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蘋果 Vision Pro 橫空出世,一時間,科技圈炸開了鍋,吵得最兇的莫過於關於 OST (Optical See-Through,光學透視) 與 VST (Video See-Through,視頻透視) 的路線之爭。這場爭論,說白了,就是增強現實 (AR) 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VST,說穿了就是「眼見不一定為憑」。它先用攝影機捕捉你眼前的世界,然後把電腦生成的影像疊加上去,讓你覺得好像真的一樣。這種技術是 MR (混合現實) 頭顯的標準配備。但問題來了,攝影機拍出來的東西,永遠跟真實世界有落差,延遲、失真、畫質… 這些都是硬傷,再怎麼優化,都擺脫不了「隔了一層」的感覺。
OST 則更「硬核」一點,它直接讓你透過透明的光學元件去看真實世界,再把虛擬影像投射到你的眼球上,讓你覺得虛實融合得天衣無縫。這種技術是 AR 眼鏡的主流路線。但 OST 的難度在於光學設計,如何讓虛擬影像清晰、色彩飽和,同時又不影響你看到真實世界的視野,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這兩種方案,目的都是為了讓你體驗增強現實,但產品形態卻南轅北轍。VST 就像一個功能強大的頭盔,把你完全包裹在虛擬世界中;OST 則像一副輕巧的眼鏡,讓你隨時隨地都能與虛擬世界互動。那麼,究竟哪種技術路線會勝出?這場「路線之爭」,背後其實是關於未來人機互動方式的終極猜想。
時間快轉到兩年後,當初吵得沸沸揚揚的 OST 與 VST,似乎沒有出現誰取代誰的局面。反倒是出現一種詭異的「融合」現象:原本應該是兩個世界的 AR 眼鏡和頭顯,開始越長越像了!
這就像原本是死對頭的 Android 和 iOS,為了搶佔市場,開始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Android 學起了 iOS 的簡潔流暢,iOS 則開始擁抱 Android 的開放性。結果,兩者的差異越來越小,甚至連使用者都開始搞不清楚自己用的是哪個系統。
AR 眼鏡開始追求更大的視野 (FOV, Field of View),更高的性能,試圖提供更沉浸的體驗,這不是頭顯才該做的事嗎?而頭顯廠商則卯足了勁「瘦身」,讓產品更輕巧、更舒適,希望你能戴著它到處趴趴走,這不是 AR 眼鏡的強項嗎?
這種「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趨勢,讓人不禁懷疑:難道未來真的會出現一種「終極混合體」,同時擁有 AR 眼鏡的便攜性和頭顯的沉浸感?這聽起來很科幻,但如果科技發展真的按照現在的趨勢走下去,誰又能保證這一天不會到來呢?
說到 AR 眼鏡,過去大家對它的印象,不外乎就是輕巧、方便,可以拿來看看訊息、導航,或是當個時尚配件。但老實說,功能實在陽春,戴久了也覺得無聊。但現在,情況可不一樣了!AR 眼鏡廠商似乎吃了大力丸,開始往「性能怪獸」的方向進化。
FOV 大躍進:當 AR 眼鏡也開始追求沉浸感
視野 (FOV) 就像是你的眼睛能看到的範圍,FOV 越大,沉浸感就越強。過去,AR 眼鏡的 FOV 簡直慘不忍睹,跟頭顯比起來,就像用鑰匙孔看世界。但現在,AR 眼鏡廠商開始發力了!
Meta 去年展示的 Meta Orion,雖然還沒上市,但已經技驚四座。它採用了碳化矽波導技術,把 FOV 硬生生拉到了 70 度!這已經快要追上入門級頭顯的水平了。想想看,戴著一副眼鏡,就能體驗到接近頭顯的沉浸感,這是不是很令人興奮?
除了 Meta 之外,其他廠商也沒閒著。XREAL One Pro 透過 X Prism 光學技術,把 FOV 提升到了 57 度;VITURE Beast 更猛,直接來到了 58 度!而且,VITURE 還不小心透露,他們正在研發 FOV 高達 70 度的眼鏡!這根本是 AR 眼鏡界的軍備競賽啊!
當然,FOV 也不是越大越好。人的眼睛有舒適區,太大的 FOV 反而會讓人覺得疲勞。研究顯示,水平方向正負 30 度的範圍,是 AR 眼鏡比較理想的用眼區。所以,AR 眼鏡廠商在追求大 FOV 的同時,也要兼顧使用者的舒適度。
如果說 FOV 的提升,只是讓 AR 眼鏡「看得更爽」,那麼計算能力的提升,就是讓 AR 眼鏡真正擁有了「靈魂」。過去的 AR 眼鏡,就像一台只能顯示畫面的螢幕,所有的運算都要靠手機或電腦來完成。但現在,AR 眼鏡也開始有了自己的處理器,可以獨立運行應用程式,甚至玩遊戲!
計算能力覺醒:從玩具到生產力工具
Google 的 Project Aura,簡直就是一台「穿著眼鏡外衣的頭顯」。它搭載了 Android XR 系統,可以相容 Android XR 的應用生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它來瀏覽網頁、看影片、玩遊戲,甚至進行 AR 協作!更重要的是,它還配備了外接的計算單元,搭載高通的晶片,性能完全不用擔心。這哪裡是眼鏡?根本就是一台可以戴在臉上的電腦!
另外一款「非典型」AR 眼鏡 INMO AIR3,更是在小小的機身裡塞進了一顆驍龍 6Gen1 手機處理器!這簡直是瘋狂!有了這顆處理器,INMO AIR3 就可以運行各種 Android 遊戲,讓你隨時隨地都能享受遊戲的樂趣。想想看,在咖啡廳等人,不用再滑手機,直接戴上眼鏡就能開玩,是不是很酷?
過去的 AR 眼鏡,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像是顯示訊息、導航等等。但現在,最新的 AR 眼鏡已經可以安裝各種應用程式,暢玩各種遊戲。這意味著,AR 眼鏡正在從一個「玩具」,變成一個真正的「生產力工具」。未來,你可以用它來工作、學習、娛樂,甚至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眼看 AR 眼鏡卯足全力向上衝,頭顯陣營也不是省油的燈!根據 VR 陀螺的統計,2025 年上半年發布或亮相的 AI、AR、VR、MR 相關硬體產品,眼鏡類產品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反觀頭顯新品卻寥寥可數,市場疲態盡顯。難道頭顯真的要被 AR 眼鏡取代了嗎?
其實,頭顯廠商心裡苦啊!Vision Pro 雖然話題性十足,但銷量卻不如預期;Meta Quest 3/3S 也是不溫不火,沒有出現爆款的潛力。面對 AR 眼鏡的崛起,頭顯廠商必須做出改變!
為了解決頭顯「太重、太貴、應用少」的三大痛點,近年來,頭顯廠商不約而同地走上了「瘦身」之路。畢竟,誰也不想戴著一個磚頭在頭上晃來晃去吧?
頭顯的「瘦身」大作戰,簡直就是一場科技界的減肥比賽!各家廠商紛紛祭出獨門秘技,就是要讓自家的頭顯更輕、更薄、更舒適。這場比賽,可說是精彩萬分,高潮迭起!
小派科技 (Pimax) 率先出招,在去年 12 月推出了一款超緊湊型頭顯 Dream Air。這款頭顯號稱是「全球最小的全功能 8K 解析度 VR 頭顯」,重量竟然不到 180 克!更猛的是,它還有一個 SE 版本,重量更是壓到了 150 克以下!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Bigscreen 也不甘示弱,在今年 3 月推出了新一代 PC VR 頭顯 Bigscreen Beyond 2。這款頭顯同樣主打極致輕薄設計,重量只有 107 克!這已經比很多 AR 眼鏡還要輕了!而且,Bigscreen 還宣稱,Beyond 2 的銷量明顯優於初代產品,可見消費者對於輕量化頭顯的需求有多麼強烈。
蘋果 (Apple) 雖然 Vision Pro 賣得不好,但並沒有放棄這個產品線。根據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的爆料,蘋果至少有三款頭顯新品正在路上,其中包括一款輕量級頭顯 Vision Air。據說,Vision Air 將會採用全新外形,搭載 iPhone 處理器,並且會用上各種手段來減輕重量,例如用塑料替代前面板玻璃、使用鎂合金、減少感測器數量等等。預計它的重量相較於 Vision Pro 能夠減輕 40% 以上,也就是 360 克左右。雖然還是比不上 AR 眼鏡,但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PICO 和 Meta 也不落人後,紛紛傳出正在開發超輕量化頭顯的消息。據說,PICO 的新品代號為 Swan,將採用分體式設計,主機外置,重量輕巧。Meta 則是在開發一款代號為 Puffin 的超輕量級頭顯,同樣會將處理器和電池外置,整體重量可能不足 110 克!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頭顯廠商簡直瘋了?為了讓頭顯更輕,他們不惜犧牲性能、改變設計,甚至把電池和處理器都搬到外面去!但這也顯示了他們對於市場的決心:一定要讓頭顯擺脫「笨重」的刻板印象,成為人人都能輕鬆使用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