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AI也開始搶飯碗?第三屆鏈博會的「創新鏈專區」洩漏了天機
科技巨浪下的新質生產力:一場豪賭?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什麼最讓人焦慮?不是技術本身,而是那種「狼來了」的緊迫感。這次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簡稱鏈博會),首次設立了一個名為「創新鏈專區」的神秘地帶。表面上,它展示的是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華麗轉身,但骨子裡,卻隱藏著一場關於「新質生產力」的豪賭。
什麼是「新質生產力」?說白了,就是一種更高級、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它仰賴於革命性的技術突破,並催生出前所未有的產業。聽起來很美好,對吧?但問題是,誰來定義「新質」?誰來掌握這些新技術?如果說過去的科技革命是少數精英的遊戲,那麼這次,AI似乎也要來分一杯羹了。鏈博會的「創新鏈專區」,就像一個巨大的實驗場,展示著各種可能顛覆我們認知的技術。但同時,它也讓人感到一絲不安:當AI越來越聰明,人類還有多少價值?當創新變成一種競賽,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淘汰?
專利制度:創新的守護神?還是資本的遊戲?
國家隊進場: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國速度」
創新,這個詞彙如今被捧上了神壇,彷彿只要喊著創新的口號,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創新從來不是免費的午餐,背後需要的是真金白銀的投入,以及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中國深諳此道,近年來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可謂是不遺餘力。這次鏈博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直接擺了個攤位,展示近年來的保護成果,還推出了「高校與科研機構專利盤活系統」。聽起來很官方,但不得不承認,這套系統確實解決了長期以來產學研脫節的問題,讓實驗室裡的成果,有了走向市場的機會。
當然,有人會質疑,這是不是又一場「國家隊」主導的運動?會不會行政干預過多,反而扼殺了真正的創新?但至少從表面上看,中國正在努力營造一個尊重知識、保護創新的環境。專利法的新一輪修改、地理標誌的統一認定、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建設……一系列的舉措,都顯示了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決心。數據也顯示,2024年全國涉及專利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已經突破9900億元,這無疑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成就。
企業現身說法:當創新遇上完善的制度
制度好不好,最終還是要看企業的感受。鏈博會上,不少企業都表示,在中國日益完善的知識產權生態下,創新意願得到了顯著增強。米塔視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肖慧林就提到,他們公司所在的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積極協助企業梳理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政策,提升了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這就好比給企業穿上了一層「防彈衣」,讓他們在創新的道路上,可以更加放心地衝鋒陷陣。
當然,也有人會說,這些企業都是「被採訪」的,說的都是場面話。但無論如何,企業願意公開表達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可,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至少,他們不用再擔心自己的創新成果,會被輕易地剽竊和模仿。
外資的陽謀:真的是為了創新?
如果說中國企業的現身說法,還帶有一絲「政治正確」的味道,那麼外資企業的表態,則更值得玩味。阿斯利康法務副總監王榮霞表示,中國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格局日益完善,這堅定了阿斯利康在中國加強佈局和加大投資的決心。今年3月,阿斯利康更是在北京投資25億美元,建立第6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及高標準產業化項目。
外資真的是為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而來嗎?或許,更重要的是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只不過是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敲門磚。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創新成果,在中國被「山寨」得體無完膚。因此,外資的投資,更像是一種「陽謀」,他們看中的是中國的市場,以及中國政府保護知識產權的決心。
技術落地: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後一哩路,真的好走嗎?
國家隊的示範:一條龍服務,包生兒子?
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如何將這些高大上的技術,真正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才是更大的挑戰。鏈博會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就展示了他們的「一條龍」應用推廣系統。聽起來很像政府的口號,但他們確實做了一些實事。這個系統致力於圍繞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軟件等,全鏈條推進創新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他們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曾為一項高精度導航技術搭建了與下游各關鍵環節夥伴合作的平台,最終實現在智能駕駛、橋樑監測等十餘個場景的應用。
這種「一條龍」服務,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可能面臨各種挑戰。技術的成熟度、市場的需求、資金的支持、人才的匹配……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導致技術落地失敗。更何況,這種由「國家隊」主導的模式,是否真的能激發市場的活力,還有待觀察。
中科院的野望:氫能源的「中國方案」能走多遠?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則展示了基於液氫裝備與技術的綠色氫能全產業鏈方案。氫能源,被譽為「終極能源」,是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希望。但氫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卻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題,例如氫的儲存和運輸。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胡忠軍表示,他們研發的氫液化技術,在解決大規模氫能發展的經濟性與安全性痛點方面具有優勢。他們的關鍵專利,已經成功應用於商業航天、超導裝置等領域,並帶動製冷等行業發展。這聽起來很振奮人心,但氫能源的商業化應用,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成本高昂、基礎設施不足、安全性問題……這些都是制約氫能源發展的瓶頸。
中科院的氫能源方案,能否成為「中國方案」,並在全球能源轉型中佔據一席之地?這不僅取決於技術的突破,更取決於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的接受程度。
外資的算盤:誰說中國只是世界工廠?
空中客車公司是中歐科技產業合作的典範。他們在中國開展的空客天津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項目,通過融合中歐技術與管理,推進標準一致的飛機製造。空中客車中國公司首席運營官柏舒曼表示,中國有高效的政務服務、完善的配套產業鏈以及持續優化的創新生態環境。因此,他們決定在中國落地A320系列飛機第二條總裝線項目。
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也表示,中國不僅是霍尼韋爾的關鍵市場,更是至關重要的供應鏈基地。他們已經與中國100多所高校及眾多供應商、代理商實現技術合作。
這些外資企業的表態,似乎在宣告著一個趨勢:中國不再僅僅是「世界工廠」,而是正在轉變為一個重要的創新中心。外資企業希望能夠在中國找到技術落地的機會,並與中國企業共同開拓市場。但同時,他們也在密切關注中國的政策變化和市場風險。畢竟,在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今天,任何投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提供更多協同服務保障
WIPO的全球佈局:為中國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在全球經濟逆風而行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為一種趨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WIPO專利合作條約(PCT)用戶資源處處長俞志龍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憑藉科技創新成果揚帆出海,WIPO可以通過其全球註冊體系,為這些企業提供服務。他希望通過鏈博會這個平台,讓更多企業了解到相關服務項目。
WIPO的角色,就像一個國際專利的「代辦中心」,它可以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申請專利,從而保護他們的創新成果。但問題是,WIPO的服務並非免費,而且申請專利的過程也相當複雜。對於那些資金有限、經驗不足的中小企業來說,WIPO的服務可能並非觸手可及。更重要的是,專利保護並非萬能,即使企業擁有了專利,也可能面臨侵權訴訟和市場競爭。
上海技術交易所的「一價兩證」:創新融資的靈丹妙藥?
融資難,一直是困擾創新企業的一大難題。上海技術交易所試圖通過「一價兩證」服務,來解決這個問題。今年年初,他們通過這項服務,助力上海銀行完成了上海首單生物醫藥管線質押融資業務。所謂「一價」,就是通過對企業全方位考量,為企業在研管線提供價值分析。「兩證」,則是通過上技所的「技術權益登記」和「質押登記」功能,為銀行授信提供確權和質押憑證。這就好比給銀行的貸款,加上了一層「保險」,讓他們更願意向創新企業提供資金。
這項業務聽起來很創新,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首先,「一價」的評估是否客觀公正,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次,「兩證」的法律效力,也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更重要的是,創新企業的風險本來就很高,即使有了「一價兩證」,銀行仍然可能對貸款持謹慎態度。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的提醒:出口企業的「護身符」?
在全球貿易摩擦不斷的背景下,出口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提醒出口型企業,優先採用商品二維碼標準,提前佈局數字標籤和產品護照應用,以滿足出口相關的國際法律法規要求。
商品二維碼、數字標籤、產品護照……這些新概念,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它們正在成為國際貿易的新趨勢。採用這些標準,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追蹤產品的來源、生產過程、質量信息等,從而提高產品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這不僅可以滿足國際法律法規的要求,也可以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競爭力。
渣打銀行的「環球鏈」:金融助力?還是趁火打劫?
面對關稅和貿易摩擦,渣打銀行推出了「渣打環球鏈」,旨在攜手全球網絡為中資供應鏈出海提供全球一體化、一站式服務。渣打銀行(中國)行長兼副董事長魯靜表示,在企業出海的過程中,金融可能是痛點,更可以是助力。他們希望通過「渣打環球鏈」,幫助企業更好地落地海外市場。
渣打銀行的「環球鏈」,聽起來很誘人,但企業需要仔細評估其風險和成本。畢竟,金融機構的本質是盈利,他們提供的服務,往往帶有附加條件。企業在享受金融服務的同時,也要保持警惕,避免被「套路」。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的今天,企業出海更需要謹慎行事,不能盲目擴張,更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