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機器人「宇樹」:從國家舞台到資本追捧,這家公司憑什麼?
風口上的豬?宇樹科技的國新辦亮相
2025年7月15日,這一天,杭州宇樹科技(Unitree Robotics)的創辦人王興興,西裝筆挺地站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講台上。要知道,這可不是隨便哪個阿貓阿狗都能上的地方。作為民營企業家代表,他要面對全球媒體,侃侃而談機器人技術的演進、中美的產業差異,以及宇樹科技的發展歷程。這場記者會,堪稱宇樹科技有史以來最高調的一次亮相,也等於直接宣告:人形機器人這個賽道,最核心的玩家,現在已經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但問題來了,真的是「風口上的豬」嗎?還是宇樹科技真的有料?要知道,現在AI、機器人,哪個不是被吹得天花亂墜?多少公司靠著幾個PPT就騙到大把鈔票。宇樹科技這次能登上國新辦,背後肯定不簡單。首先,這代表中國的政策風向正在轉變,開始更精準地支持那些真正有實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以前可能是「廣撒幣」,現在要「精準扶貧」了。宇樹科技,顯然被官方認定是那個值得扶持的對象。
技術的狂想: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曙光?
王興興在記者會上釋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人形機器人,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東西,而是開始要「落地」了!他提到,宇樹科技自2024年推出的G1人形機器人,已經開始大量出貨,而且不只是賣給研究機構,而是賣給了實實在在的客戶。他預計,未來三到五年,人形機器人將會在工業、服務、甚至危險作業等領域大放異彩。
這聽起來很振奮人心,但我們也要冷靜一下。畢竟,從實驗室到產業化,中間還有十萬八千里。人形機器人要真正取代人類,還面臨著成本、技術、安全性等諸多挑戰。不過,王興興的說法,至少代表這個產業正在快速發展,而且已經度過了最初的「技術可行性驗證」階段。現在,大家要比的是誰能更快、更便宜、更可靠地把產品做出來。
中美擂台:誰能率先敲開機器人時代的大門?
談到中美機器人產業的差異,王興興倒是很坦率。他認為,中美各有優勢,但目標是一致的。中國的優勢在於製造能力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而美國則在AI軟體生態方面更勝一籌。他的意思是,中國擅長「硬」,美國擅長「軟」。未來,中美應該開放合作、協同創新,才能共同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這話說得漂亮,但背後也隱藏著一些現實。中國的製造業雖然強大,但在核心技術方面,仍然受制於人。尤其是在AI晶片、高端感測器等領域,我們還需要追趕美國。當然,美國也並非完美無缺。他們的製造業空心化嚴重,很多硬體產品都需要依賴進口。所以,中美在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將會是一場「硬碰硬、軟吃軟」的持久戰。誰能更好地整合全球資源,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勝出。
更值得注意的是,王興興特別強調宇樹科技在系統軟體層面保持高比例自研,而且長期堅持開源策略。這可不是一句空話。在機器人這個高度複雜的系統裡,軟體的重要性不亞於硬體。如果軟體受制於人,那整個機器人就成了「跛腳鴨」。宇樹科技堅持自研軟體,等於把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開源策略,則有助於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共同構建一個繁榮的機器人生態系統。
首程控股:豪賭「鏈主」,還是慧眼識英雄?
2024年以來,首程控股可說是卯足了勁,一輪又一輪地投資宇樹科技,擺明了就是要當宇樹背後最堅實的後盾。他們這筆投資,到底是在「豪賭」還是在「慧眼識英雄」?這可就有的說道了。
首程資本的管理合夥人朱方文是這麼解釋的:「我們看好那些能在硬體、算法、應用場景之間形成業務飛輪的公司。宇樹科技在四足/雙足機器人領域,無論是應用的多樣性、出貨量,還是軟硬體的整合程度,都領先業界,已經形成了良性的業務飛輪。而且,宇樹科技在底層技術的自研方面積累深厚,自研率超過95%,具備持續迭代的能力。我們判斷,宇樹將持續保持競爭力,成為最終的智能機器人企業之一,這也是我們繼續追投的主要原因。未來,我們將持續陪伴宇樹科技成長,同時也會緊抓宇樹科技這個『鏈主』的地位,挖掘更多上下游的投資機會。」
這段話透露出幾個關鍵訊息:
- 首程看好「飛輪效應」:他們認為,機器人公司不能只靠單一技術,而是要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讓硬體、算法、應用場景互相促進,越轉越快。
- 首程看重「自研能力」:在機器人這個高度複雜的領域,掌握核心技術至關重要。宇樹科技超過95%的自研率,讓首程吃了定心丸。
- 首程押注「鏈主地位」:首程不只是想投資一家公司,而是想透過宇樹科技,建立一個機器人生態系統。他們希望宇樹能成為這個生態系統的「鏈主」,帶領整個產業鏈一起發展。
說白了,首程控股這次加碼宇樹科技,看中的是「系統整合」和「行業落地」的價值提升。他們認定,主機廠型的公司,在機器人產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宇樹科技,就是他們選中的那個「鏈主」。但問題是,機器人產業還處於早期階段,充滿了不確定性。首程控股這筆投資,真的能如他們所願,帶領整個產業鏈起飛嗎?還是會血本無歸?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政策、資本、技術:人形機器人的「三國演義」?
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的「潘朵拉魔盒」?
2025年,被不少人視為人形機器人的「交付元年」。這股熱潮,跟十多年前的工業機器人擴張潮可不太一樣。這次的增長,主要由「軟硬協同」驅動,技術門檻更高、產業鏈更複雜、平台黏性也更強。背後推波助瀾的,正是AI大模型的加速演進。
你可以把AI大模型想像成一個「潘朵拉魔盒」。它打開了人形機器人的無限可能性,讓機器人變得更聰明、更靈活、更能適應複雜的環境。但同時,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讓機器人安全、可靠地執行任務?如何防止機器人被濫用?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AI大模型的發展,也加劇了機器人產業的競爭。誰能掌握最先進的AI技術,誰就能在人形機器人的賽道上佔據領先地位。這場競爭,不僅僅是技術的比拚,更是人才、資金、數據的比拚。
機器人基金:政策的「點金術」?
北京市政府也看到了人形機器人的潛力,於是成立了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這支基金由首程控股聯合北京國管共同發起,總規模高達100億人民幣,專門投資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和關鍵產業環節。
這支基金可不是只給錢而已。它還會提供戰略規劃、資源對接、政策協同等全方位的支持,幫助被投企業度過技術迭代的週期。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結合機器人創新企業在京落地的能力,發揮「政策資本雙輪驅動」的產業治理優勢,推動機器人技術從「創新孤島」走向「規模賦能」。
簡單來說,這支基金就像一個「點金術」,要把機器人技術變成真正的產業。它不僅提供資金,還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幫助企業快速成長。但問題是,政策的「點金術」真的能成功嗎?還是會變成一場空?這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宇樹科技,作為這輪機器人技術浪潮中的「鏈主資產」,既有高壁壘的技術和產品能力,也正在借助國家級平台提升公共認知和政策協同空間。首程控股通過資本綁定、場景嵌入、平台共建等手段,與其建立長期深度合作關係,充分體現了對產業週期、技術迭代與治理空間的前瞻判斷。這也意味著,在人形機器人的「三國演義」中,政策、資本、技術,三者缺一不可。誰能更好地整合這三股力量,誰就能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