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研學熱潮:家長買單,市場狂歡?
研學旅行,鍍金的旅遊?
暑假一到,朋友圈裡各種「研學」照片就開始刷屏,從故宮到敦煌,從大學校園到深山老林,孩子們穿梭在各個景點,忙著蓋章、打卡、發朋友圈。口口聲聲說著「研學」,但這真的不是換了個名頭的豪華旅遊團嗎?一趟下來,花個幾萬塊,孩子學到多少東西不知道,但家長的面子肯定是掙足了。這年頭,好像不給孩子報個研學團,就顯得自己多不重視教育似的,簡直是大型「家長焦慮」現場!
書本Out!實地體驗才是王道?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課堂外的震撼教育
新東方文旅的黃丹老師帶著一群孩子,浩浩蕩蕩地前往青海湖。說是去「研學」,其實就是去看瀕臨絕種的普氏原羚。課本上冷冰冰的描述,哪比得上親眼看到這些小傢伙在草原上奔跑來得震撼?至少,孩子們會記得,這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做「生物多樣性」的東西,需要我們好好保護。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只是單純地看看動物,那跟去動物園又有什麼區別?關鍵還是在於老師的引導,能不能把知識點融入到實際場景中。
眼界、知識,還有…炫耀的資本?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現在好像變了味。很多家長讓孩子參加研學旅行,真的是為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嗎?恐怕更多的是為了在朋友圈裡曬一曬,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吧?畢竟,現在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什麼都要比,連孩子的教育也不放過。研學旅行,就成了家長們炫耀的資本。
主題百花齊放:歷史、科技、還是出國鍍金?
現在的研學旅行,主題真是五花八門。歷史遺蹟、非遺技藝、民俗文化…簡直是應有盡有。嫌國內不夠高大上?那就出國遊學!學語言、參訪名校、戶外運動、機器人編程…總有一款適合你。不過,這些遊學團真的能讓孩子學到東西嗎?還是只是讓他們在國外吃喝玩樂,順便拍幾張照片回來交差?這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合肥逆襲:誰說研學只能去名勝古蹟?
說到研學旅行,大家通常會想到北京、西安這些歷史名城。但現在,連合肥這種「非傳統旅遊城市」也開始崛起。原因很簡單: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撐腰!再加上一些科技企業的參與,合肥的科技主題研學旅行搞得風生水起。這說明什麼?說明研學旅行不一定要去名勝古蹟,只要有特色、有亮點,一樣可以吸引眼球。那些還在抱著老掉牙的景點不放的旅遊城市,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政策推波助瀾,市場暗潮洶湧
政策紅利:研學旅行的「尚方寶劍」?
2016年,國家一口氣發了11個部門的文件,大力推廣研學旅行。這下可好,研學旅行就像拿到了「尚方寶劍」,一路高歌猛進,直接被納入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體系。有了政策的加持,各地的文旅、教育部門也紛紛下場,又是公布研學基地名單,又是推出研學主題線路,簡直是恨不得把所有學生都趕去「研學」。
基地遍地開花:博物館、企業都來搶食大餅?
政策一鼓勵,各地的研學基地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紛紛開始挖掘自身資源,開發特色課程,有組織地接待研學團。有些企業也開始開放研學活動,想在這塊大餅上分一杯羹。一時間,從國家到地方,從科學到自然,從人文到社會,各種各樣的研學基地層出不窮。但問題是,這些基地的質量真的有保障嗎?還是只是為了應付政策,搞一些花架子?
三萬機構混戰:誰是真金,誰是敗絮?
眼看著研學旅行市場這麼火爆,各路人馬都想來分一杯羹。旅行社、教培機構、互聯網平台…紛紛成立研學旅行機構。據說,現在中國的研學旅行機構已經超過3萬家,產品種類更是琳琅滿目。但問題也來了,這麼多機構,誰是真金,誰是敗絮?有些機構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研學的旗號,幹著旅遊的勾當。家長們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坑。
研學旅行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專業門檻:不是阿貓阿狗都能搞研學?
研學旅行,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不就是帶著孩子出去玩嗎?但實際上,這可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業。它需要教育、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你既要懂教育規律,熟悉教育心理,能設計出合理的課程;又要懂旅遊知識,能提供專業的服務和保障。理想的研學,應該是在旅行中對孩子進行「無痕」教育,在他們的心裡埋下「種子」。這對從業者的專業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現在的研學機構,有多少能達到這個標準?恐怕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趕鴨子上架吧?
標準先行: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研學旅行市場這麼亂,當然需要規範。今年5月,總算有3項研學旅行的行業標準正式實施。這算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但標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落實。誰能做研學旅行?應該有明確的准入和退出機制。誰來監管?各個部門的職責要明確。怎麼評價?應該引入第三方機構,對研學機構和產品進行客觀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研學旅行市場真正走向規範。
價格爭議:研學旅行是「貴族遊戲」?
現在的研學旅行,價格是越來越貴。動輒幾千、上萬,簡直是搶錢!難道研學旅行就只能是「貴族遊戲」嗎?當然不是。研學旅行之所以貴,是因為它的成本確實比較高。溝通流程更複雜、產品研發更專業、人員配比要求更高、安全保障和應急處置需求更複雜…這些都會增加成本。但問題是,有些機構漫天要價,把研學旅行當成暴利行業來做,這就太過分了。
普惠研學: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大家都希望研學旅行能普及,讓更多的孩子都能參與進來。但現實卻很骨感。要實現普惠研學,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探索出一條高質量、普惠式的發展道路。要充分盤活文教旅產業的存量空間與資源,有效疊加研學相關業態,深度研發產品。只有這樣,才能讓普惠體驗成為可能。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要平衡質量和價格,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