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當奶粉也開始「內卷」?飛鶴的業績震盪與母嬰產業的生存焦慮
各位看官,最近奶粉界可不太平靜!這頭部企業中國飛鶴,就像坐了雲霄飛車,業績忽上忽下,讓人看得心驚肉跳。以前啊,說起飛鶴,那可是國產奶粉的驕傲,銷量年年第一,風光無限。但這兩年,人口紅利消失,市場競爭白熱化,就連它也開始「內卷」了。所謂「內卷」,說白了就是大家都在一個擁擠的賽道裡死命奔跑,結果誰也沒跑出去,反而把自己累得半死。
這飛鶴的業績震盪,可不是單純的企業問題,它反映的是整個母嬰產業的生存焦慮。你想想,現在年輕人生孩子意願這麼低,奶粉市場這塊蛋糕越來越小,企業為了搶奪市場,只能各出奇招。什麼生育補貼、高端化產品,花樣百出,但效果嘛,我看著就懸。這奶粉行業,真的是進入了寒冬期,大家都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接下來,我將深入剖析飛鶴的業績困境,以及這背後隱藏的行業危機,保證讓您看得過癮,直呼「太扯了吧!」
飛鶴「腰斬式」預警:奶粉界龍頭也扛不住了?
財報拉警報:昔日王者光環褪色
各位,還記得當年風光無限的飛鶴嗎?那可是號稱「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一度賣到斷貨,賺得盆滿缽滿。但現在呢?財報一出,簡直讓人大跌眼鏡!營收下滑,淨利暴跌,這哪裡還是奶粉界的龍頭老大,簡直像是個被霜打的茄子,蔫了吧唧的。
數據會說話:營收淨利雙雙下滑
具體來說,飛鶴今年上半年的營收預計在91億至93億元之間,同比下滑7.83%至9.81%。營收下滑還算小事,更可怕的是淨利潤,預計只有10億至12億元,同比降幅高達36.84%至47.37%,最大跌幅都快「腰斬」了!要知道,去年飛鶴全年營收還有207.5億元,淨利潤36.5億元,怎麼短短半年時間,就變成這副模樣了?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難道是中國寶寶的體質突然變了?我看沒那麼簡單!
四大「背鍋俠」現身:生育補貼是蜜糖還是毒藥?
官方說法:補貼、庫存、政策,樣樣都傷
飛鶴在公告裡列出了四大「罪狀」,試圖解釋淨利潤暴跌的原因。首先,他們說是給消費者的生育補貼直接導致收入減少。其次,為了推行所謂的「鮮萃活性營養」戰略,主動降低渠道庫存,結果也影響了收入。再者,政府補助減少,全脂奶粉產品還得計提減值。總之,飛鶴的意思是,這次業績下滑,不能全怪我,都是這些外部因素造成的!
解讀:生育補貼,一場豪賭?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生育補貼。今年3月,飛鶴率先宣布啟動12億元生育補貼計劃,4月起在全國範圍內為符合條件的家庭發放不少於1500元補貼。伊利、君樂寶也緊隨其後,紛紛推出類似的補貼計劃。表面上看,這是響應國家鼓勵生育政策,企業有擔當。但實際上呢?我看這更像是一場豪賭!賭的是新生兒數量會大幅增加,賭的是消費者會因為這點補貼就選擇自家產品。但問題是,現在年輕人是真的不想生啊!你補貼再多,人家也不一定領情。
業界觀察:飛鶴的「鮮萃活性營養」戰略,是自斷經脈?
至於飛鶴的「鮮萃活性營養」戰略,我更是覺得匪夷所思。為了保證產品新鮮度,就主動降低渠道庫存?這簡直是本末倒置!要知道,奶粉這種東西,保質期本來就長,你稍微控制一下生產速度,加強一下倉儲管理,就能解決問題。現在倒好,為了追求所謂的「新鮮」,直接砍掉渠道的銷售量,這不是自斷經脈嗎?而且,你讓那些經銷商怎麼活?他們辛辛苦苦幫你賣奶粉,你現在一句「為了新鮮」,就把他們一腳踢開,這也太不厚道了吧!
12億補貼大戰背後:渠道崩盤與價格體系瓦解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補貼效果打折扣
飛鶴砸下重金搞生育補貼,原本想著能刺激一下市場,讓業績起死回生。但現實卻給了它一記響亮的耳光。補貼是發出去了,但效果卻遠不如預期。一方面,符合條件的家庭數量有限,補貼覆蓋面不夠廣。另一方面,很多消費者根本不領情,覺得1500塊錢的補貼根本不夠用,還不如直接買更便宜的奶粉。
經銷商怒吼:這是在革我們的命!
更讓飛鶴頭疼的是,這場補貼大戰,直接引發了渠道崩盤。原本,飛鶴的奶粉主要通過線下經銷商銷售。但這次補貼活動,飛鶴卻繞開了經銷商,直接將補貼產品寄給消費者。這下經銷商可炸了鍋,他們辛辛苦苦幫飛鶴賣奶粉,結果飛鶴卻過河拆橋,直接搶了他們的生意。有些經銷商直接怒吼:「這是在革我們的命!」
補貼亂象:閒魚上的奶粉「傾銷潮」
除了渠道崩盤,飛鶴的補貼活動還引發了價格體系混亂。由於補貼產品價格低廉,很多消費者拿到補貼後,直接把奶粉放到閒魚等二手平台上去賣。這就導致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低價奶粉,嚴重衝擊了正常的價格體系。其他品牌的奶粉也受到了波及,紛紛降價促銷,整個奶粉市場一片混亂。飛鶴的12億補貼,不僅沒能提振業績,反而成了攪亂市場的罪魁禍首。
人口海嘯來襲:嬰配粉產業的「冰河世紀」?
出生率暴跌:奶粉市場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說一千道一萬,飛鶴業績下滑的根本原因,還是出在人口出生率上。這幾年,中國的出生率簡直可以用「斷崖式下跌」來形容。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奶粉市場自然就萎縮了。對於嬰配粉企業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掉下來,把他們砍得粉身碎骨。
數據說真相:人口紅利不再,奶粉企業瑟瑟發抖
數據顯示,2009-2019年,受益於人口紅利和消費升級,國內嬰配粉市場一片繁榮景象,量價齊升。但2022-2023年,隨著出生率承壓,市場規模分別同比下滑5%和10%。飛鶴也沒能倖免,結束了連續五年的雙位數營收增長,兩年淨利潤降幅分別達28.07%和31.4%。這些冰冷的數字,無情地宣告著:人口紅利已經成為過去式,奶粉企業的好日子到頭了!現在,他們只能在一個越來越小的市場裡,你爭我奪,互相廝殺,想想都覺得可怕。
龍年效應能撐多久?奶粉業的未來一片黯淡?
今年是龍年,有人說,龍年生育意願會回升,奶粉市場也能喘口氣。但我覺得,這不過是曇花一現。龍年效應能撐多久?一年?兩年?等到龍寶寶們長大了,不需要喝奶粉了,市場還不是要繼續萎縮?更何況,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理性,對奶粉的選擇也越來越謹慎。他們不僅要看品牌,還要看配方、看口碑、看價格,奶粉企業想要忽悠他們,可沒那麼容易了。所以,從長遠來看,奶粉業的未來,還是一片黯淡。
高端化迷思與第二曲線困境:飛鶴的自救之路,越走越窄?
高端化神話破滅:消費者不買單了?
面對市場寒冬,飛鶴也不是沒想過辦法。他們把希望寄託在「高端化」上,推出了一系列價格高昂的奶粉,試圖吸引那些有錢的家長。不得不說,高端化策略在短期內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好景不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質疑:這些高端奶粉真的值那麼多錢嗎?它們和普通奶粉到底有什麼區別?難道只是換了個包裝,加了點噱頭?
價格天花板:飛鶴奶粉,貴到離譜?
飛鶴的奶粉,價格簡直貴到離譜!一罐900克的奶粉,動輒就要四五百塊錢,甚至更高。這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雖然有些家長願意為了孩子的健康花大價錢,但他們也不是傻子。如果飛鶴拿不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的奶粉物有所值,消費者遲早會用腳投票。
行銷費用黑洞:錢都花去哪了?
為了維持高端形象,飛鶴在行銷上砸了大量的錢。廣告、代言、促銷活動,無所不用其極。2024年,飛鶴的銷售費用高達71.81億元,同比增長7%,費用率達34.61%,遠超同行水平。這麼多錢,都花去哪了?難道都進了明星的口袋?還是都用來買水軍刷好評了?消費者可不是瞎子,他們更看重的是產品的品質和口碑,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行銷手段。
多元化轉型:看似美好,實則雞肋?
除了高端化,飛鶴還嘗試拓展第二增長曲線,比如推出兒童粉、成人粉等品類。但這些業務的表現卻差強人意。2024年,其他乳製品營收僅佔總營收的7.3%;營養補充品更是同比下滑25.4%。看來,飛鶴的多元化轉型,還遠遠沒有形成有效的支撐。這些新業務,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回購與派息:自欺欺人的「安慰劑」?
股價暴跌:資本市場的「不信任投票」
眼看著股價一路下跌,投資者信心崩盤,飛鶴終於坐不住了。他們宣布,要拿出不少於10億元進行股份回購,並且承諾今年派息總額不低於20億元。這意思很明顯,就是想告訴投資者:別慌,我們有錢,我們的基本面沒問題!但資本市場可不是那麼好糊弄的。盈利預警公告披露後,飛鶴的股價依舊暴跌,盤中最大跌幅超過18%,當日收跌17.02%。這簡直就是資本市場對飛鶴投出的一張「不信任投票」,狠狠地扇了飛鶴一記耳光。
投資者心寒:信心崩盤,回購也無力回天?
回購和派息,原本是上市公司穩定股價、回饋投資者的常用手段。但對於飛鶴來說,這些措施似乎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飛鶴的長期發展前景,是它的盈利能力。如果飛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靠回購和派息來「粉飾太平」,那只會讓投資者更加心寒。畢竟,誰也不想把錢投給一家看不到希望的企業。
行業集體焦慮:飛鶴的困境,是所有奶粉企業的噩夢?
大環境惡化:所有人都逃不掉
飛鶴的遭遇,其實並不是個例。整個奶粉行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口結構變化、消費需求升級、行業競爭加劇,這些問題就像一座座大山,壓得所有企業喘不過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現實,積極尋求轉型。
創新才是王道:奶粉企業的出路在哪裡?
那麼,奶粉企業的出路在哪裡呢?我認為,創新才是王道。一方面,要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比如,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體質的寶寶,開發出更精細化的奶粉產品。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比如,可以考慮進軍母嬰用品市場,或者開發一些營養保健品。總之,奶粉企業不能再守著一畝三分地,而是要敢於突破,勇於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