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事利豪擲數億,梭哈AI工廠:這盤棋究竟下得多大?
定增落槌:絲綢老將的豪賭
萬事利,這家號稱「中國絲綢文創第一股」的公司,最近可謂動作頻頻。一紙又一紙的定增公告,彷彿在向市場宣告:老娘要幹一票大的!4608萬股,5.855億人民幣,這筆錢砸下去,不是為了買樓置地,而是All in「萬事利人工智能工廠項目」。說實話,聽到「人工智能」這幾個字,我腦海裡浮現的不是江南絲綢的繾綣柔情,而是冰冷的機器手臂和閃爍的數據屏幕。這家老牌絲綢企業,葫蘆裡賣的究竟是什麼藥?要知道,絲綢這玩意兒,聽起來就充滿了手工藝的溫度,跟冷冰冰的AI,怎麼看都格格不入。
萬事利這次的擴產計畫,並非小打小鬧,而是要將產能直接翻近一倍(0.95倍)。這背後隱藏的野心,可見一斑。究竟是市場前景一片光明,還是老闆一時頭腦發熱?亦或是為了迎合現在最火熱的AI概念,在資本市場上講一個好故事,值得我們好好探究一番。
印花革命:數位技術的逆襲
別跟我說你還在用傳統的印花工藝!在這個講求效率和個性的年代,數碼印花才是王道。萬事利這次押寶的,正是這項技術。傳統印花?不好意思,那都是上個世紀的玩意兒了。數碼印花不僅能實現更精細、更複雜的圖案,還能做到小批量、客製化生產,這對於追求獨一無二的現代消費者來說,簡直是量身打造。而且,數碼印花還能減少污染,符合現在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畢竟,誰也不想穿一件充滿化學藥劑味道的絲綢衣服吧?萬事利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想要借助數碼印花技術,在高端絲綢市場上搶佔先機。但是,這場「印花革命」真的能如他們所願嗎?傳統工藝的擁護者們,會甘心被時代淘汰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市場狂奔,技術換擋:需求與政策的雙重奏
全球絲綢:一場規模3805億美元的盛宴?
《2024—2029年中國絲綢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說實話,這種報告我一年能看個幾十份,裡面的數據嘛,看看就好。不過,這次的數字倒是挺誘人的:全球絲綢紡織品市場規模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3805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8.0%?這簡直比印鈔機還快!中國作為絲綢生產和出口的龍頭老大,自然是這場盛宴的主角。報告預測,到2025年,中國絲綢市場規模將突破850億元。高端服飾、家紡和工業應用將成為拉動增長的「三駕馬車」。
等等,工業應用?絲綢還能用在工業上?這可刷新了我的認知。難道以後汽車內飾都要用絲綢包裹?還是飛機座椅都要鋪上絲綢坐墊?好吧,這畫面太美,我不敢想像。但不管怎樣,市場需求的增長,的確給了萬事利擴張的底氣。
政策東風:誰在助力產業升級?
光有市場還不夠,還得有政策的加持。政府對於絲綢產業的升級轉型,可謂是操碎了心。《關於繭絲綢行業“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行動計劃》… 一連串的文件,都在鼓勵企業採用更環保、更高效的生產技術。數碼印花技術,自然成了政策的寵兒。畢竟,誰也不想看到絲綢之路上,遍佈污水橫流、廢氣熏天的景象。浙江省政府更是直接點名,要加強無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數碼印花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有了政策的加持,企業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申請各種補貼和優惠。萬事利這次的人工智能工廠項目,想必也少不了政府的扶持。但是,政策的東風,真的能吹到每一家企業嗎?還是只有那些「聽話」的企業,才能享受到紅利?這恐怕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AI工廠:萬事利的未來武器,還是華麗的轉身?
超級工廠:是共享經濟,還是畫大餅?
萬事利搞的這個「超級工廠」模式,說白了,就是把自己的人工智慧設計平台和GB-ART設備租給其他中小絲綢企業用。聽起來挺美好的,好像是在搞共享經濟,帶領大家一起奔向智能化。但是,仔細想想,這不就是一種變相的設備租賃嗎?而且,這些中小企業真的能用好這些高科技設備嗎?還是會因為缺乏技術人才和資金,最後淪為擺設?萬事利聲稱,這個平台已經帶動行業整體設計效率提升40%。但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的?又有多少中小企業真正受益?這些問題,恐怕只有萬事利自己心裡清楚。
截至2025年6月,有37家企業接入該平台?這個數字聽起來並不算多。對於整個絲綢行業來說,這37家企業只能算是滄海一粟。萬事利想要靠這個「超級工廠」模式,顛覆整個行業,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碳排放與政策紅利:一場精打細算的生意?
萬事利的人工智慧工廠項目,還打出了「環保牌」。他們聲稱,自己的無水印染技術,能降低單位產品的碳排放,符合國家「雙碳」目標。這話說得沒錯,現在哪個企業不提環保,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但是,環保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一方面,符合環保標準,可以獲得政府的各種補貼和優惠。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注重環保的消費者。
萬事利的人工智慧工廠項目,被納入浙江省重大產業項目清單,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政策紅利。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收入。但是,這些政策紅利,最終會落到誰的口袋裡?是萬事利的股東,還是廣大的消費者?這恐怕又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萬事利:絲綢界的特斯拉?
數據說話:高於行業平均的利潤神話?
萬事利宣稱,這個募投項目達產後,預計年銷售收入9.26億元,淨利潤1.05億元,內部收益率12.46%。這數字一出來,簡直閃瞎了我的眼!要知道,紡織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才10%左右。萬事利這是要逆天啊!但是,數據這玩意兒,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方式。這個「預計」的銷售收入和淨利潤,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假設?市場真的能如他們預期的那樣增長嗎?他們的生產成本真的能控制在這麼低的水平嗎?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進一步考證。
如果萬事利真的能實現這麼高的利潤率,那他們就真的成了絲綢界的特斯拉了!但是,特斯拉之所以能成功,靠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獨特的品牌魅力和市場策略。萬事利想要複製特斯拉的成功,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標杆示範:萬事利能帶領絲綢產業彎道超車嗎?
萬事利這次的人工智能工廠項目,被譽為傳統絲綢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標杆案例。他們希望通過技術輸出、合作交流等方式,帶動整個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推動絲綢行業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個願景聽起來很宏偉,但是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首先,絲綢行業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來進行智能化改造。其次,絲綢行業的生產工藝複雜,很多環節仍然依賴手工操作,難以實現完全的自動化。
萬事利想要帶領整個絲綢產業彎道超車,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參與和支持。這場變革的道路注定充滿挑戰,但如果成功了,中國絲綢產業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