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銀行青島分行爆雷:貸款挪用背後的風控黑洞
監管重拳:兩張罰單揭開信貸亂象
7月25日,金融圈的瓜田又多了一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青島監管局一口氣丟出好幾顆震撼彈,其中兩顆直指河北銀行。你沒看錯,就是那個名字聽起來很「河北」的河北銀行。這兩張罰單可不是鬧著玩的,每一張都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劃開了河北銀行信貸業務潛藏的膿瘡。
先說河北銀行青島分行,這家分行因為「對公貸款資金被挪用於償還債務」被罰了30萬人民幣!30萬聽起來不多?重點是背後代表的意義!這意味著,有企業拿著從銀行借來的錢,不是去擴大生產、升級設備,而是偷偷摸摸地去還舊債!更離譜的是,當時負責這塊業務的公司營銷二部總監王偉,也被點名警告。這警告可不是隨便說說,這代表監管單位已經盯上你了!
接著,河北銀行青島膠州支行也沒能倖免,同樣因為「個人經營性貸款資金被挪用」被罰款30萬元,時任該支行副行長(主持工作)的何偉也被警告。這年頭,連個人經營貸款都能被挪用,這風控是紙糊的嗎?
這兩張罰單像兩道閃電,狠狠劈在河北銀行頭上,也照亮了其信貸業務背後的風控漏洞。貸款挪用,無論是對公還是個人,都直接指向一個核心問題:銀行在放貸的時候,到底有沒有好好把關?錢出去之後,又有沒有好好追蹤?這可不是一句「企業騙貸」就能撇清責任的!
對公、個人經營貸雙雙淪陷:風控形同虛設?
企業「騙貸」疑雲:銀行難辭其咎
貸款被挪用,表面上看是企業不講武德,違背了當初的契約精神,把銀行借來的錢拿去做別的事情。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騙貸」。但各位看官,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如果銀行在放款前,能夠睜大眼睛好好審查,在放款後,能夠盯緊錢的流向,企業就算想搞小動作,恐怕也沒那麼容易得逞!
更何況,企業會鋌而走險挪用貸款,往往是因為自身經營出了問題,資金鏈緊張,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果銀行能夠及早發現企業的困境,及時提供協助,或許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現在倒好,錢被挪用了,風險敞口也跟著擴大,最後倒楣的還是銀行自己。
河北銀行青島分行這次的事件,暴露了該行在對公信貸方面的風控管理簡直是漏洞百出!他們既沒有能力識別企業貸款的真實用途,也沒有建立有效的貸後追蹤機制。這種風控水平,讓人不禁懷疑,他們是不是把客戶經理都當成了慈善家,只管撒錢,不管回收?
小微貸款成重災區:青島分行定位尷尬
河北銀行青島膠州支行的「個人經營貸資金被挪用」事件,更是讓人跌破眼鏡。這意味著,連小微企業主這種相對單純的借款人,都能成功地把銀行的錢挪作他用,這風控得有多鬆懈?
根據企業預警通的資料顯示,這次違規事件的相關責任人何偉,竟然在2023年2月8日升任為河北銀行青島膠州支行的行長,而且到現在還穩坐這個位置!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犯了這麼大的錯誤,不僅沒有被追究責任,反而升官發財,這河北銀行的用人標準,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話說回來,河北銀行青島分行成立於2011年5月,是河北銀行少數幾家設在河北省以外的分行之一(另一家是天津分行)。他們的市場定位是服務地方經濟和中小企業,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扶持小微企業發展。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卻是,小微貸款成了他們風控的重災區,這定位是不是有點尷尬?
央行規定,自2024年10月起,普惠小微貸款的統計口徑統一調整為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元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結合河北銀行青島分行的市場定位來看,這次被罰的兩起違規事件,很有可能都發生在小微貸款領域。這也讓人更加懷疑,河北銀行在小微貸款業務上的風控能力,是否真的能夠撐起他們普惠金融的旗幟?
數據迷霧:小微貸款增幅放緩的真相
增量背離:小額分散模式的隱憂
關於小微貸款的經營現狀,河北銀行青島分行並沒有單獨披露相關數據,這讓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只能霧裡看花。不過,從河北銀行各年年報來看,2024年該行整體的小微貸款增幅確實有所收窄。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玄機?
截至2024年末,河北銀行的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為416.91億元,貸款戶數為4.99萬戶,分別較年初增長15.36億元、1.65萬戶。如果和2023年的數據相比,你會發現,2023年的小微貸款餘額和貸款戶數增量分別為30.93億元、2812戶。也就是說,貸款戶數增加了,但貸款餘額的增幅卻下降了!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河北銀行在去年明顯地採取了「小額分散」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把錢分散借給更多的小微企業,而不是集中借給少數幾家。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以降低集中度風險,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隱憂!
當銀行把客戶群體下沉到抗風險能力更弱的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時,也就意味著,銀行需要付出更高的風控成本,才能確保貸款的安全。如果風控能力跟不上,那麼這些小額貸款很可能變成一顆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河北銀行這種「增量背離」的現象,到底是主動調整策略,還是迫於無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還是為了掩蓋潛在的風險?這些問題,恐怕只有河北銀行自己才能回答了。
不良率高企:資產質量警報拉響
聯合資信預警:內憂外患夾擊
聊完了貸款增長,咱們再來看看河北銀行的資產質量。銀行賺錢,靠的就是把錢借出去,然後收回本金和利息。如果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變成壞帳,那就是所謂的「不良貸款」。不良貸款越多,銀行的資產質量就越差,甚至可能引發倒閉風險!
河北銀行在年報中,並沒有披露普惠小微貸款、對公貸款、零售貸款等細分貸款類別的不良率水平,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我們不得而知。但從整體來看,2024年,河北銀行雖然加大了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全年一共處理了68.77億元的不良貸款,但截至年末,該行的不良率仍然高達1.5%。這個數字可不低啊!
更讓人擔憂的是,聯合資信在7月25日發布的對河北銀行的2025年跟踪評級報告中,明確指出河北銀行資產質量面臨下行壓力。他們認為,這是受到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區域經濟轉型、小微企業盈利空間壓縮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換句話說,河北銀行不僅面臨外部環境的挑戰,還存在自身經營上的問題,可謂是「內憂外患」!
報告中還提到,部分小微客戶、個人經營性貸款客戶的經營及現金流壓力增大,以及早期投放的大額貸款也逐步暴露信用風險,共同導致該行資產質量承壓。看來,小微貸款這個「坑」,河北銀行是越陷越深了!
重組、展期貸款:堰塞湖隨時爆發?
除了不良貸款,河北銀行還有一定規模的重組和展期貸款,這些貸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隨時可能引爆!
截至去年末,河北銀行的重組貸款餘額為62.88億元,其中只有12.4億元被計入不良貸款,剩下的50.48億元都被納入關注類貸款進行管理。所謂「重組貸款」,就是指銀行為了幫助還款困難的企業渡過難關,而對貸款條件進行修改的貸款。這種貸款,本質上就已經存在風險,只是銀行暫時還不想承認而已。
展期貸款的情況也類似。截至去年末,河北銀行的展期貸款餘額也有26.09億元,其中只有6.93億元計入不良類,剩下的19.16億元中,僅11.37億元計入關注類。所謂「展期貸款」,就是指銀行同意延遲貸款還款期限的貸款。這種貸款,同樣也存在較高的風險。
這些被納入關注類貸款和正常類的展期貸款和重組貸款,就像一個個「堰塞湖」,表面上看風平浪靜,但實際上卻積蓄著巨大的風險。一旦經濟形勢惡化,或者企業經營出現問題,這些貸款很可能迅速轉化為不良貸款,給河北銀行的資產質量帶來更大的衝擊!
內控缺失:信貸領域屢屢失守
罰單頻現:冰山一角下的沉疴
近幾年,河北銀行收到的監管罰單其實並不算多,但問題就出在,幾乎每一張罰單都跟信貸業務脫不了關係!這就像一個病人,雖然看起來沒什麼大毛病,但每次生病都是同一個部位出問題,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這個部位本身就存在缺陷?
更誇張的是,河北銀行甚至還出現過「貸後管理不到位導致貸款被轉為本行存款」的奇葩案例!這簡直是把銀行的錢左手倒右手,毫無意義!這種情況的發生,只能說明河北銀行在信貸風控環節始終存在不足之處,內控管理簡直是一塌糊塗!
營收跳水:內憂外患何時休?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今年一季度,河北銀行的營收僅為20.9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2.78%!這可不是小數字啊!在營收表現如此不佳的情況下,河北銀行的淨利潤也早已被同區域的唐山銀行反超。這說明,河北銀行不僅在資產質量方面面臨壓力,在盈利能力方面也遇到了挑戰。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困境下,河北銀行除了加大核銷處理不良貸款的力度之外,更應該把精力放在風控管理和抑制不良生成上。如果只是一味地「拆東牆補西牆」,而不去根治問題,那麼河北銀行的未來,恐怕只會更加黯淡!
說到底,銀行最重要的就是風險管理。如果連風險都控制不好,那還談什麼發展?希望河北銀行能夠從這次的事件中吸取教訓,真正重視風控管理,別再讓類似的事件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