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養機器人:老齡化社會的救星還是昂貴的玩具?
技術融合與應用落地:看似美好的爆發期?
最近,北京搞了個什麼「智能康養機器人應用大賽」,聽起來很高大上,又是競技又是推介國際標準。說是要應對全球老齡化挑戰,拿出「中國智造」的解決方案。還跟什麼世界機器人大會聯動,想加速技術落地。我跟你說,這種比賽啊,看看就好,別太當真。說什麼技術融合,搞不好就是把現有的東西拼湊一下,換個殼子就拿出來秀。應用落地?落地到哪個養老院了?還是只落地到展覽館裡?
500億市場?誰能分到這塊大餅?
方正證券說,智能機器人在養老領域的滲透率會不斷提升,市場空間很大,到2025年能有500億。我呸!先不說這個數據怎麼來的,就算真有500億,也不是誰都能分到的。現在的老年人口,有多少人能負擔得起這些智能康養機器人?還不如多請幾個護工來得實在。而且,這些機器人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還是只是讓老人們覺得更孤單?
廠商動態:真材實料還是蹭熱度?
歐聖電氣說他們在開發智能護理機器人,訂單還大幅增加。呵呵,我倒想問問,這些機器人真的好用嗎?能幫老人翻身、餵飯、洗澡嗎?還是只能做些簡單的動作,然後就出故障了?榮泰健康也來湊熱鬧,搞什麼理療機器人。拜託,理療這種東西,還是得靠人來做才有溫度吧?機器人按來按去,真的能讓人舒服嗎?說到底,這些公司都是想蹭康養的熱度,撈一筆錢而已。真正用心做產品的,又有幾個?
創新藥峰會:藥企的狂歡還是資本的遊戲?
全球協同創新?誰在跟誰合作?
又來了,又是什麼「亞太生物醫藥合作峰會」,還「全球協同創新,多元開放合作」?拜託,這種峰會就是藥廠老闆們聚在一起,喝喝酒、吹吹牛,然後簽幾個意向合約,實際上真正能落地的有多少?還全球協同創新,我看是全球搶錢還差不多!真正有實力的藥廠,早就自己悶聲發大財了,還需要跟你搞什麼協同?
政策支持+全球競爭力?說給誰聽?
興業證券說,創新藥板塊景氣度可持續,「創新+國際化」是核心方向。政策支持?呵呵,政策是支持了,但是錢呢?錢都跑到哪裡去了?全球競爭力?我們的創新藥,有多少能在國際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還不是靠著低價傾銷,搶一些市場份額?說白了,就是拿著國家的錢,去補貼國外的消費者。
藥企動態:真創新還是假把式?
億帆醫藥號稱是國內少數幾家獲得多國批准的創新藥企業。我跟你說,這種企業,看看它的財報就知道了。研發費用佔營收多少?有多少是真正原創的?還不是靠著買專利、改劑型,搞一些「me-too」的藥品?仙琚製藥也說自己建立了專業的研發團隊,還跟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拜託,這種話誰都會說,關鍵是能不能拿出真正的成果?別到最後,又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
AI眼鏡:下一個風口還是曇花一現?
扎克伯格的豪賭:AI眼鏡的未來?
Meta的祖克柏又在放話了,說什麼AI眼鏡會是未來人機互動的主要方式,沒戴就落伍了。我說祖克柏啊,你是不是電影看太多了?還是元宇宙賠太多,想靠AI眼鏡翻身?眼鏡要能取代手機,我看還有得等。現在手機功能這麼強大,誰會沒事戴個眼鏡,走到哪都被人指指點點?
AI眼鏡:萬物識別還是華而不實?
現在AI眼鏡的功能,號稱可以萬物識別、提詞字幕、即時翻譯,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仔細想想,這些功能手機不也能做嗎?而且還做得更好。眼鏡戴久了會不舒服,電量也有限,要一直充電。說穿了,就是把手機的功能搬到眼鏡上,然後賣更貴的價錢。這種東西,能紅多久?
廠商動態:誰在渾水摸魚?
弘信電子說他們在幫主流AI眼鏡品牌做客製化方案,還搞了什麼超薄多層軟板。這種東西聽聽就好,現在電子產品都講求輕薄短小,誰不會做超薄軟板?雲天勵飛更誇張,直接推出量產AI眼鏡。我跟你說,這種新創公司最喜歡炒概念,產品品質怎麼樣,還很難說。億道信息更扯,連光波導技術AR眼鏡都拿出來講,還說要亮相CES2026。拜託,現在才2025年,你2026年的東西都準備好了?我看是畫大餅吧!
創新藥出海:中國藥企的黃粱一夢?
禮新醫藥的豪賭:默沙東的算盤?
中國生物製藥的子公司禮新醫藥,把他們的藥LM-299授權給了默沙東,還拿了五億多美元的首付款,聽起來很風光。但我跟你說,這種授權協議,就是一場豪賭。禮新醫藥把自己的命運,押在了默沙東身上。萬一默沙東開發失敗,或者覺得這個藥沒什麼賺頭,直接放棄,那禮新醫藥就血本無歸了。默沙東也不是傻子,他們肯定覺得這個藥有搞頭,才會花這麼多錢。但這個「搞頭」是真是假,還很難說。
License out:是合作還是變相賣身?
東海證券說,創新藥出海是未來趨勢,「License out+股權合作」會是主流模式。拜託,這根本就是變相賣身!把自己的技術授權給外國藥廠,讓他們去賺大錢,我們只能分一點點利潤。還股權合作?外國藥廠會真心跟你合作嗎?還不是想把你吃乾抹淨?真正有骨氣的藥廠,就應該自己研發、自己生產、自己銷售,把錢都留在自己口袋裡。
藥企動態:誰在裸泳?
小方製藥說他們的治療脫髮藥是國家中藥1.1類創新藥,市場空間廣闊。我跟你說,脫髮藥這種東西,永遠不缺市場。但是,真正有效的脫髮藥,又有幾個?還不是靠著一些安慰劑效應,讓消費者覺得好像有點用。凱因科技說他們在研發乙肝治癒藥物組合,不斷提升治癒率。拜託,乙肝是世界難題,要是這麼容易就被你治癒了,那還得了?這種話聽聽就好,別太當真,小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人形機器人母基金:又一場資本盛宴?
百億基金:誰在背後操盤?
湖北搞了個百億的人形機器人母基金,聽起來好像很大手筆。武漢投控、長江證券、東湖高新區,一堆國企聯合搞的。我跟你說,這種基金,就是國資委的錢左手換右手,最後也不知道流到哪裡去了。說是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實際上能有多少錢真正用在刀刃上?還不是被層層剝削,最後剩下的骨頭渣,才輪得到那些真正做技術的公司?
“大腦-小腦-肢體”:聽起來很厲害,實際呢?
光大證券說,現在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架構是「大腦-小腦-肢體」三位一體。拜託,這種名詞聽起來很唬人,實際上是什麼東西?大腦就是控制系統,小腦就是運動控制,肢體就是執行機構。這些東西,幾十年前的機器人就有了,現在只是換個更fancy的名字而已。還系統性突破?我看是系統性吹牛吧!產業要從炒作硬體轉向炒作大腦跟小腦?換湯不換藥而已。
廠商動態:誰在渾水摸魚?
光電股份說他們在研製人形機器人頭部模組,還交了第一批貨。我跟你說,這種軍工企業,最喜歡搞一些神神秘秘的東西。東西到底好不好用,誰也不知道,反正上面撥錢下來,他們就做做樣子。恆工精密說他們在RV減速器的核心部件上實現了技術突破,還開始小批量供貨。RV減速器是很重要,但是技術門檻也很高。恆工精密是不是真的突破了,還是只是組裝了一些進口零件,然後貼上自己的牌子?這種事情,誰知道呢?
人形機器人產業:進廠打工還是未來趨勢?
4000億美元市場:中國能佔多少?
IDC預測,到202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會超過4000億美元,中國佔一半。聽到這種數字,我就想笑。4000億美元?先不說這個數字怎麼來的,就算真有這麼多,中國能佔多少?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有多少是靠著政府補貼撐起來的?有多少是靠著低價競爭搶市場的?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又有多少?別到時候,錢沒賺到,還賠了一堆血汗工廠。
訂單落地:炒作還是真需求?
長城證券說,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拓展,訂單加速落地。還說什麼宇樹、智元機器人這些公司要上市了。上市?我看是圈錢吧!這些機器人公司,現在還在燒錢階段,根本沒有盈利。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股民來接盤。還說人形機器人要進廠打工?我看是進廠當噱頭吧!現在工廠都缺工,與其花大錢買機器人,還不如多給工人加點工資。
廠商動態:誰在吹牛?
安培龍說他們在力/力矩感測器領域有戰略布局,還深度服務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力/力矩感測器是很重要,但技術門檻也很高。安培龍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核心技術,還是只是買了一些國外零件,然後貼上自己的牌子?祥鑫科技更誇張,直接成立機器人子公司,還戰略投資了一家公司,要切入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組件領域。成立子公司、戰略投資,這些都是資本運作的手段。能不能真正做出東西來,還很難說。別到最後,又是一家空殼公司。
AI與散熱:冰與火之歌?
AI+:散熱材料的春天?
現在什麼都要加個AI,好像加了AI就能飛天遁地一樣。機構說,AI發展火爆,帶動散熱需求提升,散熱材料迎來春天。導熱石墨、導熱界面材料、熱管/VC均熱板,這些名詞聽起來很專業,但實際上就是一些提高散熱效率的材料。AI真有這麼燙嗎?需要這麼多散熱材料?我看是廠商想藉著AI的名義,炒高價格吧!電磁屏蔽和散熱材料需求增長?我看是手機廠為了省成本,偷工減料,才需要這些東西來補強吧!
端側AI:散熱的瓶頸?
東北證券說,端側AI會改變手機使用方式,用戶對手機功能的使用會加劇功耗,導致手機升溫。所以,端側AI的發展會受到散熱的限制。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呢?現在手機廠商都在拼命壓低成本,誰會真的花大錢去搞散熱?而且,手機發熱,不只是AI的問題,還有螢幕、電池、處理器等等。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AI,只是為了掩蓋其他方面的不足。
廠商動態:誰在畫餅?
艾為電子說他們的微泵液冷驅動產品已經在客戶端驗證測試,還計劃量產。液冷?手機搞液冷?這是要讓手機變成行動暖暖包嗎?高壓微泵液冷驅動晶片實現了技術突破?我看是又在吹牛吧!飛榮達說他們跟各品牌手機廠保持密切合作,提供各種散熱材料。蘋果的原材料供應商?蘋果的東西,品質好不好,大家心裡有數。中石科技說他們有熱管理解決方案,產品可應用於機器人領域。機器人散熱?機器人又不是人,需要這麼精密的散熱嗎?我看是為了蹭機器人的熱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