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亮新材IPO疑雲:耐火材料這門生意,真能燒出金子?
來自河北的「耐火」雄心:一場關於IPO的豪賭?
話說去年六月,河北國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亮新材」)那叫一個意氣風發,北交所IPO申請也順利被受理。這國亮新材啊,是一家專門替高溫工業提供耐火材料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簡單來說,他們就是耐火材料界的「包工頭」,不僅賣材料,還負責施工,一條龍服務。這年頭,敢在北交所闖蕩的,哪個不是揣著幾分「雄心壯志」?但這國亮新材的「耐火」雄心,究竟能燒多久,還真得好好瞧瞧。
國亮新材這家公司,光聽名字就感覺很「硬核」。他們自稱是耐火材料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說白了,就是給那些高溫作業的工廠,例如鋼鐵廠、水泥廠之類的,提供能抵抗高溫侵蝕的材料。這些材料有多重要呢?這麼說吧,沒有它們,煉鋼爐就跟紙糊的一樣,一開工就得報廢。所以,這門生意聽起來還挺剛需的。
不過,耐火材料這行,水可深了。別看它不起眼,背後的門道可不少。國亮新材想靠這「耐火」的本事,在北交所燒出一番天地,這場IPO豪賭,勝算幾何?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這背後的故事,可比想像的更精彩!
行業內卷白熱化:小廠的生存之道
招股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國內耐火材料企業多達兩千多家,生產規模那叫一個分散,行業集中度低得可憐,市場競爭更是激烈到白熱化。這就好比一個大池塘裡擠滿了小魚小蝦,想要脫穎而出,談何容易?
更讓人捏一把冷汗的是,國亮新材將近八成的營收都來自河北省內。要知道,他們在華北地區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5%。這就好比在家門口做生意,結果連隔壁老王都搶不贏,這未來的路,能好走嗎?
國亮新材也不是沒想過要擴張,他們在首輪問詢中就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立足河北,向華東等地擴張。但現實卻是,華東地區客戶的毛利率低得可憐,還不到5%。這就好比跑去外地開店,結果不僅沒賺到錢,還賠了一褲子。交易所也不是傻子,在第二輪問詢中直接追問,你在河北省內的競爭優勢到底是什麼?華東地區毛利率這麼低,到底合不合理?你有什麼本事能持續開拓其他地區的市場?
國亮新材的回覆倒是挺坦誠的,承認自己在河北省內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市場份額存在被行業龍頭企業搶佔的風險。新開拓市場毛利率偏低,是區域經營策略所致。他們也承認,雖然具備持續開拓其他區域市場客戶的能力,但也存在業務拓展不及預期的風險。這番話,聽起來既像是在自我安慰,又像是在提前打預防針。但無論如何,國亮新材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恐怕還得拿出點真本事才行。
交易所的連環追問:營收的「耐火度」夠不夠?
致命的「結算單」漏洞:簽章與否,差很大?
國亮新材的營收模式,主要分為整體承包和直接銷售兩種。整體承包模式下,他們把耐火材料運到客戶現場,按照要求施工,完工後交付客戶使用,然後根據合同約定的條款(比如出鋼量、出鐵量等)確認銷售收入。聽起來很合理,對吧?
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交易所發現,國亮新材的結算單,也就是確認收入的依據,竟然存在要素缺失的情況。缺什麼呢?缺結算價格、鋼鐵結算產量或承包項目用量、出具(或簽收)日期,以及最重要的——簽字或蓋章!
這可不是小事!少了這些關鍵要素,結算單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尤其是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缺少簽字或蓋章的結算單所涉及的收入金額分別為4,806.05萬元、5,690.31萬元、5,719.02萬元和366.34萬元,分別佔各期主營業務收入的7.63%、7.07%、6.80%和0.52%。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收入,是靠著「不完整」的單據來確認的。這就像蓋房子,地基還沒打好,就急著往上蓋,能蓋得穩嗎?
國亮新材的解釋是,一方面為了方便及時對賬;另一方面,部分客戶處於相對強勢地位,耐火材料採購規模佔比較低,且用印審批流程繁瑣、用印權限要求高以及交易習慣等影響,部分客戶結算單未簽字或未蓋章。但他們強調,這種情況不影響收入的確認。這番解釋,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但總讓人覺得有點牽強。難道客戶都是大爺,連個章都不願意蓋?
數據羅生門:鋼水產量成謎
除了簽章問題,結算單上還存在另一個疑點:缺少出鋼水量的記錄。報告期各期,結算單中未列明出鋼水量的收入金額分別為22,792.60萬元、28,825.19萬元、24,836.41萬元和733.84萬元,分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36.72%、35.75%、29.40%和10.31%。這意味著,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我們根本不知道是根據多少鋼水產量來計算的。
國亮新材的解釋是,一方面,部分客戶是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出於內部管理、信息保密等目的僅列示結算金額;另一方面,因駐場人員會與主要客戶開展日常和定期(月)核對,而出具包含結算金額的結算單能夠滿足作為結算依據履行付款義務的具體要求,故未在結算單列明鋼產量。這理由聽起來更玄乎了,難道這些鋼鐵巨頭都這麼神秘,連鋼水產量都要保密?
這讓人不禁想起一句老話:數字會說話,但有時候,數字也會騙人。在這種數據不清不楚的情況下,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國亮新材的營收是否真實可靠呢?
東興證券的「保薦」背書:一場精心的表演?
面對這些疑點,保薦機構東興證券和申報會計師給出的意見是,國亮新材整體承包業務模式的內控有效,不存在收入跨期的風險;報告期內收入確認政策合規、收入確認依據充分有效。這就好比醫生給病人開了個「沒病」的診斷書,讓人難以信服。
但交易所顯然不買賬,在第二輪問詢中繼續追問,書面留痕是否與客戶的實際出鋼水量相符?相關客戶回款情況如何?後續整改措施又是什麼?這問題問得可謂是一針見血,直指核心。
國亮新材的回覆是,2022年度、2023年度,書面留痕相關確認依據與客戶的實際出鋼水量相符,並對收入確認流程中關於出鋼水量確認的相關內控流程做了進一步完善並加強落實。但關於缺少客戶簽字或蓋章相關的項目或客戶,國亮新材則並未披露其具體回款進度。這避重就輕的態度,讓人更加懷疑,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東興證券作為保薦機構,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職責是審核企業的財務數據、業務模式,確保其真實可靠。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東興證券的「保薦」似乎更像是一場精心的表演,他們究竟是盡職盡責,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恐怕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了。
耐火材料的冰與火之歌:國亮新材的突圍之路,真的可行?
產能過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鋼鐵寒冬,耐火材料也遭殃?
今年三月,中國鋼鐵新聞網發布了一篇名為《2024年耐火材料行業運行情況及2025年市場分析》的文章。文章指出,耐火材料行業內的聯合重組、低效產能退出機制尚未成熟,供需不平衡狀態會在較長時期內存在。簡單來說,就是這個行業現在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且這種情況短期內很難改變。這就好比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讓整個行業陷入困境。
更糟糕的是,耐火材料行業已經進入了減量發展和存量優化的新階段。供大於求的矛盾將在較長時間存在,達到新的平衡需要時間。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創新、提升效率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上立足。國亮新材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突圍,難度可想而知。
交易所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第二輪問詢中,他們直接詢問了關於行業產能過剩、產業政策等問題。國亮新材的回覆是,近年來,相關主管部門出具的政策文件中涉及產能過剩行業不包括耐火材料行業,但包括耐火材料的下游鋼鐵行業。也就是說,雖然耐火材料行業本身沒有被列為產能過剩行業,但它的下游鋼鐵行業卻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這就好比一條船,即使船身再堅固,如果航行在風暴中,也難免會受到影響。
國亮新材在第二輪問詢回覆中也揭示了下游市場波動、耐火材料行業及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風險。這也算是給投資者打了一個預防針,提醒大家這個行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問題是,如果鋼鐵行業持續低迷,耐火材料行業又怎麼可能獨善其身呢?
下游客戶的「任性」:大鋼廠的採購邏輯
正如前文所述,國亮新材的部分客戶是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這些鋼鐵巨頭在採購耐火材料時,往往有著自己的一套邏輯。他們可能出於內部管理、信息保密等目的,僅列示結算金額,而不願意提供詳細的產量數據。這種做法,讓國亮新材的營收數據變得更加模糊,也讓投資者難以判斷其真實的經營狀況。
此外,這些大鋼廠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在價格談判方面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意味著,國亮新材在與這些客戶合作時,很難獲得更高的利潤。再加上耐火材料行業競爭激烈,國亮新材想要在保證利潤的同時,維持與這些大客戶的關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總而言之,國亮新材面臨著來自行業內外的多重壓力。產能過剩、下游市場波動、客戶的「任性」等等,這些都讓它的突圍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那麼,國亮新材究竟能否成功突圍,在耐火材料的冰與火之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呢?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結語:一場關於信任的考驗?
IPO之路,道阻且長:監管的目光,如炬般犀利
國亮新材的IPO之路,走得可謂是一波三折。從交易所的連環追問,到行業內外的重重壓力,都讓這家公司的前景充滿了變數。而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一場關於信任的考驗。
監管機構需要審核企業的財務數據、業務模式,確保其真實可靠,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投資者需要判斷企業的價值,評估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而企業則需要誠實守信,披露真實的信息,贏得市場的信任。
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鏈條的崩潰。如果企業隱瞞信息、弄虛作假,監管機構未能及時發現,投資者就會遭受損失。如果監管機構過於寬鬆,未能嚴格審核,市場就會失去信心。而如果投資者盲目跟風,未能充分了解企業的情況,也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國亮新材的IPO之路,正是一個關於信任的縮影。交易所的追問,體現了監管機構的責任;國亮新材的回應,則反映了企業的態度。而最終,國亮新材能否成功上市,取決於它能否贏得市場的信任。
畢竟,在資本市場上,信任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失去了信任,再多的資金、再好的技術,都無法挽回頹勢。而對於國亮新材來說,想要在耐火材料這個充滿挑戰的行業中立足,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創新,更需要誠信經營,才能贏得客戶、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信任。這是一場漫長的考驗,也是一場決定國亮新材未來的豪賭。而這場豪賭的結果,將在未來的日子裡,慢慢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