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團外賣的食安大戲:透明、賦能、共治?還是緩兵之計?
美團外賣,這個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黃色身影,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當我們享受著便捷的同時,是否也曾對那份外賣的衛生安全產生過一絲疑慮?最近,美團外賣副總經理、浣熊食堂負責人初征在某個會議上,以“透明、賦能、共治——美團外賣食品安全創新實踐”為題,侃侃而談,彷彿美團已經成了食安界的救世主。但仔細想想,這番說辭,究竟是真心實意的改革宣言,還是為了應付輿論壓力的公關表演?
初征的豪語壯志:美團的食安創新?
初征女士在會上慷慨激昂地介紹了美團外賣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戰略規劃和相關舉措,聽起來似乎一切都在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她提到,美團外賣依托在數據、AI算法和場景理解等方面累積的核心能力,致力於將“透明、賦能、共治”作為食品安全工作的核心理念。這三個詞彙,簡直是擲地有聲,充滿了正能量。但問題是,口號喊得再響亮,如果沒有落到實處,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毫無意義。美團外賣真的能做到“透明、賦能、共治”嗎?還是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實際上卻暗藏玄機?這不禁讓人產生深深的懷疑。
明廚亮灶:一場精心設計的視覺盛宴?
說到美團外賣的食安舉措,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明廚亮灶”了。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美好,讓消費者可以透過手機螢幕,親眼看到後廚的衛生狀況,彷彿一切都變得透明、安心。然而,這種“透明”是否真的能保障食品安全,還是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視覺盛宴?商家真的會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嗎?還是只會展示他們想要讓你看到的?這背後的操作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5000萬補貼:糖衣還是毒藥?
為了鼓勵更多商家主動“曬出”後廚,美團外賣大手一揮,砸下5000萬人民幣作為“明廚亮灶”的硬體補貼。針對“夫妻老婆店”、“社區小店”等小型商家,更是提供包括硬體設備費用、安裝費用等在內的全額補貼。這聽起來簡直是天上掉餡餅,讓商家們趨之若鶩。然而,這筆補貼真的是為了提升食安嗎?還是為了搶佔市場、鞏固地位的手段?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這5000萬的補貼,最終還不是要從消費者身上賺回來?而且,有了硬體設備,就一定能保證食品安全嗎?如果商家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表面功夫做得漂亮,背地裡卻依然髒亂差,那“明廚亮灶”還有什麼意義?
環境可視化:美化工程還是真相揭露?
除了“明廚亮灶”,美團外賣還實施了“環境可視化”項目,在店鋪頁面增加更豐富的環境圖及大眾點評資訊展示。這聽起來似乎能讓消費者更全面地了解餐廳的環境,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然而,這些環境圖是否經過精心修飾?是否只展示了餐廳最好的一面?而大眾點評,又有多少是真實的消費者評價,又有多少是商家花錢請來的“水軍”?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被過濾、被美化的資訊,真相反而被掩蓋在重重迷霧之中。
食安日记:商家自导自演的安心劇?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團外賣還在拼好飯產品中上線了食安日记功能,鼓勵商家自主上傳後廚圖片。這簡直是讓商家自己當導演、自己當演員,自導自演一齣“安心劇”。商家想讓你看到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不想讓你看到什麼,你永遠也看不到。這種“食安日记”,又有多少可信度?又有多少消費者會認真去看?恐怕大多數人只會匆匆掃一眼,然後就被精美的圖片和華麗的辭藻所迷惑,渾然不知自己正在被商家玩弄於股掌之間。
浣熊食堂:外賣界的烏托邦?
美團外賣為了打造“放心外賣”,還孵化了一個名為“浣熊食堂”的業務。這個業務聽起來很有趣,以平台投資建設的集中式外賣廚房為基礎,號稱“全程可視可追溯”,將服務延伸至餐飲全鏈條和食品加工全流程。這簡直是外賣界的烏托邦,讓人充滿了期待。然而,這個烏托邦真的能實現嗎?還是只是一個美麗的泡泡,一戳就破?
全程可視可追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全程可視可追溯”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充滿了挑戰。從食材的採購、運輸,到食品的加工、烹飪,再到外賣的配送,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風險。美團外賣真的能做到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嚴格的監控和管理嗎?如果出現了問題,真的能做到快速追溯、及時處理嗎?要知道,食品安全問題往往具有突發性、隱蔽性的特點,稍有疏忽,就可能釀成大禍。即使真的做到了“全程可視可追溯”,也只能在事後進行補救,而無法從根本上預防問題的發生。更何況,這種“可視可追溯”是否會增加商家的運營成本,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三年1200座:畫大餅還是真藍圖?
根據美團外賣的規劃,未來三年將通過1200座“浣熊食堂”,幫助超過上萬餐飲商家實現品質升級。這聽起來似乎很有氣魄,但仔細想想,這1200座“浣熊食堂”真的能覆蓋到全國各地嗎?真的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嗎?要知道,中國的餐飲市場非常龐大,不同地區、不同消費群體對食品安全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美團外賣能否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浣熊食堂”的發展策略?如果只是盲目擴張,追求數量,而忽略了品質和服務,那“浣熊食堂”最終也只會變成一個空殼子,毫無價值。
衛星店:美團的精打細算?
為了幫餐飲商家降本增效,美團外賣還推出了外賣專營新模式——品牌衛星店。這種模式專注於外賣服務,店型輕量化,聽起來似乎能讓商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優質的外賣服務。美團計劃到2025年底,攜手更多品牌將衛星店數量增至超1萬家。這背後,真的是為了消費者和商家著想,還是美團的又一項精打細算?
萬家衛星店:規模擴張下的食安隱憂?
“明廚亮灶”的後廚直播將成為這些衛星店的必備基礎設施。這聽起來似乎能保障衛星店的食品安全。然而,當衛星店的數量達到1萬家,美團外賣真的能保證每一家店都能嚴格執行“明廚亮灶”的要求嗎?要知道,規模擴張往往會帶來管理上的困難。當店鋪數量過多時,美團外賣是否會放鬆對衛星店的監管?如果衛星店為了追求利潤,降低食材成本,偷工減料,那“明廚亮灶”還有什麼意義?更何況,衛星店的店型輕量化,是否意味著後廚空間的縮小?在狹小的空間裡,衛生狀況是否更容易惡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食安共治:一場政企聯手的表演?
美團外賣聲稱,在食品安全方面,他們一直與監管部門合作,在多地開展“安心365”食安公益培訓,提升餐飲從業人員的食安意識。同時,他們還升級了政企協同數位化系統平台,助力監管部門以及相關方對食品安全風險開展靶向定位和精準治理。但這種政企聯手的“食安共治”,真的能解決根本問題嗎?還是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用來掩蓋背後的利益交換?
安心365:培訓能解決根本問題?
“安心365”食安公益培訓,聽起來似乎能提升餐飲從業人員的食安意識,從而保障食品安全。然而,培訓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嗎?如果商家為了追求利潤,明知故犯,那培訓又有什麼用?更何況,這種培訓往往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真正能學到多少東西,又有多少人會認真聽講?如果只是為了應付檢查,那培訓就只是一種浪費時間和金錢的活動,毫無意義。
政企協同平台:數據共享背後的利益考量?
美團外賣升級了政企協同數位化系統平台,聽起來似乎能讓監管部門更精準地定位和治理食品安全風險。然而,數據共享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利益的考量。美團外賣真的會毫無保留地將所有數據都分享給監管部門嗎?還是只會分享一部分數據,而隱藏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如果數據不夠全面、不夠真實,那政企協同平台又有什麼用?更何況,數據安全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政企協同平台遭到駭客攻擊,數據洩露,那將會對消費者和商家造成巨大的損失。
常態化巡檢: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為了加強事中環節的風險防控,美團外賣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常態化巡檢動作。自2025年以來,他們已經對超過20萬家在網經營的商家的食品安全情況進行抽查,重點核驗門店地址真實性和現場環境衛生情況。但這種常態化巡檢,真的能起到預防作用嗎?還是只是一種亡羊補牢的措施,等到問題發生了才來補救,為時已晚?
20萬商家抽查:比例太低,效果有限?
對超過20萬家商家進行抽查,聽起來似乎規模很大。但如果考慮到美團外賣平台上數以百萬計的商家數量,20萬家只不過是一個很小的比例。這種抽查,真的能覆蓋到所有存在風險的商家嗎?要知道,抽查往往具有隨機性,很難保證抽查到的商家都是最需要被檢查的。更何況,抽查的頻率和力度是否足夠?如果只是蜻蜓點水,走走過場,那抽查又有什麼意義?如果商家為了應付檢查,在檢查前做足準備,而檢查過後又恢復原狀,那抽查就只是一種形式主義,毫無實際效果。
美團的食安宣言:口號震天響,行動雷聲小?
總而言之,美團外賣為了證明自己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祭出了“透明、賦能、共治”三大法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明廚亮灶”、“環境可視化”、“食安日记”、“浣熊食堂”、“衛星店”等等。但仔細分析這些措施,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著許多漏洞和問題。有些措施只是表面功夫,無法真正保障食品安全;有些措施則可能增加商家的運營成本,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有些措施則可能被商家利用,成為他們掩蓋真相的工具。美團外賣的食安宣言,聽起來口號震天響,但實際行動卻雷聲小雨點,讓人不得不懷疑其真實目的。或許,這一切只不過是美團外賣為了應付輿論壓力,維護自身形象的一場公關秀而已。消費者在享受外賣的便利之餘,仍然需要保持警惕,擦亮眼睛,不要被美團外賣的華麗外表所迷惑,才能真正保障自己的飲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