但固態電池的研發,難度極大,投入巨大,風險極高。 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所以,對於固態電池的投資,需要更加謹慎。
人形機器人的崛起:科幻照進現實?
人形機器人,最近也成了熱門話題。 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中了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總標包1.24億,創下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單筆訂單金額最高紀錄。 這似乎標誌著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邁出了堅實一步。
人形機器人,真的要走進我們的生活了嗎? 它們能做什麼? 它們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嗎? 這些問題,都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但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成本還很高,應用場景還很有限。 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泰海通預計,2025/2030/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將分別為1.24/近34/超500萬台,對應市場規模將分別為63.39/超640/超4000億元。 這預測,聽起來很美好。 但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 技術的突破、成本的下降、應用場景的拓展,都需要時間和努力。 所以,對於人形機器人的投資,需要長期持有,不能期望短期暴利。
鈾礦的春天:核能復興的希望?
最近,中國核集團宣佈“國鈾一號”示範工程成功生產下線“第一桶鈾”,這標誌著我國天然鈾生產取得突破,將有力保障我國能源資源安全的自主可控。 在全球核能復蘇的背景下,鈾礦的價值,正在被重新發現。
全球核電大國都在競相推進核電項目審批及建設,金融機構也在持續採購鈾。 這使得鈾的需求穩中有增。 而此前由於鈾價長期低迷,礦山資本開支萎縮,導致新增礦山供給受限,疊加十年供需錯配導致的庫存持續去化,使得鈾價易漲難跌。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鈾價第三輪牛市將長期持續。 這預測,聽起來很誘人。 但鈾價的波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地緣政治、供需關係、核電政策等等。 要準確預測鈾價的走勢,並不容易。 所以,對於鈾礦的投資,需要謹慎,不能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