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金唱多B站:AI加持與新遊雙管齊下,目標價直衝雲霄?
中金這份研報,簡直就像是給B站粉絲打了一劑強心針!維持「跑贏行業」評級?還上調目標價?這年頭,研報看看就好,別太當真。說什麼2025/2026年Non-GAAP淨利潤預測不變,然後又把港股/美股目標價往上調了9.7%/8.7%?這邏輯,我實在是看不懂。難道是覺得B站的股價還不夠高,要再吹一波?
股價預測:一場數字遊戲?
港股交易於29.3⁄21.9倍25/26年Non-GAAP P/E,美股交易於28.4⁄21.2倍25/26年Non-GAAP P/E?這些數字,對我們這些小散戶來說,就像是天文數字一樣遙不可及。什麼Non-GAAP P/E,說白了就是一種估值方法,但估值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見仁見智。中金說要上調港/美股25/26年Non-GAAP P/E至33/25倍,對應上調港/美股目標價至193港元/25美元,港/美股潛在上行空間為12.3%/16.5%。聽起來很美好,但問題是,B站真的值這個價嗎?股價這種東西,短期內受到太多因素影響,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今天唱多,明天可能就反手做空了,這種戲碼我們見多了。
B站投資者日:一場精心策劃的商業秀?
B站的投資者日,每年都要搞一次,無非就是向投資人展示一下自己的「肌肉」,讓大家覺得B站前景一片光明。但是,這種場合說的話,有多少是真心的,又有多少是為了抬高股價的公關辭令?我們這些小韭菜,還是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面的繁榮景象所迷惑。
遊戲業務:年輕化與IP的雙刃劍
什麼「品類年輕化」和「IP運營」?說白了,就是想抓住年輕人的眼球,然後靠著幾個老IP撈錢。現在的遊戲市場競爭這麼激烈,光靠這兩招真的夠嗎?還「遊戲+動漫/UP主等形式運營長線IP」,這種模式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卻可能漏洞百出。別的不說,光是UP主分成這一塊,就能讓B站頭疼不已。還有那些所謂的「微創新」,有多少是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大部分還不是換湯不換藥?
廣告業務:一橫N縱的迷思
「一橫N縱」戰略?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上,B站的廣告業務一直都是個老大難問題。用戶體驗和廣告收入之間,永遠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想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前提下,提高廣告收入,簡直是天方夜譚。B站對未來三年廣告收入增速超過行業大盤增速有信心?這話聽聽就好,別太當真。廣告滲透率與深度轉化效率有望逐步提升?這需要時間和耐心,不是靠喊口號就能實現的。
多元商業化:除了充電,還能榨出多少油水?
除了充電,B站還在積極探索各類內容/權益型VAS。說白了,就是想方設法從用戶身上撈錢。但是,現在的用戶也不是傻子,如果提供的內容和服務不夠好,誰會願意掏錢?而且,過度商業化,只會讓用戶越來越反感,最終得不償失。
AI賦能:是救命稻草還是皇帝的新衣?
現在什麼都要跟AI扯上關係,B站也不例外。通過推薦算法、創意生成與智能投放等賦能效果廣告?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AI譯播/全景搜索/評論挖掘/內容審核正成為現階段AI落地的主要應用場景?這些應用場景,看起來都很實用,但問題是,AI真的能做好嗎?別到時候,AI審核變成AI亂審,AI推薦變成AI亂推,那就尷尬了。
中金的如意算盤:遊戲與廣告能否撐起B站的野心?
中金的報告裡,把B站的遊戲和廣告業務吹得天花亂墜,好像這兩塊業務就能撐起B站的整個未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B站的野心很大,想做的東西很多,但能不能做好,還是個未知數。如果遊戲和廣告這兩條腿不夠硬,B站很容易摔跟頭。
遊戲業務:三國之後,B站還有什麼?
中金很看好《三國:謀定天下》,說什麼S8與周年慶服表現不錯。但一款遊戲的生命週期是有限的,就算《三國:謀定天下》再火,總有衰落的一天。B站需要不斷推出新的遊戲,才能維持遊戲業務的增長。但問題是,B站的遊戲研發能力真的夠強嗎?除了代理遊戲,B站自研的遊戲又有多少能真正獲得成功的?如果沒有更多像《三國:謀定天下》這樣的爆款遊戲,B站的遊戲業務很難持續增長。
廣告業務:10%的廣告Load?夢裡什麼都有
中金預計,長期而言,B站的廣告Load水平有望向10%提升。這簡直是癡人說夢!現在的用戶對廣告越來越敏感,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反感。如果B站真的把廣告Load提升到10%,恐怕會流失大量用戶。而且,就算廣告Load提升了,eCPM(每千次展示收益)能不能跟得上,也是個問題。在AI的助力下,eCPM有較大改善空間?這話說得輕巧,但實際上,AI在廣告方面的應用,還存在很多挑戰。
盈利彈性:永遠在路上?
中金認為,B站的成本與費用增速相對平穩,營收增長與結構改善或釋放經營槓桿,毛利率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B站的盈利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雖然B站一直在努力控制成本,但營收增長的速度,始終趕不上成本增長的速度。毛利率想要提升到40%~45%,恐怕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盈利彈性,對B站來說,似乎永遠都在路上。
BW2025:一場線下狂歡,還是泡沫堆砌?
BW2025規模再創新高?售票35萬張?聽起來很熱鬧,但這種線下嘉年華,到底能給B站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好處?很多人去BW,無非就是為了湊熱鬧,拍拍照,發發朋友圈,真正願意為B站的內容和服務付費的人,又有多少?這種線下狂歡,很可能只是泡沫堆砌,表面看起來很繁榮,但實際上卻空空如也。
年輕人的社交:是真實需求還是幻覺?
中金認為,BW現場年輕人興趣社交氛圍濃厚,是B站優質內容、生態的線下延伸。但這種所謂的「興趣社交」,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虛假的?在網絡上,年輕人可以隨意展示自己,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在線下,這種社交關係往往會變得非常脆弱。很多人在BW現場,只是為了合影、打卡,然後在網上炫耀一下。他們真的對B站的內容和生態感興趣嗎?恐怕未必。這種年輕人的社交,很可能只是一種幻覺,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