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都狂想曲:2027年,上海要用自动驾驶「超速」改变世界?
上海自动驾驶引领区:这不仅仅是口号!
欸,各位看官,咱就先说点实在的。上海,这座魔都,又要搞大事情了!“2027年基本建成全球领先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这目标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但咱可不能光听口号。自动驾驶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让车自己跑,解放咱的双手双脚。但问题来了,真能实现吗?
说实话,我对这个时间表持保留态度。毕竟,自动驾驶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道路基建、伦理道德等等。上海想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球领先”,挑战可不小。别的不说,就上海那复杂的交通状况,早晚高峰堵成一锅粥,你让自动驾驶的车怎么跑?怕不是得堵到电量耗尽!
不过,话说回来,上海的决心和投入也是有目共睹的。《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光听名字就感觉下了血本。而且,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2738亿美元,这可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谁不想分一杯羹?上海自然也不例外。
Nullmax、光库科技:弄潮儿的底气从哪来?
既然要搞自动驾驶,那肯定少不了相关企业的参与。岩山科技参股的Nullmax纽劢科技,号称要打造全场景无人驾驶应用,还推出了什么“纯视觉、真无图、多模态端到端的智能驾驶技术方案”。听着挺唬人,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毕竟,现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那么多,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光库科技也不甘示弱,他们的1550nm激光雷达光源模块及器件,号称凭借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等特性切入L3+自动驾驶市场。激光雷达这玩意儿,算是自动驾驶的“眼睛”,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问题是,激光雷达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体积也比较大,不太符合汽车轻量化的趋势。光库科技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得看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总而言之,上海的自动驾驶计划,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解决技术、政策、伦理等方面的难题。咱老百姓就拭目以待,看看上海能否在自动驾驶领域,真正“超速”前进,给咱带来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体验。
华为昇腾超节点:算力怪兽觉醒,国产AI的底牌?
昇腾384超节点:这玩意儿真能像电脑一样工作?
这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是办得有声有色,但要我说,最吸引眼球的,还得是华为首次线下展出的昇腾384超节点,也就是那个Atlas 900A3 SuperPoD。我的天,384个NPU互联,听起来就跟科幻小说似的。华为说这玩意儿解决了集群内计算、存储的瓶颈,让超节点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工作… 真有这么神?
我个人是有点怀疑的。要知道,算力这东西,不是简单地把一堆芯片堆在一起就能解决问题的。架构设计、散热、功耗,哪个不是难啃的骨头?华为这次搞出这么大的阵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实际性能到底如何,还得看后续的benchmark测试和实际应用表现。别到时候搞出一个“花架子”,中看不中用,那就尴尬了。
当然,咱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华为在鲲鹏和昇腾两大产业链上的实力,那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昇腾智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方正证券那个张初晨也说了,昇腾智算已完成长期适配,成熟度明显提升。武汉、北京、成都…这么多城市都用上了华为昇腾的国产方案,而且使用率还挺高。看来,华为这次是想借着昇腾超节点,彻底掌握AI算力的主动权啊!
拓维信息、品茗科技:算力东风,猪也能飞?
既然华为搞出了这么牛的算力平台,那肯定少不了下游厂商来“蹭热度”。拓维信息自研的“兆瀚”AI服务器,号称基于“鲲鹏+昇腾”处理器打造,还搞了个全栈国产的大模型训推一体方案。品茗科技更直接,2020年就发布了“昇腾+慧眼AI联合解决方案”,把华为的Atlas 500智能小站嵌入到自己的智慧工地AI产品里。
说实话,我对这些“蹭热度”的行为,一向是比较警惕的。很多公司,一看到AI火了,就赶紧往自己身上贴标签,但实际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却根本跟不上。拓维信息和品茗科技,到底是真的掌握了AI算力的核心技术,还是只是简单地“组装”一下华为的硬件?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毕竟,算力这东西,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搞不好,东风没借到,反而把自己给吹翻了。
eSIM「复活」:运营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eSIM:真香警告还是鸡肋?
呦呵,这都2025年了,eSIM这玩意儿居然又回来了?想当年,三大运营商以“业务维护升级”的名义,把eSIM业务给暂停了,说是实名制管理、安全性有待提高。结果两年后,中国联通又偷偷摸摸地在App里上线了eSIM手机业务。这是闹哪样?难不成是技术突破了,还是监管放松了?
说实话,我对eSIM这东西,一直觉得挺鸡肋的。好处当然有,不用插卡,更方便,而且还能让手机更轻薄。但问题是,安全性呢?万一手机丢了,eSIM被别人盗用了,那可就麻烦大了。而且,国内的实名制要求这么严格,eSIM真的能做到有效监管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当然,也有人觉得eSIM是未来趋势。中信证券电子团队就说了,随着手机等终端轻薄化趋势以及防水防尘要求提升,eSIM有望加速在消费电子领域进行渗透。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更多的是厂商的一厢情愿。消费者是否买账,还得看实际体验和资费情况。别到时候搞出一个“花瓶”,中看不中用,那就尴尬了。
新恒汇、澄天伟业:风口上的猪,这次能起飞吗?
既然eSIM「复活」了,那肯定少不了相关企业的“狂欢”。新恒汇是做智能卡业务的,号称核心封装材料柔性引线框架全球市占率前二,还负责eSIM芯片封测。澄天伟业是做智能卡和专用芯片的,包括电信SIM卡,具备eSIM生产能力。看起来好像都挺厉害的,但问题是,eSIM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我觉得,现在就断言eSIM能给这些企业带来多大的业绩增长,还为时过早。毕竟,eSIM的普及,还需要运营商的大力推广、厂商的积极配合、以及消费者的认可。如果这些条件都不能满足,那新恒汇和澄天伟业,很可能只是“风口上的猪”,看起来飞得很高,但风一停,立马就掉下来了。所以,对于这些概念股,大家还是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追捧。
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的「狂言」,还是行业真相?
智能机器人增速50%-100%?吹牛不上税!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某个论坛上,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大佬放出豪言,说今年上半年全国智能机器人行业平均增速能达到50%到100%。我的乖乖,这是吃了什么大力丸?就算AI再火,人形机器人就能直接起飞?这数字,我是不太相信的。
当然,王兴兴也说了,去年起每天至少有一款新的机器人发布,行业落地速度很快。但发布是一回事,真正能用、好用、能卖出去,又是另一回事。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要么是实验室里的模型,要么是展会上吸引眼球的玩具,真正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又有多少?50%到100%的增速,恐怕是把概念炒作也算进去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人形机器人这块蛋糕确实很大。华龙证券也说了,行业趋势没变,已经进入“技术突破→量产降本→场景渗透”的黄金周期。如果真能实现量产、降低成本,并且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那人形机器人确实有潜力成为未来的明星产业。但前提是,要先解决技术难题,别光靠吹牛皮。
兆丰股份、浙江荣泰:机器人概念,真材实料还是PPT?
既然人形机器人这么火,那肯定少不了上市公司来“蹭热点”。兆丰股份控股子公司搞滚珠丝杠、滚柱丝杠,浙江荣泰的子公司也搞类似的玩意儿。都说自己的产品能用在人形机器人上,而且已经开始向一些机器人公司销售了。这听起来挺美好的,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滚珠丝杠、滚柱丝杠这些东西,确实是机器人关节的重要部件。但问题是,技术含量高、精度要求也高。兆丰股份和浙江荣泰,到底有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他们的产品,能不能满足人形机器人的苛刻要求?这些都需要打个问号。很多公司,一听说某个行业火了,就赶紧往里挤,结果发现自己根本没那个实力,最后只能黯然退场。所以,对于这些机器人概念股,大家还是要擦亮眼睛,别被PPT给忽悠了。
ChinaJoy 2025:游戏行业要靠AI「回春」?
AI+游戏:降本增效是幌子,价值重估才是真?
今年的ChinaJoy又要来了,听说会有什么次元新空间、沉浸式动漫街区,吸引一堆游戏动漫爱好者。但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AI在游戏行业的应用。中原证券的研报说,AI不仅能降本增效,还能让游戏行业实现价值重估。真的假的?
现在AI在游戏里确实用得挺多的,比如AI NPC、AI+UGC,甚至还有AI陪伴。但这些玩意儿,真的能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吗?我觉得未必。很多AI NPC,智商低的让人无语,只会机械地重复几句话。AI UGC,生成的素材质量参差不齐,根本没法用。AI陪伴,更是扯淡,谁会跟一个冰冷的程序谈感情?
当然,我也承认AI在游戏行业有潜力。如果能用AI打造出真正智能、有个性的游戏角色,或者用AI生成高质量的游戏内容,那确实能提升游戏体验。但前提是,AI技术要足够成熟,而且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否则,AI+游戏,很可能只是一个噱头,无法真正改变游戏行业的格局。
顺网科技、盛天网络、恺英网络:老树发新芽,全靠AI这壶酒?
既然AI这么火,那游戏公司肯定要抓住机会。顺网科技搞休闲游戏,盛天网络搞3D竞技游戏,恺英网络搞传奇IP。都说要用AI赋能游戏,让老游戏焕发新生。这听起来挺美好的,但实际效果如何呢?
顺网科技和腾讯合作,搞休闲游戏。但休闲游戏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光靠AI,恐怕很难脱颖而出。盛天网络的《星之翼》在日本发行,计划在韩国和东南亚发行。但3D竞技游戏,对技术要求很高,AI能帮多大的忙,还真不好说。恺英网络搞传奇IP,据说核心用户规模超5000万,潜在价值高达285亿。但传奇游戏私服泛滥,盗版猖獗,AI真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总而言之,AI+游戏,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找到AI和游戏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用AI真正提升游戏体验,而不是只是炒作概念。对于游戏股,大家还是要保持理性,别被“AI”这两个字给冲昏了头脑。
可穿戴设备:AI这剂猛药,能让它「起死回生」?
AI可穿戴:噱头大于实用,还是未来趋势?
以色列理工学院最近搞了个新玩意儿,说是能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药物浓度。这听起来挺厉害的,但说白了,还是可穿戴设备那一套。现在AI可穿戴设备是越来越多了,从智能手表、手环,到眼镜、衣服、耳机、鞋子,五花八门。但这些玩意儿,真的有用吗?
现在很多智能手表和手环,号称能监测心率、睡眠、运动数据,还能进行健康预警。但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到底有多高?我对此表示怀疑。而且,就算数据准确,又能怎么样呢?难道戴个手表就能预防疾病了?我觉得,这些更多的是心理安慰,真正的作用并不大。
当然,也有人觉得AI可穿戴是未来趋势。Mordor Intelligence的报告说,2024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是1.71亿台,2029年预计能达到5.84亿台。这增速确实挺快的。但问题是,这些智能手表,真的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吗?我觉得,现在很多可穿戴设备,功能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很难吸引用户长期使用。
恒玄科技、乐心医疗、弘信电子:谁在裸泳?
既然可穿戴设备这么火,那肯定少不了相关企业的“炒作”。恒玄科技是做芯片的,号称自主研发了各种核心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乐心医疗搞智能戒指,还和专业机构合作,准备推出上市。弘信电子搞智能硬件FPC,产品能用在AI手机、AIPC、可穿戴设备、蓝牙耳机和机器人上。这听起来都挺牛的,但谁在真正在赚钱,谁在靠概念圈钱呢?
我觉得,现在就断言这些企业能从中获益,还为时过早。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更新换代也很快。如果这些企业不能持续创新,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那很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对于这些概念股,大家还是要谨慎,别盲目跟风。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养老「黑科技」:赛博老伴,是关怀还是「智商税」?
养老机器人:刚需还是伪需求?
最近看到不少新闻,说是什么杭州的养老院里有送药的机器狗,深圳的护理院里有叠衣服的机器人,还有能陪老人打乒乓球的。这些融合了人工智能、柔性机械的“养老黑科技”,听起来好像挺酷炫的。但说实话,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这真的是老年人需要的吗?还是商家为了赚钱,硬生生制造出来的“智商税”?
当然,我承认,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确实越来越大。让机器人帮忙照顾老人,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这听起来也挺合理的。但问题是,这些机器人真的能取代人工吗?我觉得很难。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陪伴。冰冷的机器人,能给老人带来真正的温暖吗?
国金证券说,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0亿元,这听起来很诱人。但我觉得,这个市场还很不成熟。很多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真正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接受程度,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产品价格太高,功能不实用,那很难打开市场。
埃斯顿、伟思医疗、长盛轴承:谁在浑水摸鱼?
既然养老机器人市场这么有潜力,那肯定少不了上市公司来“分一杯羹”。埃斯顿参股的公司正在开发养老机器人产品,伟思医疗搞康复机器人,长盛轴承说自己的产品能用在机器人的关节处。这听起来都挺靠谱的,但谁是真材实料,谁是浑水摸鱼呢?
我觉得,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养老机器人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埃斯顿、伟思医疗、长盛轴承,到底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能光靠概念炒作,而是要脚踏实地,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否则,最终只能被市场抛弃。
大模型:1500+,中国AI要「井喷」?
大模型数量全球第一:然后呢?
嚯!看到新闻说,全球已发布的大模型总数超过3700个,咱们中国就贡献了1500多个,数量全球第一!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提气?感觉中国的AI要迎来大爆发了?但我泼盆冷水,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啊!
现在国内的大模型,感觉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什么盘古、文心、星火…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但真正能用、好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又有多少呢?很多大模型,要么是套壳的,要么是跑分好看但实际体验糟糕。光有数量,没有质量,那只能是虚张声势,自欺欺人。
当然,咱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财通证券说,全球云基础设施投资在高速增长,国内三大互联网云厂商也在加大投入。这意味着,AI算力正在快速提升。国泰海通也认为,AI算力产业链将继续加速发展。如果能把这些算力,用到真正有价值的应用上,那大模型还是有希望改变世界的。
润泽科技、科华数据、川润股份:算力基建,谁在闷声发大财?
既然大模型这么火,那搞算力基建的企业,肯定赚得盆满钵满。润泽科技是做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的,科华数据在北上广等地有9大数据中心,川润股份为数据中心提供液冷、温控技术。这些企业,平时默默无闻,但却是支撑AI发展的幕后英雄。
我觉得,这些算力基建企业,才是AI浪潮中真正受益的一批人。不管大模型最终能不能成功,都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撑。只要AI还在发展,这些企业就能持续赚钱。当然,算力基建的竞争也很激烈,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润泽科技、科华数据、川润股份,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还需要看他们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总而言之,AI这股风,能不能吹起来,还不好说。但卖铲子的人,肯定不会亏本。