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鳴鑼聲背後的真相:技源集團上市,是奇蹟還是泡沫?
華麗登場:上海交易所的新玩家
2025年7月23日,技源集團(以下簡稱「技源」)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敲鑼上市,這聲鑼響徹雲霄,但聽在老江湖耳裡,卻不免多了幾分玩味。一家號稱「全球客戶信賴的營養補充創新解決方案與高品質供應商」,究竟是真材實料,還是資本市場精心包裝的 очередной пузырь(下一個泡沫)?
上市,無疑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別忘了,資本市場從來不是慈善機構。它像一個巨大的放大鏡,將企業的優點和缺點同時暴露在陽光下。技源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市,究竟是準備好了接受市場的嚴格檢驗,還是迫不及待地想從股民口袋裡掏錢?
我個人對這種「高科技」、「健康產業」概念的企業,向來抱持著高度的懷疑。不是說這些產業不好,而是太多公司喜歡把概念炒作得天花亂墜,實際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技源聲稱要「加速馳騁」,但跑道上擠滿了競爭者,它憑什麼脫穎而出?它的「創新解決方案」真的能解決消費者的痛點,還是只是換湯不換藥的營銷噱頭?
這聲鑼響,宣告技源正式加入資本市場的遊戲。但這場遊戲規則殘酷,輸贏難料。技源能否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甚至成為真正的行業領頭羊,時間會給我們答案。不過,在我看來,現在就下定論,還為時過早。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這家公司,才能判斷它究竟是即將冉冉升起的明星,還是曇花一現的流星。
二十年磨一劍?技源集團的全球化野心與真實版圖
全球佈局:真金白銀還是紙上談兵?
技源集團聲稱深耕膳食營養補充行業二十餘年,並在全球範圍內構建了龐大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網絡。又是「全球」!這些年,哪個企業不喊著要全球化?但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簡單地在幾個國家設個辦事處,建幾條生產線,而是要在當地市場紮根,理解當地文化,甚至影響當地的產業生態。技源在中國和美國設立研發中心,這很正常,畢竟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市場。但在香港設立海外業務中心?恕我直言,香港的優勢更多在於金融和貿易,在研發和生產方面,並沒有特別的優勢。更何況,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日本、挪威等地設立區域銷售總部,聽起來很唬人,但每個總部有多少人?有多少實際業務?這些數字,招股書裡可沒寫清楚。
境外銷售收入9.38億元,同比增長10.73%,這個數字看似不錯,但仔細想想,一家號稱全球化的企業,境外收入才佔總營收的多少?如果大部分收入還是來自中國市場,那它的「全球化」程度,恐怕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在江陰、徐州、南通、泰安、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等地進行生產佈局,倒是顯示了技源在生產方面的投入。但問題是,這些生產基地之間的協同效應如何?如何確保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高效?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客戶名單裡的秘密:誰在為技源買單?
雅培集團、Blackmores、Nutramax、PharmaCare、蒙牛、強生、雀巢、杜邦……技源的客戶名單,簡直就是膳食營養補充行業的「名人堂」。能與這些巨頭合作,當然證明了技源的實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這些合作關係是否穩定?技源在供應鏈中扮演什麼角色?是單純的代工生產,還是能夠提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如果只是依靠價格優勢來爭取訂單,那麼一旦競爭加劇,或者原材料價格上漲,技源的利潤空間就會受到擠壓。
更重要的是,技源是否過於依賴這些大客戶?如果某個大客戶突然取消訂單,或者轉向其他供應商,對技源的營收將會產生多大的衝擊?這些都是投資者需要仔細評估的風險。
營收的迷霧:成長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2022年至2024年,技源集團的營收和歸母淨利潤都在穩步增長。但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營收的增長,是來自於銷量的提升,還是價格的上涨?淨利潤的增長,是來自於成本的控制,還是稅收的優惠?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此外,我們還要關注技源的應收賬款和存貨。如果應收賬款過高,意味著客戶的付款週期長,技源的資金壓力大。如果存貨過多,意味著產品的銷售不暢,存在減值的風險。這些財務指標,往往能反映出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
千億市場的誘惑:技源集團能分到多少羹?
根據歐睿數據,全球膳食營養補充產品市場規模超過1870億美元,而且還在以穩健的速度增長。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也意味著競爭異常激烈。在這個市場裡,既有像雀巢、雅培這樣的老牌巨頭,也有像Swisse、GNC這樣的新興品牌。技源集團想要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仅仅依靠HBM这种原料的领先地位是不够的,因为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品牌产品,而不是原料。技源需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原料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如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如何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否则,即使市场规模再大,技源也只能分到一小部分羹,甚至被市場淘汰。
技術神話的真相:HBM霸主地位的危機與轉機
HBM:獨佔鰲頭的背後
技源集團最引以為傲的,莫過於其HBM(β-羥基-β-甲基丁酸鈣)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號稱全球HBM創新原料最大供應商,佔據全球HMB市場半壁江山以上,聽起來確實很厲害。但問題是,HBM究竟是什麼?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功效?它真的像技源宣傳的那麼神奇嗎?
HBM作為一種膳食補充劑,主要用於增強肌肉力量和減少肌肉分解。但市面上關於HBM的臨床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有些研究表明HBM確實有效,但也有研究表明HBM的效果並不顯著。更重要的是,HBM的長期安全性如何?是否存在潛在的副作用?這些問題,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技源集團主導和推動HBM營養素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准入,這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各國對膳食補充劑的監管政策不同,HBM在某些國家可能被認定為食品,而在另一些國家可能被認定為藥品。如果HBM的監管政策發生變化,將會對技源的營收產生重大影響。
專利迷局:創新還是複製?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技源集團擁有與主營業務相關的國內外發明專利147項。專利數量,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但專利的質量,同樣重要。有些專利只是對現有技術的簡單改進,有些專利則具有突破性的創新意義。技源的這些專利,究竟屬於哪一種?
更重要的是,技源的專利是否具有足夠的保護力度?是否存在被競爭對手侵權的風險?如果競爭對手通過技術繞過等方式,成功規避了技源的專利,將會對技源的市場地位產生威脅。
此外,我們還要關注技源的研發投入。如果研發投入不足,將會影響技源的長期創新能力。如果研發方向錯誤,將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因此,技源需要制定清晰的研發戰略,並確保研發投入的有效性。
募資6億的豪賭:技源集團的下一步棋
產能擴張:是未雨綢繆還是盲目擴張?
技源集團此次上市募資約6.03億元人民幣,計劃用於營養健康原料生產基地建設、食品生產線擴建以及技術創新中心項目。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研發實力,聽起來都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問題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盲目擴張產能,真的明智嗎?
如果市場需求沒有預期的那麼強勁,或者競爭對手也紛紛擴大產能,那麼技源集團可能會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產能過剩不僅會降低生產設備的利用率,還會增加庫存壓力,甚至引發價格戰,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
更重要的是,擴大生產規模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如果資金鏈出現問題,或者人力資源不足,將會影響技源集團的正常運營。因此,技源集團需要仔細評估市場需求,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並確保資金和人力資源的充足供應。
技術中心:能否點石成金?
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無疑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但技術創新並非一蹴可幾,需要長期投入和積累。如果技術創新中心不能產生實際的成果,或者研發成果無法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那麼技術創新中心就只是一個燒錢的擺設。
此外,技術創新中心需要吸引和培養高水平的研發人才。如果缺乏優秀的研發團隊,或者研發團隊的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中心也難以發揮作用。因此,技源集團需要建立完善的研發體系,吸引和培養優秀的研發人才,並激勵他們不斷創新。
總而言之,技源集團的募投項目,既有機會,也有風險。能否將這些資金有效地利用起來,轉化為實際的競爭力,將決定技源集團的未來發展。我個人認為,技源集團需要更加謹慎地評估市場風險,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並加強內部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