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天火箭调研纪要:一场关于“上天”与“入地”的对话?
2025年7月11日,浙商证券、百年保险、建信基金、温氏投资等一众机构齐聚中天火箭,展开了一场深度调研。与其说是调研,倒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头脑风暴”。中天火箭的主营业务横跨“上天”(小型固体火箭及延伸业务)与“入地”(碳/炭热场材料、碳陶刹车盘)两大领域,这次调研的重点,也围绕着这两大业务展开。
气象局的“御用飞手”养成计划:人影无人机业务的商业化迷思
中天火箭的人影无人机业务,说白了就是帮气象局“呼风唤雨”。商业模式也很简单粗暴:要么卖设备+培训飞手,要么按次收费提供作业服务。这听起来似乎挺美,但仔细一想,问题也不少。气象局自己不能培养飞手吗?按次收费的作业服务,成本如何控制?更关键的是,这“人影”的效果,真的能精准量化吗?如果下雨了,到底是无人机的功劳,还是老天爷赏脸?这些问题不解决,人影无人机业务的商业化之路,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光伏热场的寒冬:头部客户的“抱团取暖”与“双碳”战略的远期憧憬
光伏行业这两年日子不好过,中天火箭的炭/炭热场材料业务也跟着遭殃。公司坦言,目前主要靠稳定头部客户的合作来维持,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售价维持低位。国家“双碳”战略是好,清洁能源是未来趋势也没错,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光伏行业真正回暖之前,中天火箭的热场材料业务,恐怕还得经历一段“勒紧裤腰带”的日子。
碳陶刹车盘:从赛道到街道的距离,成本控制才是王道?
碳陶刹车盘,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是高性能跑车的标配。中天火箭也想分一杯羹,目前已经完成了多个车型的台架试验和客户试用验证。但问题来了,碳陶刹车盘的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大规模应用于民用车辆。中天火箭的优势在于,可以和现有热场材料生产线共用,通过工艺优化来降低成本。但即便如此,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仍然是个未知数。毕竟,再好的技术,也得有足够的价格优势才能赢得市场。
小型制导火箭的“野望”:系列化、多平台化背后的市场突围
小型制导火箭,这可是中天火箭的“拳头产品”。公司表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系列化、多平台化”,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客户需求,研制各种型号的火箭,并让它们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射。这听起来很有野心,但市场竞争同样激烈。中天火箭能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客户的痛点,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增雨防雹火箭:年产能10万发的“行业老大哥”还能飞多远?
增雨防雹火箭,这是中天火箭的传统优势业务,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多年来稳居行业第一。但问题在于,这个市场的天花板并不高,而且高度依赖政府补贴。中天火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积极拓展无人机增水、消减雾霾等新领域。但这些新业务能否成为新的增长点,还有待时间检验。毕竟,“老大哥”也有老去的一天,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军品业务的“定价权”:协商模式下的订单增长之谜
中天火箭的军品业务包括探空火箭、小型制导火箭、靶弹、固体火箭发动机耐烧蚀组件等。公司的军品定价采用协商模式,产品订单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听起来似乎很稳健,但仔细一想,也有一些疑问。协商定价是否意味着利润空间有限?没有周期性是否意味着增长乏力?在军工领域,技术实力和客户关系至关重要。中天火箭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仍然需要持续投入和创新。
多板块战略:应对挑战的“万金油”,还是分散精力的“慢性毒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天火箭选择了多板块同步发展战略。公司认为,这能有效应对潜在挑战,增强市场竞争力。但问题在于,多板块战略是否会分散公司的资源和精力?每个业务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如果不能形成协同效应,反而会成为负担。对于中天火箭来说,如何在多板块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天火箭的“冰与火之歌”:业绩断崖式下跌背后的真相
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高大上”的业务回到现实。中天火箭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8627.04万元,同比下降59.37%;归母净利润-1750.31万元,同比下降325.29%;扣非净利润-1932.76万元,同比下降424.23%;负债率46.82%,财务费用36.46万元,毛利率5.84%。
这些数字,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惨不忍睹”。营收腰斩,利润暴跌,毛利率低得可怜。这不禁让人怀疑,中天火箭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行业整体不景气?还是公司自身出了问题?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结合前面对各个业务板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天火箭面临着多重挑战:光伏行业寒冬、碳陶刹车盘市场开拓困难、增雨防雹火箭市场天花板较低、军品业务增长乏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公司业绩的断崖式下跌。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天火箭的财务状况也并不乐观。负债率接近50%,财务费用也在增加。这说明公司面临着一定的财务压力。如果不能尽快扭转业绩下滑的趋势,中天火箭的未来可能会更加艰难。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负面因素。中天火箭在小型火箭领域的技术实力仍然值得肯定,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但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业绩增长,仍然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毕竟,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是要靠业绩说话。
AI的“马赛克”:一份“仅供参考”的风险提示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回到这份调研纪要的“出身”。根据文末的标注,这份报告是由AI算法生成的。这意味着,报告中的信息可能存在偏差或遗漏,甚至可能出现错误。
虽然AI在信息搜集和整理方面具有优势,但它缺乏人类的判断力和洞察力。AI无法理解商业逻辑,无法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更无法预测未来的市场变化。
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份报告时,务必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要盲目相信AI的结论,更不要将其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毕竟,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而依赖AI的投资,风险可能更高。
这份调研纪要,或许可以作为我们了解中天火箭的一个窗口,但它绝不是我们投资的“指南针”。真正的投资决策,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入研究,仔细分析,并承担相应的风险。AI可以辅助我们,但最终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记住,AI只是工具,而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