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保再遭監管重罰:史上最賺錢成績單下的隱憂?
監管重拳:太保產險、壽險雙雙領罰
唉,說起來也是唏噓,中國太保這家老牌保險公司,最近又雙叒叕被監管盯上了。你說這都什麼年代了,還在搞這些小動作,真是不讓人省心。7月11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直接甩出兩張罰單,中國太保旗下的兩大金剛——太保產險和太保壽險,一個都沒跑掉,集體領罰。這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真金白銀的教訓,順帶還有一堆責任人被警告加罰款,顏面掃地。
太保產險這次的罪名是「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備案的保險條款、費率,投保信息管理不規範,報送的報告、數據不準確等」,說白了就是該走的流程沒走,該守的規矩沒守,數據還亂七八糟。監管這次可不客氣,直接開出472萬元的罰單,安徽分公司和河南分公司也跟著遭殃,分別被罰30萬元和50萬元。更狠的是,葉某滿、陳某、李某會、王某等16名相關責任人,統統被警告並罰款,總共99萬元。這下好了,年底的績效獎金估計是泡湯了。
太保壽險也好不到哪裡去,違法違規行為簡直是太保產險的翻版:同樣是「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備案的保險條款、費率,給予投保人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報送的報告、數據不準確等」。這「給予投保人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說白了就是暗地裡搞些小恩小惠,拉攏客戶。監管當然不能忍,直接對太保壽險警告並罰款353萬元,趙某、胡某天等9名責任人員也跟著倒霉,被警告並罰款70萬元。唉,這年頭,想撈點油水真是不容易啊。
這麼算下來,太保產險、太保壽險以及相關責任人,這次總共被罰了1074萬元!這數字聽著都讓人肉疼。你說這中國太保,家大業大,怎麼就管不住這些小動作呢?
違規細節:老問題背後的新警訊?
歷史遺留?還是冰山一角?
罰單一出,太保產險和太保壽險立刻跳出來滅火,在官網上發公告說,這些問題都是過去式了,早在2022年6月和2023年3月之前就已經整改完畢。聽聽,這話說得,好像一切都雨過天晴,天下太平了。但你信嗎?反正我是不太信。這些「歷史遺留問題」真的只是過去的錯誤嗎?還是說,這只是冰山一角,水底下還藏著更大的秘密?別忘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家公司,如果長期存在違規行為,那絕對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內部管理、風控機制出了大問題。這次被罰的,雖然說是之前的違規,但誰能保證現在就完全乾淨了?搞不好只是換湯不換藥,舊瓶裝新酒而已。畢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
條款費率的貓膩:保險公司的「潛規則」?
這次太保被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出在保險條款和費率上。你說這保險條款,那是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的,怎麼還能出問題呢?呵呵,這裡面的學問可大了。有些保險公司,表面上按照監管規定走,背地裡卻偷偷摸摸地修改保險責任範圍、理賠條件,讓你防不勝防。等你真的出事了,想理賠的時候,他們就會拿著那些「隱藏條款」來搪塞你,讓你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還有更黑心的,就是在費率上動手腳。為了搶客戶,有些公司會通過隱性返傭、變相優惠等手段,突破定價限制,擾亂市場秩序。這種做法,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只會損害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更何況,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優惠最終還是要從其他地方找補回來,說不定哪天就輪到你被坑了。
業績壓力下的合規困境:增長與風險的蹺蹺板
史上最佳?數字遊戲的真相
去年中國太保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營收4040.89億元,增長24.74%;歸母淨利潤449.60億元,暴增64.95%,創下近十年來營收、利潤同比增速的新高。哇,這數字真是好看,簡直是「史上最佳」!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仔細一看,這漂亮的數字背後,其實是靠投資收益撐起來的。2024年,中國太保的總投資收益同比大增130.5%,達到1203.94億元。其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從2023年的-117.12億元,一下子飆升到2024年的377.13億元,同比增長422.0%;證券買賣損益也從2023年的-113.11億元,變成2024年的13.38億元,同比增長111.8%。這說明什麼?說明太保去年在股市裡大賺了一筆,但這種收益是不可持續的,股市漲跌誰也說不準,今年賺了,明年說不定就賠個底朝天。
所以說,這種靠天吃飯的「史上最佳」,水分很大,不能太當真。如果把投資收益刨除掉,太保的真實經營狀況可能並沒有那麼樂觀。這就像一個學生,平時不努力學習,考試的時候靠作弊拿了個高分,你能說他是好學生嗎?
增速放緩:2025年的挑戰
果然,進入2025年,太保的「好日子」似乎就到頭了。今年一季度,太保的營收同比下降1.79%,歸母淨利潤更是同比下滑18.13%。這數字一下就讓人清醒了,原來去年那份「史上最佳」只是曇花一現。更糟糕的是,今年前五個月,太保壽險和太保產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都在大幅收窄。太保壽險還能勉強維持10.2%的增長,太保產險就只剩下可憐的0.5%了。這說明什麼?說明太保的主營業務增長乏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客戶越來越難開發了。
在這種情況下,太保想要維持業績增長,就不得不採取一些激進的手段,比如放寬核保條件、降低費率等等。但這些手段,往往會帶來更高的風險,甚至觸碰監管紅線。這就像走鋼絲,走得越快,摔得越狠。
高層人事大地震:太保變天,誰主沉浮?
核心高管頻繁更迭:權力洗牌的訊號?
今年以來,中國太保的人事變動可以用「眼花撩亂」來形容。從集團到子公司,董事、核心高管人員就像走馬燈一樣,換了一茬又一茬。兩名董事辭任,內部提拔兩名總經理助理,太保產險董事長、總經理,太保壽險董事長,統統換人。這到底是正常的人事調整,還是權力鬥爭的結果?背後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1月份,蘇罡擔任中國太保副總裁、財務負責人,張衛東擔任審計責任人。4月份,劉增波由臨時財務負責人晉升為太保產險副總經理,兼任財務負責人和董事會秘書。一下子,太保產險就形成了「一正六副六總助」的豪華高管陣容。這架勢,簡直是要搞什麼大動作啊!
新帥上位:能否力挽狂瀾?
6月份,俞斌正式接任太保產險董事長,他同時還擔任中國太保副總裁、太保科技董事長。在此之前,陳輝也剛剛被任命為太保產險總經理。這意味著,太保產險正式告別了長達10年的「顧越時代」,進入了「俞斌+陳輝」時代。這兩位新帥,能否帶領太保產險走出困境,再創輝煌?太保壽險也不甘示弱,迎來了新任總精算師喻凌燕。據說,這位喻總精算師之前在工銀安盛人壽擔任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官,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江湖」。今年2月份,中國太保還提拔了劉余慶擔任太保壽險總經理助理。加上去年8月和12月調整的總經理李勁松和董事長趙永剛,太保壽險的高管團隊也煥然一新。
面對如此頻繁的人事變動,外界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太保為了應對業績壓力,進行的一次「大換血」,希望能夠通過引入新鮮血液,激活企業的創新能力。也有人說,這是太保內部權力鬥爭的結果,各方勢力都在爭奪話語權。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只能靜觀其變。
戰略轉型:換湯不換藥?
三大戰略調整:口號還是實幹?
作為國內首家實現A+H+G三地上市的綜合性保險集團,中國太保在上個月底官宣了2025年的戰略布局,將此前的「大健康」、「大區域」、「大數據」三大戰略,正式變更為「大康養」、「AI+」及「國際化」。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沒錯,這種「戰略升級」幾乎是每個公司都會玩的套路。換幾個時髦的名詞,包裝一下,就好像一切都煥然一新了。但問題是,這些新戰略,真的能解決太保目前面臨的困境嗎?還是只是換湯不換藥,說說而已?所謂的「大康養」,無非就是蹭個熱點,迎合一下老年化的趨勢。但問題是,現在做養老產業的公司多如牛毛,太保憑什麼脫穎而出?靠保險產品?靠養老院?還是靠嘴炮?「AI+」聽起來很高端,但具體怎麼應用,能產生什麼實際效益,誰也說不清楚。搞不好只是花大價錢買一套AI系統,然後發現根本沒什麼用。「國際化」更是遙不可及。太保在海外的業務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想要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談何容易?
合規內化:說易行難?
面對業績壓力,一系列「排兵布陣」之下,中國太保如何通過三大戰略落實深度變革,將合規內化為核心競爭力、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和競爭優勢?這才是真正的考驗。說實話,我覺得這很難。合規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如果太保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經營理念,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那麼無論戰略如何調整,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更何況,合規往往意味著成本增加、效率降低,這對於追求業績增長的太保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以,太保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它能否成功轉型,擺脫困境,重新贏得市場的信任,還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