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逆轉?中國牛奶品質超歐趕美,背後真相讓人不敢相信!
廈門奶業大會:一場吹捧還是實力展現?
7月13日,廈門,第十六屆中國奶業大會。表面上,這是一場歌頌中國奶業輝煌成就的盛會。一份份權威報告、一位位專家學者,都在用數據和言論宣告:中國奶業只用了短短二十年,就跨越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差距,品質甚至超越了歐盟標準!真有這麼神?
我聽了只想冷笑三聲。這種“彎道超車”、“後來居上”的故事,聽多了難免讓人覺得Suspicious。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中國,一句“中國牛奶已經是世界級的品質”,實在是缺乏說服力。要知道,三聚氰胺的陰影,至今還籠罩在許多中國消費者的心頭。所謂的“權威報告”,有多少是真材實料,又有多少是為了政治正確而精心包裝的?這場大會,究竟是中國奶業實力的真正展現,還是又一次精心策劃的“大躍進”式吹捧?我實在很想打個大大的問號!
二十年跨越百年?這話聽聽就好!
陳萌山報告:數字遊戲還是產業升級?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在會上發佈了《世界奶業中國方案》等四大報告。報告宣稱,中國奶業用20年時間,完成了產業素質的顯著提升,乳品安全達到發達國家水準。聽起來很勵志,對吧?
但細想一下,這“產業素質顯著提升”究竟體現在哪裡?是奶牛的品種改良?還是飼養技術的進步?又或者仅仅是產量的增加?數字可以被美化,標準可以被重新定義。如果產業升級仅仅是靠砸錢、堆硬體就能實現,那也未免太過簡單粗暴。更何況,報告的背後,有多少科研經費的投入,又有多少利益集團的博弈?
于康震放話:規模牧場數據真能代表一切?
國務院參事于康震在會上表示,中國規模牧場的生鮮乳指標,像是乳蛋白、乳脂肪含量,甚至優於歐盟標準。單產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聽起來,中國奶業簡直要“彎道超車”,領跑全球了!
但是,且慢!這些“優於歐盟標準”的數據,仅仅是針對“規模牧場”而言。中國還有大量的中小牧場,他們的生產水準、管理水準如何?他們的牛奶品質又如何?如果仅仅用一部分優質數據,就想代表整個中國奶業,是不是有點“以偏概全”了?而且,規模牧場為了追求高產,是不是使用了大量的飼料添加劑、激素?這些添加劑、激素,又會對牛奶的品質、安全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于康震部長提到了嗎?
數據背後的貓膩:誰在為中國奶業的“逆襲”買單?
奶源建設全球領先?別逗了,進口奶粉表示不服!
報告裡說,中國奶牛養殖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數智化水平已經全球領先。拜託!這話說給外行人聽聽就算了。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的奶牛品種、飼養技術,跟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所謂的“全球領先”,恐怕更多的是指硬體設施的投入,比如蓋了更豪華的牛舍、裝了更先進的擠奶設備。但是,奶牛的基因、飼料的配方、疾病的防控,這些軟實力,中國真的趕上來了嗎?更何況,國內乳企大量進口國外奶粉,這不就是對自家奶源沒信心的最好證明嗎?如果中國的奶源真的那麼優秀,為什麼還要花大價錢進口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單產水平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那是用飼料和激素堆出來的!
報告還說,中國奶牛的單產水平,已經達到美國水準。這聽起來確實很振奮人心。但是,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單產”?單產就是指一頭奶牛一年能產多少奶。奶牛產奶量高,固然是好事,但也要看是怎麼產出來的。如果靠的是優良的品種、科學的飼養,那當然值得稱讚。但如果靠的是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甚至是不合規的飼料添加劑,那這樣的“高產”又有什麼意義呢?這種“高產奶牛”,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但實際上,奶牛的健康狀況堪憂,牛奶的品質也難以保證。長期飲用這種牛奶,對人體健康又有什麼影響?
乳品品質達歷史最好水平?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訓還不夠?
最可笑的是,報告居然說中國乳品品質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是中國人最安全、最營養的食品之一。Excuse me?三聚氰胺事件才過去多久?那些因為喝了毒奶粉而患上腎結石的孩子們,他們的痛苦,難道你們都忘記了嗎?中國乳企的信譽,早就已經被透支殆盡。即使現在的牛奶檢測指標合格,消費者也難以完全信任。畢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更何況,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誰又能保證,今天的“歷史最好水平”,明天不會變成“歷史最差水平”?
伊利領跑?還是自說自話?菌落總數“劃時代進步”的真相!
菌落總數優於歐盟標準?數字遊戲的勝利!
報告特別強調,伊利牛奶的菌落總數遠優於歐盟標準,是“劃時代的進步”。哇,聽起來很厲害,對吧?但仔細想想,菌落總數是什麼?它指的是牛奶中細菌的數量。菌落總數越低,說明牛奶的衛生狀況越好。但是,菌落總數低,就一定代表牛奶品質好嗎?
要知道,現在的乳品加工技術越來越先進,很多乳企都會採用超高溫滅菌(UHT)等技術,將牛奶中的細菌全部殺死。這樣生產出來的牛奶,菌落總數當然很低。但是,經過超高溫處理的牛奶,營養成分也大量流失,口感也會變差。所以,菌落總數低,並不一定代表牛奶更有營養、更健康。它仅仅代表牛奶的衛生狀況比較好而已。而且,不同的檢測方法、不同的標準,都會影響菌落總數的結果。伊利牛奶的菌落總數“遠優於歐盟標準”,究竟是用什麼方法檢測的?又是按照什麼標準來判斷的?這些細節,報告裡提到了嗎?
“五星級牧場”?奶牛知道嗎?
報告還說,伊利上百萬頭奶牛住在“五星級牧場”,年產出近千萬噸高品质牛奶。聽到“五星級牧場”,我差点笑出聲。什麼是“五星級牧場”?是牛舍裝了空調?還是每天給奶牛放音樂?這些表面功夫,做給人看還行,但對奶牛的健康、牛奶的品質,又能有多大影響?
真正重要的,是牧場的管理水準、飼料的品質、疾病的防控。如果牧場的管理混亂,飼料不合格,疾病肆虐,那就算牛舍再豪華,也生產不出高品质的牛奶。而且,牧場的環境衛生,也會直接影響牛奶的菌落總數。如果“五星級牧場”只是個噱頭,那再低的菌落總數,也無法掩蓋背後的真相。
李勝利背書:專家說能放心喝,你信嗎?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奶的品質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放心地喝。” 專家說的話,當然有參考價值。但是,專家也是人,也會受到利益的驅動。李勝利教授是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他的研究經費,很可能來自乳企的贊助。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發言,是否还能保持客觀、公正?更何況,在食品安全領域,專家“打臉”的事件還少嗎?所以,對於專家的話,我們只能“聽聽就好”,不能完全相信。畢竟,自己的健康,還是要自己負責。
人均飲奶量翻百倍?這才是“國奶自信”的真正來源!
消費量暴增:是國民體質提升還是市場營銷的勝利?
報告指出,中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大幅提升,相較於1949年,漲了100倍!這數字聽起來確實很驚人。但這暴增的消費量,真的是因為國民體質提升,對牛奶的需求增加嗎?還是更多的是因為乳企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以及消費者對於“喝牛奶能長高”、“喝牛奶能補鈣”等概念的盲目迷信?不得不承認,在行銷方面,中國乳企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各種明星代言、各種花樣包裝,目的就是為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但如果消費者只是因為廣告而喝牛奶,而不是真正了解牛奶的營養價值,那這種“國奶自信”,又有什麼意義呢?更何況,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牛奶。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喝牛奶反而會引起不適。如果為了追求“國奶自信”而強迫自己喝牛奶,豈不是得不償失?
“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別往自己臉上貼金了!
報告還提到,中國為世界奶業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聽到這句話,我只想翻個白眼。什麼是“中國方案”?什麼是“中國智慧”?難道是指三聚氰胺事件?還是指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如果這些也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話,那世界奶業還是離中國遠一點比較好!中國奶業的發展,確實取得了一些進步。但這些進步,更多的是學習、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經驗。如果沒有國外的優良品種、先進技術,中國奶業不可能發展得這麼快。所以,我們應該謙虛謹慎,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盲目自大,往自己臉上貼金。
劉春喜發言:伊利是功臣?還是既得利益者?
伊利集團高管劉春喜在會上表示,伊利親歷並推動了中國奶業從追趕到超越的華麗蛻變。這話說得冠冕堂皇,好像伊利是中國奶業的救世主一樣。但事實上,伊利只是中國奶業發展的既得利益者。作為行業龍頭,伊利享受了政府的政策扶持、獲得了大量的市場資源。它的成功,離不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消費者對於品牌的信任。但是,伊利在發展壯大的同時,是否也承担了相應的社會責任?是否真正關心消費者的健康?是否為中國奶業的健康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些問題,恐怕只有伊利自己心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